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村

简介: 丁小村原名丁德文,汉中文学双月刊《衮雪》杂志副主编。陕西省作协理事、汉中市作协副主席。
[展开]

丁小村的个人经历

基本介绍

原名丁德文,生于1968年。199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曾担任高中语文老师,现居陕西汉中。任职陕西省汉中市文联。为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汉中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任汉中市文联《衮雪》杂志副主编。著有诗集《简单的诗》以及《玻璃店》等中短篇小说百余万字。

个人成就

作品发表于《清明》《青年文学》《中华散文》《诗刊》《星星诗刊》等国内外文学报刊,并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等选刊转载、多次并选入各种年度小说选本。发表中短篇小说二百多万字,作品曾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刊物转载,两度被收入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年选。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玻璃店》《微醉的周末》《解剖》,中篇小说《给少女薄荷》《哑巴的儿子红树》《谁在深夜唱歌》《流窜》等。 

丁小村文章节选

没有想象力的文学是可怕的

1、向弗兰茨·卡夫卡致敬

“一定是有人造了约瑟夫·K的谣言,因为他没有做什么坏事,却在一个晴朗的早晨被捕了。”这是《审判》开头那一句可怕的话。

丁小村

弗兰茨·卡夫卡,尽管这位来自布拉格的犹太青年被公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但是当他写下的三部长篇小说都未曾在生前出版。他曾经立下遗嘱,拒绝在他死后出版任何作品。为什么他要立下这份遗嘱,至今仍然是卡夫卡学的学者和众多后世作家读者争论不休的悬案。

令人震惊的是,在他死后的若干年时光中,现实世界竟然越来越像他虚构的世界。天才的小说家变成了神妙的预言家。这不是巫术的力量,而是小说的力量,是专属于小说家的想象力的巨大能量。

世界上有很多人惧怕卡夫卡。

那些企图构建专制体系的人们惧怕他。因为他已经用小说描述了那样的生活。企图把暴力粉饰起来的,企图愚弄人民的,企图用完整的规范体系来禁锢思想的,企图用现代极权国家机器来对付一切的。

后世的雄心勃勃的年轻作家既崇敬他,又惧怕他。崇拜是来自于对文学顶峰的仰视。惧怕,是因为他冷漠而又高高再上地注视着后来者,他像是在说:瞧瞧你们,看你们怎么玩下去。

那些公开表示藐视的人,只能证明自己内心的虚怯。

你可以无视一部小说,甚至漠视一个像他那样的天才作家,但是,你内心里的虚怯,谁能够洞察?

弗兰茨·卡夫卡,这个表情淡漠的、看起来有些神经质的年轻作家,他做了什么?

他仅仅是因为有了天才的想象力。

手持利剑,所以无畏。他只有让人感到惧怕,或者敬畏。

他令人不安,令每一个阅读他作品的人不安。他用想象力启动了我们的想象力,他“个人的幻想”变成了我们集体的梦魇,而这个梦魇往往在我们睁开眼时,就实实在在地在我们眼前出现。

无法描述他带给人们的震撼。文学的力量由此产生,它具有魅力,令人心脑开动,并且让很多人不安,同时让很多人惧怕。

我在高中二年级时第一次读到卡夫卡的《变形记》。我还没有产生马尔克斯那样的震惊:这位大作家第一次看到卡夫卡这部小说时,目瞪口呆,“小说还可以这样写?”他的惊奇证明了卡夫卡不单是想象力的天才,也是文本创造的天才。我对人变成了甲虫本身不感到惊异,令我吃惊的是,那个时候,我们的作家还在热衷写作政治新星、知青爱情的时候,卡夫卡早多少年就进入了他想象的世界,他用最直接的方式进入了想象的开阔地带,结果是建造了预言的大厦。

缺少想象力的文学是可怕的。多少年后,当我曾经如饥似渴地阅读的当红作家被我送进废品站时,我发现,我少年时代读过的一代又一代作家宛如烟尘,不复存在,连同那些旧纸被倾倒进纸浆再造机器里。只有卡夫卡、海明威,马尔克斯……这些闪闪发光的名字,透过了纸张,就像冰山的一角,冷而硬地矗立在我心中,给我带来生机、硬气、甚至隐隐的不安,那是具有穿透性的,让我在仰望文学神殿的时候,目光中不只是倦怠和渺茫。

相关资料

认识丁小村(作者陈嘉瑞)

丁小村是《衮雪》的执行主编。

早就知道有个《衮雪》,一直没有见过。前些天,从友人那里得到了一本,读起来还真是好看,很有些汉江河的气息。有一篇田孟礼写的《讲价》的散文,细节有些过目难忘:说是小时候他的父亲要养活一家老小八口,母亲只得抠着计算好每一分钱。一次母亲给他二分钱吩咐让他去买一斤豆芽,卖豆芽的说三分钱一斤,他只好拿着钱回来。母亲一听,要过钱自己去了,他跟在后边。母亲对卖豆芽的说,昨天还都是二分,今天咋要三分?卖豆芽的说今天都是这个价。母亲稍一沉吟说五分钱二斤。卖豆芽的看时间不早了,就答应了。母亲又说今天只称一斤,明天叫娃来再取一斤。结果,母亲还是用二分钱买到了一斤豆芽。这样的“讲价”,还有几处。

这就是母亲!这样的生存智慧,折射出的东西该有多少!       

没有见过丁小村,是从博友的博客中,看见过他和其他汉中作家的一张采风照。应该就是他,很诗人的样子。

汉中文联用《衮雪》做刊名,表达了他们的识见和追求。建安20年,曹操与张鲁交战期间,登上石门赏景,远眺三百里汉中平川。那一日,风和日丽,田畴如画,褒河河水激流飞溅,雪浪滔天。曹操雅兴大发,于滩边一块大石头上,写下“衮雪”二字。此二字笔力遒劲,圆融饱满,柔中有刚,绵里藏针。观之近篆则非,属隶又违,行笔纵放不羁,很有波涛澎湃之势,大显曹操风采神韵与魏武精神。后世多年,各代书家膜拜不已,奉为绝品。

这样的一本双月刊,出到了166期,让人感念一茬茬的编刊人。 

经常听到友人说起丁小村,是在不同的场合,后来终于在博客上逮住了他。我说起《衮雪》,丁小村让我写去地址邮编,他可以给我寄杂志。我遵命了,就很快得到他的回音,说他记下了,同时告诉了他的电话号码,并邀我有时间去汉中玩。这让我想起了好几位热情似火的汉中作家:温剑能、白倩、郑谣、石山豆,还有佛坪的白忠德。去年的11月,我去了一趟汉中,两天时间里,白吃白喝。临走的那天中午,汉中的朋友特邀到火车站附近的名吃城,肚皮溜圆地吃了许多样汉中小吃,实在比大餐还要过瘾,可惜我忘记了吃城的名字。

很诗人的丁小村播种最多的,却是小说,这使他在全国有了名声。

丁小村有一首题名《玉米》的诗,结尾写道:

                                 在山地

                                为玉米写的这篇传记

                                它们永远不会阅读

                                它们咧着牙齿憨笑

                                让我写字的双手

                                颤栗 

这样的操持写出的文字,应该是从《诗经》、《史记》里边走出来的;这样的汉字排起来,一行行,就是农人种出的庄稼。

在《衮雪》,丁小村的头衔比“主编”多了两个字,叫“执行主编”。这两个字应该不是白多的。

看了一期《衮雪》,昨晚在想:曹操的“衮雪”如今滚到了他这个作协副主席的大石上,将要滚出怎样的浪花呢!

 

                                       2012年2月21日  长安采兰台

更新日期:2024-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