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恩和

简介: 刘恩和,男,土家族,中共党员,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后坪乡茨坝小学校长,小学高级教师,中共十六大代表。他长期在偏远山区学校任教。获得荣誉后,其奖金全部用于学校建设和公益事业,曾资助学生近500人。他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展开]

刘恩和的个人经历

个人简介

1973年他到茨坝小学任教,随后又从思南师范学校读书毕业。1977年秋,刘恩和奉命调到石界完小参与组建初中部。他除了一人统揽数理化音体美等课程以外,他还兼管学校后勤事务。筹经费,购木料,整修初中班教室,他干得津津有味。刘恩和为人朴实可靠,工作能力强。县里为了创造条件争取世行贷款建校,1993年9月,刘恩和被调回茨坝村小任校长。刘恩和深知身上的担子不轻,但他并未被重担压倒。

在发动群众集资投劳建校时,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说:“村里集资几万元修电站都没有成功,今天又来集资修学校,明显是在骗人。”村民要求刘老师拿他的工资和家产担保。刘恩和十分理解村民们的心。一万元的匹配资金上面要求分两次限期完成。第一期限到时,村民却无动于衷。刘恩和只好悄悄背着妻子把家中八年的积蓄取出5000元垫交,其中1000元注明系他个人捐款。发动群众集资,他挨家挨户、白日夜晚作思想工作。他的真诚行动打动了一个个村民。村民们纷纷捐款。但在第二期限到时,尚有1250元的缺口。刘恩和又只好“公事私办”,用家中的积蓄补足,终于完成上面安排的匹配资金。经他带动,从放牛娃到过路人,从老师到学生,从家长再到其他村民,几乎“全民皆兵”,纷纷背起了背兜,苦战在山村小道上。没过多久,70多吨建筑材料全部背到了建校工地。这所“背来的学校”,其中竟有17余吨物资是刘恩和的身体驮运来的。刘恩和在那条10多公里的山路上,平均背着一百斤担子,走了350多趟,往返行程达7000多公里。1997年8月,教学楼建成。

1998年9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授予刘恩和“希望工程园丁奖”,同年,他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他先后获得各级各类表彰20多项。

人物事迹

他视教书如命,爱生如子;他不图名利,不计得失,甚至不惜牺牲亲情。有人对他的行为不理解,可他自己很清楚。

1993年秋,刘恩和从后坪小学调到茨坝小学任校长。当他冒着风雨赶到茨坝小学时,呈现在他眼前的是怎样一所学校啊:学校没有围墙、没有宿舍、没有操场,是一个典型的“三无”学校;再看教室,窗户没有玻璃,四壁皆空,晴挨晒,雨挨淋;课堂上,几十个孩子稚嫩的身躯在寒风中不断地颤抖。此情此景令这位40多岁的老教师忍不住流下了泪水。

刘恩和

于是,他操起了刀斧,从家中搬来木料、砖瓦,开始对学校修修补补,一干就是3年。1996年冬,刘恩和盼来了一个天大的喜讯:可用世行贷款在茨坝修学校,不过有关部门要求茨坝小学必须在5天内筹集到5000元匹配资金。5000元,对于大山深处的一所乡村小学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刘恩和沉思良久,斩钉截铁地说:“干!”

当时,村子里刚刚集资修电站,群众已经拿不出钱来,刘恩和只得找到信用社主任冯应祥,但是个人贷款最多只能贷3000元,离5000元还差2000元。刘恩和毫不犹豫地取出了自己即将到期的1300元定期存款,这已经是他的全部积蓄。

1997年1月,在他的努力下,项目资金终于全部到位,可是出现一个棘手的问题,没有一家施工队愿意接受这个活,都嫌工地偏僻、工价太低。

无奈之下,他去央求一位长期在当地做活的包工头董长兵。董长兵被刘恩和的执着深深感动了,决定接这个活儿。

茨坝不通公路,钢材、水泥等全靠人翻山越岭从8公里外的镇上背进山里,背一趟活儿来回要花两个半小时。刘恩和此后每天鸡叫头遍就上路背回一趟才上课;放学后,再背一趟才归家;星期天,居然一天背3趟!就这样,4个月他走烂了5双解放鞋,建校用的60吨水泥、6吨钢材、12吨石灰,他一人就背了20多吨,跋涉了2000多公里的山路。

传说中愚公的精神感动了上苍,而刘恩和的精神感动了全校师生和父老乡亲,全村200多人参加了义务劳动。60多岁的老汉田维清说:“校长累成这样不歇脚是为了啥?为给子孙造福!”1997年8月底,442平方米、拥有8个教室的两层教学楼屹立在茨坝村齐家山脚下,孩子们坐进了崭新的教室。

刘恩和常说:“作为教师对学生,应当像父母对子女一样。”

有一次,学生汪国安淋巴发炎,刘恩和硬是背着他跑了十几里的山路为他看病,替他交药费、找医生。回来的山路上,汪国安满眼泪水地对他说:“刘老师,你比我的爸爸还要亲哩!长这么大,我爸也没这样背过我。”

山区农民生活窘迫,为了不让一个孩子辍学,刘恩和每年都要挤出一两个月的工资为困难学生垫付学费。后坪乡一位曾是刘恩和学生的年轻教师动情地说:“这26年来,刘老师在后坪、石界、茨坝3所小学,用他微薄的工资先后为400多个学生垫交学费1万多元,80多名面临失学的孩子在他的资助下考上了大中专院校,凡是他教过书的乡村没有人不敬重他。”

实际上,刘恩和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1998年,刘恩和的女儿考入思南师范学校,家中一时凑不齐学费,只得贷款送女儿上学。

刘恩和当乡村教师多年,大量精力都是用在琢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尽可能让每个山里的娃都成才上了。

1977年,在石界小学初中部担任骨干教师的刘恩和,一人担起了初中一年级数、理、化三门课的教学任务。由于从未教过初中课程,有些问题他分析不透,他就常常利用晚上的时间跋涉20多公里,来回8个多小时赶到塘坝中学向有关教师请教。

有一段时间,刘恩和发现不少村民因贫穷不愿让孩子继续上学,急得直挠头。为了提高入学率,他主持制定了教师跟班、包班制,包班教师必须从学习、生活、思想各方面指导学生,决不让一个孩子因为贫穷而失学;学校还专门设立了入学奖、巩固奖和教学质量奖。刘恩和欣慰地说:“现在入学率已达100%!”

在刘恩和的心中,排在第一位的永远是教学工作。

1982年,33岁的刘恩和终于成家了。第二年,妻子临产前,母亲千叮咛万嘱咐:“山里接生条件差,到时你可得早点回来。”他点点头,可一转身又扎进工作中。当他上完课赶回家时,女儿已经生下来了。但由于医疗条件差,妻子难产,以致小孩头一天生下来,胎盘第二天才脱落,妻子整整在木凳上蹲了20多个小时。他刚踏进房门,妻子便伤心地大哭起来。

面对刚刚降生的女儿,望着妻子产后虚弱的身体,刘恩和心里深深的歉疚油然而生。可是就在1988年5月,儿子降生时,因不想耽误学生的课,刘恩和还是没能守在妻子身边。对此,善良的老母亲都在一旁不依不饶,哭着骂道:“生女儿不回,生儿子不回来,恐怕哪天你老娘死了,你也不会回来啊!”

刘恩和的母亲在讲这句话时,大概不会想到几年后自己临终前真的没能见上儿子一面。1992年9月12日,重病卧床的母亲深知自己年寿已高,托人带信到学校让刘恩和无论如何也要回家见她。9月14日,家里又派人来催他马上回去,说母亲病危。可是他仍然坚持上完全天的课才往回赶,想不到晚了一步。老人弥留之际,一遍又一遍地呼唤:“恩和,恩和……”这位刚强的土家汉子不禁长跪不起,嚎啕大哭。

刘恩和一心扑在教学上,不少人对他的行为不理解,可他自己清楚,要改变山村落后的面貌离不开教育啊!

当了20多年的教师,刘恩和还是一贫如洗,过着简朴的生活。多少年了,刘恩和总是用金的玉米面掺土豆、红薯、南瓜打发日子,大家都戏称他为“黄金干部”。

刘恩和宁愿自己过苦日子,也要省下钱资助学生;视教书如命,爱生如子;为了教学甚至不惜牺牲亲情……有人对这些行为不理解。但是当你了解到他的过去、他的幼年,你不仅能理解,而且会对他越发敬重。

刘恩和出生于1949年。10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一人拉扯着他们兄弟三人。那个年代粮食不够吃,兄弟三人不得不经常去山里采野果、挖野菜,以填饱肚子。一直到13岁,他才跨进茨坝小学就读一年级。负责报名的田井银老师被面前这位年龄最大、面如菜色、下身仅穿一条破旧的短裤的孩子惊呆了,随后将自己一条半新的裤子送给刘恩和,并对他说:“好好读书,将来多作点贡献。”这句话后来成为刘恩和一辈子的座右铭。

1974年,刘恩和被推荐到思南师范学校读书。去学校报到的那一天,他穿的是一身破旧的衣服,脚下是一双草鞋。一位叫陈朝武的同学悄悄给他一条裤子,班主任谢绍碧送给他一件棉衣。20多年过去了,当年老师、同学帮助他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令他终身难忘。

从踏上讲台那一刻起,刘恩和就暗暗立下誓言: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尽心尽力做好工作,一辈子教书育人。

日前,由贵州日报记者部副主任杨龙主编的《教育愚公刘恩和》一书由贵州多彩山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光明日报出版社联合出版,并于7月20日下午,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举行了首发仪式。

全书分学习篇、事迹篇、反响篇三个部分。共收录43位作者的37篇文章。该书全面、客观地再现了沿河县后坪乡茨坝村小学校长刘恩和30年来爱校如家、爱生如子,1997年连续3个月行程1800多公里,背运水泥、钢材17吨修建茨坝村小学,改善山区办学条件的先进感人事迹。原贵州省省长石秀诗和贵州省教育厅厅长孔令中分别为该书作序。

7月20日,杨龙一行三人赴沿河县参加首发仪式。刘恩和与县四大班子分管宣传、教育的领导以及35个县直单位负责人出席了首发仪式。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席宁号召大家继续学习和发扬刘恩和苦干实干的创业精神,不计名利、任劳任怨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学为家、严格执教的爱岗敬业精神。

更新日期:2024-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