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礼成

简介: 有机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金属有机化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在金属有机合成反应、结构和性质的研究中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培养了多名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同时,他还著有多本专著和多篇论文。
[展开]

宋礼成的个人经历

宋礼成 - 简介

1937年7月出生,山东省济南市人。1962年,南开大学化学专业毕业,1979年--1981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做访问学者。南开大学化学系教授,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谈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金属有机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发现了棚--硫烷基转移,开环--闭环平衡,双等瓣置换及双簇赚--跨偶联等多种金属有机新反应。提出了合成线型三金属原子簇、蝶状铁硫硒跨原子簇等多种金属有机原子簇的合成新方法。发现了多种金属有机合成新试剂,在金属有机合成中获得广泛应用。合成表征近千个结构和性质新颖的金属有机及原子簇化合物,揭示了结构和性质之间的相关规律。1992年,获国家优秀图书奖、1993年,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并获国家教委、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宋礼成1957年考入南开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在南开大学任教。1979年,宋礼成通过全国统一考试,赴麻省理工学院深造。1990年成为国务院批准的博士生导师。但对于自己取得的各种成果,他很少提及。

宋礼成在他刚满70岁的时候高票当选了中科院院士。他还像往常一样,每天仍忙碌在化学实验室,准备继续带领着他的团队,进行国际上最前沿的科研项目的研究。他觉得:“我还年轻,还可以做很多事。” 他说:“我是1937年生人,确实70岁了,不过,我觉得自己还不老,还年轻,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也可以做。”宋先生认为自己“年轻”在心态上。从1962年在南开大学毕业,他从没离开过学校,并且一直都在带学生。宋先生说:“现在的孩子都很了不得,要做他们的老师,就要永远保持敏捷的思维、健康的身体、快乐的心情、创新的思想。我觉得自己还行。”

他是一个生活很有规律的人,他很少“开夜车”,每天晚上10点多就休息。虽然承担了多项国家重要科研项目,但他从不要求自己的学生不分昼夜地“泡”在实验室,随时可以休息。宋先生说:“我要的是高效率的工作,不一定时间长就有成绩,累了病了还在坚持,反而有坏处,所以,做事就专心去做,全身心投入,不做无用功。”

当选了中科院院士,宋先生觉得自己的担子更重。现在,宋先生正带着他的研究团队,研究一种“人工催化剂”,就是要人工合成出“氢化酶”这类催化剂。如果能用人工合成这种生物体内才有的类似物质,就能用它来制造更多清洁、高效的燃料—氢气,在人类面临能源危机的时候,这是一项可以造福全人类的研究。宋礼成研究组在氢化酶的仿生化学研究中,设计合成了多种活性中心模型物,受到同行专家的关注。宋先生说:“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研究,现在,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相信它会被人类合成,会为人类服务的。”

宋先生每天的生活特别快乐。虽然孩子们不和老两口住在一起,可他并没觉得寂寞:“我们有自己享受生活的方式,做家务是一种运动,我把每天买菜都当成生活的调节剂。”宋先生的生活之所以过得如此幸福,还有最关键的一点——他有一个志同道合的爱人。现在,他们不仅是生活中的伴侣,还是事业上的伙伴,在南开大学一起进行教学和科研,生活得非常充实。

学生们觉得在老师身上学到最多的还是治学的严谨和一种做科研的职责,他对每一项工作都会反复核实、校正,不允许一点偷懒的行为,而且,在学生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总是会说:“没有不行的事,只有不行的人。”

他认为:“要成功,有三个重要的能力,一是知识,二是技术,三是智力,智力中包括创新的意识,要在实践中去提高这几个方面的能力。”宋先生很肯定现在的年轻人,觉得他们有头脑,有见识,有创新思维,而且,中国科学研究的环境越来越好,中国的年轻人中一定能产生世界级的大科学家。

70岁的宋礼成习惯忙碌。他在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领导的研究组,一直是中国金属有机化学领域最活跃的团队之一,保持着论文的优质高产。至于他的健康秘诀,只不过是把做家务、逛菜市场和骑自行车到实验室,都算作体育锻炼。

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后,宋礼成说:“院士是最高的学术称号,但不是学术成就的最高点。我必须带领我的队伍继续奋斗,为国家、为南开作出贡献。”

半个世纪前,宋礼成从济南来到天津,在南开大学开始了化学学习生涯,因为成绩出色,毕业后留校,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教学。之后,宋礼成通过全国统一的出国考试,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

“出去以后才知道什么是金属有机,把门关起来不行。”如今,在金属有机原子簇化学、唯铁氢化酶仿生化学、富勒烯金属有机化学三大领域,宋礼成系统的创新成果颇受同行推崇。法国著名化学家塔拉明更在一篇论文中将某化合物取名为“宋化合物”。

宋礼成

宋礼成希望自己在氢化酶仿生化学方面争取有所突破。他已进入这个领域7年,取得了不少进展。他期待人工合成出一种现存于很多微生物体内的氢化酶模拟物,用以催化还原出清洁、高效的燃料---氢气,帮助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危机。

宋礼成 - 治学思想

南开大学第六教学楼,宋礼成的实验室里,最为人熟悉的一句话是:“没有不行的事,只有不行的人。”每当实验卡住,宋礼成就用它打气,鼓励大家寻找新方法、新思路、新视角。博士生闫敬对此十分感慨:“我们看着一个个难题在宋老师指导下迎刃而解,才知道他传授的克服困难的勇气,是我们学到的最核心的东西。”科研遇到的困难多,这句话重复得也多。2003年,闫敬跟宋礼成读硕士的时候,第一个实验是简单的熔点测试。闫敬做完测完后发现,导师就在身边。“宋老师问我数据多少,一定要再测两遍,确保数值的准确性。当时我说不用,因为操作很仔细了,请您相信我。”而宋礼成和蔼地对他说:“我不是质疑你的实验技能,而是因为我们的数据要公开发表,全世界都会看到。也许有人引用你的这个数据,如果有偏差的话,就会对别人产生影响。”

这种尊重科学的态度,也影响了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执行主任王中夏教授。他的实验结果,也被宋礼成这样检查过。1983年,王中夏在南开读硕士。那时宋礼成从美国回来不久,条件比较艰苦,但工作风风火火地开展起来了。学生们早晨八点以前都会到实验室,但通常的时候,宋礼成已经在那里了。令王中夏感触较深的是,宋礼成敢于放手让学生做,遇到问题又及时指导,很好地处理了研究生依赖教师与独立工作的关系。“这也影响到我自己后来指导研究生。”王中夏说。

宋礼成说:“我不怕寂寞,做学问应该踏踏实实,别想轰轰烈烈。”他的学生为这句话找出了大量的注脚:他反对急功近利,论文字句反复推敲;他不轻易下结论,有时大家觉得没必要的问题,他认为值得研究,结果恰好证明了他准确的预判眼光。值得自豪的是,在化学界同行中,宋礼成获得的科研项目经费并不算多,是公认的低投入换来高产出。他告诉学生:“我们拿着纳税人的钱,就要对此负责。”

主张提高效率的宋礼成,并不要求学生夜以继日地埋头苦干。但越是这样,学生们反而更加勤奋。
他时常提醒学生:“这段时间累了,你就自己安排休息。”宋礼成很细心,带学生改善生活时,会给他们夹菜,他还记得住每个人的口味偏好。

宋礼成 - 自述

在其他很多学术方向,宋礼成都有新的打算。他坐过学问的冷板凳,成为院士后,他仍有当年的心态:“要有重大理论创新是非常难的。国内的学术带头人,要成为世界级的人物,还有很长远的距离。我没想歇着,我觉得自己还年轻,我还想做点事情。”

“院士,是一个人在学术上的最高荣誉。但不是成就的最高点。我还会带领我的团队继续努力。我虽然70岁了,但感觉自己还没老,脑子还不迟钝,做科研真正条件好起来也就这几年,我能做一些就多做一些。”当选为院士,宋礼成教授虽然开心,但却非常平静。

“1979年到1981年,我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在那里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金属有机’。眼界打开了,我也从国外那些科学家身上看到了什么是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可以说,自去美国我才开始真正地做科研,那时我已经40多岁了。”他刚刚接触金属有机的时候,这个领域非常新,国内的研究水平很有限,而出去“长见识”后回国的他,深深地感到国内在实验科学上的差距。宋礼成一头扎进了实验室,在近30年的时间里,一直勤奋地耕耘。

“我大学毕业的时候,还没有像现在这样的研究生制度,所以没有读研究生,也没有‘导师’,但南开化学系比我年纪大的基本都是我的老师。我还要感谢中学老师,是他们把我送进南开大学化学系的大门。”他中学时非常喜欢物理和化学。毕业时,老师告诉他,“南开化学有名,你考南开吧。”而后的50年,除了在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和在哈佛做过三年半的学术交流,他一直留在南开。

甘于寂寞,宠辱不惊,正是宋先生为人治学最为可贵的一面。互联网上,除了专业论文,几乎搜索不到任何关于他的报道。

“接下来,我还是带带研究生。我想在氢化酶仿生化学领域内有新的突破,这是对人类未来理想能源的一种探索。”

宋礼成 - 评价

“他有一颗年轻的心。”南开大学化学硕士生罗想说,像导师这个年纪还在科研一线的并不多。而宋礼成自己说:“我没有脱离学校,老是像在做学生一样。”他认为这是自己显得年轻的原因。

宋礼成的妻子胡青眉教授也是“老南开”,求学于此,任教于此。一对教授夫妇,连同研究生,组成了一支深具影响的金属有机化学团队。她很佩服宋礼成严谨的学风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她说:“遇到困难,他总是坚持,千方百计,争取成功。撰写论文,他总是对结论反复推敲,一丝不苟。”

胡教授笑着用三个“挺”字描述了她眼中的宋先生,“他挺平常的,挺一般的,就是从事化学方面研究的一个挺普通的教授。他也有点不平常,那就是特别用心,总想着怎么才能搞得更好。”

胡教授说,老伴作为学术带头人,创新意识特别强,他善于学习,与时俱进,能带领研究组及时抓住重大热点课题,努力攻关。例如,上世纪90年代关于富勒烯金属有机化学的研究,近年来关于氢化酶仿生化学的研究,都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她很佩服老伴那种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有时候,遇到困难,我想打退堂鼓,而他总是坚持,千方百计地取得成功。他在撰写论文的时候,对实验数据严格把关,对得出的结论反复推敲,对参考文献、图表及文字都要一遍一遍地仔细核对。”

“是南开一手把他培养起来的。这50年,校园变化很大,科研条件越来越好,他对南开的感情特别深。”谈及现在的生活,胡教授笑笑说,“大部分的假期都是在工作中度过的,但我们也有自己的家庭生活,平时一起到超市买菜,与女儿聊天,周末和在美国的儿子、孙子通电话,偶尔也开车做短途旅游。”

宋礼成 - 相关词条

有机化学 博士生研究生
中国科学院 硕士研究生
院士 科学家


 

更新日期:2024-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