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功军

简介: 修功军,安徽亳州人,安徽亳州陈抟研究会会长,亳州市委宣传部离休干部。少年曾出家为僧,青年投身革命队伍,转业后做过宣传、教育、新闻等工作。晚年慕道,演《周易》,尤敬陈抟。
[展开]

修功军的个人经历

基本内容

  陈抟,字图南,自号扶摇子,宋太祖赐号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人(现亳州城西南六公里宋汤河西岸陈庄),是我国五代末宋初著名的易学家、道教学者和诗人,为宋明理学的先驱,是继老子、庄子之后的道教至尊,世称“陈抟老祖”。修功军以年迈之躯,历时18载遍阅留有陈抟遗迹的名山古刹,搜寻陈抟事迹,同时潜心研究易学和养生学,以体味陈抟的内丹要旨,终于写出了第一部全面介绍陈抟事迹和学术成果的巨著《陈抟老祖》,填补了无介绍陈抟专著的空白。 结缘陈抟老祖

  还是孩提时,修功军就听说家乡曾有位陈抟老祖能掐会算,十分了得,遂对陈抟充满了神往。

  修功军出生于现在的谯城区古城镇三修村修小庄。儿时的修功军家境贫寒,全家靠给地主打短工过活。遇到灾荒年成,修功军便和家人一起逃荒要饭,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后为了生计,他加入过戏班,当过篾匠,出家当过和尚。

  修功军知道陈抟老祖的事,是缘于他的一位陈姓奶奶。这位奶奶可能因和陈抟同姓,对自己的同宗出了位仙人感到十分自豪,就常常向身边的人讲述有关陈抟的奇闻逸事。儿时的修功军最喜欢到这位奶奶家,听她讲陈抟老祖的故事。修功军就是从陈奶奶那儿,知道了陈抟是我们亳州人,是五代末宋初的一位“得道仙人”,能算天灾人祸,可测世态变幻,十分神奇灵验。也是从这位奶奶那儿,修功军知道了“十里荷花出陈抟”、“五龙听经”、“陈抟一觉八百年”等有关陈抟神异的传说。这位奶奶讲陈抟故事时流露出的那份崇敬和自豪,给小功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栽下了对陈抟向往的种子。

  而真正接触、了解陈抟却是几十年以后的事。

修功军

  十四岁时,也就是1944年,修功军为了糊口,在争得主持让他上学的承诺后,来到了离家不远的广云寺出了家,后来又转到双沟的华颜寺当和尚。在华颜寺,修功军开始了白天求学、晚上念经的僧侣生涯。当了两年僧人,修功军练就了一手好书法,正是这一手好字,改变了修功军一生的命运。

  1948年,刚刚解放的亳州,百废待兴,人才奇缺,写了一手好字的修功军被当时的双沟区领导看中,让他还俗当了一名文书。从此修功军开始了漫长的革命之旅。之后,他剿过匪,参加过地方政权建设,解放后,长时间从事新闻宣传工作。

  在几十年的革命工作中,修功军虽然每天奔波不止,但他仍关注着陈抟,只要见到有关陈抟的研究文章,他都要认真拜读。

  修功军真正近距离地接触陈抟,是缘于一场学术研讨会 。

  1989年,当时的亳州市政府要举办一个全国性的陈抟千年祭学术研讨会,却苦于没有陈抟的详细材料。这时一位市领导找到了刚刚退居二线的修功军,要他写一份有关陈抟的文章。

  这之前,修功军虽然接触了一些陈抟的事迹,但都是零零碎碎的,不系统,要把陈抟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落笔成章,尚不够。

  为了完成市领导交办的任务,同时也是出于自己对陈抟的崇敬和热爱,1989年,修功军以近60岁的高龄,正式开始研究陈抟。那一年,他和老伴一起,上华山,登青城山,攀武当山,遍历陈抟当年修行的名山古刹,了解陈抟的事迹,写出了一篇洋洋上万言的关于陈抟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的文章,该文章在当时的学术研讨会上,博得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也是这篇文章使市领导看出了修功军对陈抟的研究水平,任命他为亳州市陈抟研究会会长。

  十八载艰辛为陈抟著书立传 

  那次华山等处之行,开阔了修功军的视野,加深了对陈抟的了解。而了解的愈多,修功军对这位仙人老乡愈尊崇。但是,修功军也发现,随着对陈抟研究的深入,自己越来越感到对陈抟了解得甚少。这时他已经知晓,陈抟是一位哲学家、易学家、自然科学家和相术大师。尤其在中国道教史上,占有极为显要的地位,享有崇高威望,陈抟被列入“高道”,是继老子、庄子之后的道教至尊,世称“陈抟老祖”。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高人,竟没有一部全面介绍他事迹的专著。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跃了出来——为陈抟著书立传。

  真要做起来却很难。修功军发现,前人之所以没有涉足有关陈抟老祖专著的创作,是因为要为陈抟立传,有很多难处。首先,资料匮乏散乱,研究起来不易;其次是陈抟博学多才,精通易学、相学、医学养生学,要想写好陈抟,自己首先要对易学、相学、医学养生学精通,至少要略知一二,这还不够,还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世人有的可能对易学、相学有研究,但不通医学养生学,即便精通了,也可能因不懂文学,无法成文;有的虽专擅文学,但由于不懂易学、相学、医学养生学,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修功军在决定为陈抟著书立传时,就知道这些,但知难而进一直是修功军的性格,他决定为陈抟著书立传,除出于对陈抟的崇敬外,还因为,作为陈抟的乡人,应该让陈抟的事迹和学术成果让更多的世人了解。

  为了表达自己的决心,也是想时刻提醒自己,在离休后第一个春节,修功军就在书房的门楣上,写下了“离而不休演《周易》,老无所为慕希夷”的对联,他还以亳州历史上另一位历史名人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诗句,来鞭策自己。

  于是,修功军以六十岁的高龄开始了他研究陈抟的艰辛历程。为此,他三上华山,两登武当,又去四川,搜寻陈抟的事迹,并多次到合肥、北京、上海等地的图书馆,查阅搜集陈抟的文献史料。

  这期间,修功军忍受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磨难。在采访修功军时,他的老伴李清芝向记者讲述了一次“差点要了老修命”的危险经历。

  “那次我和老修一起到四川搜寻陈抟的遗迹,当时我们在陕西华山下来之后,准备从西安坐飞机到四川成都去,在离飞机起飞还有一小时时,老修突然昏厥在地,由于老修肠胃不好,加上路途劳顿,造成身体脱水休克。在那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我真的害怕了,我一边喊着u2018老修,你怎么了,你别吓唬我,这可不是家里u2019,一边四下看有没有谁能帮助我们。我们的困境被一位执勤的民警看到了,他在了解了情况后,及时与机场的医务室联系上了。”李清芝说,“当时情况很紧急,我们又不想延误乘机,老修就坐在候机室里吊水,且是双臂同时吊。吊了两瓶水,老修的病情稍有好转,我们就急忙登上飞往四川的飞机……”事隔多年,李清芝提起这事,仍心有余悸。

  在苦苦搜寻陈抟史料的同时,修功军还对《周易》进行苦心钻研和对医学养生学孜孜不倦的学习。

  那段时间,修功军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吃饭,甚至做梦都是在学习演练《周易》,研读河图洛书,考究陈抟在易学上的成就。由于过于沉迷其中,修功军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整天不说一句话,老伴和他讲话,他也答非所问。“他就像着了魔,衣服脏了不知道换,头发长了不晓得理,真的一点办法没有。”老伴李清芝说。

  对于医学养生学,修功军也是从头学起,研究内丹养生的原理。有时为弄清一个细节,他要查阅大量的资料。

  从1989年正式研究陈抟,到前不久成书出版,修功军用18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为陈抟著书立传的夙愿,写出了近三十万字的《陈抟老祖》一书。

  《陈抟老祖》一书凝聚了修功军多年的心血,成就自然非凡。

  “修功军先生《陈抟老祖》的出版,可以说是做了一件道教文化、学术界所称道的功德大事。”中华老子研究会会长邸振兴这样评价《陈抟老祖》一书。

  原新华社驻安徽分社社长、中国新闻学院副院长宣奉华见到该书,认为“感到修功军先生对《周易》的研究造诣很深,对陈抟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有全面系统的考证和阐述。该书内容新颖,文笔朴实流畅,雅俗共赏,关于陈抟易学、易龙图和内丹养生的内容,修先生不仅进行了重点论述,而且突出了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这部书稿内容不愧为当代陈抟研究和道家学说研究的一项重要学术成果。”

  《陈抟老祖》尽展陈抟仙姿

  《陈抟老祖》一书分“大道陈抟”、“u2018睡仙u2019陈抟”、“艺术陈抟”、“传说陈抟”、“浅识陈抟”等五个方面,展现了陈抟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果。

  在“大道陈抟”部分,主要讲述陈抟修道,如何成为道教至尊的经过。该书在介绍陈抟易学成就时,不是介绍他如何用易学为人测算人生际遇,而是阐述陈抟研究易学是为了揭示世界生成发展的万有现象,以便从中寻找万物变化的规律,展示其独特的科学价值,以及对后来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带来的深远影响。

  在“u2018睡仙u2019陈抟”部分,主要叙述陈抟如何靠练“内丹”养生。陈抟所生活的时代,当时一些道士为了宣传自己的道行,宣称服食“仙丹”(“外丹”)可长生不老,许多达官贵人包括皇帝都喜欢食用“仙丹”,结果他们不但没长寿,有的反而中毒身亡。在大量事实面前,人们开始怀疑“仙丹”的功效,并由此殃及道教。陈抟为了拯救因迷信服食“仙丹”而中毒的受害者,同时也是为挽救道教,公开指出“世人多取五金八石诸般草木烧之,要觅大还丹,岂不妄也”,也就是公开告诉世人,外丹有毒,不可用于养生。为了拨乱反正,陈抟一改道士热衷修炼的黄白之术,改为内丹修炼。

  内丹修炼的养生要旨,就是全面修炼人体的精、气、神,使之实现和谐统一,凝聚成“内丹”(即“人体能量”)。人体内丹充盈,人便健康长寿;人体内丹耗尽,人的生命也就归于完结。陈抟因修炼内丹,在“人活七十古来稀”的时代,竟活了118岁,才无疾而终。修功军以详实的史料和考证,告诉人们陈抟修炼的内丹委实可以养生。

  在“艺术陈抟”、“传说陈抟”、“浅识陈抟”章节里,修功军全面介绍了陈抟在诗书画方面的艺术成就、陈抟传奇的人生经历和自己对陈抟研究的心得体会。

  尤其要提的是,在《陈抟故里考》一文中,他以令人信服的考证,证明了陈抟就是亳州城西南六公里宋汤河西岸陈庄人。

  陈抟也和历史上其他名人一样,许多地方也争着认这位道教至尊为“老乡”。修功军罗列了陈抟的生地和故里的多种说法,如是河南鹿邑县人、四川崇龛人,陕西华山人、西洛人等。而史书上记载的陈抟出生地是“亳州真源人”。对此,陈抟引用北宋宋宗谔给陈抟的祖籍所定的公式——“陈抟或居亳为亳人,或居洛为洛人,或居华山为华山人”——来解释陈抟出现多种故里的原因。

  历史真相只有一个。史书上明文记载陈抟乃“亳州真源人”,应是无误。对此,修功军这样考证,“唐宋时期真源和鹿邑是两个县,真源县属亳州,而鹿邑县则属河南省淮阳。当时制度是州管县,县管地方,亳州西南六公里陈庄希夷出生地,属于真源县管辖。北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将真源县改为卫真县,仍属亳州。元世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有次区划大变动,把卫真县管辖的大部分乡村并入河南省鹿邑县,将东部乡村包括希夷出生地划归亳州。”所以得出了陈抟的出生地应在“亳州城西南六公里宋汤河西岸陈庄”的结论。

  有理,有据,有节。修功军的考证应该说为陈抟故里的争论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

  故里之争可画上句号,77岁高龄的修功军却对陈抟的研究没有止步。他说,陈抟学说中还有很多东西值得他研究,他的养生之道对今天的人们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他的一些哲学思想仍对我们认识世界、感悟人生大有裨益。看来,修功军与陈抟的缘分并没因《陈抟老祖》一书的问世而告一段落。

更新日期:2024-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