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虹(教授)

简介: 余虹(1957.02——2007.12.05),暨南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比较文艺学方向博士。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文艺学专业博士后。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文艺学与美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全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2000.12-2001.06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人文学院做访问学者。 2007年9月13日,一篇题为“一个人的百年”的文章四海传诵,成为对生命礼赞的经典,因为它的作者以一种“非正常方式”告别了这个世界——跳楼自杀,更因为这位作者——余虹。
[展开]

余虹(教授)的个人经历

个人简介

  余虹(1957.2——2007.12.5)1957年生于四川。 文学博士。暨南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比较文艺学方向博士。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科文艺学专业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文艺学学科带头人,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文艺学与美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全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

       2000年12月至2001年6月,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人文学院做访问学者。海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双聘教授,兼任海南大学文学院院长。

       2002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主要著作有《思与诗的对话——海德格尔诗学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三联书店1999年版),译著有《海德格尔论尼采》(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海德格尔诗学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担任职务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方向为比较文艺学。

  复旦大学文艺学与美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余虹

  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全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

  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主编,

  学术辑刊《问题与立场》主编。

博客摘录

  “自杀不易 活着更难”

  余虹曾于9月13日更新最后一篇博客《一个人的百年》,其中写道:事实上,一个人选择自杀一定有他或她之大不幸的根由,他人哪里知道?更何况拒绝一种生活也是一个人的尊严与勇气的表示,至少是一种消极的表示,它比那些蝇营狗苟的生命更像人的生命。像一个人样地活着太不容易了,我们每个人只要还有一点人气都会有一些难以跨过的人生关口和度日如年的时刻,也总会有一些轻生放弃的念头,正因为如此,才有人说自杀不易,活着更难,当然不是苟且偷生的那种活。

科研项目

  1. 1992年独立承担并完成国家"七五"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海德格尔诗学研究。

  2. 1997年独立承担并完成广东省"八五"社科项目:中西诗学话语比较研究。

  3. 1998年合作完成国家教委"八五"重点规划项目:比较文艺学。

  4. 2001年独立承担并完成海南省教育厅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冲突

  5. 2001年合作完成澳门政府文化司项目:澳门文学批评研究

科研成果

著作

  (1)《思与诗的对话--海德格尔诗学引论》,个人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2)《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之一,个人专著,三联书店,1999年版。

  (3)《革命·审美·解构--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个人专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艺术与精神》,个人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5)《中西比较文艺学》,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6)《欧美象征主义诗歌赏析》,合著,长江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7)《美育概论》,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8)《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撰写部分章节,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

译著

  (1)《海德格尔论尼采》,合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海德格尔诗学文集》,合译,华中师大出版社1992年版。

论文

  (1) 自然之道:中西传统诗学比较论纲 《文学评论》 1995①

  (2) 能否写"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 《文学评论》 1998③

  (3) 革命与文学 《文学评论丛刊》 2000②

  (4) 对二十世纪中国文论叙述的反思 《文艺研究》 1996③

  (5) 中西诗学的入思方式及内在结构 《文艺研究》 1997④

  (6) 五四新文学理论的双重现代性追求 《文艺研究》 2000①

  (7) 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文艺研究》 2000②

  (8) 西方现代诗学的语言学转向 《文艺理论研究》 1995②

  (9) 柏拉图的知识论与西方理性诗学 《文艺理论研究》 1996⑥

  (10)中西形上文论:道与理念 《中国诗学》 1996⑤

  (11) 比较文学之我见 《中国比较文学》 1996④

  (12)"中西比较诗学:"其名其实? 《中国比较文学》 1998③

  (13)"荒诞"辨 《外国文学评论》 1994①

  (14)奥斯维辛之后:审美与入诗 《外国文学评论》 1995④

  (15)文史哲:中西叙事理论 《外国文学评论》 1997④

  (16)反美学:海德格尔的入诗之思 《外国文学研究》 1995③

  (17)个体启蒙与艺术自主 《外国文学研究》 2000②

  (18)海德格尔的艺术沉思 《暨南学报》 1996②

  (19)革命文学理论对新文学的批判与叙述 《新疆大学学服》 2000①

  (20)文学革命的现代性冲突与阶段性特征 《厦门大学学报》 2000①

  (21)生命反抗形式:艺术的现代性与虚无主义 《当代艺术与人文科学》 1999

  (22)晚清文学革命的两大现代性冲突 《文学前沿》 2000②

  (23)德里达:文艺再现论之解构与文学规约 《美学与艺术评论》 2000⑤

  (24)"现实"的神话:革命现实主义及其政治意蕴 《文化研究》第2辑 2001

  (25)审美诗文论的两大样式及其历史命运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9辑 2001

  (26)中国艺术现代转型的问题 《二十一世纪》(香港) 1994⑩

  (27)多元与立场 《艺术潮流》(台湾) 1994⑥

  (28)中国现代艺术的危机与冲突 《人文杂志》(澳门) 1995③

  《南方周末》2007年5月30日 发表其作品《有一种爱我们还很陌生》

获奖情况

  1、2000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学术专著《思与诗的对话--海德格尔诗学引论》1995年获国家教委颁发的首届"全国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3、学术专著《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2001年获海南省政府颁发的"海南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4、2000年获海南省高等院校优秀中青年教师科研与教学奖励基金。

  5、1996年获"广东省十佳博士"奖。

  6、1997年获"暨南大学优秀科研工作者"奖。

  7、1999年获"海南大学最受欢迎的教师"奖

  8、2000年获"海南大学最受欢迎的教师"奖。

余虹之死

  2007年12月5日余虹教授飞身而下的北京世纪城小区,东距人大校园3公里,西距逶迤西山不过5公里。按照死者遗嘱,其个人藏书将全部捐赠给人大文学院。

他人评价

  “他是对学术研究非常纯情和投入的人,对国际前瞻话题非常敏锐,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是严谨而有创见的人。”——黄姓教授(余虹在暨大时的同门师弟、也是人大中文系比较文学的教授)

  余虹自杀显然有隐情——不愿苟活。猜想这“苟活”二字下,余虹身处之地,断无尊严可言。——赵牧的博客

  自然,把余虹看做是抑郁者,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追溯抑郁背后的原因。抑郁的原因之一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这时候,余虹向我们走来,他让我们悲痛,也在很大程度上唤醒了我们沉睡之中的疼痛感。——北师大文学院教授 赵勇

  在生活中,余虹是一个没有戒心、可以无话不谈的人。他虽然很有自己的思想、看法,但他为别人想得蛮多,所以大家很信赖他。即使有些观点不同,讨论、商量都没什么,感情才是最重要的。

  在外人眼中,余虹表现得非常机智、幽默、乐观,“他总是笑笑的,看上去很快乐的感觉;但交往多了,发现他的眼神中有着深深的忧郁”,叶辛胤说。

  在叶辛胤看来,余虹并不会找人主动倾诉自己在情感上的问题,朋友们也比较回避谈及此,但在余虹第二次结婚时,朋友们都跟余虹开玩笑说他“抱得佳人归”,但事实上,余虹“两次失败的婚姻给了他更大的打击”。

  “他的家庭生活一直不顺,他总是处在一个单身状态,在日常世俗生活中,他没有归宿,是一个流浪者;作为一个诗人,他非常敏感,在精神生活中,他也没有归宿,在这样一个社会中,这样敏感的诗人是很不幸的,社会不能给他正面的东西;而探究生、死课题的哲学家也是失败居多,因为对生、死的探究永远不可能有答案”,叶辛胤说。

  叶辛胤回忆,3年前,余虹告诉他,自己已在北京买了房子;2年前的冬天,叶辛胤去北京,余虹赶来跟他一起相聚,当时叶辛胤还很诧异,因为“余虹居然会自己开车”。

  叶辛胤猜测,余虹采取这样极端的诀别方式有“一个偶然”,“可能是由于他本人的身体状况或抑郁症问题,身体状况不好常会伴随着抑郁症,但当事人当时未必能意识到。”

  “我们非常尊重他,也尊重他的选择”,叶辛胤最后说。

  余虹教授在遗书中表示,要将自己的藏书捐给文学院图书馆,他也对朋友表示,“如果有来世,愿一起工作。”依然可见他对朋友的深情厚意。

  余虹教授曾对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事件过后人们对死难者与凶手同时悼念表示惊讶与感悟,他说,既为受害者也为凶手悲伤,它的信念是一切生命都有同样的价值。

  余虹先生的诀别,许是他对世间所有善与恶的爱的表达与诠释。

更新日期:2024-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