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建华(人物)

简介:段建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书协行书委员会委员,甘肃省青年书协理事,镇原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镇原县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政协镇原县第七,八届委员会委员。
[展开]

段建华(人物)的个人经历

镇原县书协副主席

人物简介

段建华,男,汉族,中共党员,甘肃省镇原县城关镇高庄村人,字醉石,号醉墨轩主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书协行书委员会委员,甘肃省青年书协理事,镇原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镇原县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政协镇原县第七,八届委员会委员,被评为镇原县“十大杰出青年”,镇原县“先进文艺工作者”称号。

人物成就

作品入展、获奖情况

入选第二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展(中国书协主办);

选全国首届手札书法大展(中国书协主办);

入选庆祝建党90周年全国职工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主办);

段建华

入选第二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协主办);

入选中国个体私营企业书法作品展,并获优秀奖(中国书协、中国个协主办);

入选第三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作品展[1](中国书协主办);

入选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学成果展,并获三等奖(中国书协主办);

获甘肃省书法最高奖——第三届“张芝奖”艺术奖;

入选甘肃省首届书法篆刻大展会员作品展,并获提名奖;

入选甘肃省第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

入选甘肃省首届青年书法家提名展;

获甘肃省职工书法作品展优秀奖;

获甘肃省首届农民书法作品展优秀奖;

获甘肃省首届临帖书法大展优秀奖;

获甘肃省杜甫陇右诗书法作品展优秀奖;

获甘肃省“天方杯”书法大奖赛优秀奖;

获甘肃省“康灵杯”楹联书法大展优秀奖。

入选庆阳市举办首届扇面书法艺术展,并获奖。

作品发表情况

段建华书法作品刊登于《书法导报》、《书法报》、《书法教育》、《中国书画报》、《兰州晨报》、《神州诗书画报》《陇东报》等报刊杂志选登,理论文章发表于各种专业性刊物。出版有《段建华书法作品集》等。

办展情况

2011年3月,在庆阳市举办段建华个人书法作品展。

艺术风格

段建华书法走帖学一路,碑帖相融,源自魏晋,取法高古攀攻宋元明清诸家,故传统经典功底深厚,并能活学活用,善于融入时代气息。他的书法,功力深厚,气韵流畅,秀逸而刚健,洒脱大度,蕴含着一种特别的力量和饱满向上的风骨。

段建华书法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镇原中青年书法家中作品独树一帜,具有其鲜明张扬的个性,又不泛传统经典内涵。

人物评价

其一

被中国书协命名的“中国书法之乡”镇原活跃着一批中青年书法家。段建华隶属中青年书法队伍中的佼佼者,他为人厚道,说话做事,痛快爽气,热衷于书法事业,长者或同龄人都乐于与他往来,人品书品具佳,执着于书道。

我与学生建华相识结缘于金城兰州,他与许多青年书法家一样,从人生处世初始偶遇书法的那一刻起,就一见钟情,一发而不可收拾,他说:“要做这件事就必须做好,要么就选择别的行业去干。”从这句话中能领悟出他的深沉和对书法的执着。我们师生深情交往已有十余载,我了解他的为人、为艺、为道,走帖学一路,碑帖相融,源自魏晋,取法高古,攀攻宋元明清诸家,活学活用,善于融入时代气息,日积月累,传统经典功底深厚,究其原因:勤奋、聪明、悟性高。在中国书协展会上频频入展,在甘肃书协展事中频频获奖,在当地成为颇具影响力的青年书法家,其实他取得这些成绩确实不易,在自己生活拮据的情况下,花钱去北京、下西安、到郑州、上兰州参加中国书协培训班,请专家点评作品,耗资不小,书室中宣纸成堆,资料成山,秃笔成捆,生活低调,不爱张扬,静坐书屋。平心静气地与古人对话,学习古人经典碑帖,取法乎上,耐得住寂寞,踏实读书,潜心书道,在这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时代,实属不易。

作为老师,我由衷的感到高兴,并祝他在人生的道路上,诚实做人、勤于书艺、志存高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提升文化底蕴,取法多师,为己所用,存乎易心,把写帖作为一生之勤事、人书兼修,则艺不求艳而自奇,书不求妙而自高,使自己的路越走越宽。有理由相信,有他这种执着一心之精神,在书法历程上定会走得更高、更远,他在将来一定能走出自己的一片新天地来!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评委、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甘肃书协驻会副主席翟万益2011年国度前夕于兰州冰室

其二

 “我自幼酷爱书画,醉心书法,多年来虽为生计而长期奔波,但研习翰墨痴心未改。”

段建华的艺术启蒙,起自于镇原著名书法大家蒋玉书先生家的八仙桌。从五六岁开始,每逢年节,段建华就去舅舅蒋玉书先生家里做客,年饭过后,舅舅就在堂屋的八仙桌上铺上宣纸,泼墨挥毫,潇洒劲逸尽在笔尖。对于书法的痴爱,从那个时候在段建华的心里扎了根。初一的时候,他就舍得花五块钱去买一小幅字。在那个年代,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这是一笔大投资。从那时,他真正走上了练习书法的漫漫征途。

早在高一时,他就在庆阳区中学生书画大赛中获得过书法类一等奖,后以绘画特长生的身份顺利的考入了西北师范大学,主修美术专业,但他最爱的,仍是书法,只是那时没有书法专业课程,他只能在课余时间独自临帖研习。那时,他是全校学生中书法最好的。

1996年,段建华大学毕业,进入兰州的工厂工作,在工会任宣传干事,工会的月宣传栏、墙报都是他一个人完成,这是他擅长并喜欢的工作。业余的时间,都是在练字中度过的。那时企业里的艺术氛围特别好,每年厂里都举办一次书画比赛,身边还有一帮爱好写字画画的朋友,一起谈诗论道,诗画怡情。那时的生活是 “一杯清酒聚知音”。但那也是最艰辛的一段时光,为了生计,每逢周末,他都去城隍庙摆小摊写字、给别人做室外招牌赚钱。2005年,企业不景气,他下岗了。镇原这片热土,也从此迎来了一个有为艺术青年的回归。

“任何一种艺术修为,没有天分不行,有天分而没有科班训练万万不行。”

迷惘,是段建华在最初独自练习书法的路上最真实的心情。他走过很多弯路,直到2000年,怀揣微薄的积蓄,段建华走上了科班训练的寻师之路。先是参加了甘肃省书法培训班,后进入中央书法培训中心进修。回到镇原后,深感自己的书法水平虽有长进而未能逮古,因此而远至北京、西安、河南、兰州等地求师,其间花费不菲,生活自是艰辛,但段建华从未起放弃之念。后来在中国书协培训中心的研究班,他师从翟万益教授,受教于众多艺术造诣深厚的前辈,潜心习学,方渐悟八分书法真谛。他的书法天分和勤奋,甚至让中国书协的老师们也感佩不已。2007年,中国书协在镇原办了一期培训班,出发点正是有感于段建华这样的艺术赤子和镇原深厚的文化沃土。

镇原艺术圈里的人都记得,段建华是真正意识到科班培训重要性并践行的第一人。也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后来很多同行,开始走出去接受专业培训。

 “任何艺术,最后的归属不是高难的技法,而是文化。”

他每天清晨起来,泡一杯茶,研墨润笔,专心写字,放下笔就读书。常常在清云起落间,心静如水,十年一日。他读黑格尔,读诗书,读法律……生活如他的镇纸上一首小诗:“书能怡我不须花,茶亦醉人何用酒”。于他而言,文化的世界内容博大,底蕴深厚,艺术亦无终点,当随时代有所创新。蒋玉书先生著名的《十八鹅》,是从先辈传承下来的地方文化瑰宝,但段建华从未临习过,他只愿铭记关乎此的种种故事,但他不希望自己是站在先辈的肩膀上,他追求的,不仅仅是纯熟的技法,更是书法创新后清新的风骨。

技法非道,他数年坚毅追求的主题,是书道。道即文化,他痴心不改潜心研习,书品和德品共融,终有一天道法自来。

 “感恩那些扶我一路走来、把着一盏明灯的良师益友。”

在段建华人生艺术的十字路口,他碰到了他的恩师----时任甘肃省书协主席的翟万益先生。是恩师引导段建华逐渐走上专业的艺术之路,也是恩师,在他进修期间生活最拮据的时候给了他经济上的真诚帮助。他感念老师厚重的恩情,每年不管有多忙,他都要抽出专门的时间去兰州看望老师。他还铭记着原县委书记赵宝玺、现宣传部常务部长兼文明办主任王佐东等众位领导对他的提携和帮助。他内心深处的感恩,晨夕难止。

生活中也许多平凡而浓烈的感动。就在几天前的文化下乡活动中,段建华遇到了一位朴实的农民。那是在新城乡集市上,他和许多同行朋友们在乡政府门口设展位给群众写字,中午11点时来了一位农民,抱着一只打算在集上卖掉的鸡,由于痴迷于看他写字,寸步未离一直站到下午六点,集散了的时候才惊觉自己怀里的鸡还没有卖掉……段建华很震撼,他感谢自己的家乡有这样浓厚的文化氛围,感激这些朴实的人们对于艺术的热爱和对艺术工作者的尊重。他念念不忘的,不是那些可以挂在墙上供人仰望的荣耀,而是真真实实产生于生活的情深意切的真善和艺术共鸣。

在深夜的醉墨草堂南窗灯下,段建华铺上宣纸,饱蘸书墨写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他的字,总能表现出一种特别的真诚,秀逸而刚健,蕴含着一种特别的力量和饱满向上的风骨。一如往常,他补上枯笔,一位艺术家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淋漓纸上……——镇原县外宣办记者

其三

法承古规形飘然

无关因果方为善,不计功名只喜书

段建华的艺术启蒙,起自于庆阳著名书法家蒋玉书先生家的八仙桌。孩童时代的段建华,每逢年节,就要去舅舅蒋玉书先生家里做客。年饭过后,舅舅便在堂屋的八仙桌上铺上宣纸,泼墨挥毫,潇洒劲逸尽在笔尖。对书法的痴爱,在段建华的心里就扎下了根,从那时起他开始走上了练习书法的漫漫征途。高一时,他在庆阳中学生书画大赛中获得书法类一等奖,之后考入了西北师范大学,主修美术专业。但他最爱的仍是书法,只是那时没有书法专业课程,他只能在课余时间独自临帖研习。1996年,段建华大学毕业,进入兰州亚盛集团公司任宣传干事,一起论道修性,诗画怡情。

龙蛇走处旭惊电,墨池砥砺勤为专迷惘是段建华在最初独自练习书法的路上最真实的心情。他先是参加了甘肃省书法培训班,后进入中国书协培训中心高研班导师工作室进修。回到镇原后,他深感自己的书法水平虽有长进而未能逮古,因此又远走北京、西安、河南、兰州等地求师,其间花费不菲,生活自是艰辛,但从未有放弃之念。原艺术圈里的人都记得,段建华是真正意识到科班培训重要性并践行的第一人。也正是在他的启发下,后来很多同行,开始走出去接受专业培训。自此,镇原书法界与外界的交流也逐渐开启。

醉心翰墨何求技,无常有道法自然

他每天清晨起来,泡一杯茶,研墨润笔,专心写字,放下笔就读书。常常在清云起落间,心静如水,十年如一日。他读黑格尔,读苏东坡……生活正如他的宣纸上一首小诗:“书能怡我不须花,茶亦醉人何用酒”。于他而言,文化的世界内容博大,底蕴深厚,亦无终点,艺术当与时俱进并有所创新。玉书先生著名的《十八鹅》,是从先辈传承下来的地方文化瑰宝,但段建华从未临习过,他只愿铭记关乎它的种种故事。因为他追求的,不仅是纯熟的技法,更是从源远流长的传统经典中沉淀的精神内涵。技法非道,他数年追求的主题是书道。他痴心不改,潜心研习,书品和德品共融,终有一天道法自来。

回首翰墨来时路,良师益友恩常念

在段建华艺术人生的十字路口,他碰到了恩师——时任甘肃省书协驻会副主席的翟万益先生。是恩师引导段建华逐渐走上专业的艺术之路,也是恩师,在他进修期间,生活最拮据的时候给了他经济上的帮助。他感念老师厚重的恩情,每年不管有多忙,他都要抽出时间去兰州看望老师。他还铭记着原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宝玺、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王佐东以及其他诸多领导对他的提携和帮助。他内心深处的感恩,晨夕难止。生活中也有许多平凡而浓烈的感动。一次,在新城乡集市上的文化下乡活动中,段建华遇到了这样一件事。那天中午11时左右,来了一位农民,抱着一只公鸡,痴迷地看他写字,寸步未离,一直站到下午6点,散集的时候才惊觉自己怀里的鸡还没有卖掉……段建华很震撼。他念念不忘的,不是那些可以挂在墙上供人仰望的荣耀,而是真真实实产生于生活的真善和艺术共鸣。在深夜的醉墨草堂南窗灯下,段建华铺上宣纸,饱蘸浓墨,写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作为座右铭。他的字遒媚劲健,总能蕴含着一种特别的力量和饱满向上的风骨。一如往常,他补上枯笔,一位艺术家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的挥洒在纸上……——张伟

其三

徜徉在山上的苦行僧

一一段建华书法解析

文/苗培红

帖学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个核心体系,自晋唐以来始终作为主流在延续和发展。

窃以为,段建华书法最具魅力的地方是他对魏晋书法的深层挖掘所展现出来的,是他心无旁鹜地在山上漫步的一种安闲心态和自信。应该说段建华对于魏晋书法的继承与挖掘达到了一个高度,如果对段建华书法的取法范围做一番系统的梳理,应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坐标。纵向,是指一系列纯粹的“二王”法帖。从较早期的作品看来,他是以《圣教序》作为主要基调的,而后过度到“二王”手札,《书谱》和刻帖。横向,是指一个由“二王”体系演化出来的历代书家体系,诸如苏东坡、米南宫、赵子昂、董其昌,乃至日本的“三笔三迹”。此一体系的笔墨情趣也每每渗透在他各个时期的作品中。

对段建华的书法,我觉得应该侧重这样几个方面来解析:

一、对古典的深度挖掘。以往,书法家们对于“二王”乃至魏晋帖学书法的研究学习往往停留在几个著名法帖如《兰亭序》 、《圣教序》的临摹上,片面地进行字形的取舍或者借鉴,并没有从技法、气息到文字的演变、书法风格的变迁等方面去做深入的分析研究。而段建华对于“二王”体系应该是从书法史学的发展角度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他把这个体系看作为一个庞大的矿藏,由表及里一层一层的挖掘,不断的梳理和提炼.非常虔诚而专一。就是这种十数年的挖掘,使得他最终对“二王”帖学体系能够融会贯通,形成了以点带面的统筹。

二、技法的纯正与丰富。作为受到学院书法专业训练的段建华,他从历代书家身上,更多的是研究它们是如何继承、拆解、衍化了“二王”技法的。段建华从纵向上拓宽了自己对这个体系的研究,从历代书法家身上寻找“二王”笔法的蛛丝马迹,通过梳理、提炼乃至揭密,完成了他对于“二王”技法的继承。在这种继承的同时,他也窥测到了历史上不同书家对于“二王”技法的不同且合理的理解与运用,这对于段建华技法的纯正和丰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相信,段建华在做这项日积月累的工作时,一定是建立在对这个庞大体系的科学梳理、合理取舍包括对书法史学的深入分析、推理才完成的。

三、气息把握的精准。当代书法因为展览催生了急功近利情绪,造成了不可避免的浮躁气氛,通过几次和段建华的接触以及他平时的低调做人做事,都能感觉得到他的平和与与世无争的心绪,除了学养和心绪,长年面对“二王”,用笔墨、用心与古人对话,使他深刻的体会到了魏晋时期先人们的精神气质,那种气息仿佛附体一样,自然从容地流露于笔下,字里行间充斥着古穆安静的气韵,没有一丝烟火气。这也是段建华的过人之处一一他精准的把握了魏晋的气息。

四、绝妙的集古能力。学习古典,需要一种火候的准确掌控。如果我们细心的审视段建华的书法作品,会发现他的作品中很多字或者很多字的局部看起来特别熟悉,它的原形可能就来自于“二王”体系中某个法帖。在似与不似之间,具有一种极耐看的陌生化审美效应。这是段建华在创作中一个非常高明的手法——“集古字”,但是这种“集”是他对“二王”通化之际的合理运用,而不是机械的照样搬弄。他有很强的形象记忆能力,对这个体系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部位、每一个笔画都会逐一消化。单凭这一点,已经足够说明段建华对于“二王”体系经典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只有如此,才能够将“集古字”做到随心所欲的程度,且没有刻意的痕迹。

五、独到的开拓能力。一个有个性的书法家必然有其独到的一面,在段建华的作品中,我觉得最值得一提的开拓能力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二王”体系的拓展如前所述,他有能力把书法史中的经典片断有机组合到了“二王”体系中,从中提炼出了可以弥补技法单一的元素,充实了艺术语言;二是对于楷书的拓展,当行草书成为当代书法的主流书体的时候,人们开始寻觅“激活唐楷”的路径。段建华却在近两年突然拿出了自己的楷书,他的楷书回避了唐楷中规中矩的法度造成对性情的约束,不仅气息高古,而且温润通畅,格调流露着魏晋风骨。

以上所论,仅为笔者一家之言,同时也会受到自身角度的局限。段建华已经引起了书坛广泛的注目,同时他也身体力行地带动了一大批书法同道参与对“二王”的追求和探索。段建华身上还有很多值得分析和解说的元素,这需要对他做一个长期的动态跟踪才能够更好的解读他。

书法感悟

1、我自幼酷爱书画,醉心书法,多年来虽为生计而长期奔波,但研习翰墨痴心未改。

2、任何一种艺术修为,没有天分不行,有天分而没有科班训练万万不行。

3、任何艺术,最后的归属不是高难的技法,而是文化。

4、感恩那些扶我一路走来、把着一盏明灯的良师益友。

5、感恩书法,书法是我生命的轨迹,是学养功力的积淀,是线条艺术,它用线来写人的魅力,艺事无坦途,我将无怨无悔,既然选择了书法这条路,我将永无止境的走下去。

6、学习书法,决不能躲在书斋中自我陶醉。走出去游历名山大川,广交天下友,博览群书,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才能提高自己的悟性,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艺术境界。

7、静坐书斋,伴着幽灯与清茶,赏一曲《二泉映月》,借着墨香,在这黑与白交织的时空里,我又一次次在净化自己。书法,它唤起了我对自由生命的真切感受,更唤起了我对人生的希望与热情。“情之所至,物我皆忘。”“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书法到了这个份上,大概算是进入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了吧?可惜我才气不足,又不是性情中人,只能凭感觉去联想那诱人的洒脱……

8、国 展 书法的余味—— 写在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参观后

国家美术馆坐北朝南,披上早晨的阳光,金灿灿的,更显得富丽堂皇。冬日里,走向它,背上像背着太阳,心里都觉得暖洋洋的,那种舒心惬意足以使人精神焕发,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在这里举办,我踏着北京隆冬卷地的寒风,背着初升太阳的温暖,走进了国家美术馆敞亮的展览大厅,去享受至高无上的艺术大餐。

在我的潜意识中,凡在国家美术馆得以展出,都是位列神品的艺术,应该受到格外尊崇。于是,每次来到这里,无形中就觉得,有一种神圣的艺术光环笼罩着,一种放大了的形象,从艺术的高度俯瞰着我的渺小,又同时激发着我爱好书画艺术的亢奋。因为这种全国性的书法展览,是书法艺术活动的皇冠,作品是经过层层筛选,从全国各地千百万件创作中精选出来的。最高的规格,自然形成了书法艺术的导向和引领,那种调子,那种风格,后起者趋之若骛,所以,自从中国成立了书法协会,每次的展览就成了书法创作上的指挥棒,三十多年来,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指导性和影响之大是无法估量的,第十届书法篆刻展览,当然也不会例外。

我有幸亲临现场,目睹这些稀世的的精品,一种激情的涌动,一种不解的彷徨,一种莫名的凄然,在视觉的冲击下变换着袭来。那种行云流水,笔走龙蛇的气势,时而畅酣至极,时而萧散淡远;那种浓淡干湿的墨色变化,散发着枯润不可捉摸的韵致;那种松紧疏密的布局结构,趋古而又不拘泥于古;那种欹正大小的字体形态,沉稳豁达中又不失灵逸。说作品字字珠玉不为过分,说展厅琳琅满目也不夸张。在这样的书法海洋中徜徉,不同的线条艺术冲击之余,我回归到自己的灵魂本位,整理思绪,懵懵懂懂想起书法史上,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那么,今人“尚”什么呢?

在经历了流行书风的洗礼,在尝试了现代主义的变异以后,书法界高喊回归传统的今天,面对这样高规格的书法展览,我又能想起些什么呢?看着色宣洒金或暗纹描秀的底纸,看着朱笔插题和印款补白的取意,看着切边取字和用边框分格章幅的装裱形式,我问自己,这种着意追求外在的形式美,是回归了传统吗?

再仔细品读,在书卷气,金石气交融的氛围中,作品挥运洒脱,一气呵成的气势;行列倾斜错综,却稚率而不显散乱的章法;线条洗练,瘦而不弱的功力;字态翻复,狂而不野的情态,是不容置疑的书法经典美了,在这里,张长史的“折钗股”,颜太师的“屋漏痕”,王右军的“锥画沙”,怀素的“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的“银钩虿尾”,都隐约可见其魂。可是,就在这样的基础上,就像画蛇先成的楚舍人那样,尚感不足,做出了“吾能为之足”的事。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取向就衍生出来了,那些描眉画足的精致形式,构建着学院流派的标志,代表着浓厚的学院派气息。

书法,这种诞生以来,就在实用的基础上来展现自身美的线条艺术,从宋代开始,就慢慢的或为人们挥洒宣泄胸中激情的工具,兼有品评人格的潜能。苏东坡认为:“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可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软笔书写渐渐淡出社会,人们用书法宣泄激情,越来越力不从心了,更不要说论字去品评人格了。这种“字如其人”的磁场被打破了。到了当代,书法最终成了少数爱好者手中流转的近似玄妙的艺术。说它“玄妙”,就在于大多数人不感兴趣,不使用,不研究,甚至不在意的情况下,总有一些“没吃三天素,就想上西天”的人们炒作起流行来。于是操作流行,流行操作,把没有功底当创新操弄,一阵儿东南西北狂风乱吹,连一些有功力的书法家也被吹晕了,为了趋于名利而赶潮流,也抛弃自己,改换了门庭。于是乎,书坛上丑、怪、散、乱、偏、软,无奇不有,统统被冠上前人的衣钵,借尸吓人。不无遗憾地说,中国书协中有一些话语霸权的专家、权威以及资深评论人,为这种导向推波助澜,起了不小作用。全国书法展览这根指挥棒啊,也一度差点儿从观念上,把书法界引向万劫不复的境地。虽然几经波折,口号时时在变,可是耐不得寂寞的商业气息,仍然像驱不散的幽灵,总是左右着创作与展出的艺术含金量。

当今,书法艺术堂而皇之地踏进了高等学府,人们期待的经典艺术还没有荡涤放大了的丑怪流行书风,却悄悄演变出书法美上别样的变异。学院出现的有些作品,没有过多地在线条流向力度,字体的间架结构,墨色的浓淡神韵,篇章的疏密布局,作品要蕴含的思想意境上做精深的研究,却过多地在意纸张的色调花样,签印的多寡位置,朱笔插题的玄妙点睛,装裱的分格圈框等等方面做足了功夫,大概意在美上做美。可是,一种脱离主体,为艺术而艺术的描眉画足的小家子气,使人觉得消散了书法艺术的那种洋洋大观和朴实中和,看不出俏丽和狂狷的美姿,觉得不是画蛇添足就是在盘子里跳舞。

当然,书法艺术个性要鲜明,没有个性的书法泛泛化,不能称之为艺术。更经过千百年的演变,人们有太多的审美疲劳点了,不推诚出新是激发不了人们的审美情趣的,所以艺术上不要乖小孩,需要“忤逆”之子,在前人的基础上,总要做出些外行看起来离经叛道的事来呢,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创作中“不拘泥于古”了。但是我认为,有三点不能逾越:第一必须是汉字,第二必须有功力,第三必须有艺术含量。抛弃这三点,那就不足为书法,是别的什么艺术或者不值得欣赏的操弄了。书法教育走进学院,在学习过程经典化的同时,还要加上“挑食”的博士生导师们的偏好;在排斥山寨草莽派书法的大纛下,自然而然形成了处处精细的学院流派,总是不忘在作品美上加之形式的做秀,无形中去为艺术而艺术了。列宁曾经说:缺点仿佛是优点的延续,优点如果延续过了头,表现得不是时候,不是地方,就成了缺点。学院派在书法美上过于注重修饰美,何其不是如此呢?中国书法啊,何时才能真正回归到功力和心情的质朴宣泄?

走出美术馆,扑面而来的明媚的阳光,仍然不释我莫名的凄然和不解的彷徨…

作品欣赏

欣赏段建华更多作品,请点击下列图册。

广州先进个人

  1954年10月生,广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宣传教育处处长。在“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中,重点抓好五项工作。一是组织系列宣传活动。如组织计生喜剧《生仔梦》、《漫画苏虾》的演出;开展计生知识竞赛、“男性健康日”活动和《性与优生优育》图片展览。二是抓好良田镇、石井镇、昌岗街、滨江街、大塘街等示范点的工作,总结经验,指导全市。三是协调组织广东卫视、广东南方电视台、广州电视台开展五次电视直播专场活动。四是深入实际指导基层,规范“一校二室三栏”建设,添置高质量的户外广告宣传画。五是组织制作《人啊人》电视专栏、《人口画报》专刊和《婴幼儿教育》光碟等一批进村入户宣传品。2001年,被中宣部、国家计生委评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个人。

河南省美术家

  段建华,男,1980年生,河南省郸城县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江苏国画院特聘画家。

  幼承家教,酷爱书画篆刻,多年临池不辍,1997年入北京画院进修师从王文芳研习山水艺术有成。

  1996年,作品《牧归》在河南省首届美术新人新作展中获优秀奖。

  1999年,《霜染秋林晴岚秀》入选由中国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主办的“99澳门回归中国画摄影作品大展;《太行春晓》在记念孔子诞辰2550年书画大展中获优秀奖;《塬上秋》入选在由珠海鑫光集团房地产开发公司主办的鑫光杯迎澳门回归中国画精品展;《秋染太行》在庆祝建国五十周年暨迎接澳门回归全国诗人、书法家、画家作品大将展览中被评为优秀奖,并于9月17日至23日在由中国诗书画研究院主办的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隆重展出。

  2000年,《春染黄土层峦秀》在河南中国画展(北京展)中获“精品”奖;《太行秋歌》在由云南省政府世博会主办的宣传文化大型活动部“世纪中国风情”中国画大型画展中评为“入选”作品。

  2001年,《群岭松云图》在河南省首届山水画艺术展中获铜奖。

  2002年,《夏晴》入选由河南省花鸟画研究会主办的河南第十届花鸟画展览;《巴山春晴》入选《欢庆十二大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展》。

  2003年,《云绕庭院松风起》入选由合肥人民政府主办《2003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04年,《太行瑞雪》在由江苏省文化厅主办的江苏省文化厅精品创新工程“现代都市水墨画展”中获优秀奖;《曲径通幽》入选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

  2005年,《霜重色愈浓》入选首届中国写意画作品展览。

  2006年,《西蜀胜境》入选由中共省委宣传部主办的《第三届西部大地情 中国画油画作品展览》获优秀奖。

更新日期:2024-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