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发

简介:张廷发(1918年4月9日-2010年3月25日),福建沙县夏茂镇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领导人,曾任第十一、十二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空军原政治委员、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展开]

张廷发的个人经历

人物简介

张廷发(1918年-2010),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夏茂镇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1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5军团第37团班长、排长,团部通信主任等,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7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调任红31军第91师司令部参谋。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9师东进纵队通信科科长、作战科科长,第385旅司令部作战股股长,参加了开辟冀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1942年起任第129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太行军区参谋处处长,第七军分区司令员,参加了安阳、邯郸等战役。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第6纵队参谋长、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参与制定出击陇海路、定陶等战役计划,组织司令部战斗保障工作。1947年夏天,随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任桐柏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率部在桐柏以西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948年调任中共汉南工委书记和汉南指挥部司令员兼政委、中共襄樊地委书记和襄樊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第二野战军第11军副军长等职,参加了宛西、宛东、襄樊、淮海、渡江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于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第11军副军长。1953年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司令员、政委。1977年至1985年任空军司令员。是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10年3月25日3时5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生平经历

1918年4月9日,生于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夏茂镇。

1933年秋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红五军团第三十七团三连任班长、排长,曾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

长征中,任红三十七团通信主任。

张廷发

1935年随红军左路军行动,后任红三十一军第九十一师司令部参谋。

1936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司令部参谋。

1938年1月,任东进纵队通信科科长,参加开辟冀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1938年春,任纵队作战科科长。

1939年秋,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学习。

1940年任第三八五旅轮训队队长,1941年任三八五旅司令部作战股股长。

1942年任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

1943年任太行军区参谋处处长,1944年任太行军区第七军分区司令员。

1946年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六纵队参谋长,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参谋处处长。

1947年任桐柏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率第二十九旅主力和数百名地方干部,在桐柏山以西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1948年奉命率两个团一个独立营,南渡汉水开辟新区,任中共汉南工委书记和汉南指挥部司令员兼政委。

1949年任中共襄阳地委书记和襄阳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曾率部参加邓县、宛西、宛东、襄樊等战役。

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十一军副军长;1953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一副参谋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958年任空军参谋长,1962年任空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1977年任空军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委;中共11、12届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他主持制定了空军建设规划,加强战略训练,严谨治军,为空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1985年增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10年3月25日3时5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等出席葬礼沉痛悼念张廷发同志。

自红土地

概述

在那风雨飘摇的时代,一名年仅15岁的少年离开生他养他的故乡沙县夏茂镇,参加了红军,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就是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空军原司令员张廷发将军。

张廷发出生于沙县夏茂一个银匠家庭。

张廷发自幼聪颖,勤奋好学,曾获全县小学生国语演说比赛第一名。由于家境贫困,小小年纪的他就跟父亲学手艺,为家庭分忧。张廷发从小就显示出组织才能,与小伙伴一起上山打柴,他就给大家分工,砍的砍,捆的捆,既能让大家玩得开心,又能让每个人都挑一担柴火回家。因此,小伙伴们很喜欢和张廷发一起干活。

1928年,沙县籍学生官锦铨、黄可英、姜源舜等回到家乡成立中共沙县特别支部后,常在夏茂一带活动。那时,张廷发常在街上看到他们。后来,张廷发得知有红军来夏茂开展筹粮筹款和动员青年农民参加红军等事情。

1933年7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组建东方军入闽作战。并于当年8月解放沙县夏茂,成立了苏维埃政权。9月,彭德怀率领的红军第五军团第十三师在沙县夏茂等地扩军,张廷发闻讯参加了红军。据张廷发将军回忆,他加入的部队是红五军团十三师三十七团,团部设在夏茂东街一家大房子里,报名地点就在他家对面的教堂。报名后他就编到新兵连,连队有130多人,新兵连在夏茂没驻几天就出发了。

在建宁经过短期集训后,张廷发被编入三十七团某连任文书,不久任营部参谋。后来,他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中任团通信主任。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张廷发同志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第5军团13师37团三连战士、班长、排长、团通信主任,红31军91师司令部参谋、股长,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极其险恶的环境中,他克服重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各项任务,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

二、抗日战争时期

张廷发同志先后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司令部参谋,129师东进纵队司令部通信科科长、作战科科长,129师385旅轮训队队长、司令部作战股股长,129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太行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其间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和多次反“扫荡”战斗。1944年任太行军区第七军分区司令员,率部参加道清战役、安阳战役、邯郸战役,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发展壮大了抗日武装力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解放战争时期

张廷发同志先后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六纵队参谋长,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南下大别山支队司令员、桐柏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中共汉南工委书记、桐柏军区汉南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在刘伯承、邓小平同志的直接领导下,他参加了邓县、宛西、宛东、襄阳等战役,领导汉南工委成功收编了众多民变武装,表现出优秀的军事指挥才能和组织领导才能。邓小平同志在写给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报告中,给予桐柏军区第三军分区“胜利最多、士气民气最好、发展最大”的高度评价。1949年5月,张廷发同志任中共襄阳地委书记、襄阳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领导进行当地的剿匪、土地改革和巩固解放区工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张廷发同志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身先士卒,英勇战斗,表现出一名共产党员对党的事业的坚定信念和赤胆忠诚,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新中国成立后

张廷发先后任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政治委员。张廷发同志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11军副军长。1953年2月,张廷发同志调空军工作,先后任空军第一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他积极探索总结空军部队建设规律,坚持从严治军,狠抓各项工作落实,特别是对专机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坚持靠前指挥,主动克服困难,保证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行及外国元首、政府首脑访华的专机飞行安全。1956年5月,参与指挥并成功开辟了北京至拉萨空中航线,创造了我国航空史上的奇迹。

五、“文化大革命”期间

张廷发同志受到残酷迫害,被停职反省。1969年10月和1970年8月,先后被送往山东鱼台和陕西大荔农场监督劳动,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他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忍辱负重,与林彪一伙进行了不懈的斗争,表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坚持真理的高贵品质。1973年恢复工作后,张廷发同志任空军副司令员、空军党委第三书记,1975年10月任空军政治委员、空军党委第一书记。他与空军党委绝大多数常委一起,同“四人帮”进行坚决斗争,经受住了严峻的政治考验。

1977年4月,张廷发同志任空军司令员、空军党委第一书记。他坚决贯彻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始终把教育训练摆在战略位置,带领空军党委领导班子,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全面整顿机关、部队,推动各方面拨乱反正,使空军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高度评价。在他任司令员期间,空军圆满完成了首次战备训练汇报表演、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华北地区实兵演习和新中国成立35周年阅兵等重大任务。六、粉碎“四人帮”后

张廷发同志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1985年退出一线领导岗位后,他仍然关心党的事业,关心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关心空军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关心老区建设,为帮助扶贫事业、希望工程不遗余力。他关心党史军史工作,认真撰写回忆著作、文章,为有关部门提供重要的历史资料,为宣传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尽职尽责。

生平荣誉

1977年张廷发任空军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委。他主持制定了空军建设规划,加强战略训练,严谨治军,为空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张廷发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十一次、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7年至1982年任中央军委委员、常委,在1985年9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和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曾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老年时期

晚年的老将军依然象以往一样热切地关心家乡的建设,关心客家乡亲,每当在京客籍人士聚会时,只要他有空都会前来参加。几次回福建家乡视察时,叮嘱地方领导要努力发展经济,让家乡人民的生活过得更美好。

2010年3月25日,张廷发将军因病逝世,终年92岁。

社会评价

张廷发同志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共产主义事业。他赤胆忠心,智勇双全,身经百战,出生入死,临危不惧,功勋卓著,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为新中国的国防事业和人民空军的建设发展鞠躬尽瘁,奉献了毕生精力。他具有坚强的党性和组织纪律观念,坚决拥护党中央,服从党的命令,执行党的决议,识大体、顾大局,以党的事业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正直,襟怀坦白,严于律己,团结同志,廉洁奉公,厉行节约,始终保持了艰苦朴素的革命本色。张廷发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的革命精神、崇高品质和优良作风,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张廷发曾多次回乡视察;2003年2月9日,张廷发将军到母校--沙县第一中学参观。老将军携夫人参观了位于沙县一中校园东侧的历史文化古迹、学校国防教育展馆--兴国寺和新建的一中科技楼。参观完后,老将军挥毫写下“祝母校越办越好”的题词。

将军战绩

战争年代

八路军129师野战军赤岸村

“誓死杀出一条路,保卫刘、邓首长安全转移!”张廷发举起了铁拳,刘、邓首长信任地挥了挥手。

来犯的是一支由日军专门挑选的精锐人员组成的“挺进队”,专门偷袭八路军首脑机关。张廷发凭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利用黑夜和山地复杂的地形,硬是在敌人合围的“铁桶”圈中撕开了一条血路,掩护刘、邓首长和师部机关安全转移。为确保刘、邓首长的安全,他带领警卫连向相反的方向引诱敌人,让尾追的日军离师部越来越远,保证首长的安全万无一失。他们同日军周旋了三天三夜,当任务完成后,张廷发带着未伤一人,未丢一枪的警卫连回到师部时,刘、邓首长满意地笑了。

1947年夏,张廷发任桐柏三分区司令员,刘伯承司令亲自安排任务,他指着地图对张廷发说:“千里中原,此处甚为要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演义》里,发生在此处的战事占有很大部分。三分区里,南阳地区有国民党一个师,襄阳地区有一个整编旅,邓县有地方部队12千团,这里可是块硬骨头啊!”

邓小平拍拍他的肩头说:“你们桐柏军区的工作就是去开辟新区,既要打胜仗,又要占地盘。”

张廷发手里只有2个团的兵力,面对国民党10万雄兵,他毫不畏惧,在刘、邓首长的直接领导下,用一年多的时间,歼灭了区内国民党军的大部,建立起大片的解放区。1986年12月,中央文献研究室在编辑《邓小平文选》时,查找到1948年8月24日邓小平亲笔写给中央的报告,他在分析了晋冀鲁豫解放区中几十个分区的情况后,专门写道:“……桐柏三分区则从两个团中分散掩护地方工作,集中一个团积极歼击反动武装,结果胜利最多、士气民气最好、发展最大……”,邓小平同志极少用形容词夸赞干部,向中央报告工作而使用了三个“最”来夸奖手下干部的工作,是仅有的一次,由此可见张廷发工作成绩之突出,及邓小平的爱将之意。

嗣后,刘、邓率二野大军进川,张廷发被作为重要干部留任襄阳地委书记,不久,又调任为二野十一军副军长。

建国以后

1953年空军扩大时,和部队一起进入空军,并担任空军第一副参谋长。1955年,37岁的张廷发被授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军衔,1958年40岁时,又被罗瑞卿和刘亚楼看中,晋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参谋长,后又晋升为空军副司令,仍兼参谋长。

在他任空军司令的日子里,他和空军一班人先后组织落实了44个军用机场的开放,和地方合建了20余个机场,还把长期以来空军管民航的体制打破,分出民航,让民航根据国际惯例自主经营。

对越自卫还击战

对越自卫还击战后,1979年5月至1982年3月,越南使用米格-21等型飞机,对中国一侧境内进行航空照相和电子侦察达30多次,其中6次进入我国领空。由于每次时间都很短,我空军未能给越机以打击。4月,张廷发在南宁召集关于反击越机侦察窜扰的专题研究会,拟定措施。一是针对越机入侵情况突然,战机短暂的特点,指挥机关和作战部队必须坚持常备不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二是应用防空作战的传统经验,在指挥机关中精选有较高组织指挥、保障能力的指挥员和各类战勤人员组成“一号班”,遴选战术技术最熟练的飞行员组成小分队,进行针对性训练;叁是组织高射炮、地空导弹部队机动设伏,配合作战。

1984年3月28日,越军一架米格-21侦察机进入我领空,被我空军击伤。1987年10月5日,越军一架米格-21侦察机侵犯我领空,被我地空导弹部队击落,飞行员被生俘。

爱情故事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常委、空军司令员张廷发将军的客厅,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主人那些遒劲有力的书法。其中一个硕大粗犷的“竹”字,居厅堂正中而挂,耐人寻味,上题:

“赠老伴培玉

竹子坚硬,挺拔光洁翠绿有高贵素雅的美誉

一九九八年六月战友廷发”。

这竹子的品格和特征也正是老将军和妻子熊培玉爱情的写照。

一见钟情结良缘

1949年,张廷发将军率部解放了湖北襄阳,就任襄阳地委书记、襄阳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全国解放后,南北征战的将士们大都可以和家人团聚了,可张廷发却是形单影只。想起妻子,这位铁打的硬汉就有说不出的伤心:妻子生病时,他正跟随刘伯承、邓小平挺进中原,他是在率部南下汉水时,得知妻子病故噩耗的。他将这一悲痛埋藏在心里,全力投入解放战争中,在桐柏军区首长领导下,主持开辟了汉水两岸解放区。1948年8月刘邓大军在给中央的工作报告中,称赞张廷发领导的桐柏三分区“胜利最多,士气民气最好,发展最大”。

看到张廷发孑然一身,军政事务繁忙,还要照料年仅4岁的小儿子,一些好心的部下为他做起了红娘。18岁的武汉姑娘熊培玉就这样经人介绍走进了张廷发的生活中。

熊培玉出身于贫苦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教了一辈子古文,两袖清风,是善良勤劳的母亲把6个孩子抚养大。老三熊培玉在女中读书时思想就要求进步,解放前夕进入革命大学,1950年1月被分配在襄阳搞土改。

第一次见面,熊培玉不知张廷发是多大的官,只觉得他年纪虽然比自己大出一轮,但人好,说话有水平,办事干脆利落,对年轻同志极为关心。尤其是看到张廷发讲起亡妻心头大恸,禁不住热泪潸潸,对他更生尊敬:他不仅为人坦荡,而且有情有义。颇有军人风度的张廷发,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年轻而单纯的少女心。而张廷发眼中的熊培玉外表秀丽,思想单纯,也许是从小受古典文学熏陶的缘故吧,言谈举止颇有大家闺秀的气质,更重要的是,她热爱共产党热爱解放军,工作肯干且能吃苦。两人一见钟情,半个月后即闪电般地登记结婚。湖北民俗忌讳“填房”,婚前,熊培玉没把张廷发二婚的情况告诉家人。

从不摆领导夫人架子

一年后,中央军委任命张廷发为11军副军长,待命入朝作战。军令火急,人走家搬,夫妻俩带着3个来月的女儿,离开襄阳前往湖北省委报到。按规定,熊培玉完全可以跟随张廷发北上,留在志愿军安东(今丹东)后方。可她却不想做闲人,更不想拖张廷发的后腿,表示要留在武汉一边带孩子一边学医。张廷发对妻子的选择非常赞同。

熊培玉回到武汉娘家后不久,把张廷发前妻的孩子也接来了。左邻右舍始知她“填房”真况,一时间飞短流长。可她却毫不在乎,视丈夫前妻的孩子如同己出,疼爱有加。张廷发北上时,没给她留多少钱,而此时她娘家正闹穷,一下子又多出了三张嘴,更是困难,有时只好靠变卖家产过日子。熊培玉进湖北医学院助产班后,更是要几头兼顾,但她苦苦地熬着。湖北省委知道这一情况后,把张廷发的家属作为困难户照顾。

1953年,张廷发所在的11军军部奉令调入空军,组建空军第5军军部。张廷发被任命为空军第一副参谋长。熊培玉才得以到北京与丈夫团聚。看到丈夫工作繁忙,她多么想留在丈夫身边照顾他呀!可此时恰逢天津军医大学招生,张廷发为她今后的前途着想,主动提出让她进军医大继续深造。难得丈夫考虑得这么周全,可三个年幼的孩子怎么办?她犯愁了。张廷发看出了妻子的心事,安慰道:你就放心去吧,家里有我呢!这么暖暖的一句话,把熊培玉说得热泪盈眶。

一年后,天津军医大学迁往长春(是为一军大)。这下可苦了熊培玉。以前在天津时,她还能够隔两个礼拜回京和家人团聚。远在长春,千里迢迢,来去不易。何况这时她又添了儿子小春。头一年回北京吃完年夜饭,年初一就又得赶回长春上学,小春哭叫着不让母亲走,她抱着儿子的手怎么也放不下。想到还得在长春熬上4年,泪水忍不住扑簌簌落下,她真有点怕自己吃不消了。这时,又是张廷发一番情真意切的鼓励,使她打消了打退堂鼓的念头:自己去上学,够丈夫苦的,他既要顾及空军这个大家,又要照顾小家里的几个孩子,太不容易了!自己不把书读好,对不起他!她擦一把滚烫的眼泪,向着北方而去。

在军医大上学的领导夫人不少,每次来回,她们买的火车票大都是软、硬席卧铺,而熊培玉坐的均是硬座,她不想沾丈夫的光。正因为她勤奋好学,从不摆领导夫人的架子,在师生中口碑甚好,1955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熊培玉从军医大学毕业了。此时空军总医院刚刚创办,急需医护人员,她被分配到了空军总医院当医生,尔后又转到空司门诊部。熊培玉来空军后军衔套少尉正排,其实应为副连,她起先有些不平,但张廷发给她上了生动一课:当年在福建与我同时参军的有二三百人,战争年代他们先后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解放后只剩下我一人,能活下来已是万幸,还争什么待遇呢?工作上政治上向前看呗。经丈夫这样一说,熊培玉什么话也没有了,全心全意投入到心爱的医疗工作岗位上。

风雨同舟路漫漫

1959年,熊培玉做子宫切除手术。此时张廷发出差杭州,回京后立即赶到医院,悉心照料妻子。2年后,熊培玉做胆囊切除手术,也碰到张廷发开会。他利用午休时间选了一些营养品送到301医院。64年,熊培玉又得了一种怪病,有时会突然跌跤。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经常是抱病为别人治疗的。但这次却不行了。身为医生不能给人看病,这是熊培玉最感痛苦的事情。张廷发看她心急如焚,既替她着急,又很心疼她。“我年纪轻轻,就落下一身病,今后怎么做工作?”熊培玉望着丈夫,眸中满噙泪水。“你会好起来的,但不能急。”张廷发理解妻子的心情,并尽力开导她,“先把身体治好,才能更多地、更好地做工作。” 熊培玉病情好转并能坚持上班后不久,一场席卷整个中国的“文革”风暴降临了。空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张廷发因为得罪了空军头号人物吴法宪,一夜之间打倒他的大字报遍布空军司令部大院。迫害在不断升级。从喷气式,戴高帽,游街批斗,搞车轮战,张廷发都经历过了,但他始终是铁骨铮铮,没有向林彪、吴法宪之流屈服。 熊培玉也受到审讯,“造反派”逼她交代张廷发的反革命罪行,她始终一句话:张副司令员脾气不好,那是真的,在我们家我看到过他对有些干部发脾气,但要说他反党反毛主席,绝不可能!“造反派”又逼熊培玉与张廷发划清界线,被熊培玉理所当然地拒绝了。“造反派”奈何不了熊培玉,便生出歹念:在批斗张廷发时,逼她在旁观看。看到丈夫被这帮没人性的畜牲狠命毒打,熊培玉大叫一声,全身的血管痉挛起来……

张廷发见妻子备受折磨,于心不忍,回到家里主动劝说妻子离婚,并揭发他,以便顺利过关。熊培玉想到丈夫身处逆境,还时时处处为她考虑,心头不禁万分感激,却又嗔怪道:“你又没做过什么坏事,有什么好揭发的?你要再说离婚,我就揭发你嫌弃老婆不好。”听着妻子的这番肺腑之言,张廷发还能说什么呢,他紧紧抓住妻子的手,无限深情地说:“培玉,只是苦了你……”熊培玉依偎着丈夫宽厚的肩膀,既坚定又温存地说:“我们患难与共,你放心,我能挺住的!” 对张廷发的批斗没完没了,他每次受批斗回家,熊培玉总要细心地为他擦洗干净,然后扶他到床上躺下。“造反派”一个月只发给张廷发20元生活费,他照样交党费。剩下的那点钱要维持生计还要给丈夫补充营养,熊培玉想了个办法,每天将菜和一丁点儿肉,用小砂锅炖了,极尽所能地给丈夫补充营养。 有一次张廷发在批斗中被打断几根肋骨,遍体鳞伤。回来时棉衣裤血迹斑斑,眼睑垂肿,两眼突出,髋骨和膝部肿胀得不能打弯,连大便也不能下蹲,熊培玉见丈夫被折磨得没个人样,伤心而哭。不一会儿“造反派”又来揪人了,她愤怒地斥责道:张副司令被斗得大便都不能下蹲了,你们有人性没有?“造反派”却蛮横地嚷嚷这不影响批斗,不由分说就吆喝着上前来抓人。熊培玉万分紧张,双腿一软,瘫倒地上…… 医生诊断熊培玉脑血管痉挛、血栓致偏瘫。可“造反派”却不信,用一支粗长的针,狠命地往她腿上扎,看她知不知道痛。12岁的儿子小鹏见妈妈遭受这般摧残,在一旁痛哭不已。因为得不到认真治疗,熊培玉没能站立起来,身体不仅愈发虚弱,而且臃肿肥胖。“造反派”在她身上抓不着什么把柄,又看她重病在身,便把她当作“废人”不再理睬了,并强令张廷发一家搬家。于是,马车后头废弃不用的拖斗里躺着熊培玉,张廷发在前头吃力地拖,小翔小春两个孩子在后面使劲地推,一家人就这样一步一颤地离开了曾经有过无限温情的将军楼,搬到了一间小房子里。 “靠边站”后的张廷发还是每隔几天就要被那伙人拉去批斗。熊培玉想:自己身体垮了,绝不能让丈夫的身体也垮下去!她不仅在精神上抚慰丈夫,在物质上也尽量照顾丈夫。一次,她好不容易弄来了12个饺子,自己一个也没舍得吃,也嘱孩子们不吃,全部留给张廷发吃。丈夫每次挨斗回来,她一个偏瘫的人,总要硬撑身子,想尽一切办法煮东西给他吃。夫妻俩都患有高血压,她就把门诊部给她的仅有的那一点药让给他吃。“文革”结束后,张廷发的身体无大碍,儿子说,要不是我妈照顾,你哪有今天这么棒的身体!张廷发感动之余,问妻子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妻子回答:因为你是我丈夫,不是坏人,你对我不是一样的好吗? 患难之际情更真。在逆境中,张廷发对妻子虽然无力给予更多的呵护,但他从小处入手,点点滴滴不乏感人的情愫。熊培玉偏瘫后上厕所都是大难题,张廷发便给她准备了一个方便使用的便盆,每天都要来回倒上好几次。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在四五年中,张廷发为妻子端大小便,从不说个臭字。最为可贵的是,张廷发鼓励妻子战胜病魔,重新站起来。在没有任何药物治疗的情况下,他每天搀扶妻子锻炼走路,以使她的腿肌肉不至于萎缩,数年间从没有间断过。有时,熊培玉练得疼痛难忍,身子骨好像都散了架,但看到丈夫头上大颗大颗地冒着汗珠,便又来了精神。丈夫比自己更累,为了丈夫,为了这个家,为了今后能站起来继续为革命工作,她必须练下去! 张廷发被遣送农场监督劳动,“造反派”不准熊培玉一同去。张廷发想到孩子们都去外地了,妻子断断是不能照顾自己的,他说什么也要带上妻子。经过斗争,终于获准。农场的蚊子多如牛毛,上个厕所屁股都要被叮出一个个疙瘩。为了保证丈夫睡上安稳觉,熊培玉每天都要为丈夫驱赶蚊子,丈夫入睡后自己再睡。而劳动之余,张廷发一如既往地天天搀扶着妻子走路练腿。经过数年努力,爱情战胜了病魔,1972年,偏瘫数年的熊培玉终于能下地行走了。 “九一三”林彪自我爆炸后,张廷发得以回到北京,1973年恢复工作,任空军副司令员、空军党委第三书记。夫妻俩在找寻失散的孩子时,得知18岁的儿子小翔已在北大荒病死。失子之痛,熊培玉头发白了一片。妻子想去北大荒看儿子的尸体,张廷发怕影响不好,予以劝阻,而他自己却一个人关在房里痛哭失声。 丈夫又大权在握了,作为夫人,熊培玉没有对当初整自己一家的有关人员采取报复手段,她的一言一行都考虑到领导夫人的影响。她还是当她的医生,为人治病疗伤。 1975年,张廷发升任空军政委、空军党委第一书记。当时,空军是“四人帮”争夺的重要阵地,张廷发临危受命,两位时任军委领导工作的老同志向张廷发交待:必须保证党对空军的领导权不被野心家夺去,保证空军每个部队的领导权不被野心家夺走。虽然“四人帮”也屡屡对张廷发暗示、打招呼并大加拉拢,但他硬是顶住了这股压力,保证了空军部队的稳定。一位德高望重的重新负责军委领导工作的老同志曾如许称赞:“张廷发同志是准备第二次被打倒的!”熊培玉虽然不了解政治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但她相信并全力支持自己的丈夫,使丈夫没有后顾之忧地投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张廷发夫人如是说:治军严,治家也严

1977年4月,张廷发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空军党委第一书记,随后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常委。空军是遭受林彪、“四人帮”严重破坏的重灾区,张廷发认真贯彻中央军委指示,同空军70多万指战员一起艰苦奋斗,忘我工作,使空军各项工作发生了根本变化。熊培玉除了在生活上给丈夫无微不至的照料外,平时还是和普通医护人员一道,兢兢业业地尽一个医生的职责,在同事和病人中口碑甚好。一次,空军某中层干部到医院看望生病住院的妻子,其妻当众表扬熊医生如何如何尽职,他看到熊医生不由得“哎呀”一声:这不是张司令的爱人吗? 熊培玉一向反对夫人参政,对领导夫人打着丈夫旗号办事的现象深恶痛绝。有人向她打听有关人事方面的消息,她的回答从来都是“不知道”,有人想走她的后门,她回绝道:“张司令不听我的,我去说了也没用。”张廷发对妻子的评价是:“培玉这同志很本分,随着我的职务提高,她的表现也越好,既不利用我的影响来办私事,也从不对我施加影响来为别人走后门。这是最可贵的。”而熊培玉又是怎么评说丈夫呢?她说:“他这个人呀,治军挺严,治家也严。结婚后,他对我的要求特别严格,才有我后来的表现。”

从领导位置退下来后,张廷发的晚年生活过得愉快充实,除了广泛阅读马列著作、党史书刊,每天还坚持练一二个小时书法,几年后成为名声在外的“业余书法家”。他练书法是熊培玉建议的,她是医生,知道学书法可以使人屏心静气,延年益寿。而且她还主动“投资”,给丈夫买来笔墨纸砚,每天还陪着他练字。 无论是在位还是离休后,张廷发如同严格治军一样,治家甚严,从不允许子女们利用他的职权和影响谋私利。他有一句常挂口头的话,人家的孩子怎么样我管不了,但我的孩子决不能沾我的光。值得他欣慰的是,子女里面没有一个违法乱纪的,也没有私生活的绯闻。这是他言传身教的结果。 张廷发是武将,感情上却很细腻。熊培玉中年和晚年身体都不好,身居高位的张廷发毫无怨言地照顾她,对此,熊培玉感慨地说,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张廷发对妻子一往情深,对岳母也是礼敬有加。现年95岁的岳母前后在他家住了10多年。老太太得以高寿,是与她愉快的精神生活分不开的,她逢人便夸女婿是“孝子”。 正如张廷发所坦言的一样,他和熊培玉的感情生活没有精彩的故事。以前她上学,他给她每星期一封信,字里行间也从没有我爱你什么的语言,都是些鼓励学习和做人的大道理。以致“造反派”抄家看到这些信后,都说没意思。但他们平平淡淡的感情世界里,却蕴含着真正意义的崇高而美好的爱情。 1997年9月,疾病缠身的熊培玉被诊断得了癌症。晚年遭此重大打击,做手术时又那般痛苦,熊培玉真不想再去医院了。但想到自己要是早走了,对丈夫是个打击,为了心爱的老伴,她最终还是上了手术台。她住院3个月,张廷发几乎天天陪同,谁换都换不下来。真挚的感情,对熊培玉稳定情绪起了很大的作用,以致她躺在手术台上,血压没有升高,心率也没有加快。主刀医生感慨自己几十年来没碰见过心理状态这样好的癌症病人。做完手术后,熊培玉拼命锻炼身体,每天都风雨无阻练气功,她要争取多活几年,能多陪丈夫几年。 张廷发将军78岁生日,夫人熊培玉欣然作首打油诗庆贺。诗曰:“七十有八华诞喜,相濡以沫四六年,祝君年年康尔寿,我愿伴君到百年。”

后世纪念

2018年4月10日,纪念张廷发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10日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出席座谈会,并在会前会见了张廷发同志亲属。

更新日期:202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