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宣德

简介:周宣德,字子慎,江西南昌人,生于清光绪一八九九年九月十八日。他是近代大专院校佛学社团组织的发起人和推动者,在高级知识青年间散布佛法种子,对于佛法普及社会有著卓越的贡献。 周宣德的父亲雨农公,在清末同、光年间,是南昌的名秀才,精于宋明理学,且性好医术,造诣甚深,即所谓“儒医”者是。晚年行医济世,活人无算。雨农公有子女十人,八男二女,家教极严,衣著禁用丝绸,除朔望外不得肉食。
[展开]

周宣德的个人经历

教育生涯

盐城中学周宣德,字子慎,江西南昌人,生于清光绪一八九九年九月十八日。他是近代大专院校佛学社团组织的发起人和推动者,在高级知识青年间散布佛法种子,对于佛法普及社会有著卓越的贡献。

周宣德的父亲雨农公,在清末同、光年间,是南昌的名秀才,精于宋明理学,且性好医术,造诣甚深,即所谓“儒医”者是。晚年行医济世,活人无算。雨农公有子女十人,八男二女,家教极严,衣著禁用丝绸,除朔望外不得肉食。

周宣德行九,幼入私塾,继入南昌高小,未毕业即考入江西省立第一中学。一中毕业,负笈北京,考入国立北京工业大学化工系,受五四运动风潮的影响,矢志以科学报国。一九二二年毕业,任教北京燕京大学,担任制革系讲师。一九二三年八月,燕大聘期届满,受聘为广东汕头英华书院副教授,迄一九二六年七月,因父丧辞职。

一九二七年,国民革命军抵达东南,建都南京,改组东南大学为国立中央大学,统辖江苏全省教育。周宣德奉派为中央大学区督学。他考察江苏教育,有见于历来重视江南而忽略江北。乃建议在江北增设两所中学,一设盐城,一设宿迁。大学当局以江北治安不宁,未予通过,经他力争,当局同意先办盐城中学,次办宿迁中学。江北匪盗如毛,无人敢任校长。此案既为周宣德所提,为了贯彻主张,只得自告奋勇,允暂兼任。他领了七千元法币的开办费,匹马单枪前赴盐城。

在江北途中,周宣德果然遇到土匪拦劫。土匪问他身带何物,他立即双手送上手提袋,说是教员用的教科书,土匪见是一个穷教员,甩开那一包书,不顾而去。事实上,书中正夹著包有七千元的报纸包,幸而未被匪徒发现。他赶到盐城,在县教育局的协助下,觅得校址,购置设备,征聘教员,公告招生。数月之间,学校规模粗备。在学期结束后,他回到南京请辞校长兼职,推荐校中教导主任继任。

周宣德

盐城中学既已开办,宿迁各界亦函电交催,希望早日设校,惟宿迁小刀会(一种民间秘密结社的暴力组织)猖獗,仍然无人愿去任校长。周宣德想做事应有始有终,乃再度自告奋勇。赴任之时,政府令沿途各县派兵保护,始平安到达宿迁。他在县长、教育局长、县党部书记等协助下,以马陵山下钟吾书院为校址,添置设备,公告招生,继之开学。时为一九二八年秋天,寒假他未回南京渡假,留在校中为学生补习英文、数学。一九二九年二月十三日,学校已经开课,数百名小刀会徒众攻入学校,把周宣德拖架到街上,刀矛齐下,要置他于死地,幸而时当春节过后,气候严寒,周宣德身穿皮袍,内衬棉袄,对刀矛有点阻挡作用。最后终因腿部受伤,不支倒地,人也晕了过去。原来他曾在民众大会上讲过话,小刀会徒众误认他是党部人员。小刀会与党部结怨甚深,就拿他作目标来报复。这时幸有驻军闻讯赶到,救了他一条命。

休养数日,伤势稍好,县长派兵保护他回到南京,成为轰动社会的大新闻,各报记者追踪采访,各大报大标题详细报导,中央大学也把他血迹斑斑及刀痕累累的皮袍,钉在木板上,旁书“周校长为教育牺牲而生还的血衣”,供记者摄影。

他稍事休养后,腿伤痊愈,毅然又回到宿迁。校中原有的设备已为小刀会破坏无遗,无法上课。他乃把学校迁到小南门外,以孔庙为校舍,重置设备,继续上课。一切就绪后,返回南京,面谒大学院(即教育部)院长蔡元培先生报告一切,蔡院长慰勉有加,并依周宣德自己的要求,介绍他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

周宣德在商务印书馆,曾编写《现代几何学》一书,为中国中学采用为教科书,曾再版数十次。在商务印书馆任职两年有余,一九三二年上海“一二八”事变,沪战爆发,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为日军炮火所毁,员工遣散,周宣德去职。翌年,受聘为江西工业专科学校教授。

一九三七年抗战爆发,周宣德感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义,投笔从戎,考入航空委员会,任油弹库库长,随军入川。在军中服务六年,一九四四年辞职,受聘为四川成都省立会计专科学校教授。任教年余,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一九四六年飞返南京。他以化工技术人员的身分,受政府派遣,到台湾接收台湾糖业公司,并奉总公司命,出任台中县后里乡月眉糖厂厂长。

在日本人占领下的台湾,于二次世界大战末期,遭受盟军飞机轰炸。月眉糖厂也是盟机炸毁的工厂之一,周宣德出任该厂,必须将炸毁的厂房设备修复,始能恢复生产。大战之后,材料缺乏,周宣德殚精竭虑,夙夜赶上,终于在限期之前,将残破不堪的工厂修复,加入生产行列。一九四九年,政府播迁台湾,外汇极度困难,端赖糖业公司砂糖外销换取外汇。这是周宣德工业报国,对国家社会的贡献。

一九五一年以后,周宣德调升台糖总公司计画督导及研究发展部门主管。到了一九五六年,复调任总公司顾问,此后他就进入全力弘扬佛法的阶段。

佛法渊源

心经讲记周宣德之于佛教,渊源极深。其尊翁雨农公,是前清秀才,于儒释之学极具根基,且精于中医。他于佛学修持高深莫测,从不对外透露。周宣德年幼,受到的影响不大。一九一九年,周宣德在北京工业大学读书,暑假返乡度假,与六哥浴德住进南昌乡下清都一小寺院中。寺院中有一位年逾九十,日食一餐的老僧,法名圆垢,一日与周宣德兄弟共餐,凝视周宣德,以手摩周宣德顶门,说:“你中年以后,当有很好的弘法机缘。”周宣德不懂“弘法”二字的意义,他晚年回忆说:“我下半生若不学佛,这个故事恐怕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

他真正欣闻佛法,开始学佛,是始于抗战末期,在四川成都的时候。那时他在成都会计专校任教,他有一位哥哥周海德居士也住在成都。海德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首届毕业生,历任军职,四川的军事首长多是他的同学同事。他以战争频仍,厌造杀业,乃脱离军职,侨寓成都,专心学佛;因无收入致生活贫乏,于是卖了大公馆换中型住宅,卖了中型住宅换小住宅,最后竟租屋而居,而他学佛精进,怡然自得。

周海德居士以多种方法,诱导他弟弟周宣德入佛。他以周宣德是学化工的,知道事物的变化皆具有循环性的规则;世间所有动植矿物是互相转变而依存,没有独存而永久不坏的东西,所以海德就以宇宙成住坏空的道理向周宣德解说,进而说到人的生老病死,业力轮回等。他以《心经讲记》和《阿弥陀经要解》二书要周宣德读,使周宣德跨入佛教的门径。

一九四六年,周宣德来到台湾,在月眉糖厂期间,没有善知识可资亲近。一九四九年秋后,雪庐老人李炳南居士在台中法华寺讲经,他以听经因缘,信仰益坚,因于一九五一年元旦,在北投居士林,正式皈依于智光老和尚座下,成为一名在家清信士。这一年,他五十三岁。以后,即严持五戒,兼修梵行,更由此而投身弘扬佛法行列,终于成为一位接引知识青年学佛的播种者。在知识青年学佛的园地中,他是一名辛勤耕耘的老园丁,足足耕耘了三十八年,到他九十一岁往生为止。

佛教贡献

佛学研讨在周宣德近四十年的弘法与播种生涯中,他对佛教的贡献和建树,可分做以下五方面来叙述:

一、首倡空中弘法,播讲佛学要义:一九五二年,中国佛教会在台复会,章嘉大师当选理事长,南亭法师当选常务理事兼国际、文教两委员会主任委员;而周宣德当选理事兼国际、文教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们两位通力合作,计画运用广播电台为媒介,传播佛法,乃洽得民本电台排出“佛教之声”节目,先后邀请慈航、智光、道安、印顺诸法师,李炳南、朱镜宙、方伦、李恒钺、许巍文诸居士,以浅显的口语,播讲佛法的要义。以听众反应良好,为时未几,这项工作便扩展到台南、嘉义、高雄、台东各广播电台。南亭法师因弘法事繁,“佛教之声”的工作多由周宣德策划办理。一九五六年,周宣德由台北调职彰化溪州,广播弘法之事由华严莲社接办。

二、设置奖学金,鼓励青年研究佛学:一九五八年,周宣德以六十寿诞亲友所赠礼金,刊印《八大人觉经》千册,分赠大专青年阅读,并征求心得报告,再于研读心得中,择其成绩优良者发给奖金鼓励之。以此因由,又约同南亭、印顺二法师及丘汉平居士等,组成“中国佛教会国际文教奖学基金会”,以正式奖学金方式,奖励大专学生研究佛学。

继此之后,加拿大侨领詹励吾居士捐资成立“詹煜斋居士佛教奖学基金会”,美国佛教会沈家祯博士设置“密勒奖学基金会”,张伯英居士设置“智光奖学基金会”,以后又设置“证莲奖学金”、“儒佛奖学金”、“范道南奖学金”、“杨管北奖学金”等等。此后二十余年间,奖学金增加到五十余种。这些奖学金,多由周宣德董其事,发放出的奖学金近二千万元,受惠学子近万人。早年受惠的学生,如今皆是社会中坚,在学术界及政经工商各界均有卓越的成就。

三、推动大专院校佛学社团组织,接引知识青年学佛;在设置奖学金,鼓励大专院校学生学佛之后,又著手推动在大专院校中组织佛学社团的工作。他突破种种阻碍,在他的支持与辅导下,一九六〇年四月八日,自由中国大专院校中第一个佛学研究社团──“晨曦学社”,在台湾大学成立。为时未几,台湾师范大学成立“中道学社”,国立政治大学成立“东方文化研究社”。数年之间,各大专院校的佛学社团,有如雨后春笋似的陆续成立。这种社团竟达到八十多个。这些佛学社团经常举办活动,如演讲会、讨论会、图书文物展览。及老人院、孤儿院、伤残机构的访问与服务。一时之间,研究佛学的风气,在知识青年之间蓬勃发展起来。

四、创办《慧炬月刊》,免费赠予青年:一九六一年,周宣德感于需要一分定期的刊物,作为知识青年发表研究心得的园地。在加拿大侨领詹励吾居士的支持下,创办《慧炬月刊》,聘就读台湾师范大学博士班之赖炎元为社长,王熙元为总编辑,在经费拮据,筚路蓝缕的情形下,由八开的报纸型,改为三十二开杂志型,以后更改为十六开大型刊物。《慧炬月刊》创刊以来,发行量与时俱增,发行数百万份,其中绝大多数,是免费赠送给各大专院校佛学社团的社员阅读。

继《慧炬月刊》之后,一九七一年,周宣德在美国沈家桢博士的支持下,进一步创办慧炬出版社,出版佛学论著,兼及儒家著作。已出版书籍九十余种,如《五月花》、《佛学今诠》、《佛陀的启示》、《坐禅的功能》、《金刚经的研究》、《中国文化精神》等,都是畅销兼长销的好书。

五、举办“慧炬粥会”,介绍儒佛思想:周宣德于一九七四年他七十六岁那年起,在台北市建国南路寓所“净庐”,利用星期假日,举办“慧炬粥会”,邀约大专院校佛学社团的优秀干部参加,席间讨论儒释思想,弘扬中国文化。会中并请名流大德作学术演讲,会后主人以“九莲粥”招待与会者,先后在会中演讲的,佛教大德如李炳南、周邦道、杨管北、巴壶天、黄公伟、张廷荣等;学者教授如钱穆、高明、潘重规、许君武、黄大受、李杏村等;归国学人如简立、吴森、王守益、周春堤、孙智燊、庄震威等;以及各画家吕佛庭、姚梦谷;作家田刘世纶(叶曼)等。一九七九年,在出国之前,他把位于建国南路的私宅“净庐”捐赠给“慧炬”机构,作为出版书刊及大专青年闻法共修的场所。

安详往生

周宣德法相一九六三年,台中莲社导师李炳南老居士及门下弟子朱斐、于凌波等创办佛教菩提医院,院长于凌波撰写《佛教菩提医院的现状和未来的理想》一文,说明其创办佛教医院的理念,在《菩提树杂志》发表,周宣德读后深受感动,立刻撰写一篇《为筹建菩提医院而呼吁》的长稿(此文后来收入《净庐佛学文丛》一书中),呼吁佛门四众支持此一创举,并提出分期付款捐建响应,年余时间,捐得病房百余间。菩提医院之能顺利兴建,周宣德实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并不是只劝别人捐助病房,而是自己率先捐献。由于周宣德的倡导在先,继之李炳南、朱斐合捐了“印光祖师室”,于凌波捐了双人病房“思恩室”,而外界捐病房者亦纷纷而至。

周宣德在台湾,担任佛教社团的董事、理事、董事长等义务职无间无数,多次代表佛教出席各种国际性纪念会、学术会。一九七九年,他八十一岁,因患心脏总动脉扩张及血压偏高症,乃应子女之请,到美国加州疗养。在美期间,仍全力兼顾慧炬机构业务,并在美设立“南加州慧炬社”,与美国佛教界密切联络,为弘扬正法而尽力。

一九八八年元月,周夫人胡安素居士,以九十二岁高龄逝世。这对周宣德的心境颇有影响,加以年逾九旬,体力日衰,终于一九八九年八月二日,在寓所安详往生,享年九十一岁。

周宣德著有《净庐佛学文丛》,被采入中华大典宗教类佛学门中。

更新日期:2024-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