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又春

简介:余又春(1919年4月——1995年2月),江苏省海安县海安镇人,著名扬州评话家,曾任扬州市曲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江苏分会理事,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促进委员会会员。
[展开]

余又春的个人经历

成名

余氏祖居 海安镇城隍庙南巷,世代城市贫民。余又春幼时在 海安镇模范小学读书,初小毕业后,进凤山小学再读一年,继从海安塾师陈亮臣读私塾二年,终因家境贫困而辍学,跟东街如意巷陈伯贤医生学医。因余又春与其女儿幼时订亲,陈先生故能精心教导。谁料当余又春始读医学“三字经”时,陈伯贤却因病不治而逝。 余少春求学期间,喜京剧,会二胡,还学会了评话《粉妆楼》中的一段书,约两小时许。曾有一日,在中大街钥云楼说《唐书》的评话艺人张子南因患疟疾,不能演出,书场情急之下让余又春顶替登台说了仅有的两小时书,时龄仅12岁。其时余又春因岳父去世,学医不成,本不愿浪迹江湖,但家庭经济窘迫,若早日挣钱,亦能养家糊口,余又春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得随父亲 余少春学说评话 《清风闸》。

他每天昼听书,晚还书,一、二年后,就能说上10多天的《 清风闸》了。然而,因当时评话艺人甚多,余又春初出茅庐,只能垫垫空场,在海安邻近乡镇及东台的三仓、安丰、富安、西团、小海一带演出,书客自然不多。余又春19岁结婚,20岁得子,从此家庭生活的担子促使他愈加勤奋习艺。经过了三、四年的刻苦锤炼,余又春的《 清风闸》已能说上40多天,且技艺大有长进。他第一次来到 镇江献艺,时逢 扬州评话名家张幼父去世,扬州评话界在镇江吉康里书场义演,登台献艺者,有说《三国》 康又华,说《绿牡丹》郎照先等评话名家,面对众多前辈,余又春不免胆怯,但经老艺人的再三鼓励,并允诺让其压台,当日,余又春选说了《 清风闸》中描述市并三十六行的一段书。由于余又春将书中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加之他风华正茂,精气神足,故不负众望,一炮打响,听众印象极佳。3日后,书场仅留余又春一人演出。从此,他凡 镇江上演,只要海报上墙,书场总能客满。成名后,他先后在 镇江上演了二、三十次,上座经久不衰。他的演出区域也由里下河一带转到扬州、 镇江、上海一线。

社会活动

1958年,扬州市曲艺工作者协会为余又春记录整理《 清风闸》文字本。1960年,余又春加入扬州市曲艺团,自此他由浪迹江湖的说书艺人成为一名按月领取固定工资曲艺工作者。1961年,经曾在江苏省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工作过,时任扬州市文化局副局长吴骏的推荐,江苏省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全本《 清风闸》,在全省连续播音一个多月。1962年,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陶纯和夏衍、阳翰笙一行来扬州,在交际处听了余又春的《 清风闸》后,认为此书描述的是社会市民的真实生活,具有人民性、正义性、娱乐性,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束奇葩。而余又春的表演既承继先人,又有创新独到之处,不愧为《 清风闸》的一代传人。陶钝还饶有兴趣的将书中“皮五斗张三”一段带回亲自整理。1963年起,由扬州市委宣传部组织了以副部长苏尚门为首的5人小组,整理余又春的《 清风闸》,此项工作因文化大革命开始而停止。1979年初,著名作家李准来扬州,对余又春的演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同时为全书录音。党政界领导如管文蔚等、艺术界如 红线女等都曾专门听过余又春的《清风闸》。

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的《说新书》也刊登过余又春的《皮五辣子当老鼠》。1964年余又春在说传统书目《 清风闸》的同时,也积极试说新书 《林海雪原》,他在新书中把革命英雄人物杨子荣等刻画得十分成功,受到了各地听众的一致好评。

文化大革命中,扬州市曲艺团撤销,余又春先安排至市博物馆工作,后又因人员性质问题下放至市第二轻工业局所属的玉器厂管理资料图书。1979年,余又春归队,仍回到恢复后扬州曲艺团。1981年收杨明坤为徒,杨明坤现为扬州市曲艺团主要骨干、国家一级演员。1984年1月余又春退休回海安,继被选为海安县曲艺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长。

余又春

1985年,扬州市 王澄、汪复昌、陈午楼、李真按余又春口述,将《 清风闸》整理成书,书名定为《皮五辣子》,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首版印42800册。此书向全国发行后很快销售一空,人们以能得到一册为快。

社会评价

余又春艺品高尚,他将师传《 清风闸》书中的糟粕尽行删去。每场演出前说书头时,坚持不说“荤”,平素作风正派,诚以待人,在扬州市曲艺界有口皆碑,享有很高的声望。

个人其他信息

余又春有二子一女,婿卢玉林曾任海安县人民政府县长,但余又春不为此而享受特权,仍住旧居破平房,余又春退休后,多次有朋友私下邀他“走穴”演出,都被他一一谢绝。而每逢节日为老人们义务宣传演出,他总是积极参加,余又春晚年仍始终保持他的高尚、纯洁的艺晶。

更新日期:2024-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