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光(针织染整专家)

简介: 周德光,针织染整专家。从事针织物、机织物染整工艺的研究和产品质量攻关近40年,解决了染整工艺中的许多技术难题。为改进针织物染整工艺,提高染整技术水平,发展针织工业做出了贡献。
[展开]

周德光(针织染整专家)的个人经历

生平简介

  周德光,1914年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1929年考入沈阳东北大学理工学院化学系预科班。1931年毕业后,转入电工系本科。“九一八”事变后,随校迁到北平大学工学院就读,于1936 年在该院纺织工程系本科毕业。1937年到青岛商品检验局任棉检组技士。抗日战争爆发后,机关陷于瘫痪,遂离开青岛,返回北平。1939年到实业总署、经济总署等单位任职。   

1943年初,到谦祥益绸布庄出资办的福成毛纺厂任厂长,开始从事纺织专业工作。1945年,抗战胜利后,奉派参与对天津日商满蒙毛织株式会社的接收工作。后该厂改名为天津毛织厂,周德光担任副厂长,负责生产、技术管理、产品研制等工作,在较短时间内使天津毛织厂生产得到很快恢复,产量、质量都有了较大提高。在此期间,还兼管大华染织厂的技术工作。  

 1947年,辞去天津毛织厂副厂长职务,专任大华厂厂长。当时大华厂原料紧张,资产短缺。周德光上任后,首先利用市里分配的澳毛配额,连续做了三次外汇业务,赚了一笔钱,用这笔钱购置了一台印花机和一台氧化元染色机,为企业扩大生产增添了后劲。机器到厂后,安装、调试遇到了困难。周德光亲自挑起安装、调试的重担,并到上海第一印染厂学习,掌握氧化元染色机的工艺流程、处方配料及操作、维修技术。回津后,终于将设备调试成功。1951年,大华染织厂实行公私合营,改名为大华印染厂,他继任大华印染厂厂长。

  1953年,天津最大的地方国营企业——天津市针织厂建成,他被调往该厂先后担任工程师、技术科长、总工程师等职。1978 年,调往天津针织工业公司任总工程师。1986年,年已70余岁高龄,他才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在针织行业辛苦耕耘、拼搏近四十年,为天津市针织工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其间,他又在河北工学院、天津纺织工学院(现改为天津工业大学)兼任副教授、教授以及研究生指导老师。

技术成就

  针织行业染深色用的硫化蓝染料,过去都从美国进口。不但价格高昂,还要申请国家外汇指标才能购买。国产硫化蓝染料问世后,由于在性能、工艺配方、操作方法等方面和进口染料存在一定的差距,用其染色容易造成色花、色差等质量问题。

周德光

  为了攻克这个难题,周德光深入车间生产一线,调查分析原因,提出了在染色过程中加小苏打的设想。经过反复试验,不断改进上机工艺条件,使染色后的产品质量明显提高,解决了用国产硫化蓝取代进口染料的问题。该项技术在全国针织行业推广后,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外汇。

  针织印花机主要部件——大滚筒上缠绕的衬布,质量要求较高,长期从英国进口。周德光从外贸系统一家进出口公司索取了一块衬布小样,经过仔细分析,这种衬布是由两种不同的原料交织而成,其特点是强度大、毛感强,有一定的弹性。经过他与天津仁立毛纺厂的技术人员一起研究试验,在毛织机上用麻线做经,用毛线做纬,仿制的毛衬布,质量和性能均达到英国进口毛衬布的水平。国产衬布在全国针织、印染行业推广应用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世纪80年代初期,针织行业调整结构、开发新产品,从国外进口了多台高温高压筒子染色设备。但在用这种设备染涤纶筒子纱时,染后的涤纶色纱上附着一些白色聚积物粉末,不易除掉。导致色纱在织布过程中阻碍大圆机针舌的开、闭,极易造成布面残疵,影响机器正常运转。

  周德光详细分析了涤纶丝染色过程的每个环节,发现这种聚积物的粉末是在高温条件下形成的,有一定粘性,不易用水洗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查阅了很多资料,提出在染色过程中加助剂进行溶解。他走访国内多家助剂厂选择助剂,并与外商探讨,找到了一种名叫V9的助剂,经过反复试验,效果还不错。在此基础上,他又在两个厂进行扩大试验,并对染色各环节制定严格的工艺操作规程,终于解决了技术难题,为针织行业开发涤纶色织物、T恤衫等产品创造了条件。

  为了提高针织品质量,特别是棉针织物的档次和附加值,纺织工业部将棉针织物坯布的丝光、烧毛高级后整理列为“六五”科技攻关项目,并将这一项目交给了天津市针织厂等单位共同完成。周德光积极参与组织攻关,并为这个项目的成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当时,棉针织坯布的丝光技术在国内还是空白。为了攻克这一关键,他从查阅外国资料入手,在掌握和了解丝光原理、过程及有关的工艺技术后,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在进口的一台坯布丝光机上反复试验研究,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经过无数次的挫折和失败,最后终于获得成功。经丝光后的棉针织布,布面平整有光泽,手感柔软不变形,有一定的悬垂感。克服了过去针织品尺寸稳定性差、变形缩水大、只能做内衣的缺点。纺织工业部在20世纪80年代初组织专家进行鉴定,获得通过,受到全国同行的好评。棉针织品丝光攻关的成功,为今后针织品由内衣向外衣发展、提高针织品档次奠定了基础。

  针织产品的特点是手感柔软,有弹性,穿着舒适;但同时存在着一个很普遍、很难解决的问题,就是缩水大、变形大,尤其在出口贸易中更为突出。有一次,周恩来总理指出:“出口针织品缩水率大已造成很坏影响,必须解决。”并责成纺织工业部下力量攻克这一难题。纺织工业部要求把棉针织品的缩水率控制在7%以下。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周德光多次深入工厂班组,分析研究造成缩水率大的原因,并从理论上探讨如何使针织品在织、染加工过程中线圈稳定不变形。经过反复的分析研究,他得出结论:针织品缩水率大的主要原因是在染整加工中造成的,是由于在染色、烘干、整理过程中,针织物受到外力拉伸,使布面线圈歪斜变形所致。要解决这个问题,重点应在染整工艺和设备上进行改进,并采取以下四项措施:

  ①针织布练漂时,尽量缩短工艺流程,减少外力拉伸次数;

  ②在练漂和染色过程中,调整机器速度,采取松式或超喂传送方式,减少布面张力;

  ③坯布烘干前,用扩幅机控制湿布布幅,避免在烘干时变形过大;

  ④改革传统的三辊轧光落后工艺,采用先进的呢毯超喂、预缩工艺。

  这四项措施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后,效果比较明显,使棉针织品的缩水率由原来的13%-15%降低到7%以下,基本上解决了缩水率大的质量难题。 周德光对针织物的染色工艺和染料的选用有较深的研究。为了提高针织品染色质量,减少色花、色差,他主张推广应用活性染料染色。他认为:活性染料是一种能与棉纤维起化学反应的染料,两者能形成共价键结合,所以水洗牢度高,色泽鲜艳,适用于中浅色染色;缺点是固色率差、效率低。为了克服这一缺点,他多次到染料生产厂帮助研究改进染料性能,开发染料新品种。他分析:活性染料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与棉纤维发生化学反应;但在这样的条件下染料也能与水进行反应而失去牢固的染色能力。所以,要使染料牢固地渗入纤维内部,必须适当调整染色温度,并且在染后再进行碱处理,以提高固色率。他选用KE型活性染料热染针织品,经多次改进工艺条件及操作方法,终于获得成功,大大提高了棉针织品的染色质量和染色牢度。

主要论著

  1 周德光.关于硫化蓝染色工艺探讨.针织工业

  2 周德光,张伯兰.涤纶筒子染色形成聚积物的解决办法.针织工业

  3 周德光.棉针织品缩水变形原因之分析.针织工业

  4 周德光.KE型活性染料热染针织物的研究.染料工业,1990(6)

更新日期:202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