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切列帕诺夫

简介: 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切列帕诺夫Александр Иванович Черепанов(1895-1984)苏联中将,黄埔军校首席顾问、北伐战争时期的第一军顾问(1926-1927)和抗战时期的苏联援华总顾问(1938-1939)。二战时期的苏联第23集团军司令(1941-1944),保加利亚军队总顾问(1946-1947)。
[展开]

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切列帕诺夫的个人经历

驻中国顾问

名字也翻译为切列潘诺夫,黄埔军校首席顾问,苏联二战时期的23集团军司令。生于车里雅宾斯克地区基斯良科科耶村一个农民家庭,开始在矿业学校学习,1915年入俄军服役,1916年毕业于伊尔库茨克准尉学校,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任上尉连长,1917年加入赤卫队,参加了攻占冬宫的行动,1918年正式加入苏军,2月再斯普科夫和德国占领军发生冲突,内战期间在西北方面军和西方面军历任团长、旅参谋长和旅长。1923年在工农红军军事学院毕业,1924年6月派往中国广东,任黄埔军校首席顾问,和军校总教官何应钦一起参与军校的创建工作。1926年加入苏共。后任党军第一师顾问,国民革命军第一军顾问,先后参加平定商团叛乱,平定杨刘叛乱和二次东征,1926年北伐战争时,任第一军顾问,参与东征闽浙的战役。1927年6月回国任第43步兵师副师长,1928年毕业于高级首长进修班,1929年4月进入阿富汗,接替维·马·普里马科夫指挥在阿富汗的苏联支队,当时化名为阿里汗,6月调远东红旗集团军,以师长身份参加中东路战争。1933年10月-1934年4月任彼得和保罗步兵团指挥官,国防人民委员部检察组组长,1935年11月授予师级指挥员军衔。抗日战争后中苏关系好转,1938年8月至1939年秋任苏联驻华大使馆武官,开始任华北战场顾问,后任中国军队军事总顾问。参与制定武汉保卫战的计划,并直接参加武汉会战,九江失守后,他力主立即反攻,导致了主张后退决战的第二兵团司令张发奎被解职。1939年初他南昌会战前他制定了先发制人的切列潘诺夫计划,但被薛岳以种种理由推迟,结果日军反而抢先动手,国军迅速丢失了南昌,他的反攻南昌计划也因为部队执行不力而无法贯彻。年底他回到苏联,幸运的躲过了大肃反。

在苏德战争中

卫国战争时期,任西北方向总司令属下总监察长,1941年9月任第23集团军司令,在列宁格勒北部和芬兰军队对I抗,1943年突破列宁格勒封锁,9月晋升中将,1944年6月11日至20日,第23集团军辖步兵第97、第98、第115军,第17筑垒地域和其他部队,参加维堡战役(1944)。此次战役进程中,集团军兵团和部队利用第21集团军的战果,克服复杂地形障碍,继续发展进攻。6月17日日终前,突破芬军第1和第2防御地带,迫使芬军统帅部将自己的军队撤至沿武奥克萨河水系各湖泊北岸第3防御地带。尔后,第23集团军左翼兵团和部队参加突破这一防御地区,其中央和右翼兵团和部队顺利拔除武奥克萨河敌登陆场,占领了该河水系各湖泊南岸。7月苏芬停战后。调南方战线,1944年11月起任盟国对保加利亚管制委员会助理,副主席。1947年任该委员会主席和保加利亚军队总顾问。1948年任高等军事院校部副部长。1955年退入预备役。1984年7月6日在莫斯科病逝。曾获5枚红旗勋章,一枚二级库图佐夫勋章。著有《在普斯科夫和纳瓦尔地区》、《战斗的洗礼》、《红军的初战》、《中国国民革命军北伐》、《战斗中诞生》和《驻中国军事顾问札记》。

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切列帕诺夫

更新日期:2024-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