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浩然

简介:   萧浩然 (1914—1990),辽宁辽阳人。1956年元旦开始播出,反响强烈,得到广泛好评。拿手书目是《三国》、《春秋》、《水浒拾遗》、《邹应龙》等,也说过《节振国》等新书。师承宋桐斌,辽宁省曲艺家协会会员。
[展开]

萧浩然的个人经历

基本内容

  萧浩然(1914—1990),辽宁辽阳人。生前为辽宁省曲艺家协会会员。

  中文名:萧浩然

  籍贯:辽宁辽阳人

  性别:男

萧浩然

  出生年月:1914年

  去世年月:1990年

  职业:评书演员

 

成就荣耀

  1953年参加鞍山市曲艺团,拜宋桐斌为师。1955年曾为鞍山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水浒》100段,并于1956年元旦开始播出,反响强烈,得到广泛好评。拿手书目是《三国》、《春秋》、《水浒拾遗》、《邹应龙》等,也说过《节振国》等新书。

 

鞍山市曲艺团成员

  鞍山市曲艺团是鞍山市戏曲剧院的演出分团,在全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该团演员阵容整齐、艺术精湛,足迹遍及祖国大地,并多次荣获全国、省、市文化大奖。仅去年,就两次进京演出,受到首都人民的热情认可。

  鞍山市曲艺团的“二人转”表演可谓别具一格,它不断改革、大胆创新,吸取了京剧、评剧、相声、小品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精华,去粗取精,做到文明大方、雅俗共赏、老少皆宜。

  千山晚报报庆期间,该团为晚报读者精心组织了“二人转”专场节目,以独有的说说唱唱、载歌载舞的地方艺术特色,让钢都人民一饱眼福。

  高手对戏,场场叫响

  在此次演出中,肖杰和韩胜权可是曲艺团名气最响的一对“黄金搭档”,两人是国家的二级演员,不但在国内多次获奖,而且还在国际上拿过大奖。在为团里培养新人、繁荣新版“二人转”方面可谓功不可没。

  同是专业评剧演员出身的肖杰和韩胜权,从事“二人转”演出均已20多年。第一次见到他俩,还是在春节前戏曲剧院送戏到鞍钢的演出现场,两位外形漂亮的演员讲起话来不但谦虚,更有专业文艺工作者的“范儿”。等扮上装,一亮相,那火爆劲儿和向上的劲儿就不由你不佩服人家是“高手”了。

  众所周知,针对一段时间来“二人转”演出中出现的低俗现象,市曲艺团首推“绿色二人转”,而肖杰和韩胜权就是曲艺团革新“二人转”的功臣。说到新版“二人转”就是在老段子的基础上,加入活泼、逗人的“笑包袱”,从而显示演员表演的多面性。用形容二人转表演功夫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快听字,慢听味,不紧不慢看你的劲儿。二人还编出与时代靠近的新篇小品二人转,每次演出他们表演赢得的掌声最响,观众们都说听他俩的段子特来瘾。

  通俗逗乐,热情抓人,翻花的手绢,舞动的双扇,看这对“高手”的表演就是,乐你没个够,乐过还有味。

  老少配戏,憨笑逗乐

  憨态逗人的“傻相”,活泼精灵的“丫头”———唐仁义和刘萍虽搭档不到4年,但就是这样一对新老演员的表演,却给所到之处的广大观众留下了太多的欢乐,如今他俩的表演已成为团里的“招牌活儿”。

  中学毕业就开始从艺“二人转”的唐仁义已在鞍山曲艺团干了20多年,以表演“傻相”被誉为曲艺团的“一绝”。可唐仁义的“傻相”是傻中带着智慧,傻中充满风趣。这“二人转”的表演看似简单,但要掌握的技能却很多。如小品相声的说口儿得会,舞蹈的技巧也是基本功。对于新老段子不但要张嘴就来,更多的还要临场抓词,这就要求专业演员平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这样才能随时和他人配戏,将“包袱”抖得更活。

  22岁的刘萍从艺有6年多了,师从团里的“台柱”肖杰。刘萍不但长得漂亮,人也精灵,表演上相当有功底儿,声音清脆洪亮就是她的“一绝”。采访时她告诉记者,看到从艺20多年的老师们依然“扎着堆儿”地为繁荣地方戏默默奉献,她只要一下农村、进厂矿演出,就有股子兴奋劲儿。每当听到台下观众热烈的掌声,她就懂得她和老师们所做的这种工作的意义。

  夫妻搭档,珠联璧合

  在本次“二人转”的演出中,有一对夫妻搭档———张淑莲和陈维良。这对从艺20多年的夫妻,在曲艺团可说是“绝配”的老演员。扮相好,台词儿实,只要俩人一上台,那喜庆劲儿立马就赢得掌声。

  张淑莲从小跟父亲学艺,上个世纪80年代初和陈维良就开始搭档,在20多年的“二人转”演出生涯中,两人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传统段子被演得生动逗人,现代段子也能翻新改革。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门道就要求演员要具有基本素质,这热闹劲儿就要观众来评价了。而张淑莲、陈维良的表演不但把泼辣奔放的劲儿演得足,更把每段戏中的人物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这当然少不了俩人戏里戏外的琢磨,也少不了台上珠联璧合的表演。以唱功赢人,以嘴皮子功夫见长,就是两口子演出场场“拿人”的真功夫。

  开场先以舞赢得观众,中间更有嘴皮子赢人,快唱如爆豆,慢唱如滴油,双扇舞加手绢的活儿,足可显现俩人功夫不凡的表演。在此次“二人转”演出中,夫妻俩将献上《西厢观画》一场戏。

  即兴表演,点滴都是戏

  如果是为了演戏而演戏,不但会觉得很辛苦,而且也因为体味不到其中的乐趣而停步不前。韩冬和张秀丽,这对执着于“二人转”表演的“老”演员,“老”字并不是与他们的年龄相称,而是说明俩人和同事们一样,经历了太多的汗水、掌声和鲜花。

  从1980年起,韩冬就开始在“二人转”这条路上追寻摸索,和搭档张秀丽合作已经有5个年头了,二人说唱结合、松弛有致的配合给无数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人转”与小品的精彩组合,让两人既保留传统表演风格,又可即兴发挥,没有丝毫漏隙。他们的名字也由此越唱越亮了。采访时他俩说得最多的是:“能为老百姓带去乐趣,就有使不完的劲儿”。这俩人不管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到处都是笑料,扭起“二人转”更是不知啥叫愁。

  无论是下乡演出,还是应邀去国内的其他城市为远方朋友献艺,人们都是用掌声给这对搭档以最好的认同。扮相靓、嗓音纯正、应变能力强都是俩人赢得观众的“底牌”。在本次“晚报与读者同欢乐”活动周中演出的《回杯记》是二人的名段,不但唱得好、观众反响好,而且,他们也最最喜欢,用“心”来表演一定会与众不同。

  小资料,二人转

  二人转大约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当时东北地区生存环境恶劣,当地农民出身的艺人综合了东北民歌、秧歌,又借鉴戏曲、说唱等艺术,创造了这种“苦中作乐”的小戏,并称其为“蹦蹦戏”。“二人转”这一称谓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有的。新中国成立不久,由专业作家、演员、导演、作曲、舞美设计等组建了艺术团体。按当代戏剧美学思想,他们对传统二人转的剧目和表演经验进行系统整理,提高其文学性、艺术性,使其理论化、规范化,并创作出一大批可以和传统剧目相媲美的优秀剧目。

  20世纪90年代,在部分东北城市里出现了一些可乡可城、但以市民观众为主体的“二人转”艺术团体。由于他们主要在茶社或者小剧场演出,被称为茶社或小剧场二人转。自其产生以来,专业人士对其往往褒少贬多,因为一些表演低俗,演员在舞台上打情骂俏,“荤段子”成为常见的点缀之物,所以茶庄二人转被一些业内人士所不齿,认为它是不入流的一种唱法。

  为了长久地保持生机,如今专业二人转开始“寻根”,试图觅回原始的乡土芬芳。不少小剧场二人转的民间表演团体也开始在舞台净化上苦下功夫,有志于清除自身的“枯枝败叶”。

 

 

更新日期:2024-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