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家荣

简介: 余家荣,教授。湖北武汉人。194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数学系。1950年在法国巴黎大学获国家数学科学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任武汉大学教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专于复变函数研究。在狄里克莱级数所定义整函数与解析函数以及相应随机级数研究中,对增长性及值的分布取得成果;在较简明条件下把孟德埔仪不等式及马里亚万定理扩充到多元情形,由此导出多元准解析函数、加权逼进问题及矩早问题的一些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编有《复变函数》。
[展开]

余家荣的个人经历

余家荣 - 生平概况

1920年11月16日,余家荣出生在湖北汉口一个商人家庭.祖父余泽如曾参加科举考试,入选任职,十分好学.到父亲余毓溥时,家中已珍藏了100多箱线装书和古字画,后由母亲李嘉琨捐赠给武汉图书馆.在这样一种家庭环境熏陶下,余家荣自幼就对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第一位数学启蒙老师是他在8岁时所入私塾中的郑味葑.郑除教他儒家的经典、古诗文外,还教史地、算术、代数、三角等,培养了他对数学的兴趣.1934年初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武昌省立二中初中部.
在中学期间,余家荣作了大量的数学习题,使他慢慢地爱上了数学.由于刻苦用功,成绩极佳,于是跳级考上了湖北省立武昌高中.1940年在全国高校统考中,他又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重庆中央大学数学系.在中央大学得到孙光远、胡坤升、周鸿经等教授的指导,进步很快.
严谨治学的胡坤升对余家荣影响很深,孙光远则欣赏他的聪明勤奋,无微不至地关心他的成长.大学一年级时,孙光远为他多开了一门“方程式论”课.孙不但重视理论的严谨性,且特别重视其来龙去脉;尤为关注科研方法的精神实质.他认为:“无论怎样抽象的理论,一定有其直观背景.”1944年7月,余家荣在重庆中大数学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同时考上该校数学系研究生.1946年,他又以优异成绩考取了留法公费生,1947年踏上了留法攻读博士学位的征途.
1947年10月至1950年6月,余家荣先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和巴黎大学学习.在巴黎大学复变函数权威、著名数学家瓦利隆(G.Valilon)的指导下,研究狄里克莱级数及拉普拉斯变换所定义的整函数的增长性及值的分布,得到了确定里迪(Ritt)级、型等的公式,以及波莱尔(Borel)线存在的条件,受到当时数学家的好评.瓦利隆教授在综述1949年数学上的重要成果时,列举了余家荣的工作,赞扬他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孟德博仪(S.Mandel-brojt)教授在为《数学评论》(MathematicalReviews)撰写评论时,也赞扬了这些工作.上述成果包含在余的法国国家博士学位论文中,该文于1950年6月间由莫德尔(P.Montel)、瓦利隆及李希纳罗维兹(A.Lichnerowicz)主持进行博士论文答辩,其评语为“最优”(treshonorable).
余在留法期间,除进行了上述研究外,还研究了:狄里克莱级数的奇异点,删去了复合定理中对级数所加的一些条件;孟德博仪教授在当时发表不久的关于渐近狄里克莱级数的一个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
在留法三年多时间内,余家荣潜心攻读,共完成7篇论文,都发表在世界第一流的杂志上.
1950年6月,余家荣获得法国国家数学科学博士学位.接着在准备博士学位的第二论文时,瓦利隆教授建议他结合建设中国的实际,进行接近应用数学的研究,并建议他在李希纳罗维兹教授指导下研究积分方程.1951年,余家荣学成回国后,在武汉大学数学系先后任副教授、教授;现任武汉大学中法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中心主任.

余家荣 - 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与科研中

余家荣回国后,在五六十年代除参加教学及教学改革的一些工作(参加制定数学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外,继续研究狄里克莱级数、渐近狄里克莱级数、拉普拉斯变换和函数逼近论方面的问题,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成果.
在“文革”期间,他深感“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但从“文革”后期起,他又重新开始进行研究工作.特别在粉碎“四人帮”以后,他认为这是振奋精神,“高衢骋力”的时候了,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与科研中,成果累累.他先后在《中国科学》、《数学学报》、《数学年刊》、《法国科学院报告》、法国《高等师范学校年刊》、法国《数学纪事》、《美国数学会报告》、美国《当代数学》、《第五届国际逼近论讨论会论文集》等国内外数学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40余篇,编写了高校数学专业教材《复变函数》.余家荣还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数学》“微积分”部分的副主编和编写者之一;被列入美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编的《澳洲、亚洲及远东人名录》(1988年版),并受约编入该中心的《国际传记词典》(1990年版).该中心还建议把余家荣编入《国际名人传略》(第十版).
科研成果
(1)狄里克莱级数的增长性及值的分布.
级数在整个平面收敛情形.他还研究了复指数狄里克莱级数以及拉普拉斯变换,得到了完善的结果.他在狄里克莱级数所定义整函数方面的结果曾被马里亚万(P.Malliavin)、布朗贝尔(M.Blambert)、伯尔朗(M.Berland)、坦纳加(C.Tanaka)、拉赫曼(I.Rahman)、朱恩雅(O.P.Juneja)及一些我国数学工作者多次引用,并且继续推进了有关工作.
对于级数只在半平面内收敛情形,余家荣在“文革”后给出了一种(R)级的定义,得到了级数有(R)级的必要与充分条件,包含了瓦利隆的有关结果,并简化了某些结果的证明.他还发现,只要级数的“缺项”足够多,不论在全平面或只在半平面收敛情形,级数在每条水平直线上(不是在任意小的水平带形上)的增长性与其全面增长性相同.只要级数的“缺项”足够多,在全平面收敛情形,在一定条件下,每条水平直线是茹利亚(Julia)线或波莱尔线;只在半平面收敛情形,收敛轴上每一点是毕卡(Picard)点或波莱尔点.
(2)渐近狄里克莱级数的孟德博仪不等式与半平面内解析函数的唯一性及其到多元情形的推广、应用.余家荣研究孟德博仪不等式与孟德博仪、维纳(N.Wiener)和马里亚万关于平面内解析函数的唯一性定理及应用,得到了有意义的结果.
他还把这不等式与唯一性定理推广到多元情形,而有关条件与一元情形一样,仍然只包含单积分,应用这些结果可以研究多元广义准解析函数、多元函数的加权逼近和多维矩量问题,得到远比前人完善的结果.他的一些结果曾由孟德博仪及我国一些数学工作者引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随机狄里克莱级数的增长性及值的分布.把数学一些分支的研究与概率论结合起来,这是有许多问题应予研究的新领域.对于有几乎必然收敛半平面的随机狄里克莱级数,余家荣研究了几乎必然增长性,推进了阿诺德(L.Arnold)关于随机泰勒级数的结果;他还证明了:在一定条件下,级数几乎必然以其几乎必然收敛轴上每一点作为毕卡点或波莱尔点.关于在全平面几乎必然收敛的级数,也有相应的结果.这些研究还曾由孙道椿与余家荣合作予以推进.另外,一些我国数学工作者也对随机狄里克莱级数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此外,余家荣还在解析函数的奇异点、狄里克莱或泰勒级数的拟必然性质以及函数逼近等方面,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成果.
余家荣在科研方面的成就,引起国内外数学界的关注.首先他受到留法期间的指导老师瓦利隆和孟德博仪的称赞.余回国后,瓦利隆教授不久去世;孟德博仪教授始终关心余的研究工作,数十年间断断续续地与他保持着联系.孟德博仪在1964年撰写的“科学纪事”(NoticesurlesTitresetTravauxscientifique)中说:“附着级数曾被许多很有才能的学者研究过.他们对解决分析中的一些难题作出了贡献.下面我们要提到这些作者,我要援引福克斯(Fuchs)、余家荣和布兰克(Brunk),他们以有趣的方式应用了本章中所涉及的一些想法.”1972年,他从法兰西学院退休时所作的最后讲演中说:“请容许我指出,我在早期的出版物中已经引进这种级数(指附着级数),我的结果曾经被下列各位研究、应用和推广过:马里亚万……卡茨纳尔逊(Katznelson),还有维纳……福克斯……博赫纳(Bochner),余家荣……等人.”他还分别于1979及1983年推荐余的论文,在《法国科学院报告》发表.
余家荣的科研成果还被国内外数学界广泛引用.法国马里亚万院士及卡昂纳(J.-P.Kahane)通信院士等数学家曾用到余的某些结果.在卡昂纳所著《一些函数项随机级数》第二版(London,Camb,Univ.Press,1985)中,引用了余的论文.鉴于余家荣的成就,国际数学会在1979及1982年编撰的《世界数学家人名地名录》中列入了余家荣的名字.1982—1983年他应邀到法国南特、里尔及巴黎11所大学讲学.1986年受邀参加了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举办的国际逼近论学术讨论会.1988年应邀在法国高级科学院研究,并在巴黎十一大、里尔和斯特拉斯堡一大讲学.
在国内,余家荣历任湖北省数学会常务理事,以及湖北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省民盟常委.1988年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他编的《复变函数》于1988年获国家教委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991年,他获法国政府授予棕榈勋章(legraded’Offieierdansl’OrdredesPalmesAcademiques).

余家荣 - 致力推动中法数学教学改革及科研

武汉大学中法数学交流始于1980年,它是教育部决定的中法交流计划下的项目.余家荣任数学交流项目的负责人.在交流中,最初举办“中法数学试验班”.由于工作卓有成效,1983年在名称中取消了“试验”两字.1985年国家教委批准建立了“中法数学教学与研究中心”,1988年更名为“中法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中心”.“中心”在教学方面,办有数学专业本科班即“中法数学班”,1988年增设了研究生班,还开始发展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的教学.“中心”还组织科学研究工作,特别是中法双方合作进行的研究工作.近十年来,“中心”对促进中法数学交流,推动我国的数学教学改革及科研,培养我国数学领域的高级人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目前,“中心”已先后选派了40余名大学生、研究生、教师赴法留学.已有8名留法数学博士学成回到武汉大学.1991年以前还将有23名数学博士,10名理、化、计算机科学、经济管理等学科的博士在法国取得学位.这些留法博士研究的范围包括了纯粹数学的各个领域及其他学科,研究课题新,取得的成果受到国际上著名学者的赞扬.正因为如此,法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嘉当(H.Cartan)及肖盖(G.Choguet)于1985年初联合写信给法国总统密特朗,敦促将武汉大学的中法数学交流继续进行下去;1987年他们与希瓦尔茨(L.Schwartz)院士一起,又就同一问题给密特朗总统写了信.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及巴黎六大瓦尔德斯密特(M.Waldschmidt)教授于1987年在武汉讲学后给法国政府的报告中说:“武汉必将形成一重要的数学学派,这些成绩及前景使我们深深感到欣慰!”
“中心”现在已招生6届,近200名学生.教学任务由中法两国教师共同承担.在“中心”所办的大学本科班及研究生班中,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都按法国同类学校数学专业的要求来执行,目的在于参照外国经验,推动我国的教学改革.
1985年,在法国几位著名数学家协助下,“中心”创议并出版《法国数学丛书》,翻译出版一批法国著名数学家编写的教材和专著.有马里亚万的《积分傅立叶分析和概率》及其《习题》、卡昂纳的《随机函数项级数》等.
叶明训和邹应还根据中国特点,参照法国教材,分别编写了适合我国学生学习的《代数教程》和《分析教程》.这种类型的教材在国内系首次出现,它们具有新颖、深刻的特点,反映了当前世界数学教学与研究的水平.从1987年开始,中法数学班取消了先学一年法语的规定.一二年级专业课完全由中国教师讲授,用上了叶、邹两位编写的教材,教学效果良好;同时开始学习法语.到三四年级才有法国专业教师参加教学.
“中心”作为我国数学教改中的一种新生事物,其成长过程历经艰难,倾注了余家荣晚年的全部心血.
1985年由于法方有不同意见,武大中法数学交流面临极大的困难.余家荣当即与法方科学院院士及通讯院士,在法国数学界享有盛誉的嘉当、卡昂纳、肖盖、梅耶(P.-A.Meyer)等人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于是嘉当、肖盖院士联名致信法国总统密特朗(前已述及),总统把信转给大使及有关人员,交流情况很快得到改善.
1987年底至1988年初,又有了对“中心”的进一步发展不利的倾向.1988年10月,余家荣在68岁高龄之际,第四次为“中心”的发展赴法.在一个多月里,他无暇欣赏巴黎风光,整天为“中心”的工作和讲学奔波操劳.他先后拜访了七位法国科学院院士、通讯院士以及许多著名教授,获取了法国政府和数学界对武大数学交流的了解与支持.
通过中法数学交流,余家荣说:“我深深体会到中国人确有很大潜力,只要给以适当的条件,我国不但在数学上,而且在其它科学和技术上,都可以很快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余家荣 - 严谨治学、致力培养人才

余家荣在回国后的近40年中,无论遇到什么挫折和艰难,始终没有动摇报效祖国、为祖国的数学教研工作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一颗赤子之心.具体表现在他严谨治学、以培养后生为己任的工作上.
自1978年以来,余家荣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硕士生、博士生,有的已成为我国数学界的后起之秀,有许多人目前还正在国外学习深造,他们的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数学家的赞扬.武汉大学数学系的孙道椿教授在复变函数值分布论的研究中取得很多成果,近年来又结合着慨率论和断片几何进行研究工作;文志英教授到法国后随贝里叶(J.Peyriere)教授研究断片几何,成为我国首先研究这一学科并取得成果的数学工作者,他还在法国取得了“指导科学研究资格”.其他几位研究生到法国后分别随罗乌埃(N.Lohoue)、马里亚万、毕西叶(G.Pisier)、傅扶里(F.Fourry)及卡昂纳研究李群上的分析、巴拿赫空间几何、解析数论及灾祸理论,都取得了可喜成果.还有一些武大师生通过数学交流到法国随著名专家学习,涉及研究领域广、课题新,他们的成果深深受到有关专家赞赏.
余家荣对培养出来的这些人才感到十分欣慰.他常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科学研究上只有一代超过一代,我们的事业才能够向前发展.”因此,他主张学生们扩大研究领域,百家争鸣,他把作一些重要学术报告的任务有意交给学生.1987年中法调和分析和偏微分方程讨论会上,他建议大会安排青年教师作学术报告.在每次出国访问讲学中,总是多介绍“中心”和其他同志的研究成果.这种谦虚谨慎,严谨治学的高尚品德也是他培养学生的基本态度.他常告诫学生,即令是取得了某些成果,也不能沾沾自喜、骄傲自满、止步不前.应当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继续努力.因此,当学生在研究中碰到了困难,他总是鼓励学生说:容易解决的问题也往往是意义不大的问题.如果你在研究中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一帆风顺,则你的这项研究本身可能意义不大.所以,必须通过不断克服、战胜困难来取得成绩.他常引荀子的话说:“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以与学生共勉.
在生活上,余家荣惯于早睡早起、兴趣广泛;他博览群书,尤喜读文、史、哲之类的书籍.郑板桥那“穷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的思想,常引起他的共鸣.他对学生和在“中心”工作的同志更是深切的关怀.他已先后招收培养了6名博士生,16名硕士生.他的弟子说:“我们从当学生时起,余教授就经常看望我们,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由于余家荣关心同志,“中心”形成了一个很团结的集体,尽管在工作中有不少困难,而全体同志都能积极主动,心情舒畅地努力工作.
余家荣的夫人涂光重,194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是一位教师.在她和余所共同从事的教育事业中,深深受到她自己的和余家荣的学生的爱戴.他们的两子两媳、两女两婿中,有六位教师,其中两位已是数学博士,一在法国、一在武大.他的家,真所谓是“书香门第,教师世家”.
目前,余家荣除正带领一批师生致力于“中心”的工作外,还在不断进行研究工作.他说:“靠科学救国,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振兴我国的数学事业,寄希望于年轻的一代,我将在有生之年尽绵薄之力.”

余家荣 - 参考资料

http://www.swxl.com.cn/math/ShowArticle.aspArticleID=365
http://www.blog.edu.cn/user1/3380/archives/2005/36749.shtml
http://sms.math.ecnu.edu.cn/reading/display.phpusername=%D3%E0%BC%D2%C8%D9
http://www.kongfz.com/bookstore/8478/book_29257848.html

余家荣

更新日期:2024-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