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邦华

简介: 孙邦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所副教授,承担中国教育史、教育学、中西文化教育交流等课程的教学任务。
[展开]

孙邦华的个人经历

学习经历

  1981年9月至1985年7月,在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获历史系学士学位;

  1988年9月至1991年7月,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历史学硕士学位,硕士学位论文为《傅兰雅西学传播述论》;

  1996年9月至1999年7月,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历史学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为《寓华西人与晚清社会思潮》(以在华新教传教士为主体);

  1999年7月至2001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教育史研究工作,博士后研究报告《〈万国公报〉与晚清教育现代化》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资助。

  2003至2004年度和2004至2005年度连续两年被评为北京师范大学优秀班主任。

孙邦华

学术研究方向

  自1988年攻读硕士研究生以来主要研究在华西人与中西文化教育交流、中国教会教育史、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中国近现代社会教育史、中国平民教育史、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想史等问题,在《近代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学术月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北京社会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史林》、《江苏社会科学》、《孔子研究》、《福建论坛》、《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二十一世纪》(香港)、《中国研究》(日本)、《汉声杂志》(澳大利亚)、《中西文化研究》(澳门理工学院)等海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会友贝勒府:辅仁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身等国宝 志存辅仁——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山东教育出版社)、《弢园老民自传》(江苏人民出版社)等著作。

主要学术成果

论文类

  1、《傅兰雅在西学传播中的贡献》,《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1990年,总第21卷;

  2、《论傅兰雅在江南制造局译书及其影响》,《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香港中文大学),1993年,新第2期;

  3、《西潮冲击下晚清士大夫的变局观》,《二十一世纪》,2001年6月号(总第65期)(该文收入张岱年先生主编的《观念史研究》,郑州:中州出版社2005年2月)

  4、《傅兰雅与上海格致书院》,《近代史研究》 1991年第6期;

  5、《“五四”前后:孙中山对日观的转折点》,《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1期;

  6、《寓华英人傅兰雅的宗教与科学观刍议》,《学术月刊》,1993年第8期(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B9《宗教无神论》1993年第5期全文转载);

  7、《寓华传播西学的又一尝试──傅兰雅在上海所编<格致汇编>述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8、《寓华英人傅兰雅与洋务自强运动》,《社会科学论文集》,中国三峡出版社1997年8月;

  9、《试论孙中山的市场观》,日本东京《中国研究》1997年10月号,V.3N.7;(并收入《孙中山与现代文明》一书,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

  10、《简论丁韪良》,《史林》1999年4期(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世界史》2000年第3期全文转载);

  11、《李提摩太与广学会》,《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12、《病国病民,莫八股为甚!——晚清来华新教传教士眼中的八股取士制度》,《澳洲汉声杂志》(澳大利亚),2001年10月,总第155期;

  13、《科举制度在考试内容上的弊端》,《澳洲汉声杂志》(澳大利亚),2001年11月,总第156期;

  14、《自然神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中西文化研究》(澳门理工学院)2002年第1期;

  15、《论培根〈新工具〉在近代中国的早期传播》,《中西文化研究》(澳门理工学院)2002年第2期;

  16、《〈万国公报〉对西方近代教育制度的植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教育学》,2002年第7期全文转载);

  17、《从〈万国公报〉看自然神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基督宗教研究》第五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11月;

  18、《丁韪良与傅兰雅比较论》,《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丛刊》,第6辑,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19、《中国现代史学大师陈垣早年曲折的科举之途》,《澳洲汉声杂志》(澳大利亚),2003年7月,总第176期;

  20、《学而优则仕?》,《澳洲汉声杂志》(澳大利亚),2003年9月,总第178期;

  21、《战胜瘟疫重在预防——记原辅仁大学研制预防斑疹伤寒疫苗的活动》,《北京档案史料》2003年第2期;

  22、《〈万国公报〉对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介绍》,《澳门理工学报》,2004年第1期;

  23、《中国基督教教育会与西学东渐》,《中西文化研究》,2004年第1期;

  24、《晚清来华传教士对中国科举制度的批判》,《学术月刊》,2004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中心《中国近代史》2004年第9期全文转载);

  25、《试论北京辅仁大学的创建》,《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4期;

  26、《晚清寓华新教传教士的儒学观——以林乐知在上海所办的〈万国公报〉为中心》,《孔子研究》,2005年第2期;

  27《傅兰雅译书及其影响》,《葛水院学报》1991年第3期;

  28、《丁韪良与傅兰雅──宗教西学教育观之比较》,《葛水院学报》1995年;

  29、《晚清寓华传教士对中国科举制度的改革方案初探》,《中西文化研究》,2005年第1期;

  30、《清末来华西人关于中国考试制度改革的建议》,《湖北招生考试》,2005年4月号(总第13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教育学》2005年第8期全文转载);

  31、《北京辅仁大学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北京档案史料》,2005年第2期;

  32、《百余年来美国学者对中国教会教育史的研究概述》,杨孔炽主编:《百年跨越——教育史学科的中国历程》,厦门:鹭江出版社,2005年1月;

  33、《试论北京辅仁大学的国学教育》,《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2005年11月);

  34、《研究日本侵华教育史的鸿篇巨制——评〈日本侵华教育全史〉》,《民国档案》,2005年第4期。

  35.《论傅兰雅在西学汉译中的杰出贡献——以西学译名的确立与统一问题为中心》,《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36.《明清时期在华西人视野中的科举制度特征与作用——另一双眼看科举》,《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9期;

  37.《试析北京辅仁大学的办学特色及其历史启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38.《浅论史学大师陈垣的大学历史教育实践与思想》,《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第6期;

  39.《陈垣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反清反帝活动与思想述论》,《历史档案》,2006年第4期;

著作类

  1、《身等国宝 志存辅仁——北京辅仁大学校长陈垣》,个人专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

  2、《会友贝勒府——辅仁大学》,编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3、《弢园老民自传》,选注,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正在从事的科研项目

中国教育文献与教育思想库

  中国教育“十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分主持人之一;

西人视野中的中国科举制度

  中国教育“十五”规划课题和北京师范大学青年课题,主持人;

中国社会教育通史

  教育部211项目课题,“晚清卷”主持人;

北京师范大学百年史

  副主编,暨“1923-1949年”时期的撰写人;

晏阳初全集新编

  湖南教育出版社重点出版项目,主持人之一。

更新日期:2024-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