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查特顿

简介:托马斯·查特顿【ThomasChatterton,1752-1770】,英国诗人。出生在英国西部港口城市布里斯托尔一个清贫的家庭,父亲是中学教师。
[展开]

托马斯·查特顿的个人经历

生平

他是父亲的遗腹子,靠母亲教书为生。12岁时写了一些诗篇,初识字便靠 《圣经》自修出阅读能力,继而发现了 斯宾塞的《仙后》,他家在教堂附近,历代担任司事一职。教堂里放着许多羊皮纸印的中古世纪文献,父亲生前经常拿些回家在上面重新写字。查特顿对原有的文字极感兴趣,积极抄录,研究其笔迹、拼法和措词,从而创出一套古英文语录,并学会画纹章图案。当时人们爱收集古史和家谱方面的资料,他模仿15世纪英语词汇和拼写法,冒充15世纪的布里斯托尔僧侣诗人托马斯·罗利所写,并称他于布里斯托尔的圣玛丽—雷德克里夫教堂发现罗利的手稿,因而公之于世,名为“罗利诗篇”。查特顿虚构了一个人物,名叫威廉·坎宁 ,是布里斯托尔的商人,后成为布里斯托尔市长。”罗利诗篇”就是以坎宁为中心人物之一而写的一系列故事传奇。其中主要诗篇有《布里斯托尔悲剧,又名查尔斯·波丁爵士之死》(1772)、《一首极好的慈善歌谣》(1777)等。而其中最优秀的诗篇是查特顿在1768年所写,时年不足16岁。如《歌手之歌》一诗非常有力,具有中世纪诗歌的魅力。 此外, 查特顿还写了讽刺诗《叛教者威廉》(1764),滑稽歌剧《复仇》(1770)等。1769年,查特顿把“罗利诗篇”里的几首诗寄给英国著名学者和文学家 霍勒斯·沃波尔。霍勒斯·沃波尔很欣赏这些诗,真以为这是15世纪的作品。后来霍勒斯·沃波尔把这些诗拿给诗人 托马斯·格雷看,格雷立刻断定是伪作。霍勒斯·沃波尔把它们退还给查特顿,并且停止与查特顿通信。1770年查特顿来到伦敦,企图在杂志上发表他的“罗利诗篇”。他在伦敦举目无亲,穷愁潦倒,但不愿向人借钱或乞讨,终于在绝望中自杀。

评价及影响

查特顿是天才的诗人,极善于模仿。他虽然运用了15世纪的英语词汇,但他的诗歌节奏和观点却相当现代化。他可以被看作英国 浪漫主义诗人的先驱者之一。“罗利诗篇”的产生证明当时读者对 中世纪文学的兴趣极浓。用幻想来重建中世纪文化,这是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特征之一。查特顿成为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心目中一名英雄。成为反叛精神的化身,受到该派所有重要诗人的敬重和悼惋。 威廉·布莱克深深受其影响,始终表示敬慕。 华兹华斯生在查特顿死的那一年。其名篇《决心与自主》中“我想起查特顿,这了不起的孩子,/怀著自尊而泯灭的失眠者” 成为有名的句子,至少已有两本查特顿传借用 作书名。 柯尔律治(Coleridge)比查特顿晚生二十年,从小喜欢他的作品,十三岁在作文课上写了悼念诗,后扩增为《哀查特顿之死》,为他的遭遇鸣不平,痛惜他身怀绝才而过早夭折,他对此诗十分重视,不断加以修订,直到去世。 济慈《致查特顿》也是其最早诗作之一,伤悼他“悲惨的命运”,认为他两眼“刚闪过天才和雄辩的光焰”结尾说世上的好人会保护他的名誉,不让小人诋毁。在一封信里把查特顿同 弥尔顿相提并论,说喜欢前者的“本土性音乐感”。 雪莱悼念济慈的长诗《阿多尼斯》把其同济慈相提并论。 拜伦也说“查特顿从来不庸俗”。 骚塞编了他的全集,在法国, 维尼的《查特顿》(1835)是他的成名作,也是浪漫主义戏剧杰作之一。戏剧上映即引起轰动,与 歌德名作《 少年维特之烦恼》相似,无数青年自视为查特顿,甚至模仿其自杀,少年 福楼拜有一阵子身怀匕首,以便忽然决定追随查特顿于地下时使用。

托马斯·查特顿

更新日期:2024-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