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涛甫

简介: 唐涛甫,中国归侨著名作家,福建省作家协会、福建省法学学会会员,泉州华侨历史研究会、泉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及晋江市作家协会顾问、厦门大学和华侨大学客作教授,并兼任中国内地、香港和菲律宾多家报刊的记者,是晋江市公安局行风廉政监督员、晋江池店侨联主席;在报刊上发表了法制类新闻报道、报告文学、评论300余篇,发表文集《归国之后》等。
[展开]

唐涛甫的个人经历

人物简介

涛甫,男,汉族,1939年2月出生,籍贯福建省晋江市,中国共产党党员;2005年12月21日成为福建省法学会会员,编号:2518号;1960年至1962年在福建省晋江第二十四中学任教,1963年至1965年致力于电影文学创作,1965年至1973年赴清流县当文教志愿兵,1973年至今,创办泉州市鸿源汽车配件总公司,现任总经理,并兼任中国内地、香港和菲律宾多家报刊的记者,和晋江市公安局行风廉政监督员、晋江池店侨联主席;在报刊上发表法制类新闻报道、报告文学、评论300余篇,发表文集《归国之后》、《山海风雨》、《海峡涛声》(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

主要经历

家庭背景

1940年2月出生在晋江池店唐厝村一个华侨家庭,曾祖早年漂洋过海在菲律宾开垦拓荒至乃祖德辉公(唐谅令)一代,开始经营一家日杂商店,开办一个汽水厂,尔后又创建铁厂,家道逐渐趋向康裕,德辉公膝下有八子二女,唐涛甫的父亲排行第四,于1939年春回大陆,其他子孙均客居菲岛或移居台湾。

独立生活

涛甫的父亲精通英语、熟谙文学、擅长书法,为涛南的接受教育和承继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家庭背景。解放后,由于父亲出生在菲律宾,伯父又在台湾,给涛甫的求学生涯带来了厄运,1954年,十四岁的涛甫考上泉州晦鸣中学(七中),开始走上了独立生活的坎坷道路,家庭出身的消极效应给涛甫的学习生活注入一种积极动力,他希冀像古代士子一样通过“十年窗前勤苦读,一朝金榜题名时”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在《灯光的追忆》一文中,回忆说:“凛冽严冬,或是春寒料峭的深夜,我只好依在卧室里的书桌边,借用小墨水瓶自做的煤油小灯完成当天的作业,豆大昏黄的灯光也曾陪伴我走过贪婪追求知识的年代。……虽然五分钱的煤油可供一个星期夜晚点燃,然而,家境贫寒,我只好明智借于鲤城旧海关口码头边上的这盏路灯完成初中学业。”“为了追求书中知识,我也经常到邻居或同学家中借大煤油灯光完成高中学业。”难以忘却的诿清和催人奋起的攻读,深深地烙在涛甫的脑海里,先天聪颖的秉赋和后天刻苦自厉的努力使涛甫学业成绩斐然。然而在当时的“阶级斗争为纲”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尽管涛甫的高考十分优异,但到头来还是名落孙山。

教师生涯

1960年秋进修完厦大大学俄语全部课程的涛甫。经友人推荐,到晋江二十四中学任教,嗣后又下放到唐厝小学当语文教师。1963年他原在泉州市区的户口因家庭出身问题被迁回原藉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甘心澹泊地仿效隋朝李密牛角挂书的亦耕亦渎的生活。1965年对理想的“寻寻觅觅”又使涛甫再次鼓起信心报名参加高考,希望自己优异的成绩能获得“出身无法选择,道路可以选择”政策的兑现,当第二次再考上北京语言学院时,但毕竟还是难以逾越的政审关,把他摒之于大学的门槛之外。“凄凄、惨惨、戚戚”中身心疲惫的涛甫承受的不只是难圆大学梦的失落,更有些人歧视他“豆豉铺不会发芽”刻骨铭心的疾痛,为了增加“道路可以选择”的,当年涛甫响应党和政府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自愿报名到边远偏僻的山区当一名文教“自愿兵”,萧索的秋风伴着饱经风霜、背着行装的涛甫来到“路隘林深苔滑”的清流山区,进行“脱胎换骨”触及灵魂改造的炼狱。

翌年,文革风暴席卷神州大地,“停课闹革命”使涛甫“教书育人”的豪情壮志又冷冻起来,“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把涛甫推入命运的低谷:他结婚的第二天晚上便被揪斗,连三代贫农的岳父也受到牵连而挨斗。一种被社会所遗弃的感觉严峻地考验着涛甫对生活真谛的理想。《号子的启迪》中的一段描述记录他当时的心态“立于山顶,我悲愤地眺望远方——风雨里,燕江中的木船飘摇,纤夫们用粗大的缰绳把它拉紧,嘴里哼着有力的号子,在江边崎岖逶迤的小石路上,逆水艰难地前进,放排的工人不畏严寒划着手中的桨,唱着欢乐动听的山歌,驾驭着木排绕过九滩十八险。号子和山歌交织在一起,激荡着江中层层浪涛山鸣谷应。这气壮山河的一幕启迪了我,纤夫和工人的精神支撑着我濒临崩溃的思想防线,鼓起我对艰难生活拼搏的勇气”经受了暴风骤雨洗礼后的涛甫,懂得了如何直面人生,把自己最为宝贵的青春年华的八年,奉献给山区的父老乡亲。由来磨砺多正气,毕竟涤濯出珠玑,他和山村小孩同捧一本书,让他们在肩蒙起跑线上朝向科学高峰开始自己的攀登。他和山村农民同扶一把犁共耕一块地,一起挥洒春天耕种的汗水,一起分享秋天丰收的愉悦。有付出终究有收获,涛甫终于赢得了群众的好评和社会的认可,《福建教育》1965年第十二期特地刊载《志愿兵颂》宣扬他的动人事迹,“在严寒的冬天涛甫带病下水修水轮泵,坚持一个多小时,当地村民十分感动。

唐涛甫

投身商海

1973年,在山区生活了八年的唐涛甫告别了清流的青山绿水和情深谊长的村民,怀着一颗对家园的拳拳之心,回到了池店唐厝老家。先后到柴塔、钱头小学任教。他依然是那样深深地热爱着教育事业,因为他深深地理解这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历史行程中承前启后的事业。故乡的云为涛甫抚平心灵的创伤,善良、温顺、勤劳的妻子为他构建了一个宁静的波斯湾。也许命运之神,冥冥之中定数的安排,或许是那颗不甘寂寞心灵的跳跃,或许是时代大潮汹涌澎湃趋流的影响,两年后,涛甫毅然辞去教师职位而投身于商海,开拓了他实实在在的企业家生涯。

1975年7月涛甫先后在泉州江南树兜、晋江青阳、陈埭的几家汽配厂当了二年的供销员,走南闯北,销售交易的经历开阔了他的视野,也增长了他的才智,且逐渐掌握商界的生意经,随着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深入进展,泉州侨乡经济迎来了史无前例、万紫千红的春天,晋江乡镇企业注人了新的活力,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趋势,一向雄心勃勃的涛甫跃跃欲试,大胆地把池店公社农机厂积压的大量产品往外推销,把搁在公社心头上的病灶排除。只是唐厝农机修配厂虽然有多达到3000平方米的厂房和设备,却只剩下68元的资金,奄奄一息。涛甫根据自己近来的经历,高瞻远瞩地把目标置放在“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的基点上,经过细心琢磨和反复论证,瞄准了汽配市场,毅然把唐厝农机修配厂更改为汽车配件厂。创业伊始,举步唯艰。没有资金,涛甫东奔西跑向亲朋好友告贷,设备亟需更新,涛甫废寝忘食四处请人帮助,好不容易终于把企业的框架搭设起来,迈出艰难的第一步。“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孟子将其诠释为受人谓之“以责人之心责已,以恕心之心恕人”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古时儒商“虽混迹于廛市——以书生之道行之一切治生家智机巧利悉摒不用,惟以诚待人。”带有浓厚书生气的涛甫由于带着这种观念经营企业,用人失当,吃了大亏。汽配厂生产刚上马之际,供销员背着厂方同沈阳一家公司签订假合同,从中诈骗对方一万多元结果使汽配厂蒙受了重大经济损失,且声誉受到严重影响。1981年,汽配厂经营纳上正常轨道时,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涛甫又办起皮鞋厂,结果由于主管人员业务不熟,经验不足,管理不善,产品质量不过关,造成倒闭,亏损二万多元,两次挫折,使涛甫头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失误,他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精干的技术力量和管理人员精中到汽配厂,通过严格的技术培训,完善各种管理规章,落实奖罚措施,充分调动了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由于涛甫宽厚待人的人文思想凝聚力,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顿时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各种车辆配件在全国市场上打开了局面,赢得了信誉。

文学创作

唐涛甫在学校里是一位善于交际,有一定文学造诣的学生,他经常编辑、抄写学校年级的墙报和黑板报。师生众口一词,说他在文学上是很有发展前途的”。涛甫的同学程飞,在《老板传奇》一书中提要介绍唐涛甫时如是说。家学渊源让他能够从小便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产生对文学创作的浓厚兴趣,学生时代,他便是个校园中多产的小作家,步入社会之后,道路的坎坷,人情的炎凉,积蕴成胸坎间的丘壑而化成笔底起伏的波澜,小区的崇山峻岭、大江小溪、绿树鲜花、天真的小孩、憨实的村民,行乞的童叟诱发创作灵感而迸出瞬间思想火花,汇成诗情画意的江河。商海起伏跌宕,辛酸苦辣,百感交集的人生体验化为一泻江河的万千感慨。文学是人学是情感的百科全书,它需要深厚的社会生活阅历,形象的艺术构思,丰富的语言积累,这些,涛甫均兼而有之。

出生在华侨家庭,成长在闽南侨乡的涛甫,那些远涉重洋背乡离井华侨对故国家山梦魂萦绕的深邃情思,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难以磨灭的烙印,年轻的涛甫,曾经有个当电影剧作家的理想,想把华侨生活搬上银幕,那时候他与上海、北京不少的电影导演和剧作家有过书信往来,虚心地向他们求教。在专家们的引导下涛甫凭着自己的创作激情和辛勤笔耕,终于写完《归国之后》和《第二次审判》两部电影剧作十万余字。引起电影创作界的高度重视有些知名人士还亲自写信给涛甫赞赏他的电影剧本颇有新意,但由于当时文艺办“左”的思想占据主流地位,这两朵本应绽放媚人光彩的鲜花却在含苞时凋谢了。如今已是知名企业家的涛甫,依然在心灵深处蕴藏着年轻时的雄心壮志——搞电影创作。可人在江湖,身不由已。紧张的经营节奏和频繁的社交活动使他难以如愿以偿,涛甫和以往一样在灯光下博览群书,如饥似渴地吸取电影文学创作的养分。外出经营余暇,涛甫饱览名山大川,访古探幽,开阔自己的思想境界,他相信涓涓细流的汇集必终会成为波涛浩瀚的大海,量上的积累一定可以达到质上的飞跃,便是他梦幻追求理想成真的硕果。

人物故事

唐涛甫,1939年出生在晋江池店唐厝村一个归侨家庭。他的父亲于1941年春回到中国大陆。

因为有着“复杂的海外关系”,“家庭出身不好”的唐涛甫过早体会到了人间的冷暖。在三明清流“上山下乡”的八年,是唐涛甫最难以忘怀的岁月。在那里,他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可就在结婚的第二天晚上,他就被揪出去批斗,后来连三代贫农的岳父也受到牵连而挨斗。

“当时,乡亲们以为我要自杀了,一路追随。”唐涛甫说,奔至山顶,他悲愤地眺望远方——风雨中,燕江中的木船飘摇,纤夫们用粗大的缆绳把它拉紧,嘴里哼着有力的号子,在江边崎岖逶迤的小石路上,艰难地逆水前行;放排的工人不畏严寒,划着手中的桨,唱着欢乐动听的山歌,驾驭着木排绕过九滩十八险。号子与山歌交织在一起,激荡着江中层层浪涛,山鸣谷应。

这一幕,激励了唐涛甫鼓起对艰难生活拼搏奋争的勇气。于是,他猛然转过身,对追来的乡亲说:“你们回去吧,我唐涛甫是不会死的!”

如同晋江籍诗人蔡其矫从川江号子中感悟“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好好活下去”从此成为唐涛甫的人生信念。

1973年,唐涛甫告别了清流回到晋江,当了一名小学教师。两年后,他毅然辞去教师职位而投身商海。

经过二十多年摸爬滚打,唐涛甫的企业越做越大,2003年,他还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企业家”。

作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唐涛甫晚年不好好享受生活,却执著地搞起文学创作来,让朋友们大吃一惊。

“年轻时,我就想当作家,曾在中学时代写过一部华侨题材的电影剧本。当年主管电影工作的文化部副部长夏衍同志看过之后,还亲笔写信给我表示鼓励。”怀着对文学创作的执著追求,事业有成后,年过花甲的唐涛甫再次拿起手中的笔。2004年,他以爷爷回馈家乡的事迹为原型,创作出版了第一本专著《归国之后》,引起不小的轰动。受到鼓励后,他的创作激情再次被点燃。此后,《赤子情》、《山海风雨》、《海峡涛声》等文学专著相继发行。

“我不会电脑,至今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爬格子。因此,文学创作对我来说这不仅是脑力活,更是艰苦的体力活。”唐涛甫说,“有时半夜想起一些亲历的往事,很适合作为创作素材时,常常激动地睡不着觉,一大早就起来赶稿。”

如今,笔耕不辍的唐涛甫计划在年内出版新书,而另一个大胆的想法也在他脑中形成,并开始践行——将反映两岸题材的长篇小说《海峡涛声》改编为剧本,拍成电视剧后搬上荧屏。

他花了一年时间写了《海峡涛声》,以自己家族的真实经历展开,主要讲述3个结义的同姓兄弟江凤鸣、江成器、江复兴,1949年在金门参加了国民党军队后,开始了漫长的归乡等待、期盼两岸亲人团聚的辛酸故事。有人士认为,小说《海峡涛声》包含了闽南人民“过台湾”、“下南洋”等恢弘场景,具有史诗特质,如果拍成电视剧,有望比肩甚至超过《闯关东》、《走西口》等热播剧。

人物事迹

爱国爱乡

崇尚“名”、“德”,是明清儒商的重要特征之一,腰缠万券、唯利是图决非他们的唯一迫求,在唐涛甫身上可以看到儒家文化思想和传统伦理尊崇的参照。走进唐厝螺峰小学,校园后山顶上矗立着一座凉亭,顺着小道登临亭畔,举头便见写有“涛然亭”三个大字的匾额,顺下而看两侧石柱上镌刻着一副楹联:“螺出深溪化卧龙,峰耸高空成飞虎”。学校老师介绍说这凉亭是1986年唐涛甫捐资万余元兴建的,这副对联也是唐涛甫亲笔题写,细味其中涵义,可以清楚地领悟出涛甫寄希望于辛勤的园丁为国家和故乡培养人才,激励后生奋发读书努力成才的深情厚意。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交口称赞涛甫一贯热心家乡教育事业,十几年来,他倾注了大量心血,从物质上,精神上给学校及师生极大的鼓舞和支持。家乡的中,小学校,幼儿园,每年都有涛甫的捐资,同时他给池店中学捐了一个教研室。每逢儿童节、教师节、运动会、各学科竞赛等活动都少不了涛甫送来的一份心意和厚礼。在他的帮助下,广大的群众对发展家乡文化教育的热情空前高涨。至此不知不觉地令人联想到清时徽州商人倾大量资本兴学助教。赢得“海滨邹鲁”之称的历史名城泉州,企业界设若人人都有涛甫的热心肠,泉州的教育振兴和科技腾飞是指日可待的。

唐涛甫的一腔热情在旅菲乡亲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应,激起了他的爱国爱乡的热忱。增进了他们关心祖国家乡各项事业的发展和支持。愿与大陆同胞携手并肩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近年以来,海外乡亲许多事情都托付与涛甫。涛甫一诺千金,即使在繁忙的商务活动中,也要抽身顾及而使之以成。今年6月1日,《福建侨报》在显著位置刊载了涛甫“不计报酬,不辞辛劳,兢兢业业地为基层侨务工作奉献”坎坷的动人事迹。

开放自家图书馆

2010年“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中国归侨著名作家唐涛甫再次回到母校——池店唐厝小学,为全校师生送来了丰厚的节日礼物——刚刚出版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海峡涛声》,并诚恳表示,自己在故乡唐厝村筹办的图书馆向该校师生开放,欢迎师生借阅。

成就荣誉

荣誉证书

2003年是中国农历羊年。“三羊开泰”,羊年伊始好事重重。元月17日是个祥和喜庆的日子,全国百名优秀企业家欢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百名优秀企业家奋斗史》的发行仪式。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布赫,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罗豪才、孙孚凌、周铁农等出席了发行仪式。

由党和国家领导人:吴邦国、王兆国、荣毅仁、王光英、孙孚凌、霍英东、万国权、费孝通、马文瑞题词的《中国百名优秀企业家奋斗史》如实地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百名优秀企业家的人生、创业和为国为民的辉煌历程。

接见开始,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把吴邦国新笔题词的荣誉证书:“唐涛甫同志:鉴于您的开拓与奉献精神及贵企业在诚信建设工程中起到表率作用,您被选入中国百名优秀企业家奋斗史。感谢您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授于唐涛甫。万国权副主席紧紧地握着唐涛甫的双手,亲切地说:“祝贺您,祝贺您!”

人们誉称他为儒商

唐涛甫,来自于著名的侨乡福建晋江市,他出身于华侨世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企业界的风云人物。海内外报刊、电视曾专题介绍过唐涛甫。毕业于厦门大学的唐涛甫亦商亦文,人们誉称他为儒商。

有关评价

评价一

作家和企业家的双重身份,使唐涛甫灵魂深处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思维特质进行重组和整合,他一方面为尚未能实现年青时期的电影剧作家的理想而耿耿于怀,一方面又不能不为企业经营而疲于奔波,因为这不只是他一个人的事业而是关系到百千职工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为此他只能把自己的梦寐以求的理想姑且搁之一旁。“我现在仍要全力以赴搞企业。……将来方能安心搞文学创作。”涛甫发出流露于肺腑之间的无奈表白,期待于来自。“老来文章浑漫与,语不惊人死不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相信一旦归隐的涛甫,青年时期的幢憬必成为绚丽的现实。

评价二

奉献社会,热爱祖国,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悠久历史文化承传,涛甫真可谓之无愧先人,不负乡亲,毋忘祖国。

更新日期: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