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拉德·布莱克

简介:康拉德·布莱克,加拿大霍林格公司的董事长兼总裁,他自20世纪80年代冲出加拿大,进入世界新闻出版领域,先后接管了英国影响最大的《每日电讯报》,控制了澳大利亚报业主力军约翰·费尔法克斯集团,控制了美国数百家城镇报纸,在短短10年间成为全球报业王国里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展开]

康拉德·布莱克的个人经历

基本内容

  报纸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读报曾被认为是近代人的生活方式。然而随着广播电视的发展,报刊的 销路逐渐萎缩,计算机网络的扩张更给了其极沉重的打击。昔日的辉煌已经成了 遥远年代的历史 陈迹,一些已经营百余年的 报业集团 接二连三地轰然倒塌,然而危难时刻也帮助了 新一代报人登上历史舞台。加拿大 霍林格公司的董事长兼总裁 康拉德·布莱克就是一个经营当代报业极其成功的企业家,他自20世纪80年代冲出加拿大,进入世界新闻出版领域,先后接管了英国影响最大的《 每日电讯报》,控制了澳大利亚报业主力军约翰·费尔法克斯集团,控制了美国数百家城镇报纸,在短短10年间成为全球报业王国里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叛 逆 青 年

  布莱克1944年8月25日出生在加拿大一个世代经商的家庭,父亲是一个成功的管理人员和投资者。他的父亲是一个工作狂,当其决定退休时,已经积累起一笔财富,住在多伦多豪华的富人区,过着优裕的物质享受生活,儿子一生的开销不成问题。

  小布莱克6岁时就被送到贵族子弟云集的加拿大学院,很快就成了学校里出名的角色。他是班上最露富的学生,钱包里装着80加元,让周围的同学大吃一惊。他很少做作业,情绪好的时候坐在校车上,他才拿出作业本来敷衍了事,字写得歪歪扭扭难以辨认,成绩永远落在班级的最后面。后来他与学校当局发生正面冲突,就肆无忌惮地攻击学校是集中营,说教师是"狗腿子"、"蠢货"、"废物"。

  学校对于他这样的富家子弟还是比较包容的。可是布莱克走上了一条极端的道路,教师的管教和压制导致他疯狂地反抗,他进行一系列破坏学校秩序的行动,到办公室涂改各种记录,偷走老师的学生成绩单等等。最后恶作剧发展到顶峰,他伙同两个同学从办公室偷走期末考试题,并向成绩不好的学生出售这些试题。按理说他并不缺钱,但他靠出卖试题竟赚了1400加元,在1959年,对一个14岁的孩子来说,这是一笔相当巨大的款子。事情很快就暴露了,学校里一片混乱,闹得沸沸扬扬,校方不得不重新组织考试。考得一败涂地的学生对布莱克恨之入骨,他们特地到布莱克家门前的草地上焚烧布莱克的模拟像。布莱克在同伴中的形象黯然失色,他不得不诚恳地表示道歉。

  尽管他父亲再三向校长求情,但事情无法挽回,布莱克被学校开除了。他后来到哥哥的学校去读书,不到一年也名声狼藉,又转了一所学校,总算勉强读到高中毕业。

  事实上,这位捣蛋学生并非一无是处。首先,他的记忆力很好,感兴趣的东西过目不忘,有这样的天赋却读不好书,实在让人费解。其次,他是一个有追求的人,想做一个军事家,在家中收藏了许多有关军事方面的著作,各种飞机、军舰看一眼就能准确地说出其型号和类型。第三,他最崇拜的是拿破仑,他阅读了许多关于拿破仑的传记,潜心研究拿破仑的军事战略以及各种政治手段,对拿破仑的独立不羁的性格尤为欣赏,他捣蛋的原动力不少是由此而来的。

康拉德·布莱克

崭 露 头 角

  布莱克进了大学,一开始学习的是新闻专业。可是历史偏偏跟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第二学期他就转到历史专业去了,理由是"不喜欢新闻那一套把戏",殊不知,后来他做得最成功的就是报业。

  布莱克一开始依然是胡作非为,仗着家中的背景,把学习抛到脑后,与一些社会名人混在一起游乐。第一学年末,一位历史教授告诫他,这样下去是不行的,要么离开学校,要么好好读书。布莱克接受忠告,行为开始收敛。他对政治、历史和军事有浓厚兴趣,完成学业并不困难。1964年他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这时的布莱克已经逐步成熟了,他爱好交际,结识了许多朋友,其中不乏有相当社会地位的人。他对国际事务充满兴趣,到欧洲和美国旅游时有意识地考察过当地的政治生活。他对经商也十分倾心,经常与朋友讨论各种投资渠道和方式。1966年他帮助一位朋友一起办报纸,这是两家很小的报纸,一家发行量不到千份,一家大一点的也不过1万多份。布莱克的总投资是500加元。

  布莱克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写社论、编辑、排版、发行,忙得不亦乐乎。有这种家庭背景的年轻人如此投入这么不起眼的报纸,其动机是什么呢?人们大多不解。其实,布莱克的这种表现,最主要是对介入政治生活的迷恋;其次是出于创业的渴望。事实证明,尽管在学生时代有各种错误和缺点,其实他是一个有用之才。

  布莱克通过报纸对当地政治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居民们都知道有这样一位青年。办报纸极大地满足了他的权力欲望,他开始对国际事务也评长论短。1969年他在当地小小的《纪事报》上发表了一篇短短的颂扬美国下台总统约翰逊的文章,被当地的美国领事寄给了前总统。约翰逊因越南战争大大失分,读了文章后如遇知音,特地给布莱克回了一封亲笔信。第二年布莱克到西贡旅行,美国大使馆把他作为前总统的朋友隆重接待,还安排他采访南越(越南当时分为北方和南方,南方称南越)总统阮文绍。布莱克写的采访文章被全世界报纸转载,包括影响极大的《纽约时报》,这下子布莱克成了知名人物。

  这期间布莱克还取得了一项成果,他写了一本关于魁北克省总理的传记--《杜普莱西斯》。这是一本厚达743页的著作,显示了他的研究和表达能力。后来,他凡是遇到新结识的有身份的人物,总是先送上一本书。这使他结交了许多朋友。

  然而,与这一切相比,他的经商智慧和艺术更为出色。前些年他得到祖父的遗产20万加元,这给他从事商业投资提供了经济基础。最初他从事一些小报纸的经营活动,后来就慢慢加入到各种企业兼并重组中去。他看到机会时敢于下决心,有时甚至孤注一掷。他在收购其他企业时总是先付一半款项,其余以后再付,而这部分款项都是向银行贷款而来。就这样,他滚雪球般地迅速壮大,低价买进又高价卖出。如曾经助他大出风头的《纪事报》,当初购进时只用了2万加元,后来卖了86万加元。经过十几年经营,他逐渐掌握了好几家大型企业集团的控股权。不过,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也招来许多冤家对头的攻击。1984年,他拥有1亿加元资产。

入主每日电讯报

  《每日电讯报》是英国最重要的日报,创刊于1855年,1985年每天平均发行122万份,比《卫报》、《泰晤士报》和《金融时报》加在一起还要多。但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住内部的危机,《每日电讯报》的读者在逐日减少,读者年龄老化,55岁以上占了38%。

  为了摆脱一蹶不振的局面,董事会决定全面更新印刷系统。但是过去向银行贷的款已经到期,哪里有余钱买新的印刷机。但报纸如果再不改成彩色版,不要说年轻人,就连老年人也不想看了。董事会决定吸收新的投资者。

  然而报社的经营正在变得越来越困难,不少投资者不敢把钱投到报社中去,这给了远在加拿大的布莱克一个机会。布莱克控股的霍林格公司同意提供2000万英镑,条件是必须占《每日电讯报》全部股份的51%。英国是一个讲究传统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所谓"三代培养不出一个贵族",就是指英国这种根深蒂固的贵族传统和作风。现在全国最大的《每日电讯报》要听命于一个加拿大人,这对于一部分英国贵族来说是很不舒服的。可是谁来拯救《每日电讯报》正在恶化的财政状况?眼看贷款还不出要被银行接管,董事会无奈之下只好接受布莱克的条件。

  跨过了这道门槛,布莱克并没有受宠若惊,相反对这套传统表现得不以为然。他说,"英国太注重礼仪和形式,不怎么注重实干。他们总是用自己那一套衡量别人,这就产生了许多废物,他们缺乏起码的管理能力,不愿意学习别国的经验。"

  布莱克的这番话显示了自己的底气和自信。由于他特别的身份,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接见了他。当时撒切尔夫人正在争取第三次连任首相,这是英国政治生活中的热点。布莱克碰到那些对他不够恭敬的各界精英,就出其不意地问道:"请问英国历史上有谁连任过三届首相吗?"许多以正宗的英国贵族血统为傲的人物顿时抓耳挠腮,尴尬不已。布莱克惊人的记忆力和博览众书的习惯派上了用处。

  然而,经营活动不是打嘴皮子仗,布莱克对报社动了大手术。为了减少人工成本,他使用了极端手段,工人们被要求工作5天而不是4天,每天的工资却从125英镑降为80英镑。不仅如此,他还大批裁员,1986年初,《每日电讯报》有工作人员3900人,到1993年减少到1000人,差不多裁减了3/4,其中印刷系统减少了整整1500人。同时布莱克制定的新的报纸编辑方针是:"冷静而详尽地报道英国最肮脏的新闻。"

  《每日电讯报》的经济状况开始好转。1986年亏损890万英镑,1987年赢利62万英镑,1989年赢利4150万英镑。全球最大的媒介大王、国际新闻集团执行董事长默多克在1990年说,《每日电讯报》如果出售的话,价值10亿英镑。这下子英国人再也不敢小看布莱克了。有人看到这位加拿大人到英国来,短短数年就如此顺利地抱走了这么大一个金娃娃,眼睛不免有点红,讽刺布莱克说:"他用有史以来最小的钩,钓到有史以来最大的鱼。"

泰 山 压 顶

  布莱克在世界报业领域的迅速扩张引起了默多克的不快。1993年默多克发话了:"不要担心《每日电讯报》,让我来对付它并把它赶出商业圈去。"

  默多克在英国掌握着《泰晤士报》。当时《每日电讯报》的发行量是100万份以上,售价48便士;《泰晤士报》发行量是39万份,售价45便士。默多克把《泰晤士报》的售价一下子降到30便士,只经过短短半年,《泰晤士报》的发行量就上升到50万份。

  《泰晤士报》原先经济状况就不佳,再降价如何承受得了?布莱克最初不以为然,以为默多克不久就会恢复原价,可是不久《每日电讯报》的发行量落到了100万份以下,董事会人心浮动,布莱克被迫宣布报纸售价也降到30便士,这一来每年至少损失1500万英镑。对布莱克来说,这可是一笔大数目。可是默多克的反应惊人地快,第二天就把《泰晤士报》降为20便士,引起全世界一片惊叹,《每日电讯报》内部笼罩着绝望的气氛。

  业内人士都知道,默多克与布莱克不在一个等量级上。默多克的新闻集团经营报纸、电视、电影、卫星、图书、广告等等,年收入达100亿加元。而布莱克的霍林格集团年收入只有9亿加元,其中超过一半的份额还是《每日电讯报》提供的。《每日电讯报》垮了,霍林格集团也差不多玩完了。

  幸亏霍林格集团通过发行债券筹集到1.21亿加元,通过发行期票又筹集了1.44亿美元,通过子公司发行股票又得到9800万美元。两条报业大鳄的较量继续进行,最白热化的时候,一份报纸只卖5便士!即使在这种时刻,布莱克也沉稳地顶住了默多克的攻势。最后,默多克终于不舍得把钱白白地扔掉,1995年7月《泰晤士报》涨价了,《每日电讯报》也立即跟着涨价,惊心动魄的降价之战终于告一段落。

  1994年《时代》杂志称布莱克为亿万富翁,但布莱克谦虚地否认了。《星期日泰晤士报》把他列入英国最富有的五百人名单,而且排名第68位。对于布莱克来说,10年英国报业路,给他带来了空前的名誉、地位和金钱。可他并不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从事的又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行业。这位不安分的企业家,凭借着杰出的理财能力和过人的智慧,不断地给自己设立新的奋斗目标,不知疲倦地一路奋斗。

媒体大亨被控数罪 刑期可达上百年

  康拉德·布莱克的名字在传媒界和新闻集团总裁默多克一样如雷贯耳,因为他曾经是世界第三大报业集团霍林格国际公司的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然而正是这位公司当家人却在任职期间干了太多对不住公司的丑事。

  2003年11月,霍林格公司内部审计发现,公司存在向管理层秘密转移资金的问题,之后布莱克辞去了首席执行官职务并被董事会免去主席职务。后来检方指控说,布莱克与其他3名前高管涉嫌在霍林格出售数百家社区报纸的交易中牟取了8400万美元原本属于公司股东的私利,独自享受起极其奢侈的生活。现在,如果布莱克受到的包括财务欺诈、不正当交易、逃税、妨碍司法公正以及洗钱等指控成立的话,估计足以让布莱克先交上9200万美元的罚款,然后再到监狱里呆上101年。

  现年63岁的布莱克生于加拿大,被认为是传媒界难得的天才,从20岁收购一家加拿大地方报纸开始,到上个世纪80年代他先后收购了英国《每日电讯报》、以色列《耶路撒冷邮报》和美国《芝加哥太阳时报》等世界知名报纸。鉴于布莱克的影响力,据说可能出庭作证的人包括美国前国防部官员、前州长以及纽约房产大亨唐纳德·特朗普,甚至还有我们都很熟悉的霍林格公司现任董事、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当然,这么隆重的审判也少不了媒体,据说第一天庭审就有100名记者,有趣的是,这其中好多记者都正在布莱克曾经领导下的报纸和电视台工作。

更新日期:2024-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