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正善

简介: 曹正善(1965—),男,湖南宜章人,教育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教授,从事《教育哲学》《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指导教育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展开]

曹正善的个人经历

基本内容

基本介绍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要学习经历

2003年9月-2006年7月 华东师范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 

曹正善

1988年9月-1991年7月 西南师范大学攻读教育学硕士学位;

1982年9月-1985年7月 湖南郴州师范专科学校读书;

1979年9月-1982年6月 湖南省宜章县第一中学读高中.

工作经历

1994年9月- 至今,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工作;

1991年7月-1994年9月,湖南郴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编辑部工作;

1985年7月-1988年9月,湖南郴州地区农业学校工作;

科研成果

专著

《微观教育系统论》,天地出版社,1998.

主要论文

1.论开题报告的逻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

2.信任的教育学理解,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7(4)。

3.叩问“教育智慧”,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5)。

4.论班级管理中的“减法智慧”,上海教育科研,2006(5)。

5.假象与真实:合作研究中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

6.论教师个人知识的条件与标准,上海教育科研,2005(3)。

7.复杂视域中的默会知识——展开式的知识教学何以可能,全球教育展望,2005(2)。

8.在研究实践中建构:从无结构到有结构的嬗变,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9)。

9.“关系人”假设与教育,天津教科院学报,2007(4)。

10.信任对建构新型道德教育模式的意义,教育导刊,2007(6)。

获奖情况

专著《微观教育系统论》获四川省教育厅2001年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所承担的课题

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2006规划项目“教育智慧的发展性研究”。

2、四川师范大学灾后重建专项基金项目“家策略及其在灾后重建中的应用研究。”

3、四川教师教育研究中心重点项目“中小学教师教育理解力的形成与发展机制研究”。

4、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1999重点计划项目:学习品质发展的整体研究”。

5、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1997年重点计划项目:系统科学在微观教育系统中的运用研究

基于信任的道德教育(作者曹正善)

信任是人最根本的需要,是人的道德发展的根源,因此道德教育不能不谈及信任的价值。

一、信任对于道德教育的意义

信任是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美德,正如赖兹曼说的那样,信任是个体特有的对他人的诚意、善意、可信性的普遍可靠性的信念。是一种“高尚”的品质。被人信任是一种荣誉,是人得以立身、得以成人的基础。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往往与言行一致、诚实可靠、让人放心联系在一起。人际之间的相互信任不仅是一种坦诚,是一种宽容,也是一种责任,是对于两人都不会利用对方的易受攻击性的相互信心。   二、基于信任的道德教育策略

以信任为基础的道德教育以诚实、诚意、善意、责任等作为基本目标,在策略上有以下的独特之处:

1、敢于托付策略。信任是对被信任对象的放心托付,这不仅是信任者对被信任音的信任来源,也是检验信任者对人所具有的爱心与诚意,还是检验被信任者是否诚实可靠的重要方式。“敢于托付”与“委以重任”的教育策略有同样的有效性,两者都隐含着教师对学生所具有的信心,都能够实现“自我应验”的期望效应。不过与后者不同,前者所针对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局限于处在弱势地他的学生,而且它是以学生在发展中的多种可能性、以教师对学生的一定的了解而又无法完全把握为基础的。客观地说,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可能是彻底的,因为学生是处在随时变化中的人,此时此刻的了解不等于对其未来状况的了解。信任面向未来,通过“欠充分的归纳”得出的对未来的信心,“信任处在全知与无知之间。全知意味着确定性,它不再需要信任;无知则无法建立信任。全知与无知是产生信任的条件,信任则启动了生存所需要的行动与合作”。

2.敢于承诺的策略。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也不是对学生行为的嘉许,而是要求学生作出承诺并在行动中加以兑现,这是非常具体的。例如教学生爱父母,首先要求学生把爱父母的行动以语言的方式表现出来给教师备案,以作为考察学生爱父母的依据,然后教师要从父母那里获得学生表现受父母的行为的“证据”,如果这两者基本一致,那么这个学生就是值得信任的,而且他对父母的爱也是切实其的。“敢于承诺”的策略要求用协议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它与行为矫正中的“行为协议法”的思想是一致的。

3.责任承担的策略。信任与责任的天系密切,信任他人的人要为自己的托付不当承担责任,而被信任的人则要对自己的承诺所带来的后果负责。但是教育环境是十分复杂的,教师认为可以把某事托付给某个学生去做时,该学生虽然做出了可以完成的承诺,但是受自己的能力的不足、完成该事情所需要的条件的变化的制约,完全有可能无法完成所托付之事。这时,学生确实应该为自己无法兑现承诺负责,但是教师也不能免除自己的责任。一个信任学生的教师不应该也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学生身上,何况一味责怪也于事无补,最好的办法还是对学生坦诚以待,给学生以受的关怀,给学生以强有力的支持,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最起码不要损伤师生之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任。  

4.敢于批评的策略。现实生活中,我们所接受的是大量的与不信任有关的信息,如像“不要跟陌生人说话”“老实人吃亏”的生活训诫,在生活中发生的许多有关“上当受骗”、“不守信用”等故事,这些信息使我们不敢付出信任。但是,如果我们会么都信任的话,也是无法健康地生活的,因此,首先就是对在社会生活中弥散的不信任加以批判,确认信任所具有的价值;其次,是不轻信,不盲信,也就是要对自己准备加以信任的人和事有一定的了解;再次,是敢于“不信任”。“不信任的积极功能不仅体现在与信任相反相成,完成简化功能;还体现在相辅相成,甚至促进信任方面,比如对考试的监督、对工作的检查——严格监督下的考试和严格检查过的工作才更可信。”再次,“敢于批评”还意味着“信任优先”。信任与不信任所产生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这两者也是不对称的,信任往往比不信任更节省精力,更有利于选择后对后续行为的探索,因此在许多情况下,人更愿意选择信任,这也是轻信比疑心更流行的原因,因为疑心更劳神费力。最后“敢于批评”还意味善于把不信任转为信任。信任与不信任的转向是不平衡的,从不信任转为信任的难度要远远大于从信任转为不信任,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完全可能导致信任的全部损失,在道德教育中,必须防备不信的蔓延可能威胁到整个系统的安全。

三、结语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我们就不得不将自己托付于信任。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使教师充满着对学生的希望,“希望指的是那些给了我们对孩子的发展的各种可能性的耐心和忍耐、信念和信任,体验到我们的信任的孩子由此而受到激励,对自己充满了信任。信任激发了信任!信任的希望激发了孩子,使他们能够面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自信。信任的希望是我们的自信。不管我们的自信可能收到多少次失望的检验,我们始终相信孩子们会向我们展示她将如何生活。

更新日期:2024-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