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智琛

简介: 周智琛,东莞报业传媒集团管委会委员、执行总编辑,广东商学院客座教授。2006年至今,靠前指挥《东莞日报》三次改版、《东莞时报》创办及该报三次改版,东莞报业崛起为中国一流地市报业。著有《大转型》,主编书籍6种,在国家重点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10来篇,各类作品获得国家、省级奖励数十次。
[展开]

周智琛的个人经历

个人经历

如今,“中国最年轻的总编辑”已经无法定义周智琛。

2006年3月,不到26周岁的他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出走,出任东莞日报社执行总编辑。这一“跳”,和当时华南农业大学10天内4个学生跳楼自杀的事件,被并称为轰动当年广东报界的“两跳”。

只是让人没有预料到的是,这种轰动效应没有就此停止。

此后3年多时间里,周智琛和《东莞日报》、《东莞时报》,一直被视为中国地市报业“最新锐”的代名词。先是《东莞日报》用“党报的心,都市报的身”、党报头报导读化等先锋理念和惊人之举进行了四次重大改版实现了强势崛起,广告年收入一下子从原来的5000多万飙升到1个多亿;随后是他和著名发行专家谭军波于2008年创办了新中国最年轻的都市报《东莞时报》,这份致力于“办中国最具互动性的温暖报纸”的都市早报,仅仅历经1年10个月,就已成了中国地市都市报业的标杆。

另外,周智琛像一个传教士,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穿梭在各种各样的讲坛中,时不时地提出稀奇古怪的传媒理念,不但引动业界视听,也有效策动了一大批东莞报业追随者的报业变革。由此,在很多人眼中,他就是中国80后报人的符号式人物,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新闻狂人,更是一个天生痴狂的传媒魔法师。

周智琛

个人事迹

2009年12月1日清晨7点多,周智琛从埃及出差回到上海浦东机场。

刚把行李弄到车上,他就迅速打开电脑,喝了一大杯子清水后,3G网络连上了,他弓着腰浏览起《东莞日报》、《东莞时报》和广州所有的日报。

他很系统地看,并不时在汽车颠簸中做着笔记,一点也不在意旁边友人发出的鼾声。与他同行前往虹桥机场转机回粤的友人,跟他一样,刚从埃及辗转回到上海,坐了18小时飞机,大家困了,但他不困——他是一个见到自家报纸就两眼发光的人,在国内如此,在国外也一样——也难怪有人说他谈起报纸,就像在说自己的情人,充满幻想,又很踏实,有点孩子气。

他时常用一种跳跃性很强的思维,展开对报纸的思考。

“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读者看大部分的党报就像看央视春晚一样,不看不行,看了也不行。”在周智琛看来,“不看不行”意味着党报拥有天然的权威性和政治力量,“看了也不行”则反映了党报在形式和内容上无法真正对接现代读者需求的现实。

2006年开始,他在国内多个传媒论坛上重复这样一个观点:如果说,办好党报是党报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职业道德,那么,该有多少党报新闻工作者是不道德的?没有人说党报非得往古板上去走,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要把党报往僵死的方向整,从这种角度讲,把党报办砸的人就是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党。

“中国地市报业有个普遍的顽症,小富即安,自甘落后,如果人人都有梦想,报纸就会有希望。”有着浓烈切·格瓦拉情结的周智琛,习惯用锋利的语言来表达他对报纸的看法,他也有自己的梦想——和一群有志之士,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改变中国地市报的生态。

2006年3月,当一份有着20年历史的党报落在这样一个年轻人的手上,改版,就是必由之路。而改版时间也很快得以确定:2006年6月1日,《东莞日报》创刊20周年的大庆之日。

在很多人看来,周智琛单枪匹马上任,要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成功改版,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2006年的东莞报业市场可谓群雄割据、竞争激烈,来自广州的《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日报》、《新快报》、《信息时报》拿下东莞平媒市场的半壁江山,《东莞日报》因各种因素所制几成困兽,当时有一位市委宣传部的领导甚至放话,《东莞日报》已到了唱“国际歌”的时候,言下之意已是无路可退。

“向前走吧,沿着你的道路,鲜花将不断开放。”自称比99%的80后都乐观自信的周智琛没有选择的焦虑和犹豫的痛苦,唯有的问题就是给他的时间太少。因此,从到任那天起的大半年,他从没有缺席过任何一个夜班,这一期间,他的鼻子还差点被医生诊断为得了鼻咽癌,直到做了两次活检后,才排除了重症可能。因为鼻腔内得了比较特殊的淋巴增生,一发炎就让他咳嗽不止,于是他做了手术,然后鼻孔上插一止血的棉签,就回报社开会。

那年的春天有些冷,他一个从来没有做过编辑的小年轻,却风风火火地“教唆”着比他年长十几二十岁的同事们如何做版,乐此不疲。当时市里刚好在开两会,《东莞日报》两会报道也因为他的出色指挥和规模庞大的策划,天天受到市委书记的公开表扬,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一批批在读者看来又时尚又夸张的版面,已经局部显现了一份新型党报的姿态,当时有不少人还误以为改版后的《东莞日报》就是那样了。

周智琛说,报纸靠什么把好的机会变成自己的?靠的就是报纸的性格。他需要一个好的报格,让周围的人认同这个报纸。

2006年5月1日晚,周智琛和同样是80后的版式总监张浩悄悄躲进报社机房里。周智琛坐在旁边当“美编”,而张浩这位国内著名的青年版式设计专家做起了“组版员”。

他们设计了新报头、报徽,改变了报头字体和报型:报头字由原来的王羲之书体改为苏东坡书体,报型由原来的720改为国际流行的680“黄金报型”,设计了“莞草”报徽,定了“本土就是主流”的广告语。

这一夜,《东莞日报》完成了20年里一次颠覆式的巨变。

这只是第一步,周智琛还在五一黄金周里撰写了3万字的改版总纲和5万字的细化方案,做了16个版的模拟版面。这个过程,混合了传媒梦、创业精神、新办报模式和专业力量的自信。

节后,报社马上开会研究改版方案,有个问题争议得比较凶,那就是原本的报头留有报眼,这个“黄金眼”不仅承担着重要稿件的报道功能,而且每年给报社带来500多万的真金白银,现在周智琛为了所谓的“黄金报型”,要把报头字置中,这下子报眼没了,这还了得。

而在周智琛看来,报眼虽然取消,却更强化了报纸的整体美感,有利于头版信息和广告的整合,头版下半部分如果作为广告版位得到充分开发,不仅能带来广告量的爆发,而且强化了头版的封面形式感,其能量远远比保留报眼大得多。在他的一再坚持下,改版方案通过了。

2006年6月1日,当日132版的新《东莞日报》横空出世,不仅撼动业界,也打动了无数读者。全新的理念、全新的内容、全新的版式带来全新的力量,这次改版匡定了《东莞日报》作为都市型党报的产品形态。

在“本土就是主流”、“党报的心,都市报的身”核心理念的统领下,报纸日均从10版扩到20多版,本地新闻版从以往每天的2个版增加到8个版,全面整合各类主流新闻资源,全面抢占本土新闻制高点,这次也增加了国际国内新闻和文体副刊的比重,开辟出“旗峰”系列言论栏目,每天把脉焦点话题。在版式设计上,按照视觉优先原则,都市化了的《东莞日报》不仅让读者耳目一新,也迅速成为国内版式设计界的议论焦点。

周智琛断定,随着产品的巨变,不出两个月,广告收益必定全面爆发。果然,一个月后,广告运营就一下子扭转了上半年整体下滑24%的颓势,党报焕发出应有的活力、魅力和实力。

周智琛后来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到,“地市报,一直被当作一个简单粗陋而又方便有效的中国报纸标签,用来和省级大报对立,划分身份和阶层。但在我看来,地市报目前意味着革命和解放、觉醒和再生”。

畅谈办报之道

“办好一份报纸,就是要把狗屎变成冰淇淋。”说出此番大胆出位、却又形象十足的话语“狂人”,正是《东莞时报》总编辑周智琛。这位80后的总编辑,11月4日晚做客新闻传播学院,与有志于从事传媒行业的学子们畅谈了“如何将报纸办好”。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黄星民主持本场讲座。

周智琛首先回顾了《东莞时报》初创时期所遭遇到的种种困难。这份“诞生于县城的省报”,面对薄报难销、品相难立、渠道难畅等纷至沓来的问题,顽强地顶住了压力,最终成功站稳脚跟。周智琛认为,这与他们一直以来秉持的办报原则是分不开的。他一再向大家强调:不管现实有多困难,让读者喜欢自己的报纸才是解决这些困难的“金钥匙”。新闻报道不是要想着如何拿奖,而是如何让读者喜欢。

如何让市民喜欢自己的报纸,周总编以反讽的风格提出他所称的几点“谬论”。第一,这个年代的读者不是不读,而是不买,因为报纸没有提供读者想看的内容,也没有提供“好看”的表现形式;第二,合适的视觉设计才不会引起读者的视觉疲劳;第三,这个年代得到信息不难,得到快乐的信息却不容易,特别是70、80后一代不喜欢灌输性信息,“新闻做到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

周智琛在谈到自己与《东莞日报》共同成长起来的经历时,感触颇多。从报纸创办至今,这位伴随着掌声和争议声成长起来的80后报人,总是秉持着自己独特的办报理念:不怕争议,也不怕冷场,最怕麻木。要在最大程度上寻找让读者被报纸吸引的可能性,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做出一份“沸腾的薄报”、“精彩薄报”。

在讲座过程中,周总编用原子弹比喻报纸,用手掌出击和拳头出击解释办报思路,用最贴近80后大学生的幽默语言生动诠释了办好一份报纸的几项原则。尤其是当他向新传学子展示《东莞时报》版面时,敏感、及时、多样的热点话题、富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视觉效果赢得了在场同学的阵阵赞扬和热烈掌声。

最后的提问环节,现场氛围更为热烈。2009级硕士李丹问到当报纸遇到网络,该如何面对挑战时,周总编乐观地说“报纸会越活越好,只要把报纸内容做好,就不怕丢饭碗。”当有同学请教该读什么书时,周总编建议大学生应该学会包容,博览群书、博览群“网”。

整场讲座气氛热烈。这位年轻的80后总编,用他新锐的视角,直率的表达,让大家领略到了传统媒体行业一股新鲜的气息,令现场同学纷纷惊呼“过瘾”。

更新日期:2024-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