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卜扎西

简介:贡卜扎西(1938—),男,藏族。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毕业。1957年7月从西北民族学院语文系藏文班毕业 后留校任教。1960年至1962年就读于中央民族学院政治系哲学研究生班,毕业后回到西北 民族学院执教。1970年7月至1973年6月在甘南玛曲报道组工作。1973年至1983年在甘肃省 委统战部工作。1983年4月至1991年在甘南州委任副书记,从1990年3月起兼任合作民族师 范专科学校党委书记。省人大主任已退休。现为省(甘肃)政协常委。任甘南州人大常委 会主任。
[展开]

贡卜扎西的个人经历

文学和摄影走廊里的身影

    贡卜扎西 男,1938年生,藏族人。1957年7月从西北民族学院语文系藏文班毕业 后留校任教。1960年至1962年就读于中央民族学院政治系哲学研究生班,毕业后回到西北 民族学院执教。1970年7月至1973年6月在甘南玛曲报道组工作。1973年至1983年在甘肃省 委统战部工作。1983年4月至1991年在甘南州委任副书记,从1990年3月起兼任合作民族师 范专科学校党委书记。省人大主任已退休。现为省(甘肃)政协常委。任甘南州人大常委 会主任。他利用业余时间经常发表作品。《绿色的旋律》已选入《藏族当代文学丛书》剧 本专集。话剧《苏鲁花开了》易名《白雨》(与胡耀华合作),荣获1983-1984年甘肃省 戏剧创作一等奖,并荣获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剧本金奖,1986年4月荣获甘肃省委、省 政府颁发的获奖优秀作品证书。小说《竞胜者的马蹄声》荣获甘肃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 创作一等奖。组诗《星,祖国会唱歌的星》,获甘肃省第三次文学评奖优秀作品奖。电视 连续剧《苏鲁梅朵》(上、中、下,与胡耀华合作)由省电视台录制,在全国播映。近年 来,在摄影艺术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先后在《甘肃日报》、《西藏日报》、《中国民 航》、《北京周刊》、《旅游天地》、《大众摄影》、《摄影家》等报刊发表过摄影作品 。传略已收入《中国摄影家大辞典》。1991年6月在上海美术馆举办“贡卜扎西甘南藏族风 情摄影展”。1992年9月,他被英国剑桥国际人物传记中心评为1991-1992年度国际名人 ,并获20世纪成就奖,其事迹收入1991-1992年度《国际人物传记辞典》。1993年11月 在中国艺术博览会上举办了个人展。摄影作品“凭窗远眺”在1994年8月全国17届摄影艺术 展入选。1995年6月26日至8月16日受国务院新闻办的派遣,担任中国藏族歌舞团团长,出 访加拿大、美国演出。现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家学会会员、 甘肃作家协会会员、甘肃摄影家协会会员、甘肃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常务 理事、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会员。   他那高大的身影总会不断地出现在文学艺术和摄影世界的走廊里,他带着他的朴实、执著、坚强、思考的风格追寻着对人生和真理的探觅,从而将一个真实而又鲜活的贡卜扎西展现给我们。他的脚印见证着藏民族和甘南这块热土半个世纪以来的风云变迁和沧海桑田。他的精神使他成为起跑线上的成就者和佼佼者。他是属于那种将自己的生命重温,或着沉淀和过滤的人。在物欲横流的年代里,他不时将一丝惊喜和发现呈现给我们,使关注和热爱他的人每每启迪或者激励,在编篡完成《甘南藏人爱情诗选》、《甘南乡土作家散文精选>>初稿之后,由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当代摄影百家·贡卜扎西摄影作品精选》,这无疑又给甘南文化艺术锦上添花,发展和充实了甘南乃至甘肃的摄影事业,这部艺术瑰宝的问世将甘南新的形象和文化推介给了全国乃至国外。  贡卜扎西摄影作品  一个艺术的追求和创造者,首先要有一个完整的且不断充实和完善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贡卜扎西是甘南州第一个研究生,且在北京和兰州生活多年,这种文化和环境的差异使他的艺术寻求总是在对比和开阔的视野里构筑着多样的艺术风格和表达形式,更为重要的是他对这个民族的热爱和忧患使他不甘在时代的竞争中的落伍或掉队,这种情绪贯穿着他的一生,而且在行为上为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带来了现代艺术的另类表现方式,证明藏民族是一个勤劳、探寻,具有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的民族。正如高尔基所言:“不要把自己集中到自己身上,而要把全世界集中到自己身上”。正是这样的叩问和寻找,使他如饥似渴地探求人生和艺术的真谛,把所有的心血和热爱付注于艺术世界的构建和创新。首先他是知识的,因为多年的蕴底和及培养的素质是他艺术成败的基础,而事实上他的文化艺术上的成就决定了这一点。其次他是文化的。他将两个古老文明以及古老文化与现代艺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艺术这座桥梁,展示了文化的存在丰富和多样性,让人们更多地关注和热爱藏民族和甘南的发展。再者他是民族的。他用他对藏文化创作和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表达出更多对古老民族的信息的积累和文明的传播,一个古老民族真实的生存和精神世界完美地呈现在大众面前。可以说,民族的气质和内涵在贡卜扎西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而他的艺术成就诠释他对这个民族的热爱和尊重。  贡卜扎西摄影作品集里面包含着作者多年的心血和努力,从1973年拍摄第一张摄影照开始,三十多年来贡卜扎西的身影走遍了甘南的山山水水,村寨帐圈。多少基层的干部和牧民成为他的朋友和助手,他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把美好的甘南山水推介给外界成为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许多老同志和老牧民都至今还能道出那个慈祥、和蔼可亲为民办实事的好领导,都能想起他背着一架照相机爬山涉水、顶风冒雨的场景。成功的背后夹杂着多少不为人知的付出和奉献。在刚刚开发则岔石林这片景区时,她的美丽和多彩外界知之甚少。为了推介和宣传则岔,老领导主动带领一群来自上海、南京、香港等地的摄影家对则岔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和拍摄。贡卜扎西身为领导,却处处为他们排忧解难,一位年纪较大的同志过河时有点眩晕,贡卜扎西背起他跨过了冰冷的河流,许多人深深地理解了他的敬业精神和他对甘南故乡的深深眷恋。  在甘加的一座山口上,贡卜扎西为了拍摄一张日落的照片,早出晚归,几次拍摄都没有达到效果,他仍然在冰冷的寒风中拍到了最为满意的一张。和他同行的出租车司机虽然劳累不堪,但被他的工作精神所感染和感动,陪同他拍完了最后一张照片。他先后多次到达了偏远的玛曲,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他为了拍摄天下黄河第一弯风景照,在433公里流域的黄河沿岸多次蹲点守候拍摄,迎风冒雪,披星戴月,拍出了一张张完美和经典摄影作品。其中,《凭窗远眺》入选第十七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虎豹青年》入选首届中华民族民俗摄影大展,《朝圣的路》入选第二届中国老年摄影家作品展,《在那遥远的地方》入编《中国摄影家作品精华》首卷.多幅作品被《摄影家》、《中国民航》、《北京周刊》、《大众摄影》、《人民画报》.《辞海》等大型报刊发表了大量的作品,赢得了读者的认可和喜爱,有力地宣传推介了甘南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由于其成就突出,受到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组采访、在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周恩来》中他的诗作《星,祖国会唱歌的星》被播出,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专题片中出现藏族作者的文学作品这还是第一次。在文艺创作方面他硕果累累,先后获得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剧本类金奖等荣誉,其剧本《苏鲁梅朵》拍摄成电视剧在法国等国上映,有力地宣传了民族文化,他的努力和成就为后来者打造了坚实的底蕴和奋斗的榜样。  贡卜扎西摄影作品  贡卜扎西的摄影作品平凡而又厚重,朴实而又高远。他将藏民族日常的生产生活通过一幅幅画面展现给观众,最重要的是经过作者沉思和多角度的把握把平常变为艺术,给人们带来视觉的震撼和心灵的洗礼。由于藏民族文化的厚重,使贡卜扎西在处理任何一张照片时,都显得认真而又慎重,凭着他对民族的责任和热爱,凭着他对藏汉两种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他的摄影作品无不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在上海等地的展览使他名声鹤起,使甘南草原成为观众的向望和心灵中追逐的梦幻净土。他往往因为同一题材拍摄出上百张照片,为选择和理性式的处理而烦恼,以至于他的照片成为一种生产生活场景系列展示的可能,使人们较为系统和全面地了解藏族和青藏高原。他的朴实使照片上每一位老阿妈或者婴孩的笑容都显得异常灿烂和美好,使人们理解这个高原民族的善良和朴实,使人们懂得在严酷的环境中藏民族所持有的乐观向上,健康美好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了每位观众,使人们的心灵在高原清洁而又亮丽的阳光下得到一次次地净化。摄影作品形似简单却流露出作者的文化背景和思维以及心态,从而也将藏族这个对生活充满了憧憬和美好向往而对物质生活要求不多的民族展现给了外界。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渗透和文化的纵深交流使越来越多的民族性变为大众性,使许多古老的文化遗产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如何使民族在古老和现代之间建立一个交融点促进持续发展是每个文化工作者面临的问题。  这位老人还将在透明的屋檐下思索,还将在山峰或在河流边行走。他身披雪花或者是一缕草地上的芬芳走进我们的世界,通过他的歌声寻找古老的歌谣和马蹄下的星光。让我们双手合什,祈祷这人类绵延不绝的舞蹈,将多彩的世界留在我们的梦幻和遐想里,为人们送来春的鸟语花香和夏的清凉慰籍。

诗的艺术特色

  考查贡卜扎西的诗作,发现尽管他的创作有一个渐进的曲折历程,但流贯始终的一直是作家源于生活的人格理想、褒贬情愫和心灵思考。并且当这些诗学的精神内蕴与诗人丰富的文化储备和审美理想达成“同构”,特别是同时代所提供的历史与现实话语相撞击时,便会自然而然地导致创作主体对民族、人生、宇宙诸般问题的“终极质询”。换言之,诗人贡卜扎西是怀着一颗炽热的爱心,本着为人类艺术的精神追求投入到诗歌王国的,美的旋律始终回荡在他诗作的字里行间。  古往今来,祖国范畴已超出地域意义的规限,具有了更为广泛的文化价值和精神蕴藏,她不仅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民颂赞,尤为诗人们所歌咏。随时空转换,无形中便化作为一种“何人不起故国情”的祖国情结积淀在诗人的潜意识中。诗人贡卜扎西自然地概莫能外,不管岁月风霜如何变迁,时代诗风怎样流转,他对祖国的挚真挚爱仍然一如既往,“祖国”这一诗歌母题在他的生花妙笔下获得了全新疏解。  诗作中,贡卜扎西对客观物象和主观心象有着敏锐的感悟力,没有让自我情思凝定在具体物象上,而是避开了实物表征,代之以“客观对应物”来意象抒情,摒弃了以往“非诗”的因素,诗作的审美功能得到了凸现。《黄河,我深情的诉说》中,诗人借“黄河”意象倾诉了历久弥深的爱国心曲。“宇宙是我的母亲/希望是世间最美妙的音乐/二十一世纪是我诞生的海洋/生命是浪花/托起另一个星球。”   随着对祖国认知的逐步加深,贡卜扎西的诗情终于超越了略显平面的表述范式,融汇成颇富历史感和穿透力的“立体意象流”。《星,祖国会唱歌的星》曾获甘肃省第三次文学评奖优秀作品奖。它以“星”为对象,唱出了它“啊!遥望祖国会唱歌的星/我那抑郁的心灵顿时腾飞/象藏家的歌化入飘荡的霞/光明在我心头上萦绕……”。这里,诗人表达了对祖国的独特思考:作为个体,唯有把个人价值取向与历史赋予的现实责任结合起来,方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类似的情愫和认知在《渤海启示录》、《阿尼玛卿,我的兄弟》、《腊子口,不灭的爱》、《告别妈妈》、《飞越太平洋》、《我要回家》等诗中均有显现。贡卜扎西把爱国的忧患感、拼搏的艰辛感和献身的悲壮感并置在共时态的抒情意象中,显现了诗人对国家民族的思考。  爱恋在贡卜扎西的诗作中占有较大比例。《黄昏的风》、《草原的流云和姑娘的心思》

贡卜扎西

更新日期:2024-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