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建文(艺术家)

简介: 1952年生于广西柳城。著名画家,中国禅林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1982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获学士学位留校任教。1987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修中国人物、山水。1993年调到1993年调到深圳市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工作至今。曾任宝安区美协主席、宝安画院院长等职。
[展开]

莫建文(艺术家)的个人经历

人物生平

1952年生于广西柳城。1982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获学士学位留校任教。1987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修中国人物、山水。1993年调到深圳市宝安区群众文化艺术馆工作。2007年任中国禅林画院顾问、中国禅林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至今。曾任宝安区美协主席、宝安画院院长等职。曾在中国美术馆、深圳博物馆举办个人作品展;在新加坡、日本举办艺术交流展。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美展,多次获得金、银、铜等奖项;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化报》、《文艺报》、《美术》、《美术之友》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多幅作品,并作专题介绍。已出版个人专集五部,《莫建文画集》、《莫建文图像纪录》、《莫建文人物画赏析》、《莫建文山水画赏析》被收入《今日中国美术》。

主要作品

《莫建文画集》 著 岭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

《莫建文图像记录》 著 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

《莫建文人物画清赏》 著 香港新时代出版社·2004年

《莫建文山水画清赏》 著 香港新时代出版社·2004年

莫建文

《莫建文中国画清赏》 著 香港心源美术出版社·2005年

获奖情况

工笔水墨画《壮乡三月三》 在199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由中国文联、中国美术联合主办的中国画优秀作品征集评为优秀作品

山水画《苗山秋色》四条屏 2003年11月深圳市第六届鹏城金秋美术作品展金奖

|

|

|

|

|

工笔人物画《春》 2002年9月获深圳市美术作品金奖,2002年11月获广东省大地彩虹美术作品金奖,2004年12月获第12届中国人口文化奖铜奖

|

|

|

|

|

水墨人物画《岁月》 2007年深圳市第八届鹏城金秋美术作品展金奖

|

|

|

|

|

|

人物画《消防兵速写》 2008年广东省第九届美术

书法摄影作品联展美术金奖

创作经历

读小学的时候,我对课本常翻不厌是因为课本里有许多好看的插图。看到好看的风景就想把它留住,于是就有了想画画的念头。这是引我走上艺术之路的缘由。

不敢想象的是,经过多年折腾,命运之神竟然把我从穷乡僻壤的小山村带进了梦寐以求的艺术殿堂,成为一名艺术大学的学生,而后又留校任教,成为一名大学教师,从此走上了一条教学与艺术创作的道路,因而我特别的珍惜它。

有人说,画画的人真潇洒、浪漫。对于一些人来说确实如此。但我认为艺术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特别是我的悟性差,有现成的不会取巧,偏要从难求实,想画出些新名堂,每每作画思考半天,总是试图在纸上看出点什么东西,而后方肯下笔。千笔万笔,力求笔笔到位,决不敢有半点取巧、懈怠,把画画当成宣泄情感的一种最佳方式。有人说:“老莫的画特满特黑”。从开始学画至今,常常因为经济问题,用纸不敢大手大脚,每作一画总想画上许多东西,窃以为这样既能宣泄情感,又能达到节约纸张的目的,久而久之,养成习惯,就成了我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也有人说:“老莫的画有传统笔墨,有味、耐看”。听到朋友们这种对我辛勤劳动的夸奖,我已极为满足。中国传统绘画博大精深,熔铸在艺术之中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美学观使之成为一部永远读不完的教科书。我没有前辈们那样渊博的知识,谈不上有多少传统,只是努力去做罢了。我们这代人文化底蕴不足,自身修养亟待提高,如何看待传统、如何继承与创新,是无法回避的大问题。台湾作家黄俊杰说:“因中国历史传统富有强烈之延续性,故而一切文学之研究必先能守旧而后才能开新”。“一切人文社会科学之论述如能根植而能进为纵面之继承,并寓开来于既往”。继承传统而不囿于传统,学习他人而不亦步亦趋,越是民族性越具有世界性。这大概是我的艺术观。

从事艺术生涯屈指算来,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在我看来,绘画是来自一种随性而生、随意而作,绘画的欲望是出于内心一种本能的冲动,源自真心的喜欢。我不赞成空洞的说教,喜欢自然、朴实、本真、本源的创作基调;我也不赞成把艺术创作同现实生活分割开来,艺术不能同生活脱节。任何一个画家,没有生活的积累,就不可能创作出具有生活气息的作品。

名家点评

作品评价

题画诗偶想-谢云

读画家建文画,因思题画诗久违,且拾之。

题画诗乃中国古典诗歌这生色之一页或可称一支吧,寄画生意或因意生画,诗情画意,相得益彰,流美深溢。明徐文长之题画诗,清石涛之题画诗,郑板桥写竹兰诗,清八怪题画诗集大成,丰厚辽阔;当代齐白石的题画诗于画面形象的延伸和补充,加深思想内涵,留下多少美的享受。这就是中国画诗文题跋美学之所在,为世界画格绝创绝唱。画因诗传,诗征画传,这也是中国诗画文脉薪传。中国水墨画乃中国文化的重要牌号,先人慧智慧才之功,让后人于美学传继欣赏上思接千载,日月留香,五内萦怀之。又相照于中国古典戏剧以韵文诗句为词,馀响千秋之为国粹,国其宝之。

于此,我拾笔为画家建文画题写诗跋,亦吁嗟之雅拾颂也矣。读建文画,想象之,赏识之,叙呤之。

一副秋天候鸟之岂有栖游画,墨晕淋漓,又似闻其声,把我带回远别之家国秋信,题呤之。儿时记忆入啚扉,荡荡清波逐翠微,柳叶垂垂风暖暖,南飞归雁又襟期。

芝草琅渎裕於饔曷斗⑶啻校还试岸奥蹋膛绱哐沣 。

一幅两人坐于山脊上看山,空蒙山色,远深雾绕,清光之度,让我联想人生操守情,抒之。

雾里看山多少趣,芸笺染处意相生;幽芳空谷三千界,气象高闲操守情。

色耶象耶,紫砂壶东倒西歪,苍苍莽莽,雅笔间掩映衬托了我的一点茶趣幽情,挥之;吟建文紫砂壶画:

赏心我啜茶,满碗云腴芽;轻泛菲菲绿,清风不我遐。

歌起紫云台,枯肠七碗开;碗碗清淑气,更尔对金罍。

题壶书一字,大篆取为挥;篆画之相映,清辉玉版回。

书面制壶传,泉餐恋恋间;汲煮春味唱,相遇爱茶仙。

两张画一连四唱,写毕精神为之一爽,即煮大红炮茶一壶,味之取香。

石涛言日:“丘壑自然气理,笔墨遇景随缘,以意藏锋转折,收来解趣无边。”以诗文为画题跋,据以画面空白大小,长短不一,不沾不离,信手拈来,寻味画外之意,再把诗情付吟弦,乐何似也,识之。

谢云(1929- )原名盛培。苍南人。编审。中国线装书局总经理。中国书法家协会秘书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著有《谢云书法作品集》、《谢云书法集》、《当代名家画谱》主编。发表书评及诗歌共500多篇(首)。

2006年10月

人物评价

清华大学教授王乃壮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去一位熟识的裱工处取画,风到不少尚未从板子上取下的山水画、人物画,问裱工是谁的大作,答为一位青年画家送来将要办展的画,我走近看落款上的题名是:莫建文。所以,我是先识莫建文的画,而后才识其人的。

板子上的那些画令我注目,那储藏在画家山水、人物作品里的色彩和线条,蕴藏在笔情墨趣中多有某种[独白]之诉,是画家本人[独坐画斋]面对面的情景交流。眼前尚未装框的那些画既无华丽渲染,更无矫揉造作,看得出作者是一位力避尘嚣,蓄意追寻自己心中的纯净与安详。尤其是莫君的山水,使我联想到苏东坡的两句禅诗:[溪声便广长古,山色岂非清净身]。记得曾在某个刊物上见过莫君早年的一幅取名《落照归铃》的山水画,其蓊郁繁密、层峦叠翠的艺术效果,很有山水大家黄秋原的味道。

一九九五年又在中国美术馆看到了莫君的画,同时又象与之晤谈。在与莫建文短短的接触中,我又深一层的获知其作品中流露出的某种质朴,这才是莫君的艺术追求所在。没有一丝哗众取宠,也不媚俗,很似贝多芬田园交响乐中娓娓倾诉对大自然挚爱之深情,亦可窥出画家确是在追求灵魂中高格调的艺术效果。

世界著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有两句座右铭:[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莫建文正是这样一位在艺术上年复一年、孜孜以求的默默耕耘者。他不擅谈吐,却是那样执着的寻找自己个人的精神意象。不辞寂途寞境,苦寻觅寻艺术创造的真谛。

莫君现居深圳闹市,拒画商制约,遐想自乐,心旷神怡,因此他的作品为观者提供了静静欣赏的意境,而入于成熟的高雅之格。

须知莫建文原是乡土气息浓浓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人,自糼生长于山间、绿坡、翠竹、芳树、灵石、田畴间。泼墨写意,亦似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小溪流淌,山村密布。看多了莫君画中那充满鄕土气息的深情,可谓见其画即见其人,一言以蔽之:[朴茂真挚,具有灵秀]。

莫建文的笔墨来自传统,对黄宾虹老人的艺术进行过深入研究,然其能继承传统而不泥古。墨润笔酣,又完全是现代人的笔墨,于沉着痛快中隐含抒情,精耕细作,他那密密层层的笔触织出了一幅幅的佳作。天道酬勤,他获得了应得的丰收。

莫建文八十年代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留校执教了十年,兢兢业业。一九八七年北上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研修深造,得京地著名高师亲授,艺术更臻成熟。后由广西迁居深圳,现为深圳专业画家,为新兴的现代化城市的飞速发展献上一片浓浓的笔墨之情。

谢云《姚有多读莫建文画稿的谈话记录》:

他路子是正,艺术表现与在学院进修时期比较,有很大进步,尤其是山水画,很让我喜欢。山水画路子最正,笔墨好,对家乡充满感情的表现,亲切、自然,每一张都是一种感受。

[新意出生活],就是说艺术创作需要表现自己熟悉的生活,寄真诚下苦功,造出情趣,苦功是造情之本,情趣是功力之用,这就是艺和术的关系。这两句话,莫建文的作品里有说明了,照此路子走,前途无可限量。他的同学有走窄了的,小莫走宽起来。

我说的不是不能变形,但变形是艺术加工,此中有度的问题。变形是更理想的表现,为美的法则所制约,否则,不是艺术要求。可染先生的变,则是高深的发展。变是艺术发展的过程,要追求境界根于写生。造景,写景,是不同艺术方面,有一个联系的过程,如李可染先生是统一起来了。写生功强,造景可立在其中。

莫建文从生活中发掘景物,造于画面,积累修养,不急于求成,他是大智若愚之用。照此发展是可评价其功求了,画家作艺必须走这个路。

注:姚有多原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

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主任

原岭南美术出版社副总编梁鼎英

很高兴地看到《美术》对您的介绍,几帧作品也能表现您的艺术面貌,那古相沉稳的艺术品格,气势磅礴而饱满丰富的画面,整体而大度的艺术魅力,都得到了表达。我想,您的作品的刊载,可能会引起同道者和美术爱好者们的反响的。当今的中国画坛呈多元面貌,五花八门。但无论是如何地出新出奇,如何地发展,都决不能舍弃中国画这种民族独特的艺术样式的真谛,它的民族文化的底蕴。您的画面里表现出来的您对于国画传统的明智的悟性,对于国画的艺术精神的真正理解,以及那着笔落墨显现出来的功力和那独特技艺的别样美感,都将会引起很多人重新思考关于艺术的若干问题。所以,《美术》的介绍,是颇有意义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家柯文辉

莫建文受过严格的中国画的训练,他的笔法规范有从:山水是宁静的,人物画也是宁静的。宁静的学院风格来自宣纸和水墨的滋润酣洒,如香酒蒸袅袅醇香,也来自潜心以求的个人气质,他是朴实的。

人物的独特面貌,沉静与内在,是地域风情陶冶而成。苍润沉和的赋色,淡而不薄,以高致之风追求色墨鉴人的特色,

历史的现代的参与意识的综合,显示造型的可喜探求,有力的画法造线是体现画格的厚重的功用之求。

在漫长的艺术探索的道路上,建文已经走出一条希望之路。以他坚实的素描基础和对乡土人情的领悟热爱,默默地创造内在的美的画图。这种审美素养,是他长期不懈探索的结果。

谢云

在商品大潮狂涌的深圳,建文不去追逐热潮,甘心坐在小书斋里看书、谈画、写山水人物,似乎与气氛太不协调。然而人各有志,他无倦无悔,用虽较缓慢但不停滞的步子扎扎实实地走着自己的路,生命还是充实的,虽然不算绚丽。

广西艺术学院毕业,十多年来得过全国首届书画大奖赛的优秀作品奖、建国五十周年《中国画作品征集》优秀作品奖、广东省美术作品评选金、银、铜等奖项、深圳市美术作品评选多次获金奖、广西民族风情画展铜奖等等。在北京、深圳、日本都办过个展,这些并没有放在他心上。他说:[我在中央美术随李少文老师进修时,在画法上跟他完全不同,但他淡薄名利清贫守志的生活态度却使我神往。我永远是个小学生,每天都从零开始,一天不画,身心不畅快。作品仅仅为了满足心灵的吩咐,名利本来与我无干,虽说我是凡人,不拒绝名利。我以为是由衷之言。

他的人物画起点高,牢牢扎根于现实的土壤,一洗甜、娇、媚俗的市民趣味,把现代人古代人作为历史长链中相链接的两环去看待。脸部都画得较长,有所夸张,纵横交错的皱纹里,跳动着悲喜人生的音符。追求故乡嶙峋多姿的岩石般的坚实、多变、沉默。富于承担精神考验的能力,一面在净化旧我,一面又是云云众生像你我他一样平平常常,化奇倔为可信。他笔下的古今知识你们份子,皆有思想者的倾向,民族忧患与对美好明天的执着自信交织一起,他具橡皮筋的特征:无论怎么扭曲也不脆不折,只要扭曲的力量一消失,中华民族固有美德,革命队伍里忘我为父老姐妹服务的虔诚,依我从常态里闪耀出来。显然,这类线条的交响,出于对民族文化的挚爱,久久的潜移默化,画魂与艺术品格的统一。

山水画的气势、运线方法,新时期万象复生的现代感,多次深入生活底层写生中吸收到泥土香味,共同铸造了建文的艺术语言。在沉着痛快中抒情,在安于平凡又想超越平庸的矛盾中冶炼情操,说明他有较大的可塑性。愿他接受希望的召唤,继续精耕细作,达到丰收。

更新日期:202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