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行

简介: 徐中行(1517—1578),明代文学家、字子舆、一作子与、号龙湾,天目山长兴(今属浙江)人。美姿容,善饮酒。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初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中,出为汀州知府,改汝宁。后谪长芦盐运判官,迁端州同知、山东佥事、云南参议、福建副使、参政等职,累官至江西布政使。
[展开]

徐中行的个人经历

中行(1517—1578),明代文学家、字子舆、一作子与、号龙湾,天目山长兴(今属浙江)人。美姿容,善饮酒。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初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中,出为汀州知府,改汝宁。后谪长芦盐运判官,迁端州同知、山东佥事、云南参议、福建副使、参政等职,累官至江西布政使。

徐中行 - 个人简介

徐中行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授刑部广东司主事,历官汀州知府、湖广按察佥事、云南参议、福建按察使、江西左布政使等职。广东贼萧五来犯,御之,有功。策其且走,俾武平令徐甫宰邀击之,让功甫宰,甫宰得优擢。兵部武选司杨继盛上疏弹劾奸相严嵩,被囚系狱,中行不顾牵连,公然探狱,赠送食物。继盛被害后,又为其料理丧事,引起严嵩忌恨,被贬为长芦盐运判官,迁阳州同知。徐阶当政,迁湖广佥事,积贮粮,救活饥民万余。在福建任上,省城西湖滨隙地,为豪右湮塞侵没,下令修复,并捐俸筑堤创阁,闽人立祠纪念。四十五年,因母丧回长兴,与吴承恩结为挚友。隆庆初年,吴承恩在长兴蒙受冤狱,经徐中行营救获释。与李攀龙、王世贞等结诗社,为明“后七子”之一。著有《天目山堂集》20卷、《青萝馆诗》6卷,传于世。卒后葬于雉城东河泊所,王世贞撰墓志铭。

徐中行 - 诗词特点

徐中行

徐中行为后七子之一。他一生到处为官作宦,诗歌多能描绘各地的山川风貌和社会习俗,并寄寓到处奔波的无限感慨和怀念乡土的悠悠情思。如《初入滇关》写“白日开南缴,青天豁大荒”,概括滇疆的景色,笔力苍劲。贵州人陈田认为,后句“非至滇境者不知其妙”,实为会心之论。《盘江驿舍阻雨寄汪惟一》,勾勒了“春早蛰龙蒸赤水,夜深山鬼啸青林”的盘江驿舍,同时表露出“谁怜妻子累,实恐衰年瘴疠侵”的惆怅。《暮发滁阳》写“悬崖青欲滴,芳草绿堪迷”的美景,同时发出“洵美非吾土,翻然忆故溪”的感喟。徐中行善长七律,“闳大雄整,卓然名家”(胡应麟《诗薮》),如《山陵道中风雨》、《答孙侍御秦中见怀之作》、《送莫廷尉之任南都》,都是苍然爽健的作品。其中“北上萧关太白高”、“建业心青法署高”、尤为人们称赏。

徐中行 - 诗词评说

徐中行的诗内容总的说来不够丰厚,且看得出在刻意学杜甫,但摹仿有迹,缺少杜甫诗雄浑沉郁的情致。他的散文创作更是有意矫揉,成就亦不高。

徐中行 - 作品赏析

[得滇南除目戏作]

余昔四十时,秩已忝金紫
弃捐垂十年,仅乃复其始
故璧则犹是,马齿加长矣
顷失曾不忧,今来亦何喜
未能免俗缘,栖栖聊复尔
终当拂衣去,相从鸱夷子

[暮发滁阳]

荒城一骑出,落日万蜂西。
涧水流人影,松阴散马蹄
县崖青欲滴,芳草绿堪迷
洵美非吾土,翻然忆故溪。

[董体仁送余至固节旗亭饮别赋此贻之]

自古销魂地,经过复此亭。
布衣交自重,尊酒眼偏青
柳色春堪惜,骊歌老倦听
因君怀旧侣,落落叹晨星

[入桐江]

奔流千折下,峭壁两崖分
樵径冲江雨,渔舟宿岭云
布帆林杪见,水碓月中闻
独有披裘客,千秋不可群

徐中行 - 并称"后七子"

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66)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名称首见于《明史·文苑·李攀龙传》。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后七子”中的王世贞、李攀龙、谢榛、徐中行与宗臣等人集聚京都,结盟“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文学流派,延请画工而作《六士图》,以张声势。因他们均与严嵩不合,引为顾忌。

徐中行 - 诗碑

徐中行诗碑:此碑位于泰山灵岩寺内。碑高246厘米,宽99厘米,圆首方座。系明万历改元(公元1573年)春正月十三日,吴兴徐中行题书,长清县知县刘启汉立石。诗文共10行。满行l8字,字径l0×10厘米,行楷体。息驾逢初地,挥毫及早春。

铁园藏委折,银壁削嶙峋。

秀自分东岱,开应得化人。

莲奇仍类岳,松古似经秦。

壁悟移舟灵,泉知卓锡神。

笑参金粟佛,敢谓是前身。

其一:列岫围丹壑,诸天出翠微。云霞明客路,薜荔暗禅扉。御墨金为榜,神僧铁作衣。塔窥清溪上,钟袅白云飞。挥尘深玄理,忘筌学息机。乍如逢慧远,日暮儋忘归。

其二:万历改元春正月十有三日,吴兴徐中行书,长清县知县刘启汉立石。

徐中行墓诗

明代王世贞为徐中行的墓碑题词:屈指流年醉里论,清溪如旧泪痕新,也知不乏追随客,谁是当时共济人?龙湾北岸骨堪栖,漠漠愁云片片飞,一种印出寒食地,白公坟畔酒成泥。

徐中行 - 名人逸事

嘉靖四十三年,吴承恩被委以浙江长兴县丞。其间吴承恩结识了湖州府长兴人徐中行,两人成了莫逆之交。徐中行任河南汝宁知府期间,遍游天中胜景。当他结识吴承恩之后,听说吴承恩在写作一部奇书,名曰《西游记》,十分赞赏。徐中行多次向吴承恩讲述汝宁府境内的嵖岈山景色,特别向吴承恩讲述了自己数次登临碴蚜山的感受,并高声吟咏了自己的诗作《嵖岈仙踪》:嵖岈山上觅仙踪,石猴屹立半空中。圣僧讲经训愚顽,正果得道始大成;吴承恩听了徐中行的讲述,很有些心驰神往,尤其是听说唐僧曾多次到嵖岈山讲经,并教化石猴成为徒弟的故事。徐中行并推荐道:“写《西游记》”不可不走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可不到嵖岈山,那真是个风景绝妙的好去处啊!”

后来吴承恩因私自开仓放粮,赈济灾民被弹刻下狱。徐中行设法救吴承思出狱并劝他远行以避祸。吴承恩问行往何处,徐中行说:“可往河南汝宁府嵖岈山,—来避祸,二来可激发创作《西游记》的灵感。”吴承恩由扬州抵南京,乘船溯江而上到达武汉,再由京汉故道骑驴至汝宁府地,终于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秋天,登上了嵖岈山。面前这天造地设、惟妙惟肖的石猴形象如同黄钟大吕撞开了他酝酿创作《西游记》的艺术闸门。

徐中行 - 北宋徐中行

徐中行(?-1123)是北宋末年临海人,少年好学,深谙胡瑗“明道”之学,司马光称赞他“神气清和,可与进道;不为国器,必为儒宗。”但他看到官场黑暗,一生未去做官。隐居乡里,偶尔去会会亲友,“幅巾藜杖,往来委羽山中。”晚年教授学生,孜孜不倦。东瓯各地学子,纷纷来投。他说:“育人当身体力行,为学当循序渐进。”死后,因其“孝悌、睦姻、任恤、中和”八字美德,被称为“八行先生”或“贞定先生”。他的第三个儿子庭筠,深得乃父之风,与父居。他为人耿直不曲,热心教育。秦桧当国时,他去参加科举考试,题目是“中兴”。他叹道:“今日岂歌颂时耶?”交了白卷,并提出五点其不足以为中兴的理由。自此与仕途绝缘。他在家里,与父亲一起,也以教书为业。一日,他出去拜访老朋友,几个月后回来。“归感微疾,端坐瞑目而逝。年八十有五。”人称“温节先生”。父子合葬于一墓,后人合称之为“二徐先生”。

徐中行 - 相关词条

杨潮观 李渔 李玉
徐霖 杨讷 朱有炖
邵灿 沈自晋 孙钟龄
汤式 汪由敦 张照

 

 

 

徐中行 - 参考资料

[1]、http://www.lotour.com

[2]、http://www.zhsc.net

[3]、http://zjtz.zjol.com.cn

[4]、http://www.linhai.gov.cn

更新日期:2024-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