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琴

简介: 李爱琴,女,汉族,艺名六龄童,1939年4月出生于西安市。现任西安市五一剧团党支部书记兼团长,国家一级演员.
[展开]

李爱琴的个人经历

李爱琴 - 简介

李爱琴,女,秦腔旦角,后改生角。女,汉族,艺名六龄童,出生于西安市。李爱琴出生在一个贫寒的梨园世家,祖父是唱皮影戏的,渭北一带年长的老人经常说“四楞子”李三的跑台子,这李三就是李爱琴的祖父。父亲李万祥农忙在家务农,农闲跟着祖父到集镇村舍去演出。后来,祖父去世了,父亲为了糊口谋生,就带着五、六岁的李爱琴离乡背井闯荡江湖去了。李爱琴先在彭艺社扮小孩、演丫环,随后到大华社,在李正敏、董化清先生的培养指导下,先后演出《探窑》、《三娘教子》、《五典坡》等戏。由于嗓子好,吐字清,演戏投入,再加上年龄小,受到群众的喜爱和欢迎,被称为“六龄童”。1954年参加陕西省军区五一剧团,开始系统练功和学文化。1959年在随陕西省演出团在全国巡回演出中他曾受益于戏剧名家盖叫天、红线女、陈伯华等名家的指教。李爱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演员,她戏路宽,除擅长演小生外,还能扮演须生、正旦和老旦等行当。1998年10月她率西安市艺术团到韩国进行了访问演出。1999年她作为艺术总监亲自督导排成了《杨门女》、《清风亭》两个传统剧目,在西安和兰州公演取得巨大成功。2000年她做为《阴阳鉴》的艺术总监,率团参加了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在秦腔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1954年参加陕西省军区五一剧团,开始系统练功和学文化。为排演《戚继光斩子》,她曾向京剧名家李万春先生学习;1956年以《戚继光斩子》参加陕西省戏剧会演,获演员一等奖,并荣立三等功一次;1959年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同年,她入选参加陕西省演出团到北京以及沪、粤、鄂、滇、川等省市巡回演出,在演出团受益于秦腔名家的具体指导,其间又先后得到盖叫天、红线女、陈伯华等名家的指教,使她表演艺术水平有新的飞跃。在现代戏《三世仇》中扮演的虎儿妈,其唱腔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期,几乎响遍西北五省区。1983年她率先进行文艺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组成西北文艺界第一个演出承包队,为体制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良好成绩,被邀参加了文化部召开的文艺表演团体体制改革座谈会,介绍和交流了经验。1986年12月,作为西安戏剧家代表团成员,对日本进行了友好访问,增进了中日文化交流。鉴于李爱琴在艺术上的成就,1990年被评为西安市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李爱琴 - 主要作品

她主演的小生戏有《周仁回府》、《张渔煮海》、《三滴血》、《春香传》、《红楼梦》、《血手印》等;须生戏有《孙安动本》、《生死牌》、《三关点帅》等;正旦戏有《秦香莲》、《本娘教子》、《三堂会审》;现代戏有《三世仇》、《枣林湾》、《芦荡大种》、《龙江颂》、《母子情》等等。

李爱琴 - 艺术特色

她在表演艺术上能博采众长,为已所用,并不断进取,刻意求新,着力刻画人物的内在感情和气质。她的表演,不论表情、唱腔、做派、幅度都与老的演法有许多不同。声情并茂的唱腔、深情多变的眼神、节奏明快、线条丰富而又玲珑剔透的身段,都揉进了现代生活和现代艺术的韵味,达到古典美和现代美的和谐统一,形成了她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流派。她鲜名的艺术个性,受到广大观众的称道。爱琴还善于塑造不同性格的角色,如《孙安动本》中的孙安,《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三曹父子》中的曹植,都有鲜明的个性,决无千人一面之嫌。

李爱琴 - 艺术人生

李爱琴

“活周仁”

李爱琴在《周仁回府》一剧,她在充分掌握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注入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再创造,升华了前人的智慧和光泽。她连演两千六百余场,久演常新,人称“活周仁”。她所扮演的周仁这一人物形象,达到了当今秦腔艺术界的最高水平。《周仁回府》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剧目之一,著名秦腔演员雒秉华、黄金华、任哲中都在这个戏里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著名的秦腔表演艺术家刘毓中和苏育民也曾演出过这个剧目。所以说演好这个戏难度是很大的。但李爱琴没有知难而退,而是坚决走自己应走的路,虚心向前辈学习,采各家之所长,补自己的所短。经过勤学苦练和舞台实践,逐步形成了她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动作质朴无华、情感慷慨激越,唱腔浑厚、刚毅、深沉,余味无穷。这些特色,在《悔路》一场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在倒头转浪头的紧锣密鼓声里,周仁怀着悲愤、焦急的心情,慢步上场,行走跟跄,台口亮相后,甩水袖,千思万虑,无有两全之策,不献嫂嫂不行,献了嫂嫂不成,此时万般无奈,跺脚、拖鞋捶胸、摸帽,痛恨卖主求荣的奉承东。随即悲愤交加地唱道:“奉承东蛮奴才报德以怨,他把我推虎口进退两难。”搭救嫂嫂不得,只好为救哥哥献了嫂嫂;即刻,感到不妥,哥哥回来问起嫂嫂,周仁该用何言答对?

爱琴在表演这段戏时,进退反复数次,层次分明,用闪帽翅的技艺,准确而妥贴地表现了人物此时激烈的内心矛盾和无限悲伤的感情。闪帽翅作为秦腔一项演技,历来为观众所喜爱,只要闪得好,总会赢来满堂喝彩,然而李爱琴没有为廉价的喝采而过多的闪动帽翅,而是闪得恰到好处。紧接着是一段“滚白”,说唱得如哭如诉,凄婉动人,声情并茂。此时周仁又感到时间紧迫,火烧眉睫,忽然间想起了自己的妻去替嫂嫂,后又感不妥,一个堂堂男子救不了嫂嫂,但又一想周仁是个弱者,更况严年要的是美妾,而不是周仁。这时,只好带着试探、痛苦的复杂心情回府去了。这几个大的感情上的起伏跌宕,和甩发、踢帽的运用,都给观众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1991年元月,到北京参加徽班进京二百周年纪念演出,她所演的《周仁回府》中《悔路》一折,受到京城戏剧界的高度评价,学术评论组的专家们说:“《悔路》上个独角戏,演员对周仁的把握是比较准确的,她以多侧面、多层次的手法刻画和表现了人物的复杂心态”,“是一人满台戏”,“演员有独到之处,与叶盛兰的《周仁回府》可以并驾齐驱”。

“变脸”

李爱琴除擅长演小生戏以外,还能成功演出须生戏和现代妇女形象。她第一次演出以须生应工的大戏《生死牌》就一鸣惊人,八十年代演出的《孙安动本》更是反响强烈。她在现代戏《三世仇》中演的虎儿妈,《龙江颂》中演江水英,《沙家浜》中演阿庆嫂,《枣林湾》中演延大娘,《母子情》中演继母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爱琴不仅是五一剧团的头牌演员,还是戏曲剧团改革的先行者。1983年文艺表演团体体制改革,她率先承包演出队,1984年起担任五一剧团团长,直至2006年退休。她在剧团内实行的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受到了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关注,为后来的继续深化戏曲团体改革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李爱琴 - 个人轶事

西北第一支演出承包队

李爱琴的演艺路已走过60余年,回首从穷戏娃子到人民艺术家的坎坷历程,她心中万千感慨。“从小跟着父亲流浪,居无定所,遇上一间庙宇,才有了个落脚之地。”为生活所迫,她在6岁那年就开始登台演戏,没有想到一炮走红,年龄小、嗓子好、吐字清、感情投入的她,让戏迷们很是喜爱。不过,在旧社会,演员没有社会地位,被人轻视,直到1954年,15岁的李爱琴进入西安市五一剧团,她的事业才步入正轨:“在与新中国同庚的五一剧团,不仅开始系统地练功、学文化,而且成为文艺工作者,有了社会地位,很有荣誉感。”在几位名师的指点下,李爱琴逐渐成为驰名大西北的秦腔名角。“那时候的生活非常单纯,整天只琢磨着怎么把戏演好,观众喜欢了、鼓掌了,心里最高兴。”李爱琴说。单纯的生活在1983年画上句号,这一年,迎着改革的东风,李爱琴开始探索秦腔更好的出路,她组建了西北文艺界第一支演出承包队,率先在文艺表演团体体制改革上打开局面。

李爱琴带领这支由50名员工组成的演出队,本着出人出戏的思路,上名角、演好戏,在八百里秦川巡回演出。“苦是苦,但是乐在其中,尤其是第一个月就赢利了,演员拿到了600元工资,很受鼓舞。”1983年底,这支演出队没向国家要一分钱经费,还上缴了3万元利润。次年,人到中年的李爱琴成为西安市五一剧团团长,在这个岗位上,她干了21年:“累,真是累,既要演戏,还要管剧团的固定资产、生存发展,管演员们的吃喝拉撒、名角的新老交替”,李爱琴说,“不过,观众支持就有力量,虽然辛苦但心里可甜。”剧团事业在蓬勃发展,李爱琴的演艺事业也是如日中天,她成功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她的表演,让观众沉迷其中。“演戏的核心就是塑造人,塑造好人物才能打动观众,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爱好、思维方式,要把他读懂,并表现出来,这是个艰苦而充满乐趣的过程。”她说。与观众的喜好一样,演了几百部戏的李爱琴,最得意的角色也是周仁:“第一次演出时,只是理解和表现了他耿直老实和甘于奉献的一面;后来,把他的心理斗争也演出来了,大家越发感到周仁的可爱;现在,已经演了三千场,我还在琢磨,琢磨周仁这个人,戏曲就是这样,总是有琢磨的余地,能够越演越好。”

剧场被拆之后

2005年66岁的李爱琴“总算交差了”,她卸任了团长职务。这么多年来排戏、演出,被热爱秦腔的观众包围着,没有感觉到外界所说的秦腔在衰落,现在退下来了,李爱琴站在旁边一看,秦腔的整体情况真是大不如前。今年大年初一,西安下大雪,大唐芙蓉园(西安市内的公园)办了个庙会,让秦腔演员在园子里唱戏。“演员们到了,才发现一个观众也没有,只有先扫雪;扫完雪,还是没有一个人,只有先唱起来;其间,游园的游客,三三两两走过,没有人停留;演员们只等到唱够了两个小时赶忙收兵”,李爱琴说:“八百里秦川,不是没人爱秦腔了,而是这个演唱场所不对。大唐芙蓉园是个景点,游客是来游园的,不是来听戏的。”“现在的西安市没有专门演戏的场所,剧场已经拆了”,6年前,拆除剧场列入规划,为了保住它们,李爱琴用尽了力、寒透了心。2000年,得知剧场要被拆除,李爱琴很震惊也很着急,在西安市人代会上,她做了题为《贯彻对于文化场所先建后拆的政策》的发言,传达中央对于文化场所建拆问题的一贯立场。可惜,这没能阻挡住城市建设的步伐。

次年,该市人代会召开前夕,拆除剧场已成定局,无奈的李爱琴想出另外一个方案:在剧场原址新建大楼的话,一层必须作为剧场新址,供剧团演出用。她将这个想法写进了《剧团需要演出场所,要求原地新建大楼留出剧场位置》的议案。市领导认可了她的主张,在当年4月28日作出批示,要求新的剧场在设计上符合演出需要。事与愿违。“去年,西安四大剧场被拆除了,原地新建的大楼没有我们的位置,演职员划归一文化公司管理,到大唐芙蓉园唱戏就是这个公司安排的。”李爱琴说。对于戏剧改革中的这一做法,李爱琴并不赞成:“秦腔要想发展,必须改革,但不能往死里改,不能不给它活路。”她谢绝了不少演出邀请,向西安市相关部门申请恢复四大剧场,至少要给老百姓专门听戏的地方。“西安的特色是古城文化,秦腔是古城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是中国梆子戏的老祖母,不要到我们这一代把它丢了。”她说。秦腔是秦人说话的声音,他们要保住自己的声音。

李爱琴 - 活动年表

1990年12月20日,农历庚午年十一月初四日:北京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振兴京剧观摩研讨大会开幕
2005年11月25日,农历乙酉年十月廿四日,晚:首届“秦腔名人堂”评选启动
2006年3月26日,农历丙戌年二月廿七日,14时:陕西戏曲广播开播庆典举行
2006年8月1日,农历丙戌年七月初八日,20时:天水市秦剧团在西安首演《山里红》
2006年9月20日,农历丙戌年闰七月廿八日,晚:中国大戏院开业70周年庆典演出第二场
2007年1月5日,农历丙戌年十一月十七日:2007“汉斯啤酒杯”迎春秦腔名家汇演第一场
2007年7月26日,农历丁亥年六月十三日:2007“曲江秦腔艺术周”举行
2009年6月27日,农历己丑年闰五月初五日,19时30分:西安易俗大剧院演出

更新日期:2024-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