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里(人物)

简介:苏里(1919~2005),中国著名电影导演。原名夏传尧。导演了《平原游击队》、《哥哥和妹妹》、《青春的脚步》、《红孩子》等影片。1959年苏里执导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苏里1960年拍摄的《刘三姐》又为我国影坛奉献了一枝奇葩,该片获1960年第二届百花奖中四项大奖。
[展开]

苏里(人物)的个人经历

简介

苏里(1917-2005)   原名夏传尧,1919年1月27日生于安徽当涂,国家一级导演。他一生有三次重大转折,正好与三位历史名人连在一起:邹韬奋----罗瑞卿----周恩来。

   1931年,苏里考入免费的省立芜湖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抗日战争爆发,国土大片沦陷,苏里逃离家乡。1937年底,苏里抵达汉口。次年,经邹韬奋同志介绍,4月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5月加入民族革命先锋队,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上考虑到为其家人安全,与他协商后改名为“苏里”(其母姓苏,又离家万里)。1938年11月,抗大总校政治部成立文艺工作团,被副校长罗瑞卿特别赏识的苏里同志,成为首批文工团团员。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艺术生涯。1945年转入东北军政大学文工团。先后任戏剧队长、政治指导员、副团长等职。解放战争攻打四本战役中荣立大功1次。1949年7月的一天,中南海怀仁堂内,周恩来总理接见了前来参加全国第一次文代会的东北代表九人,苏里为其中之一。著名艺术家袁牧之向总理推荐他从事电影工作,周总理当即记下苏里的名字。苏里随即来到文化部电影局任职,翌年调至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从事演员、副导演工作。1955年起任导演。曾任长影厂艺术副厂长、中国影协理事、吉林省影协副主席。

  他还是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华总工会九届职工代表大会代表、主席团成员。1994年中国电影演协会授予苏里荣誉会员称号。其主要作品有:《平原游击队》(1955·与武兆堤合作),《哥哥与妹妹》(1956年),《青春的脚步》(1957年·与严恭合作),《红孩子》(1958年),《我们村里的年轻人》(1959年),《刘三姐》(1960年),《战洪图》(1965年·与袁仍晨合作),《奇袭白虎团》(1922年·与王炎合作),《严峻的历程》(1978年·与张健佑合作),《春眠不觉晓》(1980年),《点燃朝霞的人》(1984年)。其中,《平原游击队》荣获文化部三等奖、反法西斯最佳影片奖;《刘三姐》获得二届百花奖三项大奖;《红孩子》1980年荣获第二次全国少年文艺创作二等奖。

        1919年1月26日生于安徽省当涂县一个皮匠家里。1938年加入抗大文艺工作团,开始话剧表演。1945年任东北军政大军戏剧队长,1949年调入中央文化管理局,后任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导演。1955年合作导演了《平原游击队》以后,独立导演了《哥哥和妹妹》、《青春的脚步》、《红孩子》等影片。1959年苏里执导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苏里1960年拍摄的《刘三姐》又为我国影坛奉献了一枝奇葩,该片获1960年第二届百花奖中四项大奖。

  苏里还是全国文联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曾任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副厂长,吉林省影协副主席。

苏里

  印象苏里的“两次半”采访尽管时间的步伐一如往昔,《刘三姐》的影响却是历久弥新,当张艺谋接手导演桂林山水大型实景歌剧《印象·刘三姐》的豪华版本,当《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又有电视剧推出,当《电影传奇》请来郭振清的儿子郭小清和方化的儿子方志丹重现《平原游击队》的经典时,我们知道,有些东西是会被人永远铭记的。曾经电话采访过苏里老先生“两次半”,一次是因为《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另一次是《刘三姐》。老人因为哮喘的原因声音很轻,却听得出话语里的铿锵,说到四十多年前自己“不惑”之年时拍摄的影片,依旧激动不已,仿佛回到了那个火红的岁月。长影很多人管苏里叫做“拼命三郎”,因为拍《刘三姐》时他被开水烫伤全身,冒着酷暑在担架上完成影片拍摄。讲到兴起处这位八旬老人竟也“什么花开节节高,什么水中起高楼”地唱起来。讲到《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如何处理情感戏时,他说年轻人很直爽,表现情感的方式很直接,应该抓起女孩子的手让她摸摸心跳的感觉。记得本报“电影百年”在做《冰山上的来客》时,我曾向老人问起这部影片的导演赵心水,苏里导演特别向本报表达了对自己第一个学生英年早逝的怀念之情,说得很是动情。这就是最后的半次采访。就让那些山歌和年轻人的劳动和爱情沉浸在光影中不朽吧。愿苏老一路走好!苏里从影三十余年,参加了十六部故事片的拍摄工作,其中执导影片十二部。他的作品尽管题材多种多样,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时代感强,生活真实。他曾说:“离开了生活,我就很难导戏,就像孩子没有娘的奶吃一样。”苏里对于探索电影导演艺术,有着广泛的兴趣和奋进的精神,正因为如此,使他不断取得成功。

评价

  2005年5月2日晚22时25分,著名的电影导演苏里在看完两集电视剧后,坐在家里沙发上仙逝了,享年88岁。噩耗传来,亲人们无不心碎。一天以前,鹤发童颜的苏老还去菜市场买菜,还在餐后散步,和宿舍楼前的邻居同事们开着玩笑。依照自己的习惯,他在家里阳台的窗户上伸出鲜红的国旗和党旗。两面红旗还在随风飘扬着。每年的重大节日他总是这样。他的妻子刘淑彩还和他开玩笑,问他“六·一”要不要挂,他说“六·一”不一定,但是“七一”肯定是要挂的。可惜的是,“五·一”未完,“七·一”未到,苏老已经离我们远去了。

苏里当年,他就追随着红旗去的延安。打过鬼子,杀过汉奸,如果不是工作的需要,凭他的性格,是一定要在阵地上浴血奋战的。国家需要他的才华与天赋,他便与文艺结了缘。他当过演员,做过编剧,最得心应手的是导演。我们熟悉的电影《钢铁战士》就是根据他和武兆堤先生携手创作的歌剧《钢骨铁筋》改编的。他导演的《平原游击队》、《红孩子》、《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刘三姐》等都是名片。有多少人是唱着“准备好了么”、“幸福不会从天降”、“山歌好比春江水”长大的,有多少人羡慕“双枪李向阳”的胆魄,幻想着自己也该出生入死,有多少人爱慕着美丽的孔淑珍和英俊的高占武,对困苦的山村生活也充满了浪漫。

  一部《刘三姐》更是红遍大江南北,当年它可以在香港和好莱坞打擂,创造了连映数十天至今无法突破的票房奇迹,也让影片的外景地阳朔一夜成名,那棵著名的大榕树每年还为当地创造着800万的收益。没有多少人知道,那是在国家最困难的时期,苏老帅率剧组每天吃着馒头夹腐乳拍出来的。那次,他烫伤了,躺在担架上指挥拍摄,一天还拿下60多个镜头。

  他当过长影的副厂长,拍过那么多脍炙人口的影片,却始终谦逊、平易。坚守争吵在业务上的底线,2004年,他亲口对我讲,昨天夜里又梦见武兆堤了,他哽咽着,思念故友的真情溢于言表,听者无不动容。他尊重每一个和他走过的伙伴,谈《平原游击队》,他会说,可惜武兆堤不在了,谈《红孩子》,他说,应该采访时佑平,谈《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他说,这里面还有尹一青,谈《刘三姐》,他说,这可是乔羽的功劳。他把一切功名都推开,甘愿做长影厂一名退居二线的默默无闻的老头。他对应得的尊重表现出的慌乱让人吃惊。2005年春节,广西南宁的杨春海夫妇以老影迷新朋友的身份请苏老去南国过冬,他们拿出自己宾馆最好的房间盛情款待,这是对偶像发自内心的情谊。苏老却总觉得受之有愧,天天嚷嚷着要换个小房间,要饭菜简单一些,要结束假期,回到长春。

  崔永元在飞机上大哭

  5月3日,刘淑彩将苏里去世的消息电话通知了正在秦皇岛休假的崔永元,因为做《电影传奇》 ,小崔与苏老早已结下深厚的“忘年交”。刘淑彩告诉记者,崔永元接到电话后愣了半晌,然后控制不住抽泣起来。下午,崔永元立即飞往长春,在飞机上他忍不住大哭,同机有不少乘客认出他,都在猜测是什么事情令“名嘴”小崔这么伤心。下午4时抵达长春后,崔永元直奔长春电影制片厂苏里家,他紧紧抱着刘淑彩,不停地哭,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崔永元在制作《刘三姐》的《电影传奇》时,偶然“发现”当年苏里导演被开水烫烂双腿、坚持躺在担架上指挥拍摄的感人内幕,他表示一定要苏里导演重新回到桂林阳朔的拍摄地,再现这段感人的场面。现在苏里导演突然去世,小崔的想法也就成为了一个永远的遗憾。

  最后的冬天在南宁度过

因为北方寒冷的冬天对哮喘病人不利,2004年11月11日,苏里夫妇接受了南宁正和大厦老总杨春海的热情邀请,来气候比较温和的南宁过冬,这一住就是近5个月。期间,苏里夫妇在南宁会见老朋友、到北海等周边城市旅游,直到2005年4月8日才返回长春。采访中刘淑彩感慨地说:“南宁的朋友太热情了,苏老可以说是在南宁度过了一生当中最后的时光,也是最安详、宁静、温馨的一段日子。”苏里在南宁的日子里,记者曾多次看望、采访过他,他一再表示自己对广西很有感情,同时十分感激杨总的热情招待。期间,崔永元也专程从北京飞来南宁看望他,两人晚上就在宾馆房间谈心,十分愉快。苏里还对南宁的朋友流露了一个想法,打算在南宁买一个二手房,这样每年北方秋风起的时候,他就可以来这边过冬,没想到这个愿望也没能够实现。

  傅锦华:他永远是我恩师

  苏里在南宁度假期间,广西著名彩调艺术家、电影《刘三姐》的原唱傅锦华是他们夫妇接触的最密切的人。不久前傅锦华因病住院,苏里夫妇不仅经常去探望,还将崔永元也带去探望,使得傅锦华大受感动。

  5月3日上午,当傅锦华从刘淑彩那里得知苏里导演去世的消息,感到就像是“晴天霹雳”。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在悲伤地哭泣:“我从19岁开始到长春为电影《刘三姐》配唱音乐时起,苏里导演就在我的从艺道路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现在他老了,我很希望他能多享些福,真是没想到……他永远是我的恩师!”傅锦华说,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她和苏里相处得特别愉快,经常在家里做些家常菜吃,一起聊电影和往事。她还和苏里夫妇约了今年的秋天再过来,怎奈人间的离合悲欢都那么无常。

年表

  中国电影导演 原名夏传尧

  1919年 生于安徽当涂县一个城市贫民家庭;

  1929年安徽当涂县第五小学;

  1931年安徽省芜湖高级农业职业中学;

  1935年安徽当涂县四合山蚕种制造场任技术助理员;

  1937年离家与同学乘船去武汉;

  1938年在武汉国民革命军48师暂留;

  1938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1大队9队学员,毕业后改名苏里;

  1938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4大队10队学员;

  1938年 抗大文工团员,参加创作演出话剧《日出》等;

  1939年随抗大总校到晋绥敌后边办学边参加抗日战争。此间创作演出了《战陈庄》《青天白日》《民兵上前线》《太行风云》、京剧《忘宋鉴》《四郎探母》《打鱼杀家》《将相和》等;

  1945年 抗大文工团团员,从延安到东北;

  1946年东北军政大学文工团员、副团长,参加创作《旧恨新仇》《姑嫂擀面》《小八路》等;

  1947年与武兆堤、吴茵共同创作歌剧《钢骨铁筋》。

  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回到自己队伍中来》饰匪连长

  1948年 参加东北局宣传部召开的文艺宣传工作会议,会上成立东北文委,被选为戏剧委员;

  1949年 作为东北戏剧界代表,到北京参加中华全国第一次文艺工作者代表打回,受到周恩来接见,决定调入电影界;

  1949年 文化部电影局东北电影制片厂演员;

  1950年 在伊琳、李恩杰导演的《保卫胜利果实》影片中任副导演并兼演角色;

  1951年 文化部电影局,期间为拍《钢铁运输线》到朝鲜深入生活;

  1952年 在吕班导演《六号门》影片中任副导演;

  1955年 在严恭导演的《祖国的花朵》影片中任副导演;与武兆堤

  1955年 与武兆堤联合导演《平原游击队》;

  1956年 导演《哥哥与妹妹》;

  1957年 与严恭联合导演《青春的脚步》;

  1958年 导演《红孩子》;获1980年第二次金江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

  1959年 导演《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上集);

  1959年 作为中国电影代表团团员访问越南民主共和国;

  1960年 导演《刘三姐》;获1960年第二届百花奖中四项大奖;

  1963年 为拍摄中越合拍片《连枝的榕树》与摄影李光惠、美术王兴文到越南工作;

  1963年 与尹一青联合导演《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

  1966年 与袁乃晨联合导演《战洪图》;

  1972年 与王炎联合导演革命样板戏影片《奇袭白虎团》;

  1978年 与张健佑联合导演《严峻的历程》;

  1979年 任长影副厂长;

  1980年 导演《春眠不觉晓》;

  1984年 导演《点燃朝霞的人》;

  1993年 应邀为洛阳电视台6集电视片《浴血洛阳城、吉林电视台4集电视片《痴情》担任顾问;

  1996年 荣获吉林省文艺最高成就特别奖;

  1999年2月2日 长影为苏里和袁乃晨举行“著名电影艺术家苏里袁乃晨80华诞及从影50周年纪念座谈会”。

更新日期:2024-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