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可国

简介: 涂可国,男,1961年12月生,湖北省麻城市人,1984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1997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2001年晋升为研究员,现任山东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专业方向为儒学、社会哲学(含社会哲学原理、儒家社会哲学、国外社会哲学)和文化理论研究。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理事、中国人学学会理事、中国实学学会理事、山东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山东孔子学会常务理事、山东孙子研究会理事、山东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现代外国哲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展开]

涂可国的个人经历

涂可国

 涂可国,男,1961年12月生,湖北省麻城市人,1984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1997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2001年晋升为研究员,现任山东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专业方向为儒学、社会哲学(含社会哲学原理、儒家社会哲学、国外社会哲学)和文化理论研究。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理事、中国人学学会理事、中国实学学会理事、山东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山东孔子学会常务理事、山东孙子研究会理事、山东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现代外国哲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主要业务成绩:在儒学研究方面,主要围绕儒学与社会、儒家社会哲学进行探讨,主编了《儒家哲学文库》(齐鲁书社出版),并发表了重要学术文章《论儒学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悖论及其影响》(《哲学研究》2005年第1期)、《论儒家的中和思想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中的作用》(《东岳论丛》2004年第6期)、《儒家伦理精神与小康社会的建构》(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儒学: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价值资源》(《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1期)、《论儒学的伦理主义与非伦理主义悖论及其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论儒学的人文主义与反人文主义悖论及其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儒学与现代化二题》(《儒学与鲁文化》,齐鲁书社1997年出版)、《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及其对现代新儒家的影响》(《当代西方哲学评析》,石油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论孟子的四端说》(《孟子思想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等;

  在社会哲学研究方面,已出版个人学术专著《社会哲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参著《人学原理》(黄楠森主编),参著《当代哲学主流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发表重要学术论文《发展社会哲学是当代中国哲学的重要方向》、《社会要素与社会整体之间关系新探》(《理论学刊》2001年第5期)、《论人的社会分合关系及其调整》(《东岳论丛》2000年第1期)、《唯物史观的发展问题》(《理论信息报》1987.10.3)、《改革的哲学方法沉思》(《山东社会科学》1988年第6期)、《方法关系论》(《社会科学辑刊》1989年第6期)、《历史唯物主义是一般社会哲学理论》(《理论学刊》1995年第3期)、《论人的自我问题》(《人学与现代化》,中国人学学会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等;

  在文化研究方面,主编了《中国文化新体系》(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文化工程》(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文化建设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主笔兼统稿《走向崇高》(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发表了学术论文《文化的价值分析》(《文史哲》1992年第3期)、《论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东岳论丛》1985年第5期)、《全面把握市场经济与社会道德的关系》(《东岳论丛》1996年第5期)、《试论社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双向互动》(《东岳论丛》2000年第3期)、《试论道德冲突》(《齐鲁学刊》1997年第3期)、《"精神"之精解》(《社会科学报》1991.8.22)、《试论中国的人情文化及其社会效应》(《山东社会科学》1984年第4期)、《试论中国新文化的建构方法》(《济南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从焦裕禄到孔繁森》(《光明日报》1997.11.17)、《倡导孔繁森精神》(《人民日报》1995.9.21),等。

  (3)承担的主要课题。

  涂可国一共主持并承担了省级课题7项,院级课题8项,其中主要有:中宣部委托课题: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院重点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观建设、建设山东文化强省、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研究、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研究;省交办项目:社会主义思想建设调查研究、关于中国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省重点课题:儒家伦理哲学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

涂可国

  (4)社会反响与获奖情况。

  《论儒学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悖论及其影响》一文被《光明日报》论点摘编、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5年第3期全文复印。

  《社会哲学》在国内自成一派,其重要观点在《哲学动态》(2004年第5期)上被简介,《社会哲学》一书获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院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省"百人工程"优秀成果奖、并被列为中山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高等院校研究生的参考用书,得到专家的好评;《改革的哲学方法沉思》被人大复印资料复印;《发展社会哲学是当代中国哲学的重要方向》被人大复印资料复印。

  《文化的价值分析》一文被人大复印资料、《高校文科学校文摘》等报刊摘登或者转载、并获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论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一文被《中国哲学年鉴》简介,《"精神"之精解》被《新华文摘》转载,参写的《从焦裕禄到孔繁森》(《光明日报》1997.11.17)被《新华文摘》首篇转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96年12月7日早"新闻联播"节目介绍该文,并获得省优秀成果二等奖,参写的《倡导孔繁森精神》(《人民日报》1995.9.21)被《新华文摘》转载,并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出版个人专著1部,主编4部,参著10部,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他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先后获得院"青年成才"奖(1997年)、"优秀青年成才"奖(2003年),并入选省"百人工程"、省"社会科学家人才库",并担任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评选委员会委员、省"青年十杰"评选委员。

更新日期:2024-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