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涵

简介: 孙德涵,明朝人,字汝海,号聚所。隆庆辛未进士。从祀议起,上疏极言文成应祀。授刑部主事。孙德涵传阳明之学,世为儒宗。倡导阳明学说,是王学风行于世的推动者之一。
[展开]

孙德涵的个人经历

孙德涵 - 生平简介

《明儒学案》卷一六《江右王门学案一》,341页。

文庄邹东廓先生守益(附子善,孙德涵、德溥、德泳)

德涵字汝海,号聚所。隆庆辛未进士。从祀议起,上疏极言文成应祀。授刑部主事。江陵当国,方严学禁,而先生求友愈急。傅慎所、刘畏所先后诋江陵,皆先生之邑人,遂疑先生为一党,以河南佥事出之。御史承江陵意,疏论鑴秩而归。未几卒,年五十六。先生受学于耿天台,乡举后卒业太学。天台谓:“公子寒士,一望而知,居之移气若此。独汝海不可辨其为何如人。”问学于耿楚倥,楚倥不答。先生愤然曰:“吾独不能自参,而向人求乎?”反闭一室,攻苦至忘寝食,形躯减削。出而与杨道南、焦弱侯讨论,久之,一旦霅然,忽若天牖,洞彻本真,象山所谓“此理已显也”。然颍泉论学,于文庄之教,无所走作,入妙通玄,都成幻障,而先生以悟为入门,于家学又一转手矣。德溥字汝光,号四山。举进士,官至太子洗马。所解《春秋》,逢掖之士多宗之。更掩关宴居,覃思名理,着为《易会》。自叙非四圣之《易》,而霄壤自然之《易》,又非霄壤之《易》,而心之《易》。其于《易》道,多所发明。先生浸浸向用,忽而中废,其京师邸寓,为霍文炳之故居。文炳奄人,张诚之奴也,以罪籍没,有埋金在屋。先生之家人发之,不以闻官。事觉,罪坐先生,革职追赃,门生为之醵金以偿。颍泉素严,闻之怒甚,先生不敢归者久之。德泳号泸水。万历丙戌进士,授行人,转云南御史。壬辰正月,礼科都给事中李献可公疏请皇长子豫教。上怒,革献可为民。先生救献可,亦遂革职。累疏荐不起。先生既承家学,守“致良知”之宗,而于格物则别有深悟。论者谓“淮南之格物,出阳明之上”,以先生之言较之,则淮南未为定论也。

孙德涵 - 推行王学

王阳明于正德五年(1510)入赣知庐陵县,授徒讲学,王学始传入江西。到嘉靖七年(1528)冬阳明去世时,江西已诞生了大批王学弟子,形成一个较大的王门学者群体。阳明去世后,围绕良知异见问题,王学分化为许多派别。各派几乎都能在江西找到其代表,其中以邹守益和聂豹等为首的王学正统派人数最众。

江右王门正统派代表首推吉安府邹守益和欧阳德。孙德涵亦传阳明之学,世为儒宗。倡导阳明学说,是王学风行于世的有力推动者之一。1564年,孙德涵与25岁首次进京的焦竑结识,相互商讨学业。

李贽著,初刻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的《续藏书》卷二十二《理学名臣》有附子善孙德涵德溥。

孙德涵

孙德涵 - 历史记载

《邹东廓集·续刻思贤录序》

明水陈姻家寿言

益再见先师于虔,与明水陈子切磋通天岩中。圣主嗣统,彚征京邸,南洲应子赞之,以儿善缔姻好焉。比谪广德,而陈子官主客,以刚简之功无虐无傲相砥。未几,忤权贵戍闽,而予应罢主客以归。荐历艰险,以困衡之方能喻能作相期。暨,各返初服,聚冲玄,历岘台,入青原古屋之间,以戒惧之学不睹不闻为归宿。盖自正德庚辰,至于嘉靖癸丑,凡三十有四年,而陈子寿登六十矣。世之祝寿者,率以纡朱佩紫、囊金箧帛、势焰炫赫动四方观听。此皆景春胸次,以妾妇为大丈夫耳。大丈夫德业当与两仪并立、四时递运,大行穷居,初无加损。故千驷之富,不敌饿夫一匡之烈。取诮童子,蜗角蚊睫,乌足以识之。刚柔者,质也,易恶以至于中,则弗囿于质矣;险夷者,境也,忍性以增不能,则弗夺于境矣。弗囿于质,弗夺于境。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视于无形,听于无声。三千三百,出王游衍。其神知之所为乎?圣门称耄期好学,以武公为准。菉竹以继,辑熙屋漏,以先烈文。其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斁思?非知微之显,灵光炯然,其孰能与于斯!故切磋琢磨,瑟僴赫喧,至有斐而不可谖。世之绳趋矩步、未能皓皓于中,忽恂栗者也;养心缮性而不屑于外,略威仪者也。举不足以语精一博约之神。

陈氏自宁国徙抚,代有闻人。至明水子,英年高科,以力谏南巡杖阙下,直声隐隐动朝绅。既起蹶,锻炼日熟。亲炙师友,深造自得。充是而弗止,其进于卫武,将孰御焉!采芝阳明,白首黄绮。先师之命,夙夜其保之。谨命儿善及诸孙德涵、德溥敬祝于宾筵。

更新日期:2024-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