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寇松

简介: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殖民大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如何维持这样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成为英国不少官员、学者关注的问题。寇松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是英帝国时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铁腕的帝国主义者,既是维护和扩张这个“日不落帝国”海外疆土的“疆界”理论家,又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实践者。他平生获赐世袭贵族爵位达七个之多。
[展开]

乔治·寇松的个人经历

生平概述

  乔治·纳撒尼尔·寇松George Nathaniel Curzon, 1st Marquess Curzon of Kedleston (1859年1月11日英国德比郡凯德尔斯顿-1925年3月20日伦敦 ) , 第一代凯德尔斯顿的寇松侯爵,英国 保守党政治家,曾任印度总督 (1899-1905),因在印度分割孟加拉,用兵西藏,划分苏波边界而闻名。

帝国之星

  寇松出身于英国的贵族家庭。是斯卡斯代尔男爵最大的儿子。在伊顿公学上学时,尽管与那里的老师关系相处不很融洽,但寇松却显示了他在学术上的卓越才华,赢得了许多奖项。1878年,他进入牛津大学继续求学,1880年他当选为牛津学生会主席,并成为万灵学院的一名研究生。他的才华引起了保守党的注意,在党领导的精心栽培下,1885年他牛津大学毕业后就成为索尔兹伯里侯爵的秘书。1886年,索尔兹伯里出任首相。在他的举荐下,寇松的仕途之路 最初就颇为顺利:1886年当选为议员,1891年~1892年出任印度事务部次官。在仕途得意的同时,1895年,他迎娶了芝加哥一位百万富翁的女儿玛丽,他们生有3个女儿,之后,他再度官运亨通——被任命为外交部次官。

  寇松在学生时代就对英帝国的东方事务有着浓厚兴趣,入仕之初的 “权势+财富”生活让他增添了少年得志的骄傲,增加了驰骋政坛的雄心,东方也成了他展示才能的重要空间。1888年后,在索尔兹伯里侯爵的建议下,他以议员身份周游世界。根据游历、考察的体会,他陆续出版了 《中亚细亚的俄国》、《波斯与波斯问题》和《远东问题》。在这些著作中,他指出,要想维护英帝国的海外“疆界”和霸权,英国应当以印度为基地与俄国展开对中亚的争夺,并依托印度 “打通远东门户的陆路和铁路”,通过海上力量保护,巩固它在远东的优势地位。

中国之行

  1892年,英国政客乔治·纳撒尼尔·寇松勋爵曾来华旅行。他在两年后出版的《远东问题:日本朝鲜中国》一书中,记述了在津做客直隶总督衙门、会晤李鸿章的场景,并称这是他“毕生最美好的回忆”。

  寇松乘着绿色的轿子来到直隶总督衙门门前,步行穿过几座略显脏乱的偏狭前院。建筑陈旧、油漆斑驳,也许这就是官不修衙的表征。在总督接待来访的房内,中间摆着长桌,四周都是座椅,布置简单。寇松没想到,总督办公地竟如此俭朴。寇松近距离观察了李鸿章。看到他“有六英尺多高,身着灰色丝长袍,戴黑丝帽,很有威仪。”“唇上的大胡子将嘴巴遮住一半,下巴上也留着中国式胡须。头发是正在变白的深灰色。”在翻译帮助下,二人就共同关心的时政问题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会谈。1896年8月,出访欧美的李鸿章,在英国又见到以外交副大臣身份陪同英国首相接待他的寇松。寇松回忆起在津观感,并以《远东问题》一书相赠。

印度总督

  1891年,他被首相索尔兹伯里任命为负责印度事务部的国务大臣。4年后,寇松全权担任了外交副大臣,被授予枢密院官员的称号,使他拥有相当于内阁成员的权利。

乔治·寇松

  1898年,当他39岁时,寇松被任命为英属印度总督,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印度总督,并连任了一次。他那些维护殖民帝国的海外疆土“理论”开始付诸实施。检查民族报刊,强化对学校的控制,为了巩固英国对印度的统治,他承袭了传统的“分而治之”的殖民统治原则,1905年,他公布了把孟加拉省划分为两个行政管理区的法令,用了孟加拉复杂的阶级和民族矛盾,煽动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之间的矛盾,破坏和分裂孟加拉民族的团结。他把印度视为英国同列强争夺中亚、远东的基地,以便宰割、兼并远东那些在他看来“政治边界”尚未确定的国家,因此他在英属印度实施高压政策。为了同俄国在中亚展开 “大博弈”,1903年他派荣赫鹏率军侵入中国西藏,1904年攻占拉萨,又逼签《拉萨条约》,1905年又胁迫九世班禅到印度,企图把西藏地区从中国分裂出去,进而取得在中亚争夺中对沙俄的优势。

  但他的举动激起了中国与南亚人民的反抗,也引起了俄国对英国的怀疑,打乱了英国的全球战略。这时,英国为了对抗德国,正迫切需要与沙俄协调立场,所以当寇松为侵略中国西藏的“胜利成果”而欢呼时,英国政府则对他的行动颇为不满。同时,亨利·坎贝尔·班纳曼的自由党内阁又取代了亚瑟·贝尔福的保守党内阁,加快了与俄国和解的步伐,加上他与驻印度总司令霍雷肖·赫伯特·基钦纳元帅不和,不得不在内外双重压力下辞职。

  1906年,他的妻子去世,“权势+财富”的生活随之结束。但寇松并未心灰意冷,依然为保卫英帝国的海外疆土而忙碌。他又娶了一个富有的寡妇,美国外交官门罗·欣德斯的女儿。1907年,寇松出任牛津大学校长,并出版了新书 《边疆线》。在这本新作中,他仍然关注日益脆弱的英帝国边疆,主张实施强有力的“前进政策”,维护英属印度疆域的持久安全。

外交大臣

  1911年,寇松被授予伯爵称号,活跃于上议院。 1914年,寇松参加了战时内阁,1915年他成为掌玺大臣,第二年劳合·乔治代替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成为首相。1919年~1924年他成为外交大臣,然而,劳合·乔治不相信职业外交家,宁愿通过自己的私人渠道来左右外交政策。1921年被封为侯爵。作为外交大臣,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国际大棋局,如何防范俄国的革命之火向全球蔓延,如何维护英帝国的海外疆土,是寇松关心的头等大事,为此他在苏俄的东西两侧实施了“画线防火”战略:在远东地区,他力图把中国西藏变成“缓冲区”。寇松出任外交大臣后,英方更加积极地与中国交涉。但寇松这次彻底失望了:面对五四运动后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热情,北京国民政府不敢违背民意,1919年还故意通电全国揭露1914年以来英国的无理要求,一时间全国各界纷纷抗议英国干预中国内政,而后以人民反对为由拒绝重开“三方会议”, 1924年后又明确拒绝了英国的无理要求。为了在苏俄西侧建立“防火墙”,1919年12月寇松提出一条划分苏波边界的临时边界线,主张把应属于波兰的一切地区都划归波兰,这就是著名的“寇松线”。但苏联不接受这条边界线,1920年苏联在苏波战争中失败,波、苏两国签约,把“寇松线”以东的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大片领土并入波兰。于是,苏俄西侧形成了一道“防火线”,寇松暂时达到了强化波兰地位、防止苏俄影响进一步扩大的目标。但这条线使波兰同苏俄、立陶宛发生了冲突,为日后波兰外交上的孤立埋下隐患,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诱因之一。二战后,这条线经过微微调整后正式成为苏联和波兰的国境线。

  尽管劳合·乔治的联合政府一直维持到1922年,但是经济萧条,政治和外交争议导致了它的垮台。安德鲁·博纳·劳接替劳合·乔治成为英国首相。然而,6个月后,博纳·劳恶劣的健康状况使他不得不辞职。虽然寇松一直是首相的最有利,也是最合适的候选人,但是战后英国的政治现实却断送了他的候选人资格。因为认识到好战的工党日益整长的权利,保守党领导人士决定首相应该从下议院选出,他们拒绝寇松而推选了新首相斯坦利·鲍德温 。这一决定为英国政治开创了一个先例,在整个20世纪都生效 。

更新日期:2024-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