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振林

简介:葛振林,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党城乡喜峪村人,狼牙山五壮士之一。1937年参加革命,1941年9月25日,在河北易县的“反扫荡”战斗中,他们与敌人激烈战斗,打退了敌人5次冲锋,打死敌人50多名。当手榴弹扔光,子弹全打光后,他们宁死不屈,纵身跳下身后深不见底的悬崖。葛振林和宋学义被山腰上的树挂住。5位战士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他们的英勇事迹被收录进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22课与语文S版小学12课。
[展开]

葛振林的个人经历

人物生平

葛振林(1917~2005)出生在河北省曲阳县党城乡喜峪村。1937年参加革命,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狼牙山五壮士》已收入九年义务教育课本。

1941年9月25日,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阻击日军战斗中,葛振林与四位战友宁死不屈,壮烈跳崖,他和宋学义被挂在树上,幸免于难。

伤愈后,先后投入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屡建战功。朝鲜停战后回国,历任湖南省警卫团后勤处副主任、湖南省公安大队副大队长、衡阳市衡南县兵役局副局长、衡阳市人武部副部长,衡阳警备区后勤部副部长,1982年离休。

离休后依旧忙碌,把晚年的大部分精力用在关心青少年成长上。曾任衡阳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会长,担任衡阳市20多所中小学校、全国近200家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

1941年9月,葛振林被晋察冀军区授予“狼牙山五壮士”光荣称号和“民族英雄奖章”、“青年奖章”各一枚。1955年授予少校军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解放勋章。1966年8月离岗休息,1981年7月按副师级待遇离职休养,1983年6月提高为正师级待遇离休干部。1988年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8年被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授予“优秀校外辅导员”称号,1991年被全国下一代协会评为先进个人。

葛振林

2005年3月21日23时10分,著名抗日英雄、狼牙山五壮士之一葛振林在衡阳病逝,终年88岁。

2005年3月25日,葛振林骨灰安葬在衡阳市烈士陵园。

相关事件

1941年8月,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7万余兵力,对晋察冀边区所属的北岳、平西根据地进行毁灭性“大扫荡”。9月25日,日伪军约3500余人围攻易县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区,企图歼灭该地区的八路军和地方党政机关。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某部第七连奉命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完成任务撤离时,七连决定留下第六班班长马宝玉,副班长、共产党员葛振林,及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等5名战士担负后卫阻击,掩护全连转移。

为了拖住敌人,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时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儿,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是通往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顶峰,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也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马宝玉“嗖”的一声拨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数十丈深的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与宋学义幸被树枝挂住,才得以奇迹生还,但两人均摔成重伤。五位战士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为表彰这一壮举,晋察冀军区在狼牙山主峰建“三烈士纪念塔”。

1959年5月,“三烈士纪念塔”重建,更名为“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

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传遍全国后,葛振林与宋学义却非常低调,过着简朴的生活,从没向组织要过特殊照顾。宋学义说,他与葛振林经常书信来往。葛振林后来到了衡阳工作,宋学义还把两个孩子送到衡阳去当兵。

轶事典故

细雨如丝,几畦巴掌高的小白菜绿得发亮,一株百年老樟和数十盆花木,小院宁静无声。

2005年3月23日,衡阳警备区招待所院内的两层小楼墙面斑驳,这栋上世纪70年代的建筑里,所有陈设仿佛也挟裹着时光倒流,比如那台18英寸的旧式彩电;比如那张黑亮的有破洞的藤椅,比如藤椅旁那枝色泽相近的树根拐杖。

坐在藤椅上的老人走了。两天前,在衡阳市中国人民解放军169医院,88岁的葛振林,因肺功能、心功能、肾功能衰竭抢救无效辞世。

2005年3月21日,并不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就像1941年9月25日一样。

那个瞬间之后———当他与四位战友从狼牙山主峰棋盘坨一跃而下,命运又给了这个战士64年的时光。

2005年3月25日上午,衡阳市殡仪馆最大的灵堂三门齐开,人群和花圈还是挤满了院落。在挽幛上,人们可以看到聂力的名字,这位女中将的父亲,正是当年的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

“狼牙山五壮士”六字,正是司令员当年对英勇下属的断语。

在吊唁人群中,一些须眉皆白、举止整肃的老者引人注目,但更多的男女老少并没有明显的特征。

“他真的是一个大英雄。”72岁的衡阳市民王焕云说,自己是文盲,过去不知道葛振林是谁,这几天听孙儿讲这是个大英雄,跑过来一看,就相信了。

那个爱说笑的老头去了在黄茶岭的小院附近,大家对平日称为葛老的这个人有另一种描述。

“不像个英雄,倒是个瘦瘦的干巴老头。”在街角摆擦鞋摊的李云说。这位34岁的妇女来自湖北,她说自己学过《狼牙山五壮士》的课文,但葛老和她想象中的不一样,没有架子,常来问寒问暖,让她心里觉得“蛮舒服的”。

“他常常会问蹬三轮的、卖菜的,家是哪的,收入怎么样,几个娃,上学了吗?”附近卖期刊的老人芦石安回忆说。

“常年都是一身旧军装,戴个黄军帽。”年纪小12岁的芦石安还给葛老起过一个外号:“葛两毛”,因为街上的人都知道,葛老买东西若余几毛钱找零,总说句不要了摆手就走。

“穷人富人,他都很能合得来。”75岁的葛夫人王贵柱说,老伴还是更喜欢穷人和孩子,他喜欢摸孩子们的小脑袋;喜欢穷人就是给钱。

“要饭的就喜欢围着葛老家门口转。”芦石安得出这样的结论。

王贵柱还解释道,葛老就喜欢旧军装,做了一件西服,从来没穿过。戴黄军帽是因为跳崖时碰了头,戴帽子挡挡风。

多年来的每天早晨,黄茶岭的人们会看到这个身着旧军装的老人拄着拐杖去警备区拿报纸,一路上敲得地面“铛铛响”,他见了谁都会打招呼,逗会儿乐。邻居们说,可能除了打仗的时候,葛老一辈子都是笑口常开。

“可是现在街上都冷清了,那个爱说笑的老头去了。”芦石安叹了口气。

老兵档案

2005年3月25日上午,81岁的抗日老战士、原衡南县武装部部长宋文坤在老伴搀扶下来到灵堂,向多年的老战友告别。

“我以为他能挺过来的。”宋文坤说,他们夫妇20多天前曾去看望术后的葛振林,当时,喉咙上插着管子的老葛还一边比划一边唱:“老子的队伍才开张……”

“你个摔不死的,这次也没事。”宋老这话曾让两家人开怀大笑。

但此时的葛老已是沉疴难返。衡阳市中国人民解放军169医院三内科主任彭寒林介绍,由于心、肾、肺功能几近衰竭,葛老的气管先后切开了两次。

“但他没有痛苦的样子。”彭寒林说,一般人做气管切开手术,麻醉醒来会非常难受,葛老却总是将笑挂在嘴上。

“特殊材料制成的老人”,护士们这么称呼他。

“他的顽强是一个老兵与生俱有的。”原衡阳军分区副司令员朱旭更愿意这样理解相知64年的葛振林。

1941年,朱旭在晋察冀军区政治部负责发放药品,在当年11月5日的晋察冀日报上,他看到一篇题为《棋盘坨上的五个“神兵”》的报道,而此报道多年后被修改编入小学课本,定名《狼牙山五壮士》。

“在反扫荡斗争中,五名八路军战士为掩护大部队和老百姓转移,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的主峰棋盘坨。在消灭了50多个敌人后,五名战士砸碎了手中的武器,纵身跳下了万丈悬崖。”朱旭记得当时报道如此描述。

另有史料记载,当几百名日军冲上悬崖顶,发现与之激战近一日的对手只有五个人,他们就在悬崖上排成几列,面对五人跳崖处三度折腰。

1941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签署训令,将五战士命名为“狼牙山五壮士”,“那时候我就知道了有这么五个人,但还未见过老葛。”朱旭说。

抗战结束直至建国初,葛振林历经天津、张家口、清风店和太原战役,还参加过江西剿匪和抗美援朝,全身六处负伤,为三等甲级伤残。

长沙解放时,在湖南省军区政治处军邮办事处任处长的朱旭第一次见到了葛振林,他的第一印象是葛“瘦高瘦高”,并总是笑呵呵的。

抗美援朝归来,葛振林历任湖南省军区警卫团后勤处副主任、湖南省公安大队副大队长、湖南省军区警卫营长、衡南县兵役局副局长、衡阳市人武部副部长。

大约在1962年,葛调任衡阳军分区后勤部副部长,正式和朱旭成为同事。

“认真是他的一大特点,他在后勤部负责军装的发放、后勤保障等物资的管理,从来没出过错”,朱旭说。

1966年春,葛振林向衡阳军分区司令部提交申请希望休养,上级考虑到他的伤病,批准了这一请求,当年8月,这位老战士离岗退养,时年49岁。

16年后的1982年,葛振林正式离休,享受正师级待遇。

棋太直,如其人1966年葛振林离岗后,一场政治运动席卷全国。

在衡阳军分区,包括副司令员朱旭在内的一些老干部被造反派叫去谈话,也被揪过帽子。

“他不怕被u2018粘包u2019还主动去找我们。”当年受到影响的邢耀华老人说,别人躲得远远的,葛老却经常去五七干校,给放羊放马的同事战友送饭吃。

老战友芦继华之子芦长江回忆,文革期间,时任总后勤部参谋长的何流在他的辖区放羊,葛老就叮嘱他给予关照,“我当时不知道他的用意,但葛老一向喜欢我们,他说的肯定就是对的。”

邢耀华回忆,造反派还曾主动找到葛振林,“但老葛没有尾巴可抓,他们就干脆拉他支左,这时他发火了。”

“你们让我造谁的反,老子造小日本的反,造法西斯的反,不是像你们造共产党的反!”邢耀华清楚地记得,葛老当时的这些话,就像炸弹一样在军区炸开了。

此后,面对学生罢课、农民进城、工人停工,葛老总是站出来劝说,你们回去吧,学生不学习干什么,农民不种粮食吃什么,你们工人天天喊口号还怎么生产?

邢耀华老人说,当时在整个衡阳,敢出来教育红卫兵的只有葛老一人,他不怕牵连,也不怕“抓辫子”。

多年之后,两位老人经常在下棋时笑谈这段历史。

“下着下着,怎么卒子没了,原来老葛头给藏起来了。”邢老说,这时,葛老就会大笑起来:“江青过河靠卒子嘛,先给你摘了。”

“水平不高,瘾特大。”

对于老战友的棋技,邢耀华并不恭维,“老葛棋如其人,太直。”

长孙葛蒙证实了这个说法,“爷爷开局老是那三步棋,当头炮,跳马,拱卒,从来不改。”不讲狼牙山故事

2005年3月17日,几名小学生拎着水果走进衡阳169医院,他们围在病床前说,想听葛爷爷讲故事。床上的老人此时动了动身子,颤抖着声音回答:“娃娃们,现在不行,等我好了就给你们讲。”目睹这个场景的衡阳市政府新闻办主任成新平,和护士们一道抹起了眼泪。

1966年离岗休养后,葛振林曾先后担任衡阳市10多所学校的课外辅导员,并应邀到湖南、河南等10余省的部队、机关、监狱等单位作报告300余场次。

衡阳雁峰区六一实验小学原校长谢慧兰回忆,葛老很少向学生回忆狼牙山那一幕,而是讲更多的战斗故事,每次都叮嘱孩子们“珍惜现在的好条件,好好学习,祖国的江山打得多不容易啊!”老战友宋文坤也说,葛老最不喜欢战友们提狼牙山跳崖的事,他总会很激动地说:“咱们都是八路,那个时候,你们还不知道吗?换了你们,你们就不会跳吗?”

卖期刊的芦石安有次进了份杂志,上面有篇文章讲到“狼牙山五壮士”,聊天时他拿给葛老看,葛老摇了摇头,就推开了。

海南省军区后勤部原政委,80多岁的陈永春老人也知道葛振林的这个脾气。去年春,他曾和葛老一起在广州军区总医院住院,当时他向同室的另一位战友介绍:“这就是狼牙山五壮士之一,国宝葛振林”,对方肃然起敬,但事后却给葛老一阵骂,“老陈你这是瞎胡闹,没原则。”

葛老的几个儿子告诉记者,连他们也是看了电影和学了课文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父亲,就是那位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跳下悬崖的壮士。

长孙葛蒙在军校从不透露自己的家世,有一次,同学们聊到狼牙山五壮士,说:“不知道葛振林现在何处”,他就笑着说:“可能在衡阳吧。”

替他们多活两年

1986年,葛老应邀回狼牙山参加五壮士纪念塔落成仪式,现任河北曲阳县人武部政委崔永德当时陪了老人7天。第一天,69岁的葛老坚持要到山上看看,走到半山腰便没了体力,他手指远处的棋盘坨主峰,半晌说不出话来,眼睛湿润了。

第二天,老人拉着崔永德走遍了狼牙山附近的村庄。“最后他摇了摇头。”崔永德说,老人一边了解乡亲们的生活,一边打听另外三名烈士家属的消息。

然而,此次故地之行还是给老人带来莫大欣喜,他遇到了当年的救命恩人余药夫。

1941年9月,19岁的余药夫逃难经过双鞍岭,看到两名浑身是血的八路军战士在山间爬行。他将两人逐个背到附近的庙里,请道士上了些药,休养三天后,葛振林和宋学义出发去找部队,余药夫当时要求同行,被葛劝阻:“我们有今天没明天的,你还是照顾你老婆吧。”

崔永德述说了两位老人相见的场面,“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拥抱在一起,好久好久。”

1999年12月,衡阳电视台录制了一期新旧世纪交替的节目,采访时问及葛老的最大希望,葛老答说想再见恩人一面,给他唱首歌,说着便唱了起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对当年的另一位幸存者宋学义,葛振林也念念不忘。衡阳市政府新闻办主任成新平说,葛老曾对他谈起跳崖的情景,他与宋学义是搭着肩膀一起跳下去的,也许正因此才被树枝挂住而保住了两条性命。

夫人王贵柱说,葛老曾去看过宋学义,宋学义也来过衡阳两次,“宋学义的腰不好,走路很慢,要摸着墙走。”

1971年,宋学义辞世。

“我已经替老班长他们活了60多年,但还想替药夫和学义再多活两年,最想替战友们见证抗战胜利60周年。”葛老曾向子女们这样诉说,他得偿所愿了。

“咱们还不富裕”

衡阳169医院三内科的护士们记得葛老最后一次住院时的情景。护士刚把灯打开,葛老就关了,把空调打开,也让关了,“姑娘,还不黑,也不冷,咱们国家还不富裕。”

夫人王贵柱说,葛老退养后,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给孩子们作报告和回信。葛老做报告从不吃请。王贵柱说,能骑自行车的时候就骑自行车去,骑不动了,他就拄着拐杖走着去,报告结束,不但不吃饭,还要叮嘱一下对方,“你们也别以我的名义吃喝啊,咱们还不富裕,有那个饭钱可以给娃们买多少书啊。”

上世纪70年代后期,衡阳某铁路学校校长给葛老家里送了20元讲课费,钱被葛老扔了出去,人也被葛老骂走了,打那之后,没人再敢跟葛老提报酬的事。

衡阳市警备区干休所所长黄建寅介绍,早两年,按照干休所的规定,享受正师级待遇的葛老,每月可以免费用车180公里,“可考虑到所里用车紧张,他就让保姆推着轮椅来干休所卫生所打针。”黄建寅说,从葛老家到干休所约1.5公里,还要上个大坡,葛老怕保姆累着,就帮着转轮椅,“我们看到老爷子这样,就想哭。”

实际上,捐款也是葛老一项重要的开支,夫人王贵柱说,每遇任何灾害,老伴总是第一个捐款。

“葛老不光自己踊跃捐还监督别人捐,谁捐慢了,葛老都会开着玩笑说u2018你这个老抠门u2019。”衡阳市警备区干休所一位老干部说。

寻常家事

一生勤俭感动无数中国人

葛振林从不以英雄自居,他一生勤俭节约,安守清贫,感动了无数中国人。葛老的家,是一个很平常不到120平方米的四合院,坐落在衡阳市警备区旁边。室内布置陈旧,一位"革命老人"的红匾和镶在镜框里的老照片特别引人注目,可是却找不到一些时新的电器、家具,与院外的繁华形成强烈的反差。室内有一个七、八平方米的书房,极为简朴,一个旧式书柜中,整齐地摆着马列主义文集和军事书籍,书桌边唯一显眼的是一张崭新的真皮沙发,但葛老一直舍不得坐;旁边放着一张破旧的藤椅,已经松了架,椅子破了几个大洞,但葛老仍舍不得丢,他"缝缝补补又三年",一直坐在这张藤椅上读书看报,这一坐就是40多年。葛老离休后,他的衣着十分朴素,一身洗得发白的军装,经常是穿了又穿。

葛振林一生十分勤俭,在衡阳中国人民解放军169医院住院期间,天气寒冷,护士怕他感冒,打开了空调,葛老便关上,护士趁葛老睡了,便又打开。从此,葛老醒来的第一件事便是伸出颤抖的手去试探,看空调有没有热风,如果有热风,他又去关上;有时护士见外面的阳光较暗,便开室内的灯,护士刚打开,葛老便关上。

他深情地对护士说:"国家还不富裕,我们要节省每一度电,每一分钱,支援国家建设。"

葛振林有4个儿子,1个在部队,3个当工人,因效益不好下岗在家,但葛老从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也不为儿子的就业找关系,他经常对儿孙们说:"任何时候都不能做对不起共产党的事。"

有一次,他的孙子发高烧,老伴便让葛振林打电话给衡阳市警备区干休所,要求派车,葛老也慌了神,急忙到房里打电话,可拿起电话又放了下来。他对老伴说:"你还是叫他妈妈背着孩子坐公共汽车到医院吧。"老伴不依:"平时不指望你派车,今天孙子要上医院,要台车不行?你不打电话我来打。""你敢!"葛老火了。

没办法,老伴只有让儿媳冒着烈日背着孙子挤公共汽车上医院。后来,他的这个孙子考上军校,也没利用他的一点关系,直到军校毕业之后,很多同学还不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狼牙山五壮士"之一葛振林的孙子。

葛振林一生安守清贫悄然离世,引起了全国人民对他的崇敬和怀念。"抗日狼牙山一跳成壮士英雄事迹彪史册;跟党干革命万险砺志士赤胆忠心扬美名"。连日来,在湖南衡阳市殡仪馆,一身戎装的葛老被一面鲜艳的中国共产党党旗覆盖,安详地躺在水晶棺中。阵阵哀乐,束束鲜花,幅幅挽联,一张张泪痕满面的脸,寄托着人们对这位抗日老英雄的无限哀思。

在衡阳,葛老一家一直过着平静的生活。除大儿子葛长生外,其余三个儿子都是普通工人,葛长生当兵留任广州军区,现为师级文职,二子葛宪松在衡阳铁路电视台当维修工,三子葛拥宪因工厂效益不好下岗在家,四子葛拥进目前还没有自己的房子,和老人住在一起。

长孙葛蒙现在爷爷曾经战斗过的野战部队服役,“其实一句话的事,就能把蒙蒙安排到军区,我们不想违背老爷子的意愿,让蒙蒙自己去闯吧。”葛老的大儿媳于小玲说。

1993年,老三葛拥宪因吸毒被警方抓获。葛老敲着拐棍告诫三子,“吸毒是犯罪,会让你掉脑瓜的……”

禁不住毒瘾的老三后又偷取中央军委授予葛老的“红旗勋章”换成海洛因吸食,葛老便向当地的黄茶岭派出所举报,派出所担心影响葛老形象,并未拘捕葛拥宪,只是对他教育处理。

“他既是我的儿子,又是一个普通公民,这样下去既害己又害别人,更会危害社会,但那时还怎么顾惜我的老脸?”1998年10月25日,葛老拄着拐棍来到衡阳市公安局递交申请,要求将三子劳教强制戒毒。

1999年6月,全国禁毒图片巡回展在衡阳开展,葛老提供三子吸毒劳教的照片公开展出,并购买禁毒宣传画册转交给还在劳教所的儿子。

2005年3月23日晚,这是父亲遗体被安放在殡仪馆的第二个晚上,40多岁的葛拥宪长时间的跪在灵棺前。

他说,老人最疼他了,他曾怨恨父亲,现在父亲不在了,他是那么的想他。

感动中国

2005年3月25日上午,葛振林遗体告别仪式在衡阳举行。

追悼会前一天晚上,衡阳湘江西岸一家投影厅停止放映武打片,宣传海报上写“纪念葛振林,今日上演《狼牙山五壮士》”。

这一晚,平日冷清的投影厅,门外排起了长队。

在葛振林的家乡———河北曲阳县以及易县狼牙山、他生前的部队广州军区“红一团”“狼牙山五壮士”连,人们也自发的举行了追悼会。

追悼会当天,《新民晚报》消息,狼牙山景区客流量从往日每天几十人上升到了数万人。

据新华网统计,在葛振林去世后,互联网上有几十万网民同悼英雄。

在葛振林家属提供的文字材料中,一则署名外国媒体驻京记者的帖子引起记者注意。帖子上说:“这是中国民族精神在民间觉醒后的又一次高涨。”

小学课文

狼牙山五壮士

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当时,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经过一个月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臂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敌人的尸体。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走那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劲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的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吧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落叶树响起了他们的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侵权事件

2016年6月27日,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对“狼牙山五壮士”中的两位英雄葛振林、宋学义的后人葛长生、宋福保起诉《炎黄春秋》杂志社前执行主编洪振快侵害名誉权、荣誉权案作出一审宣判,判决被告洪振快立即停止侵害葛振林、宋学义名誉、荣誉的行为;判决生效后三日内,被告洪振快在媒体上刊登公告,向原告葛长生、宋福保赔礼道歉,消除影响。

挽联

抗战狼牙山一跳成壮士,英雄事迹彪史册;跟党干革命万险砺志士,赤胆忠心扬美名。

更新日期:2024-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