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金城

简介:梁金城,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63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地质探矿系矿产地质及勘探专业,同年留校任教。现为桂林工学院教授,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桂林工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桂林地质学会理事长,广西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高校地质学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广西科学》、《桂林工学院学报》、《广西地质》、《广西高教研究》等学术刊物编委,《珠宝科技》顾问。
[展开]

梁金城的个人经历

简介

       姓名:梁金城

  性别:男 

      生日:1959年 

       居住:海外 加拿大 

       家乡:香港 

梁金城

      1980年调入桂林冶金地质学院(现桂林理工大学),先后任地质系副主任、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和桂林工学院院长等职。

学术科研

   梁金城教授长期从事地质学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专长于显微构造与组构学、花岗岩构造学、矿田与矿床构造、灾害构造等学科领域。20世纪70年代,梁金城教授参加了全国南方富铁矿科研会战、赣东北铜矿会战,与袁奎荣教授一道,开创性地提出了海南岛存在海西褶皱带的新认识,对海南石碌铁矿的富集机制以及石碌群中的不整合等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80年代,参与了全国显微构造与组构学科分委员会的筹建,任学科分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亲自组织了全国第二届显微构造与组构学术讨论会,筹建了桂林地质学会,开展了对华南深断裂、韧性剪切带与金矿成矿、花岗岩定向构造成因等研究。特别是新资断裂带的断层岩及其构造演化、越城岭片麻状花岗岩体定向构造成因等研究成果,受到了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90年代,结合新一轮1∶5万区域地质调查,对广西区域构造、花岗岩体侵位机制与岩浆动力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先后提出了桂北丹洲群变基性岩的构造分解作用成因、桂东南的莲塘-南渡花岗岩体的脉动走滑侵位、桂东海洋山花岗岩体穹隆加膨胀复合成因侵位等一系列新认识。在桂西南地区的地台盖层中,发现和厘定了印支-燕山旋回的凭祥逆冲推覆构造,提出并研究了走滑式与逆冲式两类剪切带与金矿的关系。这一系列研究新成果均被区调成果报告所引用,并在成果验收与评奖中得到专家们高度评价,认为该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中的领先水平。近年来,针对我国南方岩溶地区多发性的岩溶塌陷与滑坡,开展了灾害构造的研究。

个人成就

  梁金城教授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曾先后多次应邀赴美、澳、英、德、日、泰、缅等国进行学术访问与交流,在中、英双方的资助下,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合作开展了对南华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构造成矿机理的对比研究,与国外高校、科研及权威鉴定机构签订了多项国际教育与科研合作协议。

     梁金城教授不仅从事自然科学研究,而且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和学科建设,领导了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向桂林工学院的学科转型与学科构建,桂林工学院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是广西区第一批重点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的学科带头人。也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基础地质学》的主要成员。

个人荣誉

  梁金城教授先后发表科研论文60多篇,成果5次获省、部级奖励,先后获桂林市劳动模范、广西区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等荣誉和享受国家专家津贴。

  目前,梁金城教授正在主持华南花岗岩体侵位模式与岩浆动力学、扬子陆块与华南活动带边界(广西段)的厘定等地质应用基础研究。一个以梁金城教授为首的学科群体,正活跃在科研和教学第一线上。

相关报道

  梁金城教授是桂林工学院的博士生导师,曾历任学院副院长、院长。上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早期,由于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地质专业人才的需求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单科性地质院校的办学陷于十分困难境地,当时他分管教学和科研工作。他组织教师深入全国的一些有关用人单位开展人才需求调查,组织全院教工进行学科调整大讨论,制订出学院学科(专业)调整和建设发展的计划与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以老专业改造和创造新专业为中心的学科转型与建设工作。当时学院师资、设备和财力等办学条件严重不足,就想方设法采取与社会企、事业单位联合办学等一系列措施去建设新专业。1994年学院成功地由桂林冶金地质学院更名为桂林工学院。

  正值桂林工学院学科转型和建设的关键时刻,1994年末国家教委将桂林工学院列入了全国第一批新建院校合格评估名单。由于当时学院新建了大量新专业,办学条件与评估指标体系有很大差距,学院在发展中又面临新的巨大压力。当时梁金城教授已任学院院长,在学校学科转型和教学评价的双重压力下,作为学院主要领导之一,他迎难而上,带头立下"桂工不取得合格评价立即下台"的军令状,在多方奔波争取上级支持的同时,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全院师生员工共同努力,以"校兴我荣、校衰我耻"为口号,充分发扬"桂工人"不怕困难,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老传统,又一次勒紧裤腰带进行艰苦的迎评建设,并最终使学院于1997年连续通过了国家教委的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硕士点办学条件评估和成人教育合格评估。桂工的这种精神面貌使评估专家组的专家深受感动,专家们在评估结果反馈会上动情地说,桂林工学院的办学硬件虽然仍有不许多不足,但你们的某些教学管理水平,已经接近一些重点院校,这是因为你们有一种可贵的精神,那就是"桂工精神"。

农民画家

  昨日下午,在既是卧室又是画室的简陋房间里,67岁的梁金城正挥毫泼墨尽情挥洒。不一会儿,一幅新农村工笔画跃然纸上。他说,他可以一天不吃饭,但不能一天不画画;他可以一个月足不出户,但不能一天离开画室;他可以一年不添一件新衣,但不能一天不摸画笔。

  走进梁金城的家,如同进入了一个画的世界。墙上挂满了画,箱子里装满了画,地上堆满了画,谷仓上镰刀、斗笠等农具与画卷堆放在一起,显得有些另类。

  说起画来,又黑又瘦的梁金城滔滔不绝。他说他的父亲写得一手好字,擅长画虎,作门神。受父亲熏陶,他从小就喜爱作画。

  上个世纪40年代,梁金城就读印尼苏门答腊的中华小学。有一天放学回家的途中,他亲眼见到一只小猴子跑到大街上,扒下别人的衣服自己穿上。他一到家就将这一有趣的场景画了下来,这幅画很快在学校展出,这也是他的“处女作”。从此以后,他开始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艺术生涯。

  1949年3月,由于父亲的坚持,梁金城一家搭船返回了故乡新店蔡厝村。1958年,梁金城回国后的第一篇作品 《蔡厝新貌》发表了。梁金城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他说,新中国成立后,家乡的变化景观一次次强烈地冲击着他,终于让他的灵感如海中的潮水一样奔涌而来。

  “白天做工,晚上画画。”梁金城这位地道的农民画家拿着画笔当锄头,创作出了一大批农民画新作,表现题材也由农家生活拓展到家乡的山水。作品《翻腾的海岛》入选全国全军美术展览;《香蕉家禽》入选全国农民画展;《锦上添花》获省农民画展优秀奖……

  有不少人找上门来央求跟梁金城学画画。有趣的是,学生们从来不叫他 “老师”,而是亲昵地称呼他“爷爷”或“伯公”,因为在学生的眼里,梁金城和蔼可亲,他们亲如一家人。

  梁金城带的学生数以百计,却从来没有收过一分钱。他常常还要倒贴画纸、画笔、铅笔等。6元钱一张的画纸,有时候他一送就是十张八张。梁老先生说,他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把传统的技艺传承给下一代。对梁金城而言,活到老画到老是一生最大的快乐。

更新日期:2024-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