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旭

简介:林旭,清末维新派人士,为“戊戌六君子”之一。遗著有《晚翠轩集》。
[展开]

林旭的个人经历

生平

自幼入 私塾学律赋,博学强记,聪慧好学。年长曾随岳父 沈瑜庆游武昌,结识赞同 维新变法

人士 陈宝箴、 陈三立父子。1893年回乡参加 福建 恩科 乡试,中第一名举人。1894年到 北京参加 恩科会试,不中。次年再次赴京参加乙未科会试,又不中,乃入贽于 内阁中书。时值 中日甲午战争,清朝战败,清廷签订《 马关条约》,基于国家与民族的严重危机,开始投身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 维新变法运动。5月2日,与同试举人“发愤上书,请拒和议”,反对割让 辽东和台湾。1897年入 张元济等在 北京创办的“通艺学堂”学习,增长了西学才干。1898年1月31日,发起并动员寓京的 福建籍 维新人士,成立闽学会,与粤、蜀、浙、陕等学会互通声息,传播西学。不久, 康有为在京组织 保国会,他为该会“始倡董事,提倡最力”。6月11日, 光绪帝下“ 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朝廷命四品以上各官荐举人才。 翰林学士王锡藩以“才识明敏,能详究古今,以求致用,于西国政治之学,讨论最精,尤熟于交涉、商务,英年 卓荦,其才具实属超群”,将他推荐给 光绪帝。9月5日,与 谭嗣同、 杨锐、 刘光第四人被授予四品卿衔,在 军机章京上行走,参预新政事宜。在9月5日到14日10天里,上书言事最多,不少变法上谕出自他的手笔。9月21日, 慈禧发动政变,再次“ 训政”,他与 谭嗣同等皆被捕入狱。9月28日,被杀害于 宣武门外 菜市口。时年23岁。

家室

林旭夫人 沈鹊应(1877-1900),字孟雅, 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代重臣 沈葆桢之孙女, 沈瑜庆之长女。自幼师从著名诗人 陈衍,天资聪颖,现存《崦楼遗稿》(附《晚翠轩诗集》后),存诗29首,词35首。

从1894年至1898年间,林旭、 沈鹊应夫妇师从陈书,言诗论词,从事诗词创作。据 林纾《剑腥录》记载,林旭并不担心自己的生死,只是挂念“娇妻尚在江表,莫得一面,英烈之性,必从吾死,不期酸泪如绠”。林旭死后, 沈鹊应曾写过一副挽联,表达心志:“伊何人?我何人?全凭六礼结成,惹得今朝烦恼;生不见,死不见,但愿三生有幸,再结来世姻缘。”据说,她曾经以仰药、绝粒等方式殉夫,最后还是因哀毁过度,于1900年4月香消玉殒,年仅24岁,无子女。

夫妻二人安葬一处,墓联云:“千秋晚翠孤忠草,一卷崦楼绝命词。”

林旭

沈鹊应诗选:

《浪淘沙》

报国志难酬,碧血谁收,箧中遗稿自千秋。肠断招魂魂不返,云暗 江头。

锈佛旧妆楼,我已君休,万千悔恨更何尤?拼得眼中无尽泪,共水长流。

钱仲联编选《清词三百首》时,收入 沈鹊应词两首。他评论说:“悼夫之词,不施一些粉饰,全是朴素之词,为血泪所凝成。”

作品

诗作

《狱中示复生》

青蒲饮泣知何补,

慷慨难酬国士思。

欲为君歌千里草,

本初健者莫轻言。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九日(1898年9月24日),林旭被捕入狱。这首诗是林旭在狱中写给 谭嗣同的。

评论

近代诗评《今传是楼诗话》中,载有对林旭诗词的评论,原文如下:

(四八)林旭取径涩僻

有史以来,年少能诗、卓然可传者,唐惟李贺,宋惟王逢原。逢原十馀岁, 王介甫见其所赋《南山之田》诗,大喜,期许甚至,以其夫人之女弟妻之,年甫二十有八卒,向使克跻中寿,其所诣宁可量耶?近贤如侯官林暾谷旭,卒年仅二十四岁,以诗格论,亦庶几卓然成家者,而得年反不及两君,且东市沉冤,遭逢更酷,亦可哀矣。暾谷魁乡荐第一,年才十九,入都后,才名藉甚,三上公车不售,发愤为歌诗,取径苦涩幽僻, 石遗(诗人 陈衍)谓“为春夏行冬令,决非所宜,言为心声,固有不可掩在耶”。所著《晚翠轩遗诗》二卷,李拔可宣龚辑行,石遗为之序,集中《沪寓即事》云:“独谣负手谁能喻,百计安心或未贤。”《戊戌寄内》云:“六月长安无一事,借人亭馆看西山。”皆极有神理,海藏( 郑孝胥)谓为如啖橄榄,可谓确评。君致命后,海藏挽诗云:“谈笑临刑亦大难,道旁万众总执澜。书生自说君恩重,廿载头颅十日官。”“楼东诗老暗回肠,客慧空花亦太狂。晚翠轩中人尽去,嘉名端合与孤孀。”两诗皆海藏未刊稿。君配 沈鹊应字孟雅,为涛园中丞( 沈瑜庆)之女,亦以能诗名,著《崦楼诗词集》一卷,君殁后,哀毁逾岁卒。海藏诗所谓“嘉名端合与孤孀”者,盖不胜惋惜之意矣。

文中括号内为编者注。

更新日期:2024-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