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奉思

简介:魏奉思   魏奉思,中科院院士、空间物理学家。
[展开]

魏奉思的个人经历

基本内容

目录

1人物简介

2人物概述

3重大理论

4研究领域

5社会任职

魏奉思

6获奖荣誉

1人物简介编辑

  魏奉思

魏奉思,空间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1941年11月生于四川省绵阳市。1963年8月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兼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世界空间环境协调研究与培训中心执委会委员,国际日地系统气候和天气计划/空间天气专题委员会委员。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人物概述编辑

  魏奉思

魏奉思,1941年11月生于四川省绵阳市,中国科学院院士。最早从理论上预言大的行星际激波可以传播到10-20日地距离以远而衰减不大;提出行星际激波三维非对称物理模型,率先开展行星际激波通过内日冕的传播;发现日球电流片对行星际激波传播的阻碍,偏转与聚汇重要效应及其观测者的同异侧效应。[1]

提出磁云边界层新概念、新定义和新机理;较早提出磁重联普遍存在于行星际各类结构的观点;提出一种综合行星际闪烁观测、激波动力学与模糊数学的空间天气预报新方法。1980-81年,1994年先后赴美国、德国做访问学者;1988-2006年,先后任国际TIP、SOLTIP、CANSES/Space Weather等委员和中国召集人;1993-2002年,先后建立中科院日球物理数值开放实验室、中科院空间天气学重点实验室;1993-2004年提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子午工程”构想,任总体组长、工作组长,现任科技委主任;2002年提出国际空间天气子午圈计划建议;1995-1997年,1999-2003年先后任国家基金委“八五”、“九五”重大基金项目主持人。

3重大理论编辑

从理论上得到了行星际激波在非均匀的运动介质中传播的解析解,预言太阳耀斑产生的激波可以传播到10?20AU以远而衰减不大,此结论为后来飞船观测所证实。提出耀斑激波传播的三维非对称物理模型,其结果可以解释相应地球物理效应的非对称性。发现行星际扰动在传播过程中将向赤道低纬电流片方向偏转、会聚,电流片阻碍行星际扰动的跨越传播,导致行星际扰动和地磁扰动的同侧效应。提出“东半球空间环境地面综合监测子午链”大科学工程,国家发改委于2005年正式批准立项。

4研究领域编辑

主要从事空间物理、日球物理(即行星际物理)、磁流体力学、空间天气等科学的研究。

5社会任职编辑

国家基金委优先发展领域“日地空间环境与空间天气”学科指导与评估小组组长,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兼职教授,澳门科技大学荣誉教授,中国科技大学赵九章大师讲座教授和“十一五”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主持人等。

6获奖荣誉编辑

先后获得国家和中科院自然科学奖6项。

更新日期:2024-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