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景崇

简介:  唐景崇(1844年到1914年),字春卿。广西省灌阳人。晚清翰林、官员。 二十世纪初年正是近代中国新式教育体系肇始之期。作为清末江苏最后一任学政与清政府最后一任学部大臣,唐景崇为清末江苏以及整个清末教育变革经历了一个从趋新到力求新旧调和的过程。著有《新唐书注》、《新唐书刊误》等。
[展开]

唐景崇的个人经历

简介

  唐景崇,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历任各部侍郎,出督浙江、江苏学政,回京任学部尚书、学务大臣兼弼德院顾问大臣等。对清末教育改革贡献良多。辛亥革命后称病引退。

  民国成立后,袁世凯授其参政院参政一职,又聘为清史馆纂修《德宗实录》、《宣统政纪》副总裁,均推辞未就。民国三年(1914年)卒。

  唐景嵩、唐景崇、唐景崶三兄弟先后中进士,入翰林,一时传为佳话。

生平

  唐景崇(?~1914),晚清官员。字春卿。灌阳人,唐景崧胞弟。清贫好学。同治十年(1871)进士,授编修,由侍读四迁至内阁学士。1895年主持会试,历官兵部传郎、礼部侍郎、左都御使、浙江学政。1900年丁母忧回籍。义和团事起,命督办广西团练。次年团练局并入保甲局,交差回京。1903年任工部侍郎,江苏学政。1906年回京供职。适两广总督岑春煊上折请迁省会到南宁,唐上疏反对。清廷从议,省会仍在桂林,将广西提督移驻南宁,以重边防。旋调吏部侍郎,充筵讲官。1910年升学部尚书。次年改为内阁学务大臣,兼弼德院顾问大臣。辛亥革命后称病引退。1914年(中华民国二年)任袁世凯参政院参议,11月病死。

唐景崇

著作

  著有《新唐书注》、《新唐书刊误》等。

  生平喜治史,对《新唐书》纠谬补注,未付梓。

与清末教育改革

  二十世纪初年正是近代中国新式教育体系肇始之期。作为清末江苏最后一任学政与清政府最后一任学部大臣,唐景崇为清末江苏以及整个清末教育变革经历了一个从趋新到力求新旧调和的过程。虽然他的努力并没有实现他的宪政理想的初衷,也不可能挽救晚清王朝覆灭的命运,但其在位期间所推出的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为近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清末新政期间是近代中国新式教育的肇始之期。作为清末新政变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清末新政取得成果最多的领域,清末教育变革过程中朝野之间的相互合作蔚为壮观。作为清末江苏最后一任学政与最后一任学部大臣,唐景崇为清末江苏以及整个清末教育变革经历了一个从趋新到力求调。

同父三胞皆翰林

  在广西桂林灌阳县盛传着“一县八进士,同胞三翰林”的雅事,这同胞三翰林便是清代光绪年间的同父三胞兄弟唐景崧、唐景崇、唐景山封。在灌阳,唐家是一个大族,出了不少读书人,唐氏三兄弟的祖父唐廷植,是清朝道光乙酉科恩贡生,父亲唐懋功,咸丰年间举人,虽说是书香世家,官宦门第,但到了唐懋功这一代,尽管为举人,但他生性耿直,感于朝政日非,人事倾轧,无心进仕,又兼中年丧妻,因而家境日渐衰败,仅靠懋功在乡间私塾教书糊口,清贫度日。据说唐氏兄弟小时候衣服破了也没人补,只得用纱线绑住破洞来穿。唐懋功性情孤僻寡言,但教书却十分勤恳认真,严以教人,闻名乡闾。在他身边的三个儿子,深受影响,读书进步很快。咸丰末年,在朋友的引荐下,唐懋功到桂林富商燕怀堂王家当家庭教师,由于景崧三兄弟无人照管,也就带去●●唐东升伴读。王家子侄虽然富有,但读书极不争气,资质与唐氏三兄弟有天壤之别。开始,王员外疑心教师偏心,把心思全放到儿子身上,通过暗地观察,才发现唐家三兄弟学习十分用功,尤其老大唐景崧,眉清目秀,透出一股英气。王员外断定此人将来必成大器,于是将自己的爱女许配给他。

更新日期:202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