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坪

简介: 胡坪,茶学家。长期从事浙江省茶叶生产技术推广工作。在改造老茶园,解决粮茶矛盾,发展密植茶园,建设专业茶园,推行茶园普查,恢复发展名茶以及制订全省茶叶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浙江茶叶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第8位上升到全国首位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展开]

胡坪的个人经历

胡坪,茶学家。长期从事浙江省茶叶生产技术推广工作。在改造老茶园,解决粮茶矛盾,发展密植茶园,建设专业茶园,推行茶园普查,恢复发展名茶以及制订全省茶叶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浙江茶叶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第8位上升到全国首位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胡坪 - 生平简介

胡坪,幼名一中,1926年3月3日出生于浙江省淳安县威坪镇。祖父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商人。祖父去世后,家境衰败。父亲胡润桐毕业于上海吴淞工业专科学校,从事电机专业工作。胡坪5岁时随父母和两个姐姐移居南京。在家庭温暖和睦环境下,胡坪自幼喜爱读书,善与人处。小学四年级时,因日军入侵,全家在南京沦陷前逃往家乡,再往广西、贵州等地。由于战乱频繁,颠沛流离,胡坪只读了一年初中课程。1945年,他靠平时自学,以同等学历考取省立高中,进入较正常的学习。

1949年,胡坪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农学院茶专业科学习。由于他好学认真,成绩优良,作风正派,谦虚助人,深受同学爱戴、教师看重,曾被选为班长、团干部、校学生自治会执行委员等职。学习期间,陈缘、王泽农、庄晚芳等教授治学严谨,诲人不倦的精神使他受益匪浅,终生难忘。毕业时,领导曾打算让他留校作助教。他不依恋大城市,而以事业为重,认为自己缺乏实践经验,生怕误人子弟,要求不留校。之后,胡坪分配到中共中央华东局农委。他又向农委领导陈述理由,要求到基层锻炼,深入茶区通过实践充实自己,后经领导同意再次分到主要产茶省浙江工作。到了浙江,胡坪先在绍兴地区茶叶指导所工作。1952年初,绍兴地区茶叶所撤并入宁波,他又到宁波奉化县东岙乡茶区蹲点。1953年,胡坪调省农业厅特产局茶叶科工作,一直到1991年4月退休。除1970年底至1973年初“文化大革命”时曾下放长广煤矿锻炼外,胡坪基本未离开过茶业。在工作的前段时期,他以下乡蹲点和调查研究为多。胡坪先后在宁波、奉化、新昌、富阳、余杭、西湖、金华等茶区蹲点共7年,深入了解了茶区生产、茶农生活情况,对茶园现状、培育技术、生产责任制、生产成本、经济收入等全面情况,对存在的问题有较深的认识。他白天参与生产劳动,学习茶园培育、采茶制茶技能,晚上参加生产单位的活动,帮助制订生产规划和计划。开展的科学实验和推广的先进技术深受茶农欢迎。这为他以后在省级机关进行茶区推广工作打下基础。1960年初,胡坪负责特产局茶叶科工作,直至1987年底。近30年间,浙江茶业的各项大事,几乎都有他的参与,例如浙江省的茶叶生产发展规划,每年的茶叶生产计划,重大技术措施的制订和推广,茶叶生产有关政策贯彻情况的调查总结,各种茶叶生产技术培训,全省茶叶生产区划等。与兄弟省份交流学习方面,除外省同行来浙参观指导外,他先后到过苏、皖、赣、闽、粤、桂、湘、鄂、云、贵、川等省区参观学习交流。1982年,浙江组团赴日考察茶叶,胡坪任副团长。回国后,他作学术报告9次,撰文12篇介绍日本情况。胡坪自参加茶叶工作以来,著书5部,撰写论文及文章百余篇,译文近10万字。他从技术员到农艺师,1983年被评为江苏省首批高级农艺师,20世经80年代中受聘浙江农业大学兼职教授和硕士生导师,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还担任中国茶叶学会第二、第三、第五届常务理事,浙江省茶叶学会第五、第六届理事长,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四、第五届委员等职。

胡坪 - 个人简历

1926年3月3日 出生于浙江省淳安县威坪填。

1949-1951年 上海复旦大学学习,并在茶叶专业毕业。

胡坪

1951-1952年 绍兴地区茶叶指导所技术员。

1952-1953年 宁波地区茶叶指导所技术员。

1953-1970年 省农业厅特产局技术员、科员、副科长。

1970-1973年 长广煤矿子弟学校中学部副组长、高二班主任。

1973-1987年 省农业厅经作局茶叶科科长、农艺师、高级农艺师、浙江省茶叶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

1987-1991年 农业厅经作局高级农艺师、浙江农业大学兼职教授、浙江省茶叶学会理事长。

1991-1994年 浙江省茶叶学会理事长、浙江农业大学兼职教授。

1994— 浙江省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茶叶博物馆常务技术顾问。

1991年 退休。

胡坪 - 成就

创导发展新式条栽密植茶园技术

发展茶叶生产的基础是茶园。胡坪认为,搞好茶业生产的基础是建设高标准茶园。为此,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他主要创导发展新式条栽密植茶园。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浙江省共发展条栽密植茶园6.7万余公顷,在劳力、肥料、品种条件许可下,稳步发展速生密植茶园6700公顷。胡坪还提出采取“改土、改园、改树和改进采摘”的“四改”措施改造低产茶园,推广高产技术,建立专业茶园,为全省茶园每公顷产从300千克提高到750千克以上作出贡献。胡坪调查论证了条栽密植技术为浙江省所固有,并非国外引进,从而增强了开辟条栽密植茶园的信心,并主持“密植茶园推广”项目。该项目1983年获浙江省农业厅技术改进三等奖。繁育推广优良茶树品种,用于新辟茶园和改造茶园。

1957年春农业厅派胡坪带队组织20余人去福建参观学习短穗扦插经验。回来后,他举办培训班、组织现场会,向全省茶区推广茶树短穗扦插技术,同时编印宣传画。编写的科教片剧本《茶树短穗扦插》于1958年由上海科教电影厂拍摄完成并向全国发行。他还根据自己的认识,早于1957年写成《种茶》一书,由北京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宣传科学种茶技术。1964年,胡坪在富阳受降祝家村蹲点。他选择一块坡地和另一块平地茶园作改造试验。针对原有茶园茶丛稀植,缺丛多的实际情况,他进行了重新规划,按条栽密植茶树。使原有老茶树暂时保留,继续采茶,不影响当年收入,等小茶树长大后再作处理。这种种值方式取名为“以新代旧”,深受茶区群众欢迎。1973年,胡坪深入绍兴龙虎山,选定26.6公顷(400亩)福鼎大白茶作母本园,连续3年剪穗提供各地扦插,繁育了大量良种苗。他还采取国营茶场圃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从1974~1980年共调拨1600万株良种苗,并每年调拨鸠坑良种茶籽75~100吨支援各地发展良种茶园。他主持的“推广茶树良种”课题1981年获浙江省农业厅技术推广三等奖。浙江省茶区夏秋季经常受干旱侵袭而使茶叶减产,为确保茶叶增产,满足内外销需要,茶园喷灌非常必要。1973年,胡坪应余姚茶场的请求,帮助该场按照全面规划,分年建设的原则,在全场53.3公顷(800多亩)茶园安装喷灌设备。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一措施基本实现。1978年遇长期干旱,灌与不灌对比增产78%。自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他还与水利厅排灌站联系合作,在余杭茶叶试验场、西湖区、建德、兰溪、绍兴等地建设茶园喷灌设施,进行技术指导,均取得较好成效。通过一段时期的茶区技术推广工作,碰到一个头痛的问题是由于茶园情况不清,茶叶单产无从计算和比较,以及增减产趋势都心中无数,人们把这种局面称为“茶糊涂”。从1965年开始,胡坪提出搞茶园普查试点,以后因“文化大革命”而停顿。1973年,他继续主持这项工作,并逐块丈量调查。这项工作到1979年基本完成,为发展茶叶生产摸清了底细,包括村、乡、县的总面积,茶园的分类包括生产茶园、幼龄茶园;专业茶园、间作茶园;梯坎茶园、坡地茶园;以及集体、全民所有制区分等。他还在《中国茶叶》上撰文介绍该经验,得到农业部的肯定,并要求全国各产茶省推行这一经验。

改进双锅手摇杀青机

茶区普遍存在着粮食和茶叶之间争劳力,争土地,争肥料等矛盾,而且一般在春茶季劳力矛盾最为突出。茶区有歌谣:“插得秧来茶已老,采得茶来秧又黄”就是真实写照。胡坪和茶叶界的同志一直在琢磨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胡坪认为,还得采取技术革新和机械化来解决。1952年春,他听说余姚白鹿乡茶农陈茂强研制了一件工具,使制茶的第一道工序——杀青,可以免除繁重的手工劳动,便立即赶往四明山。他发现工具很简单,但解决了大问题,实际就是一根木轴,搁在炒茶锅两边,轴上装一个竹圈,圈上穿着棕毛刷;炒茶时顺时针摇转,鲜茶就在锅中翻炒;杀青完成,反转摇动,杀青叶即出锅。胡坪画好图样,记上尺寸,向茶区广为介绍,并于1954年在富阳后山岭蔡观贞互助组蹲点时,改进了双锅手摇杀青机,使功效成倍提高,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为此后双锅杀青机铁质化打下了基础。1956年,他在里山桥蹲点,配合合作社,利用水的动力,办起以杀青、揉捻为主的动力初制茶厂。1958年,由胡坪主持在余杭举办了有200余工匠参加的动力制茶厂建设培训班。会后,各地茶区掀起建厂高潮,大大缓解了劳力矛盾,使过去炒茶一担要10个工改为用机械制茶只需1~2工。“机械制茶的推广”课题,胡坪为第三位完成者,获农业部1984年农技推广二等奖。

老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出现了,那就是茶园里茶树和间作作物争肥、争土、争水的矛盾。胡坪经过分析认为,间作很容易顾了茶顾不了粮,两方面都得不到土、肥、水的满足,因此把退出间作,建设专业茶园提到议事日程上。其具体措施是:通过规划,把较密的茶园补成专业茶园不再套种间作,而很稀疏的茶园干脆退茶还粮,使之各得其所。

采茶是用劳力很多的工序,多由妇女担负。在改进采茶技术,推广双手采茶后,工效一般可提高1~2倍,解决了部分矛盾,但不能彻底解决。1958年后,各地都考虑用机械来采茶,但几经周折都未成功。1978年,组织上派胡坪出席在北京举办的12国农机展览会。他抓紧时机与日本采茶机厂商座谈了两个半天,了解了茶机性能、使用技术、维修和价格等全面情况,并撰文在浙江《茶叶》刊物上介绍。同时,他向领导建议,进口了一批日本采茶机、修剪机共18台进行试用,并逐步在国营茶场和重点茶区推广使用。

胡坪 - 主要贡献

1982年浙江茶叶产量达历史最高水平,同时也显露滞销的苗头。通过产销部门协商,统一思想,提出对策是:稳定面积,提高品质,增加春茶比重,发展名优茶。为此,胡坪不但抓全省名茶的评比,还与省茶叶学会一起举办斗茶会、茶宴,促进茶叶品质的提高和扩大饮茶面。为丰富茶类,恢复历史名茶和发展创新名茶,胡坪于20世纪70年代就通过调查研究,组织发动茶区科技人员和群众挖掘、整理、试验、恢复和创新各种名茶。之后,他跑遍各类名茶产区,指导生产,为浙江名茶发展打下基础。他主持的“古代名茶的恢复与推广”课题获浙江省人民政府1984年优秀科技二等奖。

1983年起,国内外茶叶市场出现滞销。胡坪建议“多茶类生产,多渠道流通,多口岸外销”。他还与上海、江苏、湖北等地联系推销浙江茶叶,去广东口岸联系并达成协议,转产部分适销对路的红碎茶,由浙江省8个县18个初表制联合加工厂生产红碎茶供广东出口,同时提倡名优茶和多茶类生产,多渠道销售,为逐步扭转茶叶供过于求的局面做出了贡献。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十分丰富。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胡坪积极倡导弘扬茶叶历史文化,参与茶文化研讨活动,撰写有关茶文化、茶与健康的文章和拍摄电视节目进行宣传。胡坪说:“我们从事茶业工作的人,在茶文化活动中要甘当配角,促使广大人民群众当主角,茶文化的发展才有生气,才能经久不衰,才有光明灿烂的前途”。

胡坪 - 主要论著

1 胡坪.种茶.北京:通俗读物出版社,1957

2 胡坪.茶树短穗扦插科教片.上海: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1958

3 胡坪等.中国农业名产-茶叶分册(浙江名茶).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

4 胡坪.浙江省茶园普查简介.中国茶叶,1980(6):18~19

5 胡坪.农业生产科教问答.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1982

6 胡坪.试论茶叶加工和流通改革.茶声,1983(1):1~4

7 胡坪.种茶和制茶.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1983

8 胡坪.健全和完善茶叶生产责任制.茶叶通报,1984(3):17~19

9 胡坪等.浙江制茶节能的新趋势.中国茶叶,1984(4):24~28

10 胡坪等.现代化的日本茶业.世界农业,1985(3):14~17

11 胡坪.茶叶初精制联合加工大有作为.浙江农业,1985(6):27~28
12 胡坪.滇茶考察纪实.茶叶,1986(1):37~39

13 胡坪.浙江机械制茶的发展.中国茶叶加工,1986(3):2~3

14 胡坪.浙江茶叶成就及展望.茶叶,1987(1):11~13

15 胡坪.总结经验发展茶叶机械.茶叶,1988(2):40~42

胡坪 - 参考资料

[1] 中国数字科技馆 http://www.cdstm.cn/zhuanlue/persondetails.jsp?personid=170643

更新日期:202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