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科(企业家)

简介: 王明科:“新怨恨”理论创始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诗人。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山东师范大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副教授,喀什大学教授。
[展开]

王明科(企业家)的个人经历

学者简介

王明科(1973-)“新怨恨”理论的创始人。甘肃庄浪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诗人。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会员。已经完成10多项省厅级课题,已经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并有多篇被权威刊物转载。专著3部已经出版《中国文化与文学的现代化》《新怨恨理论视界下的中国现代小说研究》等。15岁开始发表诗歌,至今发表20余首。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山东师范大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副教授,喀什大学教授。现任喀什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学科带头人,中国现当代文学、语文课程教学论专业的研究生导师,教授。

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体验,自创"新怨恨理论"来重新阐释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学界颇有影响。

学术论文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等全国各地学术要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100多篇,有的论文还被《新华文摘》、《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以及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文化研究》、《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等权威刊物或部分或全文转载。

代表论文

1、新怨恨”视角: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开拓与独创

“新怨恨”视角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是王明科2000年读硕士研究生时候发现并提出的,之后在2003年读博士研究生前后开始全面进行论证并发表出系列研究成果。2006年6月部分内容以《怨恨:中国现代十位小说家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为题收入《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年被侵犯了著作权,2009年法庭判决胜诉。其内容的早期电子版发表见于百度帖吧《怨恨:研究中国文化的新视阈;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新范式》。

王明科

2论现代性研究在中国当下文化语境中的十大问题

关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王明科研究,起始于2000年王明科在读硕士研究生时期对于鲁迅思想的攻读,2003年6月部分内容以《论鲁迅反传统思想》为题收入《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之后在2005年前后王明科又进一步做出深入论证。其中少部分内容曾以《中国文化现代化与现代性研究中的五大弊病》为题发表在《河北学刊》2005年第2期第21-26页,之后接连被四家权威刊物连续转载,首先是中文摘要被《光明日报》2005年3月29日第8版转载,其次是主要观点被《新华文摘》2005年第11期第162页转载,再次是主要论点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4期第190页转载,最后全文正文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文化研究》杂志2005年第11期第52-58页转载。当时引起过不小的学术轰动。

学术著作

已经出版著作两部:一部是独著《中国文化与文学的现代化》,兰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版。另一部是参著《中国新文学家与现代文化建设───沈从文与现代文化建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10月版。代表性独立撰写的专著《新怨恨理论视界下的中国现代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6月版。

文学创作

王明科15岁开始发表诗歌,至今发表20余首。有诗集三部尚未出版,有日记40本尚未出版。诗歌部分尚存发表原件的目录如下(另有一些发表的诗歌丢失元件,在此没有列出)

01《爱神的微笑》(诗)湖北《九头鸟》特辑1990、1、

02《成群的早晨》(诗)湖南《诗歌》报第3期1990、5、

03《过桥》(诗)甘肃《西部诗歌》报第1期1991、3、6、第3版

04《一撮泥土,长诗的云花》(诗)甘肃《西部诗歌》报第2期1991、8、25、第3版

05《想象某个情节》(诗)湖南《诗歌》报第4期1991、9、第2版、

06《倾听音乐》(诗)安徽《青年诗》报1991、10、30、第3版

07《动听的窗声》(诗)入选《中国当代青年超短文学精萃》长沙诗友书社1991年版

08《雪夜》(诗)甘肃《西部诗歌》报第3期1992、10、30、第2版

09《断桥及其他》(诗)入选《南方诗语》香港金陵出版社1992版

10《铅笔》(诗)入选《1993年新星诗历》长沙诗友书社1992年版

11《海子,大海呼唤你》(诗)湖南《诗歌》报第5期1992、1、第2版

12《夏语》(诗)入选《跨世纪彩虹》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版

13《面对漠风与白雪》(诗)入选诗集《虹》,蓝戈主编香港国际文化出版社1993年7月版第73页

14《我是礁石你是浪花》(长诗)西北师范大学《先锋》第16期2000、12、

明科名言

1、世界是视界中的世界,文学的世界是体验视界中的世界。——王明科

2、无所不包无所不能其实是无能,放之四海皆有用其实是无用。学术有一个陷阱是:什么都研究了,等于什么都没有研究深入。——王明科

3、世界并不仅仅有黑暗与邪恶,请相信,有邪恶就必然有正义,有黑暗就一定有光明。——王明科

4、追求的意义并不在于实现而在于追求本身的价值和追求过程的价值。许多追求在为之奋斗的路途中变异了甚至成为不可能,但这丝毫无损于追求的意义。——王明科

5、操作是最重要的成功法宝。怎么做,如何做,是保证成功的核心要义,这比计划、勇气、信心、说教都重要。u200b——王明科

6、苦难对强者来说是财富与动力,我们并不希望苦难来临,但是当苦难面对我们时,强者造就与重塑自己,弱者失去与毁灭自己。人生的苦难也许不止一次,每克服与击败一次苦难,我们就能够强大与攀登一次。害怕苦难的人终将被苦难埋没,反抗苦难的人终将立足于苦难之上而超越苦难。一帆风顺没有苦难的人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强者各有各的苦难,弱者来不及正视苦难便已经被苦难埋葬。——王明科

学界前辈教诲

附一:王富仁先生给笔者的书面信

王明科同学:

来信收到,祝贺你考入山东师大中文系。山东也是我的家乡,那里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重镇,希望你能在导师们的指导下取得卓越的学术成就。

鲁迅研究会常搞常新,关键在于鲁迅所体验的精神不是容易消失的。只要中华民族要在现代世界上存在下去,鲁迅的追求就不会过时。但鲁迅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成为时尚,所以鲁迅研究者要准备承担各种思想压力,三千年的传统不是一年两年、一代两代人就能变过来的。

今出小书一本,寄上以做纪念。

匆复

并祝

学安

王富仁

2003、10、10

附二:钱理群先生给笔者的书面信

王明科同学:

你好!

非常抱歉,回信竟拖了一年之久———我有个不为的习惯,来信总喜欢集中回复,没想到,杂事太多,一压竟压了一年。这几天正忙着偿还宅债,也就从堆积如山的信中翻出了你的来信,才匆匆回复。而且成了“马后炮”,估计你的毕业论文题目早已确定了。

坦白地说,所问的问题是应该向自己的。“选题”本身就是一个学术训练,也是学术研究的一个基本能力。我所能提供的意见是,事实上现代文学研究正处在一个“重新开始”的阶段,因此并不存在“没有什么研究空白”的问题。几乎在每一个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论争,以及各种文学现象都有“重释”的余地与可能。我认为,你应该打开研究视野,不要总局限于鲁迅、张爱玲、现代派小说这些范围。另外,也要改变“跟随学术新潮”的心态,要从自己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体验,对现代文学各种现象的观察出发,同时考虑自己的研究兴趣,知识结构,以及精神气质,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走一条自己的独立的研究之路。当然,作为一个博士生,对本学科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也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这方面,我有两篇文章,可供参考,即发表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1期的《关于新一代研究者的观察与思考》,第4期的《我们走过的道路》。

匆匆写此 即礼

文安

钱理群

2004、11、22

附三:范伯群先生给笔者的书面信

王明科先生:

来信早已收到,但10、11月份是各种学术会议的“旺季”,坐不定下来。复信迟了,请你鉴谅。

从你的这封信中,我只能知道你的博士学位论文的一个大概,我也谈不上“指导”,也肯定谈得比较抽象。我只能讲讲自己的一些感想。

我觉得你的这个题目,是别开生面的。一般的论者,往往选取同类的作家,去论证自己的某一论点。而你找了10位大家,他们代表多种类型,而在“文化反思现代性体验”这样一个覆盖面很广的课题统率下,请他们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来。这样的设计本身就不一般。因此,我很看好这个课题。

我也很赞赏你的前期准备工作的“扎实”,10位大家,你已经看了其中7人的全集,这个功夫就下得很大了,再看3个,就能将最基本的“构件”进入了你的“仓库”。当然,在理论上还得进行必要的准备与提高。

可以这样估计,这篇论文应该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许多错综复杂的现象,在“现代性体验”的框范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问题;但他们毕竟是各有其代表性,因此也能看出中国现代文学的多元格局。论文应该使人们感到,这种多元性的必然性,以及过去那种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多元化文化的种种失误所带来的消极后果。

在你的信中说:“中国现代作家的现代性体验给中国文化史、文学史、学术史、思想史等带来巨大动力的同时也制造了很多障碍,在极大推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同时也使中国文化面临了许多的难堪与歧途,这不仅是现代中国作家的困惑与矛盾,其实也是整个现代中国社会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内在悖论与症候。”如果你能将上面表述得很有辨证性的论点,很有说服力地加以论证,那么,你的学位论文就会成为一篇优秀的学位论文。

你的论文中也许有一个难点,就是这些作家自小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成长的,这种中国传统的文化,又通过民族的、地域的、家庭教养的种种因素,在他们身上有着深深的烙印。后来他们中的大多数接受了国外的教育,至少是受到西方或日本的文化的影响,以致认为他们的思想是来自国外,连鲁迅也这样说:“现在的新文艺是外来的新兴的潮流……”因此他们所接受“新兴的潮流”的东西,往往浮在上层,是显见的;而自幼熏陶他们的传统的东西在他们不自觉中在深层发挥作用。我们在研究中往往将深层发挥着作用的“略而不计”。我希望在谈现代性体验时,要将每一位作家的“起点”有一个字数不多的概观,同时,要估计这些“古老的鬼魂”在他们以后的道路上的潜在的影响。

我希望论文在文字上也不要写得太艰深,只要有深邃的见解,形式上平易近人一点,更能增加读者的亲和力。这一点是我的“无的放失”,因为我没有看过你的文字,本不该提出这一点来。但过去读不少博士学位论文时,都使我感到太累了(稍微累一点是应该的,读论文总要动点脑筋的)。为了今后能读到你的大作,既深刻,又觉得是一种学术上的享受,那对我说来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祝你成功!

范伯群

2004年11月22日

更新日期:202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