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伦

职 业:宦官 发明家生 日:61年或63年-121年出生地:东汉桂阳郡(现地有争议)
简介:蔡伦(?-121年),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给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伦因有功于太后而升为中常侍,蔡伦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终于制成了“蔡侯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权力斗争自杀身亡。
[展开]

蔡伦的个人经历

蔡伦 - 生平

蔡伦约东汉永平四年(公元61年)生;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卒。出身于普通农民家庭的蔡伦,从小便随父辈种田,由于他聪明伶俐,因此很讨人喜欢。

汉章帝刘旭(公元56年 - 58年)即位后,常到各郡县挑选幼童入宫。永乐十八年(公元75年)蔡伦被选入洛阳宫内为太监,当时他约15岁。他读书识字,成绩优异,于建初元年(公元76年)任小黄门(宦官中职务较低者)。

此后,蔡伦任黄门侍郎,掌管宫内外公事传达及引导诸王朝见、安排就座等事。当时正宫窦太后无子,在窦太后的指使下,蔡伦诬陷章帝妃子宋贵人“挟邪媚道”,通令她自杀,而宋贵人所生太子刘庆被贬为清河王。窦后又指使人投“飞书”(匿名信)诬陷章帝妃梁贵人,强夺其子刘肇为养子并立为太子。

公元88年,章帝驾崩,10岁的刘肇登基,为和帝,由窦太后听政。蔡伦因功被提拔为中常侍,随侍幼帝左右,参与国家机密大事,秩俸二千石,地位与九卿等同。永平九年(公元97年),窦太后卒,和帝亲政。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和帝立邓绥为皇后,蔡伦立即投靠邓皇后。

由于邓绥喜欢舞文弄墨,蔡伦便投其所好兼任尚方令,主管宫内御用器物和宫廷御用手工作坊。在此期间,他总结西汉以来造纸经验,改进造纸工艺,利用树皮、碎布(麻布)、麻头、鱼网等原料精制出优质纸张,于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受到和帝称赞,造纸术也因此而得到推广。

蔡伦

同年,和帝卒,邓后所生百日婴儿即位,不到二年又卒。邓后再立13岁皇侄刘祜嗣位,是为安帝。刘祜是清河王刘庆之子,但由于他即位初期仍由邓太后把持朝政,蔡伦继续受到重用,被封为“龙亭侯”(封地在今陕西洋县),从此进入贵族行列。由他监制的纸被称为“蔡侯纸”。

之后,蔡伦又被提升为长乐太仆,相当于大千秋,成为邓太后的首席近侍官,受到满朝文武的奉承。正当他权位处于顶峰之际,建光元年(公元121年)邓太后卒,安帝亲政。蔡伦因为当初受窦后指使参与迫害安帝皇祖母宋贵人致死、剥夺皇父刘庆的皇位继承权而被审讯查办。蔡伦自知死罪难免,于是自尽而亡。

蔡伦一生在内廷为官,先后侍奉4个幼帝,投靠两个皇后,节节上升,身居列候,位尊九卿,却以惨死告终。但他在兼管尚方时,推动了手工业工艺的发展,被称为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因而留名后世,得到史学家的首肯。

蔡伦 - 造纸术的发明

西汉(公元前206 - 公元8年)初,也就是在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当时就已有了用废旧麻绳头和破布为原料制成的麻类植物纤维纸。1986年甘肃天水市放马滩西汉墓中出土绘有地图的麻纸,年代为文帝、景帝(公元前179年 - 前141年)之时。1957年西安市灞桥也出土不晚于武帝(公元前141年 - 前87年)时的麻纸。

东汉定都洛阳后,西汉麻纸技术得以继续发展。邓皇后因喜欢文史及纸墨,曾令各州郡勿贡珍品,“但岁贡纸墨而已”,说明公元102年前各地已生产麻纸进贡。凡帝、后喜欢的,蔡伦都在尚方精制。他掌管宫内文书档案时也深感“帛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于是他决定造出比西汉纸更好的纸。

为此,蔡伦总结了前代及同时代造麻纸的技术经验,组织生产优质麻纸。邓太后嘉其能,从此造麻纸技术在各地进一步推广。蔡伦在主持研制楮皮纸时,完成了以木本韧皮纤维造纸的技术突破,并扩充原料来源、革新造纸工艺。皮纸的出现是一项重大技术创新,蔡伦正是这项创新的倡导者。

元初元年(公元117年)邓太后鉴于内廷所藏经传传抄多误,乃诏儒者刘珍及五经博士等人于东观校订,令蔡伦监典此事。东观是洛阳宫内藏书及著述之所,蔡伦领衔率这批学者校订,是为了向全国提供经书的标准文本。这次校订经书的工作,是朝廷提供钦定经传纸写本的开端。因完成后要将所抄副本颁发各地方官,从而形成大规模用纸抄写儒家经典的高潮,使纸本书籍成为传播文化最有力的工具。

东汉纸于20世纪时在西北地区也曾出土。中国造纸术起始于西汉,在东汉时期打下坚实基础,至魏晋南北朝获得发展,且开始向国外传播。东汉在造纸史中是承上启下的阶段,而蔡伦他就是在这个历史阶段成为促进造纸术发展的关键人物。

蔡伦 - 造纸术的争论

造纸术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对促进世界文明发展有重大作用。关于蔡伦与造纸术的关系,当今有两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他是造纸术发明者,第二种意见认为西汉初已用纸代简,蔡伦只是造纸术革新者。

由于早在蔡伦200年前的西汉初即已有用于书写的麻纸,因而第二种意见更为正确。蔡伦的贡献是组织并推广了高级麻纸的生产和精工细作,促进了造纸术发展,但“造意用树肤以为纸”者,倒有可能是蔡伦或其尚方下属。皮纸用树皮纤维制成,其技术难度比麻纸更大。

蔡伦的贡献就在于使皮纸生产在东汉发展起来。麻纸及皮纸是汉代以来1200年间中国纸的两大支柱,中国文化有赖这两大纸种的供应而得以迅速发展。至晋代时,纸已最终取代帛简成为主要书写材料。蔡伦在促进麻纸及皮纸生产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蔡伦 - 影响

蔡伦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家,造纸术的发明者。然而纸的发明家蔡伦的名字在西方却鲜为人知。与他的重大发明相比,他在西方受到忽视的程度的确使人瞠目,有些大部头的百科全书里甚至没有一篇短文提及到他,他的名字在标准的历史教程中也很少提到。也许是由于东西方文化意识的差异,加上有关蔡伦的史料相对缺乏,一些西方人们认为他这个人物是纯属虚构。不过在中国,他的名字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蔡伦 - 评价

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在他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中,曾从中西文化发展比较的角度分析过纸的发明的重要性。他认为,在公元2世纪以前,中国文化不如两方文化先进,但在公元后的一千年间、中国的成就则超过了西力,其主要而基本的原因就是荣伦造纸术的发明使中国人掌握了力便的书写材料。

造纸术与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一起并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随着造纸术的发明,人类知识得以大量完备地记录、保留和传播。而随着知识的积累,科技文化才能走向更深层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社会迅速发展和进步。

蔡伦发明造纸术对世界文明作出的杰出贡献,无论怎么评价,都不过分。在《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蔡伦位列第七,他也是当之无愧的。

蔡伦 - 墓祠

蔡伦墓祠位于洋县城东8公里的龙亭镇龙亭村。祠内古柏参天、殿宇栉比、碑石林立、风景秀丽而幽静,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就长眠在这里。墓祠分为南北两部分,墓区居北,墓冢高约7米,长30米,宽17米。

墓园原占地25亩,现为6亩。园内有建筑设施13处。花木葱郁,古柏参天,碑石林立,青竹吐翠,丹桂飘香,殿宇古朴典雅,塑像彩画栩栩如生。其南为祠,祠的中轴线上由南而北依次为山门、拜殿、献殿,正殿大门上高悬有唐德宗的御书“蔡侯祠”匾额。殿中有蔡伦塑像。右侧壁上绘有“蔡伦纸”制作工艺流程图,左侧壁上绘有蔡伦于公元114年封为龙亭侯的谢恩图壁画。在蔡伦祠中轴线两侧还有钟楼、鼓楼、厢房、戏楼等古建筑和近代书法名家于佑仁为蔡伦墓祠所题草书真迹。

在今运城盐湖区王范村南鸣条岗有蔡伦墓与蔡伦碑,碑与墓之间的距离超过一百五十米,蔡伦碑,在当地的一个三叉路口,在路口边上有家蔡伦纸箱厂。

蔡伦 - 造纸术的发明者的争议



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是谁发明的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是东汉宦官蔡伦发明的。主要依据是《后汉书·蔡伦传》的记载。书上说:“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即按书写需要裁好的丝织品)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因此,后来的一些中、外著作,都据以尊东汉时代的蔡伦是纸的发明者,把他向汉和帝刘肇献纸的公元105年,作为纸的诞生年份。

但自从1933年,已故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淖尔地区发现了一片西汉中叶古纸后,对造纸术的发明问题产生了不同的看法。1957年5月8日,在陕西省西安市郊灞桥砖瓦厂工地古墓中又发现了成叠的古纸残片88片。这成叠古纸垫在三面铜镜下面,垫得很厚,虽然已成碎片,但边没有完全腐烂。这一发现,更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经考古学家考证,认为这一墓葬不会晚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因此灞桥纸的年代也可大致确定在公元前118年以前。这个时间比蔡伦造纸的年代要早200多年。另外,1973年至1974年,在甘肃汉居延遗址又发掘出两张西汉后期的麻纸。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1986年6月至9月,甘肃省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者在天水马滩西汉墓内发掘了一张地质地图,此纸长5.5厘米,宽2.6厘米。这个最新发现的西汉纸质地图是目前所街道的最早的纸张实物。这些都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古代在西汉初期就发明了可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

除此以外,在史籍里,早在蔡伦以前,也有一些关于纸的记载。如《三辅旧事》上曾说:卫太子刘据鼻子很大,汉武帝不喜欢他。江充给他出了个主意,教他再去见武帝时“当持纸蔽其鼻”。太子听从了江充的话,用纸将鼻子掩盖住,进宫去见壏帝。汉武帝大怒。此画发生在公元前91年。又如《汉书·赵皇后传》记载:汉武宠妃赵飞燕的妹妹赵昭仪要害死后宫女官曹伟能,就派人送去毒药和一封“赫蹄书”,逼曹伟能自杀。据东汉人应劭解释,“赫蹄”即“薄小纸也”(后来称为丝棉纸)。再如《后汉书·贾逵传》说,公元76年汉章帝令贾逵选二十人教以《左氏传》,并“给简、纸经传各一通“。以上有关纸的文献记载,都早于公元105年,即蔡伦向汉和帝献纸那一年。

持否定造纸术是蔡伦发明的同志认为,”发明造纸术的是西汉劳动人民。东汉劳动人民在继承西汉造纸技术后,又有所改进、发展和提高。至和帝时,尚方令(职掌管理皇室工场、负责监造各种器械)蔡伦组织少府尚方作坊充足的人力、物力,监制出一批精工于前世的良纸,于元兴元年奏上,经推广后,‘自是天下莫不从用焉’。”这是争论中的一种意见。

另一种意见则坚持认为,蔡伦是我国造纸术的发明者,理由是“根据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有关纸的解释,在蔡伦之前古代文献中所提到的纸,都是丝质纤维所造的,实际上不是纸,只是漂丝的副产品,自古至今要造成一张中国式的植物纤维纸,一般都要经过剪切、沤煮、打浆、悬浮、抄造、定型干燥等基本操作。而灞桥纸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理由是”从外观看,其纸腩松弛,纸面粗糙,厚薄相差悬殊。经过实体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绝大多数纤维和纤维束都较长,说明它的切断程度较差,是由纤维自然堆积而成,没有经过剪切、打浆等造纸的基本操作过程,不能算真正的纸。或许只是沤过的纺织品下脚料,如乱麻。线头等 纤维的堆积物,由于长年垫衬在古墓的铜镜之下,受镜身重量的压力而形成的片状。此外,其余几种所谓西汉古纸,也都是十分粗糙,充其量不过是约纸的雏形。蔡伦及其工匠们在前人漂絮和制造雏形纸的基础上总结提高,从原料和工艺上把纸的生产抽调到一个独立行业的阶段,用于书写。诚然,“蔡伦纸”不会是蔡伦一手制作,但没有他的“造意”,单凭尚方工匠也制造不出这种植物纤维纸来。因此,即使在雏形纸出土的今天,把蔡伦评作为我国造纸术的发明者或代表人物仍然是正确的,是有充分历史根据的。

另外,《后汉书》中有关蔡伦造纸的记载主要取自刘珍的《东观汉记》。刘珍和蔡伦是同时代的人,应为可信。从记载中可知,蔡侯纸既能进贡皇帝,又能代替缣帛用作书写,纸质必定达到一定水平。

有些学者还认为,灞桥纸是不是西汉的产品,也值得进一步考证。他们提出的理由是“在墓葬人的生活时代未能确切查明以前,很难对古纸的生产年代作出令人信服的科学判断。何况该墓葬有扰土层,曾受外来干扰,不能排除后代人夹带进来的可能性;同是汉墓的长马王堆,若无其事那样完好,墓主有姓名可查,史料可靠,出土文物如此丰富,但除了千百根简策和丝织古纸帛画,并无一片麻纸。有的研究者还从出土的灞桥纸上辨认出上面留有与正楷体相仿的字迹,酷似新疆出土的东晋写本《三国志·孙权传》上的字体,据此认为灞桥纸可能是晋代的产品。

针对企图否定蔡伦是造纸术发明人,否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造纸的发明国的歪风1990年8月18日至22日在比利时马尔梅迪举行的国际造纸历史协会第20届代表大会一致认定,蔡伦造纸术的伟大发明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是造纸的发明国。据洛阳市地方史志编委会石建厚同志考证。位于洛阳汉魏故城近郊的缑氏(今本魏书注:“纸氏”作“缑氏”,马涧河流经缑氏那一段河流古时为“造纸河”,沿岸原有“造纸河碑刻”,借已失损。

据史书记载:汉和帝曾到缑氏巡视过,有可能是参观这里的造纸作坊)和纸庄(现分前纸庄和后纸庄,位于洛阳汉魏故城东约2000米,面临洛河)很可能是汉代造纸作坊所在地。这两个地方,附近有造纸需要的优越的地理环境,有比较丰富的造纸资源(如麻、楮林等)。

近年来,在其附近的汉代墓葬中,发现有数百块形状各异的空心砖砖的规格为长140—169公分,宽52—70公分,厚14—17公分),既有不同的砖孔,又有不同的榫口,如同现代建筑的预制构件,象是按一定程序装配的。汉代造纸的焙干体是什么样式,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和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说:“焙纸先以砖砌成夹巷。用砖盖夹巷,火薪从头穴烧发热,湿纸逐张贴上焙干,揭起成帙”相对照,这些特制的大型空心砖很可能是汉代用于修筑纸焙干体的原材料。在这些出土的大型空心砖的砖面上,绘制有很多楮树、木芙蓉、扶桑的图案,这些树皮都是造纸原料,很可能反映了当时造纸的现实。如果我们按照空心砖孔、榫口、传热程序来研究恢复造纸所用的焙干体,将会使研究汉代造纸工艺取得新的突破。

蔡伦 - 参考资料

[1] 大中华印艺网 http://big5.cgan.net/english/china-art/chinese/famous/cailun.html

[2] 武汉大学网 http://www.zbfz.cn/read.php?id=280

[3] 中国纸业网 http://www.chinapaper.net/news/html/2003/05/20030518163451-1.htm

更新日期:2024-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