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振宇(火箭少年)

简介: 胡振宇(1993年2月-),90后创业者,生于江西省九江市,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翎客航天创始人兼CEO,被媒体称为“火箭小子”。2013年7月29日,在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成功发射第一枚由大学生自制的探空火箭——YT4(代号)探空火箭。2014年1月2日,大学没毕业的胡振宇注册成立中国第一家私营航天公司——翎客航天。2018年9月27日,入选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8胡润30×30创业领袖》榜单。
[展开]

胡振宇(火箭少年)的个人经历

人物生平

1993年2月,生于江西省九江市;

2007年9月,就读于九江市第一中学;

2010年9月,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2011年5月,与科创论坛坛友自制小型业余火箭;

2011年8月,参加全国业余火箭年会活动于贵州省安顺市;

胡振宇

2011年9月,自发组织国内第一个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的业余探空火箭团体;

2012年1月,获得拓璞电器董事长李卫忠先生支持,计划独立制造国内业余界50kg级最先进的探空火箭;

2012年8月,组织举办科创论坛第四届年会活动于江西九江;

2012年10月,其团队开始筹备实验发射计划,并向空管部门积极报备;

2013年6月,其团队由于资金问题,项目团队成员投票终止探空火箭项目;

2013年7月,历经一个月的孤军奋战,胡振宇独自完成了探空火箭并于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成功发射

2013年8月,前往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实习,并与爱好者吴晓飞等人成立新团队;

2013年9月,在江苏高邮成功进行3000N级-液氧甲醇液体火箭发动机地面热试车;

2013年10月,在上海当代艺术馆参加了《一席》公益讲座,并上台演讲;

2013年12月,参加了《快乐蓝天下·中国梦想秀》,其现场圆梦失败的结果引来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议。

现今胡振宇及其团队成员仍在进行探空火箭的研究工作,未来的目标是成立国内第一家私营航天公司,并竞争安萨里X大奖。

2014年1月2号注册翎客航天有限公司。

成长历程

初中时爱上配火药 炸伤自己

1993年出生,刚满20岁的胡振宇是华南理工大学一名大四的学生。初中开始接触化学,迷恋上了爆炸的威力,于是经常偷跑到学校的实验室“顺”一些氯酸钾、红磷等化学药品回家配制炸药。

爸妈以“不要影响学习”为由反对他捣鼓这些玩意,他就趁着晚上在房间做作业或睡觉时间偷偷地“做炸药”,把配制好的药粉装回瓶子,然后藏在衣柜、床底等各个角落。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胡振宇频繁地接触易燃易爆的危险物品,意外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初三的一天晚上,胡振宇像往常一样在书桌上配炸药。他拿着一个扳子往装着已配制好药粉的瓶子里戳,戳第三次的瞬间药粉剧烈地燃烧,火苗“轰”的一声从瓶子里窜出来,他整个身子迅速往后弹开,同时手放开了被融化的瓶子。

看到起火的胡振宇惊慌失措,第一反应大叫:“妈呀!救火。”接着赶紧灭火。直到火被扑灭了,胡振宇才发现自己的手被烧掉了皮,整个手背的肉浮肿像被开水烧过一样,双手绑着绷带过了两个月。

回想起这次经历,小伙子后怕之余却有几分得意:“你看,我手上的疤痕就是那个时候留下来的,现在已经是保养得比较好的了,几乎每个爱好者都有被烧伤的经历。”

爆炸意外暴露了胡振宇的秘密,自此父母对他严加管理。每天出门、回家,爸妈都得把他的书包翻个底朝天,一旦发现有瓶瓶罐罐、药粉等敏感物品立马扔掉,神经高度紧张,零花钱一分也不给,更别说“配药”的自由了。

“你越打压我我越要做。不搞实验就学理论看化学书,有时一天坐在凳子上屁股都不挪一下”。 高中时,胡振宇非常努力学习化学,自学大学化学,除了化学什么都不看,严重偏科。一次他在物理课上看化学书被老师发现了,老师当众把他手中的书撕掉。

高三,凭着自己的努力,他考到了化学竞赛班。虽然希望通过化学竞赛进入重点高校,然而由于压力太大他在竞赛中发挥失常只得了三等奖,想通过化学特长保送到较好学校的美梦成为泡影。之后的半年,他苦练另一项爱好——网球,最终以网球特长生的身份考入华南理工大学,统一分配到工商管理学院。

大学组火箭研究团队 凌晨做测试

胡振宇读的是工商管理专业,痴迷于火箭的他却成了化学系最勤奋的学生,经常混迹于各个化学实验室。大一下学期,他结识了同是火箭迷的华师学生张子林。

2011年,胡振宇在科创论坛的年会上提议组建一个团队,“目标就是搞个火箭”,希望能把难度提高,做得更有科学意义。

2011年9月,团队正式成立了。初建时所有的研究都是自费,每个成员都凑一些钱出来,分别研究自己擅长的项目。胡振宇擅长化学,负责发动机的燃料与箭体设计。

11月,团队研制的第一支小火箭完成,高1.5米。但出于安全考虑,第一次的发射被迫中断,但胡振宇的研究热情没有中止。

12月,他们又研制出了第二支火箭,并且把这次的发射地点设在花都西边的郊区。挫折再次降临,火箭点火的瞬间发动机爆炸,做了一个多月价值上千元的测试台一眨眼被炸毁。胡振宇与队员们心痛不已,几个月来耗费的心血被狠狠炸飞。

为了做火箭的实验,胡振宇每天都坐一个多小时的车到中山大学大学城校区的实验室。一到实验室就马不停蹄地开始工作,做实验至凌晨两三点,累了就在实验室内的折叠床上睡,躺三四个小时又起来继续工作,三个月来天天如此。

更为疯狂的是,凌晨四五点完成实验,他们就立马跑到大学城外环的空旷处进行地面测试。 

当钢琴陪练筹钱造火箭 引校友捐资十余万

前两支火箭的设备简陋,做工也较粗糙,即便如此,每支火箭的造价仍需几千元,这对无独立收入的学生们来说无疑是笔大数目。

经历了第二支火箭的爆炸后,胡振宇的团队已经弹尽粮绝,很少向家里要钱的胡振宇不得已向爸妈寻求资助。而此时团队的成员开始气馁,甚至产生打退堂鼓的念头。

科创论坛上聚集着一群航天爱好者,会员已达4万多人,小到初中生,大到50多岁已经结婚生子的中年人,其中中学生的人数占据了大部分。他们有着特殊的爱好,但却无足够的资金为自己的爱好买单,胡振宇也遭遇同样的困境。

第二支火箭发射失败后,团队再没有资金继续造箭,火箭计划面临着中断的危险。2012年1月,一家公司向他们递来橄榄枝。

公司的董事长是胡振宇的校友,他表示愿意资助这一帮少年,但作为回报,团队需要为公司做宣传,包括在箭体上印上公司的标志。

公司给团队赞助了16万研究经费,还为他们提供车床加工器械,很大程度上扶持了这个团队的继续运作。

2013年初,火箭的主体基本完成,经过多番努力还是无法取得发射许可,公司在4月停止了赞助,团队的工作基本停滞,胡振宇只好撤掉了70多平方的工作室,把有关火箭的器材、原材料搬到20多平方米的住处。

“那是最u2018苦逼u2019的时候,”胡振宇说,为了筹集经费,他每天坐一个半小时的车去当钢琴陪练,一天上三四节课,平均下来一天花费5个小时才能赚50元。他不是没有想过办法,向董事长校友求情,寻找学校的支持,这些努力都没有奏效。

直到现在,胡振宇还在教钢琴补贴费用。赞助毕竟不是无偿的,它具有非常强的商业性和目的性,胡振宇也深知这点。他从内心里渴望能有独立的收入来支持火箭的研制,而不再需要四处寻找资金。

荣誉记录

时间荣誉
2018年9月27日入选《2018胡润30×30创业领袖》榜单

火箭参数

2013年7月29日在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发射的探空火箭名为“KCSA-TOP”,又名“拓璞创造号”,“KCSA-YT4”。

火箭直径:124mm

整体高度:2.8m

起飞质量:约50kg

飞行高度:4.2Km

最高飞行速度:0.95马赫

发动机总冲:约16,000N*s

固体燃料:RNX-HTPB(改性复合固体燃料)

航电传感器:气压计,温度计,湿度计,加速度计,陀螺仪,磁罗盘等。

发射历程

胡振宇是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大四学生,由于自小情迷化学和炸药,2011年与航空爱好者组团,开始了业余探空火箭的研究。经历了多次制作、调试、发射以及失败的经历,2013年他终于把这个重达50公斤的火箭,送上了蔚蓝的天空。

KCSA-TOP火箭是胡振宇团队在2013年初就初步完成的火箭,由于一直无法取得合法的发射证与发射场地,加之4月团队失去了所有的资助来源,6月团队解散后依然苦苦坚持的胡振宇再也等不及了。

恰巧,全国科创论坛8月在沈阳举办年会,众多与他一样的航天爱好者聚集在一起,考虑到沈阳和内蒙古很近,他决定把火箭搬过去,设法找场地发射。

在年会前的一个多星期,胡振宇把火箭大卸八块,连同发射架打包寄往沈阳。由于物品太敏感,只能通过物流走陆路,前后花费了一个多星期才运到目的地。

胡振宇在沈阳见到了这帮航天爱好者,其中绝大部分是高中生,这群此前从未见过面的航天爱好者聚在一起,热情高涨,齐齐为发射献力。

对他们来说,最关键的事情就是找到一个合适的发射场地。胡振宇提前下载了全国民航航线图,摸清内蒙古荒漠上很大范围内没有航线经过,最终把目标锁定在科尔沁左翼后旗附近。

2013年7月27日,胡振宇一直在对火箭进行调试,24小时没有睡觉。

2013年7月29日凌晨4点多,他们把火箭、发射架等几十公斤重的设备装箱,用货车运往发射场地,到达发射场时已近中午12点。

未知的因素太多,胡振宇没想到的是,在地图上看发射场是荒漠,去到却发现那里还有尚未建好的高速公路。货车司机害怕被路政罚款,死活不肯拉着他们在未通车的公路上行驶,无奈之下大家只能在路边下车,最后一行20多人扛着家伙深入沙漠,步行了三四公里,才终于来到指定的“发射场”。

2013年7月29日下午2点,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的一个小土堆上伫立着一支架设好的火箭——KCSA-TOP。20多个小伙伴分散隐蔽在距离火箭一公里开外,“5……4……3……2……1……”随着对讲机传出的倒数声,突然“轰”的一声,火箭冲上高空继而钻进厚厚的云层,消失在小伙伴们的视野外,前后不过10秒钟的时间。担任此次火箭发射总指挥的胡振宇隐蔽在离发射点30米远的土坑里,当火箭成功发射的一刻,他对着苍穹奋力大吼:“我是个傻逼!!……”

市场价格

胡振宇的公司只有三人,有六年机械工作经验的吴晓飞,还有清华大学的博士严丞翊,而胡振宇笑称自己负责燃料、接待媒体、管账和打下手。公司已经获得第一份订单了,争取出成果。另外有一笔三百万的投资快敲定了。国家大企业投入的精力、人力成本高,售价也高很多,对他们来说,探空火箭一年只有几千万的盈利额,鸡毛蒜皮,但这个数字对小公司是很可观的。胡振宇计划三年内出正式产品,要比天鹰里规格最大的火箭飞行高度高50公里,载重多15公斤,售价要比它低100万人民币。

媒体观点

而现在,他曾经所在的科创航天论坛向媒体爆料了他与论坛之间的纠葛,是剽窃还是过度包装?无论如何,这个在媒体造神之后,又快速陷入尴尬的这位媒体口中的“神童”,在钛媒体编辑面前呈现出来更复杂的故事。真实情况是,科创航天论坛声明,所谓的火箭仅仅只是表演箭,其目的在于宣传,实际技术上远没有达到要求。

钛媒体无意去挖掘两者纠葛的细节或是事件真相,也无意针对任何个人,梳理出媒体造神运动的大致脉络,希望能引起反思。

媒体的报道里从来不缺少神话——因为读者乐见,所以浮躁的媒体也乐于“造神”,尤其是以创新之名,却不加判断。

一些媒体发表了对翎客航天创始人胡振宇的报道,在引起外界各种捧杀式关注的同时,也在内部快速引起争议。

这些报道把“翎客航天”公司称为“中国Space X”。Space X的创始人也是如今缔造了如今炙手可热特斯拉汽车的MUSK ,是马斯克创造的一家美国制造商,火箭私人太空发射公司,与Space X类似,翎客航天是中国国内从事航天系统产品研发制造的私营公司。根据翎客航天公司官网的介绍,翎客航天的目的在于推动国内航天产业商业化、民用化。

这家公司只有三个成员,胡振宇和另外两位合伙人。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备注信息显示,翎客航天成立于2014年1月2日,为胡征宇的独资企业,他出资1000万注册了这家公司。胡振宇在为翎客航天寻找投资。他希望以16%的股份融资1600万,这意味着他给自己公司的估值是1亿元。

对于一个成立仅半年的创业公司来说,1亿元的估值价让人艳羡,也吸引了媒体的眼球,多家媒体纷纷对此进行报道。在媒体们的描述中,又一个“创业神话”出现了。

作为一个90后的创业者,胡振宇很早以前就受到媒体关注。当他还在华南理工大学读大二时,就有媒体就报道了他和团队另外几人研制业余火箭的事情,胡振宇是媒体报道的主要人物。

从那时起,媒体就不断地把胡振宇描述为偏科天才,特立独行的理想主义者,成功的探险者等等。

他早期在一个科技爱好者论坛“科创航天”的经历被不断挖掘,塑造成了一个不畏艰难开拓新领域的勇士——发射火箭的项目屡次失败但依然不放弃梦想,遭到政府部门的监管但不惧退。

而他离开科创自行创业的经历,则被描画成乔布斯式的悲壮故事——因与团队理念不合,执著独立地继续自己的事业,创办翎客航天。

最终,翎客航天渐渐打出了名声,开始与投资人接洽,成功似乎近在咫尺。而1亿元的估值更是令人瞩目,勾引着媒体的眼球,各家媒体无不推崇赞颂。

不出意外,按照剧情发展,一个创业神话的先期故事马上就要结束,接下来是一个新兴企业对抗国家垄断的开始。然而来自上述那家论坛“科创航天”的声音和雷锋网的报道使故事新生枝节。

7月15日,“科创航天”论坛官网上贴出一则致歉声明。声明中指出,一些媒体对胡振宇在“科创航天”任职期间经历的报道有不实内容。该媒体的记者在报道中写胡振宇发起创办了“科创航天”并担任主席,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一说法后来在胡振宇那里得到证实,他表示自己并没有作出过这样的说法,而该记者已经向“科创航天”道歉。

声明继续指出,早期媒体对胡振宇和“科创航天”研制业余火箭的报道,是一种表演箭的行为,其目的在于宣传,实际技术上远没有达到要求。而这最终演变成了三方的合力炒作,大搞造神运动。胡振宇因为在“科创航天”里负责媒体沟通,于是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被打造为“神童”,其后的故事便顺着这个所谓的造神运动一发不可收拾地走下去。

这则声明针对科创论坛的科技爱好者。声明对科创社区当初配合媒体造神运动,并在之后未能阻止胡振宇贬低科创社区导致社区文化遭到打击向成员表示道歉。

之后,雷锋网发表了一篇与“科创航天”内部人士L君的对话文章。文中对一些媒体报道的部分内容作出了反驳,并提及“科创航天”与胡振宇之间的纠葛。文章称胡振宇在“科创航天”期间技术一直不过关,因而质疑他创办翎客航天是否具备过硬的技术和常识。文章甚至暗示,现在翎客航天的一些技术是胡振宇剽窃科创社区的。

这篇文章无疑很快也引起了胡振宇的不满。他承认媒体对他的部分“造神”报道内容失实,表示这些失实内容是媒体所为,与自己无关。但他否认L君所述的一些内容。不过根据雷锋网最终披露的双方对话内容来看,他并没有正面回应技术剽窃问题。

其与“科创航天”之间的纠葛究竟如何现在还不能知晓,但颇堪玩味的是,胡振宇亲口说出了这样的话,“媒体喜欢做神话,并不代表我想炒作……我非常反感媒体把(报道)裁剪得非常肤浅,真正专业技术讨论都没有。”

媒体卖力地造神,现在却反了过来,被“被造神”的人嘲弄了一番。这样的造神运动还让人想起“打工皇帝”唐骏、疯狂英语的李阳……你可以尽管往里面填名字。

我们热爱创新,却也要远离以创新之名的媒体浮躁炒作。千里之行始于脚下,行胜于言。

更新日期:2024-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