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申如

简介:徐申如 (1872—1944),名光溥,字曾荫,海宁硖石人,实业家,诗人徐志摩之父。交游甚广,与南通张謇尤为友善,深受其“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徐氏世代经商,早年继承祖业,独资经营徐裕丰酱园。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合股创办硖石第一家钱庄——裕通钱庄,后又开设人和绸布号。
[展开]

徐申如的个人经历

人物简介

热心公益的硖石首富徐申如(1872~1944年),名光溥,浙江海宁硖石镇人,光绪三十三年至1935年间,先后任硖石商会总理、会长、主席近30年。曾因兴办实业,蜚声浙江。20世纪初,江、浙人士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力争自筑沪杭铁路。申如积极参与其事,任浙路公司董事,协助汤寿潜奔走规划,筹集资金。又与海宁地方人士徐骝良、许行彬、吴小鲁等协力促成沪杭铁路行经硖石,横贯海宁。铁路通车后,1913年与沈佐宸、沈叔英等集资创办硖石电灯公司,为浙江省最早兴建的火力发电厂之一,后屡加扩充,以供应当地工业能源及照明需要。

人物履历

1907年至1935年,徐申如先后担任硖石商会总理、会长、主席近30年。

1911年,被递补为浙江省咨议局议员,又当选为硖石镇董事会总董。《民国人物传》称他“曾因兴办实业,蜚声浙江”。

1911年徐申如曾递补为浙江省咨议局议员,又当选为硖石镇董事会总董。

1913年2月,他联合沈叔英等人,创办硖石电灯股份有限公司,为浙江省最早兴建的火力发电厂之一。过了四年,他又与兄长徐蓉初等人发起开办捷利电话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市内电话。

徐申如

1917年创办捷利电话公司。

1919年与兄徐蓉初创办贫民习艺所。

1924年与李伯禄等合资兴建硖石双山丝厂(今中丝三厂)。

1926年7月,徐申如与李伯禄等合资兴建硖石双山丝厂,引进意大利式缫丝车132部,工人300余名,自任董事长。徐申如为人正直,又热心地方公益。

1934年,海宁大旱,百姓流离失所,他毅然出任县旱灾赈济委员会首席常委兼上海分会主任,积极参与募捐赈灾,受到民众的赞扬和敬佩。抗战期间隐居上海,直至病逝。

人生经历

商贾之家

徐申如名光溥,一八七二年生于硖石镇芙蓉溪北,父亲徐星匏,清附贡生,工书法,娴习掌故,在镇上独资开办徐裕丰酱园。按徐氏族谱记载,徐氏祖居海盐花巷里,明代正德年间迁居硖石后开始经商,是名副其实的商贾之家。徐裕丰酱园开设于道光十六年(公元一八六三年),是现在的海宁市裕丰酿造公司的前身,距今已一百七十多年。徐星匏晚年双目失明,徐申如由此承祖业经商,成为远近闻名的富商。

诗人徐志摩便是这位富商的儿子。 徐申如按族谱排行老七,人称“老七爷”。

一九〇七年至一九三五年间先后出任硖石商会副会长、会长、主席近三十年,其间曾递补为浙江省咨议局议员,是硖石商界的领袖、领军人物。海宁的许多实业都是他独资或与他人合资兴办的。一八九七年合股创办硖石第一家钱庄——裕通钱庄,后又开设人和绸布号、森大公木行。

一九一〇年与沈佐宸、深叔英等人筹集资金三万元,创办了硖石电灯公司,三年后建成发电,硖石始有电灯,同时拉开了海宁电力工业发展的帷幕。一九一六年,与徐蓉初、许文伯等人发起集资一百股,资本总额一万元,创立了商办捷利电话股份有限公司,购置旧磁石式交换机一部二百四十门,于次年五月正式营业,镇区较大商号、机关、事业单位装通了电话,并在主要街道设置公用电话,其时装有电话一百二十余户,是海宁的电信通信业的始祖。硖石在宋代已有缫丝作坊,宋宁宗时所产紫微绸列为贡品,不过都为人工土缫丝。

一九二四年,徐申如与李伯禄等人合资三万元兴建了双山丝厂,两年后正式投产,职工三百余人,意式立缫车一百三十二台,率先走上机械缫丝的道路,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相比人工缫丝大为提高,振兴和发展了海宁的丝绸工业。

公益事业

徐申如不仅兴办实业,同时还热心于公益事业,其母亲八十寿辰时,与其兄徐蓉初共同将亲友馈送的礼金在西寺后山麓创办了贫民习艺所,设棉织、藤竹两科,聘请技师两名,招收失业贫民八十名。一九三四年海宁遭受了罕见的旱灾,河床干裂,两岸作物全部枯槁,灾民不得不全家出动成群结队向嘉善、平湖等地求乞。曾任海宁县长的顾达一组织成立旱灾赈济委员会,由顾达一任主席,徐申如任常务委员兼上海分会主任。《台北海宁同乡会讯》登载的顾达一的遗稿详细地叙述了赈灾的始末,谈到徐申如时,顾达一写道:“硖石为本县重心所在,不论公债派额或地方筹款,硖石往往占全县之半,而申如先生能身先全镇……硖石能募得赈款约三万之谱,皆申如先生之力也。”因顾达一、徐申如等人群策群力,努力协助,灾民终得平安度过灾年。

开筑铁路

徐申如对海宁贡献最大的一件事当是联络海宁绅商,让拟建中的沪杭铁路经过了硖石。当时浙江、江苏两省工商业发展较早,社会资金积累较多,上层人士已认识到铁路是营利事业,一九〇八年两省先后成立铁路有限公司,协力修建苏杭甬铁路,浙江的筑路经费由浙江省集股自办。按原来的勘测设计,这段自上海到杭州的铁路经由嘉兴、桐乡崇德直线施工,而当时桐乡的士绅担心筑路要征用大量的农田,拆毁房屋和坟墓,坏了本县的风水,竭力反对铁路过镜。徐申如当时任浙路公司董事,以他独有的眼光看出铁路“人利于行、货畅其流”的重要,亟望通过发展交通改变硖石当时闭塞落后的面貌,一面与浙路督办汤寿潜交涉,一面说服海宁士绅筹集资金三百万银圆,联名具呈,恳请要求铁路绕道由海宁境内通过。

教子有方

教育投资

改善投资环境才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精明的徐老先生把它用到对徐志摩的培养上面,而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了让儿子的毛笔字有长进,他带着儿子投师于书法家郑孝胥门下;为了儿子跻身上流社会,他又以一千大洋的致敬,让其投于梁启超门下。在北京大学读了一年预科的徐志摩,到美国进入到克拉克大学历史系,继而到哥伦比亚政治系,然后渡海进入到伦敦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徐志摩的求学与他家的财力支持是分不开的。而徐老先生对儿子的支持自是不言而喻的。 除了天生的才能,环境是造就人才的重要因素。在那样的一个动荡时期,徐老先生依靠自身的学识与财力,聘请一流的老师,不得不佩服他的眼光。有一父如此,还有何求呢?

悼徐志摩

考史诗所载,沉湘捉月,文人横死,各有伤心;尔本超然,岂期邂逅罡风,亦遭惨劫!

  自襁褓以来,求学从师,夫妇保持,最怜独子;母今逝矣,忍使凄凉老父,重赋招魂?

    ——徐申如挽徐志摩

    沉湘,指屈原投湘江而死。

    捉月,李白酒醉要捞湖里的月,结果溺死。

    罡风,道家称天空极高处的风。邂逅罡风,便是指志摩乘飞机遇难了。

    《招魂》,是屈原的一篇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文体)。赋,也可作动词用,念诗或作诗的意思,有登高赋诗一语嘛。这里的“重赋招魂”,字面意思是再次念起《招魂》赋,作再次招死者之魂(古代迷信活动),哀悼死者解。   

   “尔本超然”。徐志摩当然是超然之物了。

突出贡献

徐申如受任为浙路公司董事.当筹建沪杭铁路之初,按照原来的开筑设计规划,铁路应在上海----杭州之间直线从桐乡县境通过.而当时桐乡县有些人担心,开筑铁路势必要徴用大量农田,並将拆毁很多房屋和坟墓;因而拒绝在桐乡县境内铺设铁路.这给全路的开筑施工造成了重重阻力.而徐申如意识到在当时形势下,积极引进西方进步的科学技术,兴建铁路运输大动脉,对活耀江浙地区的物资交流,振兴经济文化,都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

 徐申如挺身而出,一面与浙路督办汤寿潜反复磋商,把沪杭铁路绕道改线,由海宁县境内通过,一面与当地有识之士积极筹备资金三百万银元[分三十万股,每股十银元},并联名县呈,剴切陈述绕道改线的设想和规划.汤寿潜对徐申如的这种人弄弃我取的远见卓识深为重视,同意实现这一改线措施. 徐申如的侄孙徐骝良是我国铁路工程学的先驱者.早有北詹南徐之誉.其时徐骝良恰好负责主办沪杭铁路的勘改线的主张.於是这段横贯海宁县境的商办铁路,自光绪34年起.从许村动工,自南向北铺筑,沿线设;许村.长安.周王庙.斜桥.硖石五个车站与王店.嘉兴等站相銜接.过境路程共计三十九公里.终於在宣统元年全段竣工通车。

沪杭铁路通车不仅填补了海宁铁路交通史的空白,更为振兴海宁的经济文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直至民国三年六月,沪杭铁路才由商办收归国有。

更新日期:2024-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