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敖

简介:孙叔敖(áo)(约公元前630年~公元前593年),姓蔿,名敖,字孙叔,华夏族,楚国期思县潘乡(今河南省淮滨县)人。淮河洪灾频发,孙叔敖毛遂自荐,主持治水,倾尽家资。历时三载,终于修筑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借淮河古道泄洪,筑陂塘灌溉农桑,造福淮河黎民。后来又修建了安丰塘等大量水利工程孙叔敖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主张以民为本,止戈休武,休养生息,使农商并举,文化繁荣,翘楚中华。因出色的治水、治国、军事才能,孙叔敖后官拜令尹(宰相),辅佐庄王独霸南方,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国家。因积劳成疾,孙叔敖病逝他乡,年仅38[1]  岁。《孟子·告子·下》生死之论(中学教科附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中载,“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列其为第一人。毛泽东主席在视察淮河时多次提到孙叔敖,说他是一个了不起的治水专家。
[展开]

李叔敖的个人经历

基本内容

论说中国历史上的名相忠臣,最早也是最著名的要数楚庄王的令尹孙叔敖。他不仅勤政廉俭,而且文武兼备、厉行变革,个人身世也极有传奇色彩。正如清代诗人郑机诗中所吟颂的:"惟楚有材举亦殊,叔敖入相海之隅。虞邱荐牍输巾帼,优孟陈情胜士夫。围郑回辕非畏事,城沂命日有深图。功名岂尽埋蛇报,阴骘从来信不诬。"孙叔敖以事功人格美誉留传,伟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孙叔敖为"循吏第一"。

  孙叔敖(公元前约630年-公元前593年),楚国名相,蒍氏,名敖,字叔敖,一名蒍猎。孙叔敖出生于郢都(纪南城)北海子湖边白土里(又称孙家山,今雨台山附近)。

  由于行政、治军有功,楚庄王多次重额封赏,孙叔敖坚辞不受。为官多年,家中却没有积蓄,临终时,连棺椁也没有。司马迁《史记》中记为"循吏"第一。去世后,归葬于江陵白土里。另在沙头镇(今沙市区)有衣冠冢。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立有"楚令尹孙叔敖墓"石碑。墓在今中山公园东北隅。

  故事:

  战国时,有个小孩叫孙叔敖。他的奶奶常常给他讲两头蛇的故事,说谁如果不小心,遇到了两头蛇,必死无疑。

李叔敖

  一天,孙叔敖外出玩耍,不巧遇到了两头蛇,他急忙搬起石头砸死了它。然后又挖了 个坑,把蛇埋了。之后,哭着回到了家里,扑到妈妈怀里说:“妈妈,我活不长了,我今天遇到了两头蛇。”

  妈妈问它两头蛇在哪里?他说:“我怕别人也遇到它,所以,我把它埋了。”

  妈妈笑着夸他是个为别人着想的好孩子。又告诉他,两头蛇其实是一种畸形的蛇,人遇到了是不会死的。

  后来孙叔敖成了楚国的宰相。他一心一意为老百姓着想,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

更新日期:2024-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