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云翱

简介:贺云翱,男,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创始人。贺云翱教授1982年2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后入南京博物院从事田野考古工作。现任政协第十三届全国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
[展开]

贺云翱的个人经历

人物履历

简介

1982年2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后入南京博物院从事田野考古工作。1984年参与创办学术期刊《东南文化》并长期担任编辑部主任,1996年又负责创办南京市文物研究所并担任负责人。2002年入南京大学任教,现任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兼任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第三次文物普查专家库成员、中国钱币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UNESCO世界遗产中心《世界遗产》(中文版)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江文化论丛》和《中国遗产网》主编、南京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会秘书长、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组长等。曾发表有关历史学、考古学、文化遗产学等方面的论文和论著数百万字。

经历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创始人。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以下简称“遗产研究所” )是隶属南京大学 专门进行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调查、评价、鉴定、利用、保护、研究的专业机构。贺云翱任首任所长。

遗产研究所的宗旨是:紧密结合社会及学术发展要求,开展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研究、保护及人才培养。吸纳国内外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依托南京大学的综合学术优势,坚持科研合作和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的工作方向,为弘扬中华文明和推进中国世界遗产事业发展做出贡献。其主要科研课题方向包括遗产基本理论及文化遗产科学、文化与自然遗产事业发展对策、中外遗产比较、遗产价值鉴定、遗产考古和历史、遗产管理与法制、遗产展示与陈列、遗产保护与利用、遗产规划、遗产事业与现代化、历史文化名城、博物馆以及古代陶瓷、古代玉器、古代宗教遗产研究等。

遗产研究所负责人和有关成员参加过南京市文物局和中山陵园管理局主持的南京明孝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并先后承担国家文物局批准并资助的江苏六朝帝王陵寝遗存的调查和研究课题,江苏省文化厅及江苏省文物局批准并资助的江苏世界遗产保护体系建立的调查与研究课题,江苏省规划设计院委托的宜兴市历史文化遗产综合调查科研课题,江苏省文化厅支持的盱眙泗州城文化遗产调查课题,宜兴市人民政府委托的宜兴紫砂工艺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题、与南京市规划局合作进行南京城市历史空间演变及文化内涵研究课题、与南京市文物局、规划局等合作进行的南京历史文化资源研究以及福建、浙江、云南省有关机构委托的有关文化遗产调研等多项科研课题。所长贺云翱曾担任明孝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小组组长,为明孝陵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同时还受聘兼任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市地方志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客座研究员、宜兴紫砂工艺保护研究中心主任等。研究所主编有《长江文化论丛》,并与韩国忠清文化财研究院及忠南大学百济文化研究所合作创办《东亚考古论坛》(年刊)。

贺云翱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在筹建过程中,得到了南京大学历史系及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南京大学社会科学处、南京大学校长办公室、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山陵园管理局及该局文物处、明孝陵博物馆等有关部门和机构的大力支持,并得到了国家文物局世界遗产处处长、国家文物局巡视员郭旃先生的指导。

2018年3月,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

任免信息

2018年1月24日,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贺云翱当选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2018年3月,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主席会议通过各专门委员会委员名单,贺云翱为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

研究成果

(1)2006—2007年,主持南京市规划局、南京市文化文物局项目“南京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建库”并取得重要成果,调查获得近3000处历代文化遗产资源,并由规划局编研中心做成可供随时查阅的电子信息系统以推动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相关工作成果被省内外媒体多次报道,对宣传南京历史文化资源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2)2006年,主持江苏省文化厅及文物局项目“江苏文化遗产对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相关成果被省文化厅和文物局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决策工作。

(3)2006—2007年,主持淮安市“淮安市青莲岗文化遗址和洪泽湖大堤文化遗存保护规划及研究”课题,首次提出洪泽湖大堤申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项目。

(4)2006—2007年,主持宜兴市人民政府项目“宜兴紫砂工艺申报u2018世遗u2019调研及文本撰制”。

(5)2006年,主持盱眙县人民政府项目“盱眙泗州城考古勘探”并取得重要发现。发现埋藏在地下的古代泗州城遗址,此项发现被国内多家媒体报道。

(6)2006年,主持河南省文物局项目“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项目考古发掘”,发现一批汉代至宋代墓葬。

(7)2007年,主持“宿迁出土明城墙遗存保护规划”。

(8)2007年,主持“环太湖地区文化遗产调查研究”课题,江苏省规划院委托,相关成果支撑了江苏省规划院主持的环太湖地区环境保护规划。

(9)2008年,主持“中山陵风景区申报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调查与研究,并完成申报文本,目前申报工作进展顺利。

(10)2008年,主持“江苏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调查和研究”,江苏省文物局课题。

(11)2008年,主持“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规划”调查研究和制定,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委托课题,此项工作有助于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12)2008年,主持“江苏历史文化与人居环境研究”,江苏省建设厅委托课题,此项课题成果部分为省人民政府决策层面所使用。

(13)2009年,主持“无锡人与中国近现代化”,无锡市委委托课题。

(14)2009年,主持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委托课题“长江三峡库区后续工作规划·文化规划研究”和“旅游业规划”,在重庆至湖北的三峡库区20多个市、区、县开展大面积调查,相关研究成果得到国务院三建委、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建设部、重庆和湖北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良好评价,规划研究成果对三峡库区未来十年的文化发展和旅游业发展将发挥积极作用。

出版著作和论文

(1)《紫砂大师访谈录》,主编,文物出版社,2007年。

(2)《中国金银器》(合作),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5月。

(3)《帝王陵寝》(合作),文物出版社,2007年。

(4)《陶都揽胜——宜兴市历史文化遗产研究》(合作),文物出版社,2009年。

(5)《让文化遗产助力当代城市建设与文化发展》,《中国文物报》2006年9月29日;

(6)《南京发现南朝“明堂”砖及其学术意义初探》,《东南文化》2006年4期;

(7)《南京出土<明国子监生赵君墓志铭>考》,《华夏考古》2006年3期;

(8)《东亚地区出土生产系统钱纹陶瓷器的研究》,《东亚考古论坛》第2期,2006年韩国出版;

(9)《展示地域文化的一本好书——评王俊主编<马鞍山文物聚珍>》,《中国文物报》2007年1月31日;

(10)《文化遗产中“传统技艺”之思考》,《中国文物报》2007年2月23日;

(11)《关于中国世界遗产教育问题的思考》,《世界遗产》2007年创刊号;

(12)《郑和与金陵大报恩寺关系考》,《东南文化》2007年4期;

(13)《张正明先生与“长江文化”研究》,《江汉论坛》2007年12期;

(14)《关于“长江文化”研究的对话》(合作)载张正明《秦与楚》,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15)《南京钟山二号寺遗址出土南朝瓦当及与南朝上定林寺关系研究》,《考古与文物》2007年1期;

(16)《文化遗产学初论》,《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3期;

(17)《郑和与金陵大报恩寺关系考》,《东南文化》2007年4期;

(18)《江苏古泗州城考古取得重要成果》(第一作者),《中国文物报》2007年11月14日;

(19)《河南南阳市邢庄汉、宋墓群发掘报告》,与王国奇合作,《华夏考古》2008年3期;

(20)《从历史文化角度解读南京》,《走进市民学堂》(7),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

(21)《东亚地区出土早期钱纹陶瓷器的研究》,《考古与文物》2008年2期;

(22)《南京江宁上坊孙吴大墓墓主试考》,《东南文化》2009年1期;

(23)《南京出土六朝椽当初研》,《文物》2009年5期;

(24)《为〈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出版而作》,《中国文物报》2009年6月3日;

(25)《实物视角下的古中江流域文化》,《中国文物报》2009年7月22日;

教学情况

本科:宋元明考古、区域考古、古代陶瓷、文化遗产科学概论

硕士:城市考古与城市文化、中国考古学史

博士:文化遗产研究

更新日期:2024-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