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朝棨

简介: 林朝棨(1910年5月26日-1985年7月4日),台中丰原人,长老会基督徒,台湾大学教授,第1位台湾本土培养的地质学教授。
[展开]

林朝棨的个人经历

简介

  林朝棨出身丰原望族,其父持家甚严,从小就用跑步、游泳等严格的体能训练,来锻炼他和兄弟们的体魄和意志。 自小林朝棨成绩便相当突出,一路从台中州立第二中学校、台北高等学校、到台北帝国大学理学部地学科地质古生物学专攻毕业,向早坂一郎、富田芳郎、丹桂之助、金子寿卫男教授学习地球科学。

经历

  1934年以《台中州丰原郡第三纪初期和冰河期生成之地层学研究》毕业论文得台北帝国大学理学士学位,留校任助手,同年4月10日与台南吴嫣嫣小姐结婚。

  1937年借由早坂一郎引介,林朝棨出任满州国新京工业大学教授,1939年到华北政务委员会统治下的北平教书,在北平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教地球科学。

  二次战后于1946年回到台湾,在台大理学院地质学系培养了很多学生,也戮力将日治时期的日文地质文献翻译成中文,使得学术工作不致于中断。 1963年以《台湾之第四纪》论文得日本东北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1977年从台大退休。

  数十年过去,林朝棨无惧辛劳,带着地质系学生们走入台湾的山林,用工具一锤一凿进行地质调查,为后人建立起坚实的研究基础;也因为对学问的热切追逐,他的脊椎以及下肢长年带伤。但即使到了晚年卧病在床,他仍不放弃学术研究,精神可敬。

林朝棨

生平

       「台湾第一位地质学家」也被尊称「台湾第四纪之父」的林朝棨,1910 年 5 月 26 日出生。台中二中毕业后,北上台北就读台北高等学校理科乙类。 1931 年,考进台北帝国大学(今台大)地质古生物学科,在台北求学的岁月,择居大稻埕和板桥。大学毕业后,曾留校担任助教,翌年近台阳矿业工作,参与了瑞芳金矿和中央山脉油田地质、河川地质的探勘工作。  日本侵华,军部打算派遣他去南洋未开发的蛮荒地区工作,但在日籍恩师早一郎的协助下,得以摆脱危机,改往「末代皇帝」溥仪统治下的满洲帝国新京(长春)工业大学任教;之后,他转任北京师范学校地质系系主任。  林朝棨在北京任教期间,曾掩护、保释不少沦陷区的抗日份子,这段期间的「祖国经验」,全赖他在学界的声望。 1946 年,他返台担任省立台中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不久即在台湾大学地质系聘约下,北上担任教授。  战后,台湾不少建设需要地质专家参与,林朝棨成了石油公司、电力公司和煤矿公司竞相争取的对象;电力公司总工程师孙运璿(后来的行政院院长)即请他协助埔里、雾社和万大水库的建设。后来,他又担任台湾省建设厅矿务科长,主管台湾矿业事务。  林朝棨深感第四纪地质知识的重要,乃决心著手系统研究台澎地区的古老地层,於是对关系学科如地形学、考古学、古人类学、古脊椎动物、贝化石、贝塚等学科,无不深入涉猎。  他利用碳十四定年资料,建立各地的层序,进而探讨新构造运动,且都加以世界性对比,于 1962 年完成台湾之第四纪研究专著。 1975 年,台湾大学庆祝三十周年校庆,举办了教职员著作展览,林朝棨的著作,装订成册约有1 公尺长,足见他为学的成就。  「许多人一听到地质,就觉得枯躁无比,其实不见得,你知道吗?泥土是有感情的,很容易亲近。」这是林朝棨对后生晚辈的忠恳之言。 1985 年 7 月 4 日,林朝棨病逝台北,一生为地质尽心尽力的他,诚如魏国彦所言:「在 50 年代到 70 年代之间林先生大约是带给台湾知识界及民众最多自然史和演化观念的一个人」。

著作

《台湾地形》 林朝棨纂修 林熊祥、李腾岳监修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1957年

《台湾之河谷地形》 林朝棨 台湾银行 1966年

 

《台湾地质》 林朝棨、周瑞炖合编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1974年

更新日期:2024-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