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志望

简介: 谢志望,字见甫,号道渊,余姚泗门人。监生。生于明嘉靖七年(1528)十月十四,卒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闰十一月初一。是明代内阁大学士谢迁的长玄孙,浙东地区著名的抗倭英雄。
[展开]

谢志望的个人经历

简介

相关事件

  倭寇之患由来已久,贯穿于整个明代,是 明朝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明朝初年,明太祖 朱元璋为了抵御倭 寇的入侵,在北起 辽东、南至广东的万里海疆设置备倭行都司、卫所、巡检司,修城筑寨,共建有58卫、89所。当时余姚境内有临山卫、三山所(今慈溪浒山),是 洪武二十年由信国公 汤和率众所筑。汤和还在临山卫东、西设置了三个关隘,泗门隘是其中之一。又在临山卫周围设置了9个烽堠,泗门大古塘上的烽堠,有兵丁5名,还有报晨鸡、报警犬各1只,遇紧急情况就朝烟暮火,随时报警。

轶事典故

  谢志望所处的嘉靖年间,正是明代倭患最严重的时期。时胡宗宪任余姚县令,看到倭寇日益猖獗,考虑到泗门地处杭州湾南岸,乃余姚西北之咽喉,遂在大古塘后筑垣构屋增建泗门堡,为练乡兵之所。后郡守梅公把泗门堡迁建至大古塘南(清初改为泗门铺,铺即驿站)。李伯生接任余姚县令后,为防备倭寇从杭州湾登陆南犯,率民循大古塘旧河道,开凿新河(即今后塘河),还在泗门堡立胡宗宪像,勒碑以记胡宗宪的功德。

  嘉靖三十二年三月,倭寇在普陀山受到大创,被俘杀近三百人,遂图谋报复。闰三月,海盗萧显率劲倭400人,先屠上海之南汇、川沙,再围嘉定、太仓,所过之处残掠不可言。朝廷派著名的抗倭将领、都指挥卢镗前去剿灭,萧显被杀。四月,残余倭寇在杭州湾南岸胜山港(时属余姚,今属慈溪)登陆,窜至泗门大肆抢掠,还攻陷了临山卫。直至参将俞大猷率军赶来,这股倭寇才退去。

家乡故事

  泗门是大学士谢迁的家乡。泗门谢氏自谢迁始,累科高举,甲第连云。谢迁是成化十一年状元,官至太子太傅、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二弟谢迪是弘治十二年进士,官至广东左布政使;次子谢丕是弘治十八年探花,官至吏部左侍郎。谢迁其他五子也各有荫封,如长子谢正(谢志望的曾祖父)官礼部仪制清吏司员 外郎;三子谢豆官大理寺左寺副;四子谢亘官左军都督府经历;五子谢至官山东武定州判官;六子谢绛溪官胶州同知。倭寇进入泗门后,把镇上的太傅宅、方伯第、侍郎第、状元第、世恩第、少傅第、光禄第等烧为白地,内藏的诰命图轴、书画手札、珍籍善本均被抢劫一空,计有明世宗御赐给谢迁的《明伦大典》一部、《文正公集》四十卷、《木斋归田稿》十卷、《湖山唱和诗》二卷,《纲鉴世史》、《类编补遗》、《梅花百咏》等,还有宋代米芾的《山水图卷》、李东阳的《李西涯翰墨手卷》等大量的历代名人书画。

  时谢志望在太学读书,史载他“读书究忠孝大旨,闲习骑射”。闻江南遭倭患,他便从北京归来,看到劫后惨状,立志杀倭。当时朝廷因兵力不足,而倭寇又飘忽不定,命令地方上举办“团练”。谢志望出资募集了乡勇五百人,分作三队,划汝仇湖地百余亩为校场,日夜操练。泗门传统庙会中的大盘阵,传说就是谢志望创编的军事列阵形式,有剪刀阵、梅花阵等阵形,队伍聚散灵活,变化多端。他还动员附近百姓进行军事演练,配备刀枪、铳炮等武器,还设置锣鼓、讯号等,分段把守大古塘等要隘,一遇倭警,即鸣锣集众,共驱倭寇。

发生战役

  嘉靖三十四年六月,倭寇百余人在上虞沥海所登陆,突犯会稽高埠(今绍兴皋埠),家居御史钱鲸来不及躲避,被倭寇杀死于蛏浦。谢志望闻讯后,迅速率领乡勇,从余姚赶到会稽。在蛏浦、东关、白洋等地,他手提长剑列于阵前指挥,500乡勇各持刀、枪、戈、矛等武器,按阵法向前厮杀。会稽当地的百姓,本来都已经四散逃难,看到谢志望带兵前来,也在远处敲锣击鼓、呐喊助阵,还在沟渠后、山林里摇动上百杆大纛旗,造成千军万马迎战的浩大声势。倭寇哪见过这样的阵势,丢下几十具尸体,向杭州方向溃退。窜至严州淳安县时,倭寇只剩60余人,却又流劫到徽、宁、太平,直犯南京,经行数千里,杀戮及战伤官兵四五千人,杀一御史、一县丞、二指挥、二把总、,入二县,历80余日,转掠至苏州才被剿灭。

谢志望

  十月三十日,倭寇又从乐清县歧头登岸,流劫于黄岩、仙居、宁海等地。海道檄余姚方士杜文明偕慈溪县主薄毕清统兵抵抗。就在当年的四月,杜文明之子省祭官杜槐刚刚战死。杜文明怀着对倭寇的刻骨仇恨,强忍丧子之痛,与毕清率军赶赴抗倭前线。行至枫树岭,与倭寇遭遇,杜槐因年老力衰,与毕清一同战死。

  当时谢志望正在曹娥江白米堰征倭,闻说杜槐等战死,倭寇将从奉化进犯四明山,便马不停蹄带领乡勇赶到梁弄。他考虑到斤岭是上虞、余姚咽喉要道,便驻兵斤岭上,选择有利地形,修筑防御工事。这时,兵道檄指挥张佑来斤岭防守。谢志望与张佑约定,官兵守岭中,他伏守岭左,共同夹击倭寇。时值严冬,天寒地冻,雨雪交加,谢志望率兵在斤岭守候了几天几天,衣不卸甲,剑不离身,严阵以待。 闰十一月初一凌晨,狡猾的倭寇二百余人趁天黑来偷袭斤岭。见正面有官兵把守,硬攻不利,便偷偷地从小路摸上山岭来。天蒙蒙亮时,正遭遇谢志望巡哨。因为山高岭窄,谢志望来不及摆开阵式,两军便大战起来。倭寇都是些亡命之徒,天性剽悍嗜杀,他们所持的长刀刃长五尺,后用铜护刃一尺,柄长一尺五,共六尺五寸,加之倭寇又善跃,向前一跳就有一丈余。而当时明朝所使用的兵器都是短器,所谓短不接长,虽然乡兵大多是遭倭患而家破人亡的青壮年农民,他们怀着国仇家恨奋力厮杀,可是往往还没靠近倭寇,反被倭寇杀死。倭寇的弓箭也很厉害,他们用的都是劲弓重箭,不轻发,发必中人,中者必死。而乡兵所持的都是软弓轻箭,倭寇被击中后,不但不会死,他们还拍拍屁股来侮辱乡兵。尽管乡兵人多势重,可是因为武器不如人,从卯时战到申时,一整天的战斗,死伤很大。

  在这决胜关头,张佑却按兵不动。他本来就为得功而来,哪里想到会遇到如此激烈的血战,早吓破了胆,蜷缩在山谷里,不敢出战。而倭寇却一队一队前来增援。谢志望见事如此,只得决一死战。他身先士卒,奋力冲入敌群,连杀三贼。可惜他已几天几夜不曾合眼,加之雪天路滑,不慎跌到在冰崖边。倭寇蜂拥而来,乱刀将他砍死。谢志望被害时年仅28岁,临死还犹呼“杀贼、杀贼”。跟随谢志望的谢氏家仆草地蛮、车三、长三、沈阳、永勒等十余人,看到主人被害,一时愤急,大砍大杀倭寇,直至全部战死。

  倭寇趁一时战胜之淫威,越过斤岭,到梁弄烧杀抢掠。二更时分,倭寇夜宿在仙桥楼上。参将卢镗从奉化翻斤岭追到梁弄,驻兵在街边楼上,和倭寇只隔一条狭窄的小街,难以摆开战场,决定放火烧楼。。倭寇见势不利,用计将金银财物从楼上掷下,诱使官兵争财。趁纷乱中,倭寇冲出楼房,到处放火,大肆掩杀,巷站十分激烈,使梁弄成为一片废墟。四更时分,倭寇只剩二十余人,向上虞方向逃窜,渡过曹娥江进入会稽县。

  余姚诸生胡梦雷及堂兄胡应龙、胡操六等率乡兵百余人,穷追倭寇至东关。倭寇在路边设下伏兵,佯装败退,引胡梦雷等进入埋伏圈,再合而围之。胡梦雷在手刃数贼后战死,胡应龙、胡操六等百余人也一同战死。后会稽县典史吴成器督众前来,这伙倭寇才被剿灭。

  事后,分守道许东望把谢志望等英烈事迹上报朝廷。嘉靖三十五年十月十五日,明世宗下旨褒奖谢志望等人。颁给谢志望的敕曰:“士禀天地之正气而临难不避,奋身抗敌,虽一死未足以成事,凛然忠义足嘉也。非朝廷隆褒恤之典,抑何劝哉?尔监生谢志望,今尚宝司卿敏行之子,故大学士迁之玄孙也。蜚声胄学,克绍家闻,自许孤忠,每怀报国。值岛夷入寇,东南乡邑屡遭惨毒,虽无职守之寄,而忠愤感激,誓不与生。督率义兵,首先拒贼,力遂疲于血战,身遽甘于乱手。有古烈丈夫之风,不其伟与。联用嘉悼,特赠尔承直郎太仆寺寺丞,有司立祠恤家。於戏,挺身赴难愧彼前,却遗烈余勇,虽死犹生,尚奋扬尔威相师殄逆,以纾未毕之志,歆予旌宠,永慰忠魂。”

历史评价

  朝廷还在绍兴新建伯祠西立褒忠祠,祭祀死难于倭患的绍兴府知事何常明、余姚监生谢志望、庠生胡梦雷等四人。清代时,褒忠祠圮,谢志望又配享于余姚龙泉山文正公(谢迁谥文正)祠。在梁弄斤岭的它山殿里,当地百姓也为谢志望塑像,柱对曰:“一生忠赤山河见,千载精神日月光。”

  被时人誉为“文宗”的南京礼部尚书文恪公孙升,两汉宇内慕名向他求文者极多,他从不轻易答应别人。可是当他听说了谢志望的事迹,欣然动笔为他撰传。孙升的二兄、时任尚宝丞的孙墀,也作《悼谢生志望》诗一首:

  书生猛投笔,剿贼勇提兵。

  报主惟恂义,捐躯不为名。

  孤忠新庙祀,太傅旧家声。

  我为纲常哭,临风百感生。

  谢志望妻陶氏,是会稽陶谐(字世和,官至兵部侍郎,谥庄敏)的孙女。谢志望遇难时,陶氏才27岁,几次欲要从死,想到有遗孤要抚养,隐忍十余年,无一日没有泪痕,最后悲哀过度而死,敕赠安人。

  谢志望的儿子名秉忠,号阳堂。谢志望战死后,朝廷特许谢秉忠入太学读书,后历官通州判官、六安州同知,诰授奉训大夫。

更新日期:2024-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