罗伯特·波拉诺

简介: 智利流亡诗人罗伯特?波拉诺出生于1953年,在墨西哥、法国和西班牙生活过,2003年因长期吸毒而死于肝病。现在他已经成了当代西班牙语文学的著名人物,并迅速闻名全球。他的最后一部小说2666于2004年出版,英译本有898页,有关于评论、关于罪行、关于命运等五个互相独立的部分。
[展开]

罗伯特·波拉诺的个人经历

罗伯特·波拉诺 - 简介

英年早逝的智利作家罗伯特·波拉诺再度收获英美文学界给予的荣誉勋章。日前,美国国家图书批评家奖小说奖“花落”波拉诺的《2666》。
此次美国国家图书批评家奖评选中,破例将小说奖项首次颁给已故作家波拉诺。而《2666》的英文版译者娜塔莎·威默代替波拉诺接受了这个追授的荣誉,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波拉诺曾经说过“追授”这个词听起来像是“罗马角斗士”。
据悉,德克斯特·菲尔金斯顿《无尽的战争》获非小说类奖、阿里尔·萨巴《父亲的天堂》获自传类奖。
罗伯特·波拉诺出生于1953年,2003年因长期吸毒而死于肝病。对于波拉诺的获奖,美国国家图书批评家奖评委马赛拉·瓦尔代斯(Marcela Valdes)评价指出,《2666》“富于性感和启示的历史观”,是“一部丰富而耀眼的作品,必将长久吸引读者和学者的注意。”
智利流亡诗人罗伯特?波拉诺出生于1953年,在墨西哥、法国和西班牙生活过,2003年因长期吸毒而死于肝病。现在他已经成了当代西班牙语文学的著名人物,并迅速闻名全球。他的最后一部小说2666于2004年出版,英译本有898页,有关于评论、关于罪行、关于命运等五个互相独立的部分。在生命的最后十年,贫病交加的他出于这样一种疑惑而加紧创作:文学可以有意义地叙述他熟知的反叛、流亡和吸毒生活。他的作品中到处都是作家,他们总是处于社会的边缘,滑向时间和地理的缝隙,隐遁或销声匿迹。在他看来,文学是一种无助、没有尊严和不愉快的冲动,就像抽烟。他怀疑文学总体上是扯淡,将失败者的苦难、幻想理性化。但他们又只有通过写出杰出的作品才能获得拯救。 

罗伯特·波拉诺 - 经历

波拉诺在英语世界所获得的认可与重视可谓姗姗来迟。2003年,波拉诺由于等不到肝脏捐赠移植而在盛年去世,年仅50岁。就在他去世前6个星期,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召开的一个拉美文学研讨会上,与会者一致认为,波拉诺是1990年代最重要的拉美作家。 
再没有人比罗伯托·波拉诺自己更适合描述他那令人不可思议的成功了。然而,非常不幸的是,他已离开人世。2003年,波拉诺去世的时候,他是西班牙语世界的主要作家之一,但是在英语世界里,他仍然不为人所知,他的作品还没有被翻译成英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并不难理解。波拉诺是一个难以相处的、易发怒,经常自我反思的作家,他的生活一直不太稳定,偶尔还非常不快。而且美国人,正如那些瑞士皇家科学院的院长所指出的,通常不怎么读翻译过来的小说。 
但是,当波拉诺的《荒野侦探》去年在美国第一次出版时,它立即得到读者的热烈追捧,成为评论家推崇的神物。这本书是一部关于先锋派墨西哥诗歌的庞大而古怪的史诗般的作品。波拉诺的第二部(也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名叫《2666》,这本比上一本更加庞大,也更加古怪。《2666》同样是部巨作,是当年文学界的一件大事。随着这部作品本周内由Farrar, Straus和Giroux 出版,再加上一些短篇故事集、大量的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以及本月晚些时候将由新方向出版社推出的一卷诗歌,波拉诺的遗著在美国算是出齐了。 
波拉诺出生在智利的圣地亚哥,他的父亲是个卡车司机,也是个拳击手。在波拉诺还很小的时候,他们全家搬到了墨西哥城。为了全身心地投入诗歌创作,他读高中的时候就从学校辍学了。波拉诺曾经回去过一趟智利,但是非常短暂且失败。他被皮诺切特当作激进分子抓进监狱,幸好监狱里的狱警是他以前的同学,才被释放。返回墨西哥后,波拉诺加入了一个由反主流诗人组成的诗歌团体infrarealistras,专门出现在一些刊登著名诗歌的读物上,并对着这些诗歌大喊大叫。 
1977年,波拉诺来到欧洲,在那里以流动劳工的身份虚度了十年光阴,成为被现代社会摒弃的诗人,并染上了毒瘾。直到90年代初,波拉诺结婚并当了父亲,才决心戒毒,写小说来养家。他的散文似乎比诗歌更出色。1998年,《荒野侦探》的出版使他跻身西班牙语一流作家,而这些作家正是他当时在infrarealistras的时候使劲嘲弄过的对象。那时他已经患了严重的肝脏疾病,50岁的时候他因病去世。去世前他差一点点就完成了《2666》的写作。 

罗伯特·波拉诺 - 作品

《2666》共有898页,可分为五个部分,分别被称作“关于命运”,“关于犯罪”等类似的姐妹篇。从这些篇章的名称你可以了解到这本书的基调,既具有文学上的严密性,又带有一些随意的滑稽色彩,就像美国《老友记》里的插科打诨一样。第一部分叫做“关于批评”。 
这不是一个具有误导性的标题。《2666》的开篇是关于四个文学评论家,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他们都是朋友,都是欧洲人,都在研究一个叫做Archimboldi的神秘的德国小说家,但他们都没见过Archimboldi。这四个人去参加各种会议,谈论Archimboldi的,随意聊天,彼此拜访,最后,他们得知有人曾经在墨西哥北部一个名叫Santa Teresa的小镇上见过Archimboldi,于是他们中的三个人决定去那里寻找Archimboldi。   
但是线索逐渐变得模糊。他们无法跟踪到Archimboldi,在污秽的工业化的墨西哥城,他们感到孤独和迷茫。空气中似乎仍有带着启示的气味,但是那真实的作品却无处可寻,仿佛主人随手将它放在了另一件衣服的口袋。在这个令人紧张的时刻,第一部分戛然而止。关于这本Archimboldi的著作,波拉诺没有告诉太多,除了标题。 
之后的几部分,气氛开始没那么紧张。《2666》笔锋一转,开始关注Santa Teresa一位哲学教授的心理世界,这位教授可能将逐渐变得疯狂。之后,作者又变换了一种文风,讲述一位从纽约来到Santa Teresa报道一场拳击比赛的记者的奇闻轶事。在“关于犯罪”的第四部分,通过波拉诺描述的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分支,读者终于可以逐渐了解到他想要表达的真实主题:Santa Teresa及周边地区数百名妇女被匪徒奸杀。第四部分对这些令人发指的案件进行了详细描述,甚至包括作案用的尼龙绳和擦拭血迹的纱布等,此外还刻画了一名负责此案的侦探,以及这个案件的最大嫌疑人,体型高大的德国人 Klaus Haas。这是一个在地狱一般的地方发生的案件,是对作家想象力和勇气的呈现,也是对读者承受力的考验,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第五部分,Archimboldi 终于现身,我们也终于得以有一种在类似主显节上赎罪之后的解脱感。《2666》的世界无法挽救地支离破碎。 
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批评家都不会用活泼或惊险这样的字眼来描述《2666》。活泼或惊险不是波拉诺的风格。他着迷于悬疑神秘案件,以及那些看上去无关紧要的细节——事实上这些细节确实无关紧要。他喜欢花大笔墨刻画一些仅出现一次的人物形象,就像那些令人难以忘记的简易素描。如果那三个去寻找Archimboldi的人在宾馆里度过了一个晚上,你很难指望波拉诺能够在10页纸内结束那段旅程,他会细细描述他们每个人的梦境,并且让人眼花缭乱。这种风格常使人感到精疲力尽。波拉诺经常被人们同豪尔斯·路易·博尔赫斯相比较,但是博尔赫斯永远不会写出《2666》这样庞大的作品,他也许会写作一个短篇小说,精心但简短地讲述一个疯狂谈论如何写作《2666》的人,然后给这部小说起名为《一天》。 
然而,《2666》虽然让人感觉浪费了许多笔墨,它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逻辑和自己的力度,这些东西渐渐在你毫不知觉的情形下占据上风,让你读起来欲罢不能。这是一本危险的书,你也许会迷失其中。波拉诺在发问,作为形式和内容综合体的艺术,如何去反映这个既不被形式也不被内容所庇佑的世界? 难道这世界只是个污水坑?在《2666》的第二部分,那位名叫Amalfitano的哲学教授,重新创作了Marcel Duchamp的一部已经完成的艺术作品,他把一本几何教材用一根绳子吊在房间外面,希望日晒雨淋能够将教材中的图表破坏掉。 他长时间地盯着这本书,陷入沉思,仿佛现实正在入侵那个无法描述的世界。这并不是波拉诺最成功的画外音,但它却是《2666》自身的最佳隐喻:“无法携带的画面”,教授形容那些已经被侵蚀的图表,“支离破碎的画面,碎片,全是碎片”。这就是这部小说想要表达的毁灭,但毁灭同时也是救赎。因为一本整齐有序的书,如果只有信号而没有噪音,就不能被称作一本真正的书。 
无可否认,这本谜一般、未完成的小说带有深深的波拉诺印迹,它从另一种语言翻译过来,像被主人遗弃的孤儿。波拉诺描述的世界将他自己排除在外,我们必须在波拉诺缺席的情况下阅读他的作品。但是,用一种悲剧且矛盾的方式,波拉诺的去世帮他完成了这部作品,让我们悟出,原来这种无序、无根的状态正是《2666》的主题。如果波拉诺能够告诉我们更多,情况将会如何?他将提供给我们何种充满智慧的结局?当Amalfitano盯着那本已经被毁坏的几何学教科书时,他幻想着自己遇见了一位19世纪的哲学家,这位哲学家躺在病床上,即将死亡。Amalfitano向他请教人生的意义,“他将如何回应呢?”Amalfitano想知道。“要快乐。要活在当下。要善良。或者干脆问问你自己:你是谁?你在这里做什么?离开吧!”

罗伯特·波拉诺 - 10年出版10部长篇

罗伯特·波拉诺1953年出生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父亲是个卡车司机和拳击手。在波拉诺还很小的时候,他们全家搬到了墨西哥城。波拉诺年轻时曾回过一趟智利,但是非常短暂且失败。他参与左翼活动,被皮诺切特当作激进分子抓进监狱,幸好狱警是他以前的同学,才被释放。  
1977年,波拉诺来到欧洲,在那里以流动劳工的身份虚度了十年光阴,成为被现代社会摒弃的诗人,并染上了毒瘾。直到90年代初,波拉诺结婚并当了父亲,才决心戒毒,写小说来养家。
波拉诺早期专注诗歌,40岁后转向小说创作,1998年,《荒野侦探》的出版使他跻身西班牙语一流作家,2004年出版的《2666》是他最后一部小说,英译本长达898页,分5个部分,讲述了在一个墨西哥小城发生的一系列有关记者、警察、杀人犯、复仇者、罪犯和游客的故事。
《时代周刊》将《2666》评为2008年最佳小说,《纽约书评》称赞《2666》是波拉诺“最杰出的作品”,而法国《读书》杂志评论道:“每一页,读者都会惊叹这位标新立异的作家可以把所有文学样式包裹在一个眩目而谜样的故事中。毫无疑问,许多读者将会发现可以对《2666》进行各样的诠释。这纯粹是一个天才的巅峰之作。”
再没有人比罗伯托·波拉诺自己更适合描述这不可思议的成功了。然而,非常不幸的是,他已离开人世。2003年,波拉诺因肝病去世,他当时已是西班牙语世界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但是在英语世界里,他仍然不为人所知。
波拉诺一生潦倒,在巴塞罗那郊外定居时,他以洗盘子,做清洁工等职业为生。生命的最后十年,贫病交加的波拉诺加紧创作,出版了4部短篇小说集和10部长篇小说。

文学是否可以有意义地叙述自己熟知的反叛、流亡和吸毒生活?这是贯穿波拉诺创作生涯的最大疑惑。他的作品中到处都是作家,他们总是处于社会的边缘,滑向时间和地理的缝隙,隐遁或销声匿迹。在他看来,文学是一种无助、没有尊严和不愉快的冲动,就像抽烟。他怀疑文学总体上是扯淡,将失败者的苦难、幻想理性化。但他们又只有通过写出杰出的作品才能获得拯救。

波拉诺死后,作品陆续被翻译成英文并获得巨大荣誉,《2666》的英文版译者娜塔莎·威默代替波拉诺接受了这个追授的荣誉,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波拉诺曾经说过“追授”这个词听起来像是“罗马角斗士”。



罗伯特·波拉诺

更新日期:2024-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