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攸之

简介:沈攸之(?—478.3.9),字仲达,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南北朝时期为宋朝大将。沈攸之少孤,家境贫寒。沈攸之的父亲沈叔仁是宋朝名将沈庆之的兄长,曾为衡阳王刘义季的征西长史,兼行参军、领队。又随刘义季镇彭城,度征北府。
[展开]

沈攸之的个人经历

简介

  沈攸之,字仲达,南朝宋大将,名将沈庆之之侄,历事六位刘宋皇帝,最后在与齐高帝萧道成争夺天下的战斗中被击败、杀死。

  少年时,宋文帝刘义隆北伐失败,北魏军队进至瓜步,沈攸之临危从戎,从此随沈庆之征讨。宋文帝刘义隆为太子刘劭所弑,沈攸之随沈庆之投入刘义隆第三子刘骏阵营讨伐之,屡立战功。孝武帝刘骏登基后,开始猜忌曾助其登上皇位的竟陵王刘诞,下令降爵、削职,刘诞抗命不受,刘骏诏车骑大将军沈庆之率军讨伐,这次战斗中沈攸之随军作战,负伤,孝武帝刘骏以他善战欲对他大加赏赐、提拔,却为沈庆之阻挡,沈攸之由此怀恨在心。刘骏逝世后,其子刘子业即位,荒淫昏暴,重臣柳元景等人谋划政变,却因沈庆之告密而失败,沈庆之也未能逃过一死,刘子业厌恶他的进谏胜过欣赏他的忠心。沈攸之受皇帝的命令,亲手杀死了沈庆之。风云突变,刘子业被刺,新帝刘彧即位后,沈攸之一度失宠,但凭着告发之前同为刘子业宠臣的宗越、谭金造反,终于获得刘彧的信任,再次领兵出战,其军事才能亦在其后一系列战斗中得到验证,成为刘彧平定寻阳势力、真正统一全国的重要将领之一。明帝去世时,沈攸之已身居顾命大臣之列,更出镇荆州,坐拥雄兵,见朝廷中枢主少臣强,更渐怀不臣之心。萧道成废刘昱、立刘凖,沈攸之认为时机已至,起兵讨伐,却为萧道成麾下的柳世隆击破,兵败身死。

人物经历

  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文帝得悉魏诛杀谋臣崔浩,又见河道通畅,柔然遣使远来,誓为犄角,便趁机伐魏。十月,魏太武帝拓跋焘下令魏军反攻,宋军全线溃败。十二月,魏军进至瓜步山(今江苏六合东南),扬言渡江直捣建康。建康城内外戒严。凡户见丁,悉征入伍,王公以下子弟皆从役。沈攸之所在的三吴(吴郡、吴兴、会稽)也征兵入伍,沈攸之便这样的背景下应征入伍。至建康后,去拜见领军将军刘遵考,请求让他做白丁队主。刘遵考见沈攸之相貌形陋,便说:“君形陋,不堪队主”(《宋书·沈攸之列传》)。沈攸之叹息道:“昔孟尝君身长六尺为齐相,今求士取肥大者哉”(《南史·沈攸之列传》)。从此,便随沈庆之征讨。

 

  元嘉二十九年(公元452年) 十月,随沈庆之征讨五水(指巴水、蕲水、希水、赤亭水、西归水)蛮民,沈攸之才被升为队主。后任南中郎府板长史,兼行参军。

沈攸之

 

  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正月,文帝因欲另立太子,被太子刘劭率东官兵所杀,大臣江湛、徐湛之、王僧绰等同时遇害,刘劭自立为帝。三月,江州刺史刘骏和沈庆之共讨刘劭。沈攸之随军而行,在新亭(今南京南)之战中,作战勇猛,身受重伤。事后,被任命为太尉行参军,封为平洛县五等侯。后又升为大司马行参军,员外散骑侍郎。

 

  大明三年(公元459年)四月,孝武帝闻民间广传刘诞正反叛朝廷,即令掌管司法大臣上奏刘诞罪恶,请收捕治罪。沈攸之又随沈庆之出战,屡建战功,被箭射破骨头。孝武帝以他善战而对他大加赏赐,被沈庆之阻挡,迁太子旅贲中郎,沈攸之由此怀恨在心。后为龙骧将军、武康令。

 

  景和元年(公元465年),除豫章王子尚车骑中兵参军,直阁,与宗越、谭金等都为前废帝所宠。诛戮群公,他都曾受命参预,特别是在同年十一月,亲自杀死了沈庆之。沈攸之被封为东兴县侯,食邑五百户。不久又升为右军将军,增邑百户。

 

  前废帝由于滥杀大臣,引起朝中不满。十一月,前废帝被刺杀。十二月,湘东王刘彧即皇帝位,史称明帝,改元泰始。明帝即位后,以例削封,是月,沈攸之因告发宗越、谭金等谋反而被复召。

 

  时年少的晋安王刘子勋被谋主邓琬左右,在寻阳(今江西九江西南)拒受新命,战争一触即发。泰始二年(公元466年)正月初六,刘彧下令内外戒严,以司徒、建安王刘休仁为都督征讨诸军事,车骑将军、江州刺史王玄谟为副手。刘休仁驻军南州。以沈攸之为朔将军、寻阳太守,率兵屯虎槛。

 

  时王玄谟未发,前锋各军共十路兵马络绎继至,准备进攻刘子勋。诸军每夜各立号令,互不听命。沈攸之对军吏说:“今众军姓号不同,若有耕夫渔父,夜相呵叱,便致骇乱,取败之道也”(《宋书·沈攸之列传》)。于是统一号令,诸军皆从之。

 

  正月初七,在镇军长史邓琬的主持下,刘子勋即帝位于寻阳,改元义嘉。刘子勋称帝后,以安陆王刘子绥为司徒、扬州刺史,邓琬为尚书右仆射,张悦为吏部尚书,袁颇为尚书左仆射。宋徐州刺史薛安都、冀州刺史崔道固、青州刺史沈文秀等均起兵响应刘子勋。湘、广、梁等州郡亦皆归顺寻阳。刘彧仅有丹阳、淮南等数郡之地。

 

  正月二十三日,刘彧发兵讨刘子勋,以山阳王刘休祜为豫州刺史,督辅国将军刘彧、宁朔将军吕安国等诸军,西攻拥戴刘子勋的豫州刺史殷琰。令巴陵王刘休若督建威将军沈怀明、尚书张永、辅国将军萧道成等诸军,东讨孔觊继又派屡经军旅、颇习战阵的殿中御史吴喜为建武将军,领兵东向,所至皆捷。

 

  二月,吴喜率兵渡荆溪水攻郡城,分兵击诸垒,克义兴(今江苏宜兴)、吴兴(今浙江吴兴南)。宋御史王道隆等克晋陵(今江苏常州),强弩将军任农夫克吴郡(今江苏苏州)。刘彧又命沈怀明等诸将东击会稽,张永等北击彭城(今江苏徐州),江方兴等南击寻阳。不久,上虞县令王晏击斩孔颉。邓琬掌握军政实权后,父子卖官,酣歌博弈,日夜不停,部下横行霸道,作威作福,导致士民忿怨,内外离心,斗志大损。面对朝廷军队的攻势,邓琬遣拥戴刘子勋的孙冲之率兵l万为前锋,据赭圻(今安徽繁昌西北长江南岸)。刘子勋加孙冲之为左卫将军,以陶亮为右卫将军,统郢、荆、湘、梁、雍五州兵,合计2万人,一时俱下。陶亮本无才干谋略,又闻宋明帝大军将至,不敢进军,屯于鹊洲(今安徽铜陵、繁昌二县之间长江中)。

 

  时殷孝祖为前锋都督,但陵轹诸将,以至大失军心。而沈攸之内则内抚将士,外谐群帅,很得军心。

 

  三月,刘彧的军队水陆并进,往攻赭圻。陶亮等引兵救援,殷孝祖中流箭死去,军主范潜又率五百人投敌,全军惊骇,都推举沈攸之代替殷孝祖为都督。时建安王刘休仁屯虎槛,总统众军,闻殷孝祖死,遣宁朔将军江方兴、龙骧将军刘灵遗各领3000人开赴赭圻。沈攸之认为殷孝祖一死,陶亮等便有趁机进攻的打算,明天如不再次发动进攻,则示之以弱。沈攸之还认为时江方兴和自己名位不相上下,必不为己下,如军政不一,则必败。于是率众军主拜见江方兴,对江方兴说:“四方并反,国家所保,无复百里之地。唯有殷孝祖为朝廷所委赖,锋镝裁交,舆尸而反,文武丧气,朝野危心。事之济否,唯在明旦一战,战若不捷,则大事去矣。诘朝之事,诸人咸谓吾应统之,自卜懦薄,干略不办及卿,今辄相推为统。但当相与戮力尔”(《宋书·沈攸之列传》)。江方兴闻后非常高兴。沈攸之出来后,众军主都抱怨他,沈攸之说:“卿忘廉、蔺、寇、贾之事邪?吾本以济国活家,岂计彼此之升降。且我能下彼,彼必不能下我,共济艰难,岂可自厝同异”(《宋书·沈攸之列传》)!第二天清晨,江方兴率诸将进击,刘休仁又遣军主郭季之、步兵校尉杜幼文等3万人前往会战,大破刘子勋军,追至姥山(今安徽繁昌东北)而还。孙冲之于巢湖口、白水口筑二城,均被攻拔。次日,明帝诏令沈攸之为辅国将军、假节,代殷孝祖督前锋诸军事。

 

  陶亮闻讯大惧,急召孙冲之还军鹊尾(今安徽庐江县境内),留薛常宝等守赭圻;先期于姥山及诸冈分立营寨的部众,此时亦都撤回,共保浓湖(今安徽繁昌西)。邓琬遣豫州刺史刘胡率步兵3万,铁骑2000,东屯鹊尾,合并旧兵共10余万人。时宋廷军资不足,军中少食,刘休仁抚慰将士,均等丰俭,关心伤兵,故10万之众,未有离心。刘彧又遣宁朔将军刘怀珍率龙骧将军王敬则等步骑5000,助刘勖攻寿阳,斩庐江太守刘道蔚。

 

  沈攸之率诸军围攻赭圻,薛常宝等粮尽,向刘胡求救。刘胡把米装在布袋里,然后把盛满米的布袋牢牢捆绑在船舱中,再把船掀翻,让船顺风流下,把米载到螫圻。沈攸之疑其有异,遣人把船翻过来查看,于是得到了许多粮食。几天后,刘胡又率步卒1万于夜间斫山开道,以布囊运米于赭圻城下,但为堑壕所隔,未能进入。沈攸之率诸军截击,殊死血战。刘胡军大败,拾粮弃甲,沿山逃亡。沈攸之侄宁朔将军沈怀宝,是对方帅领,也驻守赭圻,派亲人杨公赞送秘信招降沈攸之。沈攸之斩杨公赞,把信交给明帝。

 

  薛常宝见求援无望,愈加惶恐,于四月开城突围。沈攸之拔赭圻城,斩沈怀宝等,纳降数千人。五月,沈攸之因功被升为使持节、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诸军事、冠军将军、领宁蛮校尉、雍州刺史。

 

  六月,邓琬加袁顗督征讨诸军事,率楼船千艘,兵士2万,进入鹊尾,拥众以待。田益之率众万余人围义阳,邓琬命司州刺史庞孟虬领精兵5000往救,田益之不战溃散。

 

  七月,拥戴宋明帝的沈攸之等将领和袁顗对峙于浓湖,久未决。龙骧将军张兴世建议:“贼据上流,兵强地胜。我虽持之有余,而制之不足。若以奇兵数千潜出其上,因险而壁,见利而动,使其首尾周遑,进退疑阻,中流既梗,粮运自艰,此制贼之奇也。钱溪江岸最狭,去大军不远,下临洄洑,船下必来泊岸,又有横浦可以藏船,千人守险,万人不能过。冲要之地,莫出于此”(《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一》)。沈攸之和吴喜都觉此计可行。时庞孟虬引兵来助殷琰,刘勉遣使求援,建安王刘休仁欲遣张兴世救之,沈攸之认为不妥,说:“孟虬蚁聚,必无能为,遣别将马步数千,足以相制。兴世之行,是安危大机。必不可辍”(《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一》)。于是派段佛荣率兵求援,另选士兵7000,轻舸200配给张兴世。

 

  张兴世率军大破刘胡。七月十六日,沈攸之、吴喜等奉命以皮舰进攻浓湖,斩数千人。刘胡率步兵2万、骑兵1000,欲攻张兴世。离钱溪数十里时,袁顗告急,刘胡只得去求援,钱溪城也因此得保。袁顗派人传唱“钱溪已平”,宋军皆惧,沈攸之说:“不然。若钱溪实败,万人中应有逃亡得还者。必是彼战失利,唱空声以惑众耳”(《宋书·沈攸之列传》)。令军中不得妄动。不久,钱溪信史至,果然取得大胜,沈攸之将所送敌军的耳鼻示众,袁顗惊惧,急忙逃走。沈攸之率诸军全力进攻,多所斩获,日暮方归。

 

  八月,建安王刘休仁领兵攻入袁顗营,纳其降卒10万。袁顗逃奔,沈攸之率军追赶,袁顗于途中被杀。寻阳城中,邓琬忧惶无计,在内乱中被杀。沈攸之诸军攻入寻阳,擒斩年仅十一岁的刘子勋。九月,宋司徒刘休仁至寻阳,分遣将进击荆、郢、雍、湘等州,平定刘子勋余党。至此,二刘争夺帝位之战宣告结束。

 

  在作战中,宋军诸将无不大敛钱财,只有沈攸之和张兴世约束部下,所以秋毫无犯。沈攸之因功被升为郢州诸军事、前将军、郢州刺史,持节如故。沈攸之不拜,迁中领军,封贞阳县公,食邑二千户。时刘遵考为光禄大夫,沈攸之便在明帝旁边问刘遵考:“形陋之人今何如”(《南史·沈攸之列传》)?明帝问是怎么回事,沈攸之便将往事告诉了明帝,明帝听后大笑不已。

 

  时内乱已平,原响应刘子勋的徐州刺史于十月遣使乞降。宋明帝命沈攸之和镇军将军张永、率甲士5万往迎。薛安都等闻朝廷大兵北上,惧而降魏。汝南、新蔡二郡太守常珍奇亦以悬瓠(今河南汝阳)降魏。北魏遣镇东大将军尉元、镇东将军孔伯恭等率骑1万出东道援彭城,镇西大将军拓跋石等援悬瓠。十二月,沈攸之、张永进逼彭城。尉元率军至彭城,薛安都出迎。张水夜攻彭城南门,不克。

 

  泰始三年(公元467年)正月,张永等退走,士卒因天寒冻死者大半,魏将尉元及薛安都等乘机袭击,大破宋军于吕梁(今江苏徐州东南)之东,死者以万计。沈攸之和张永逃走,宋梁、南秦二州刺史垣恭祖等为魏军所俘,宋淮北青、徐、冀、兖四州及豫州淮西(汝南、新蔡、南顿、颍川诸郡)皆为魏所有。沈攸之被免官,以贞阳公领职还屯淮阴。

 

  五月,沈攸之亲自运米至下邳,魏军派人诈称:“安都欲降,求军迎接”(《宋书·沈攸之列传》)。副将吴喜请派千人去接应,沈攸之不许。不久,请出兵的人越来越多,沈攸之对众人说:“薛徐州早宜还朝,今能尔,深副本望。但遣子弟一人来,便当遣大军相接。君诸人既有志心,若能与薛子弟俱来者,皆即假君以本乡县,唯意所欲;如其不尔,无为空劳往还”(《宋书·沈攸之列传》)。从此一去不返,沈攸之派陈显达率千人助守下邳而还。

 

  七月,宋明帝复遣沈攸之等攻彭城。沈攸之认为“清泗既干,粮运不继”(《宋书·沈攸之列传》)所以,前后七次提出不可出兵。明帝大怒,下诏相逼:“卿春中求伐彭城,吾恐军士疲劳,且去冬奔散,人心未宜复用,不许卿所启。今便不肯为吾行邪?卿若不行,便可使吴喜独去”(《宋书·沈攸之列传》)。沈攸之惧,只好奉旨出兵。

 

  八月,沈攸之领兵北出。魏将尉元遣孔伯恭率步骑1万迎战,又将宋军前战所败受伤者送还沈攸之,以沮其气。此时,明帝后悔出兵,下诏让沈攸之撤军。沈攸之进至焦墟(今江苏宿迁西北),距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50里,闻领兵迎接的陈显达部已被魏军击败,遂引兵退。孔伯恭率军追击,沈攸之大败,丧失大量兵员器械,仅以轻骑南逃,退驻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甘罗城)。下邳、宿豫(今江苏宿迁东南)、淮阳(今江苏清江市西古泅水西岸)等地,均被北魏军占领。明帝以沈攸之为持节、假冠军将军、行南兖州刺史。

 

  泰始四年(公元468年),征沈攸之为吴兴太守,沈攸之不拜。于是为左卫将军,领太子中庶子。

 

  泰始五年(公元469年)六月,以沈攸之为持节、监郢州诸军、郢州刺史。沈攸之在任期间,为政苛暴,有时还鞭打士大夫,谁不服从自己的意愿,便当面辱骂。沈攸之“晓达吏事,自强不息,士民畏惮,人莫敢欺”(《宋书·沈攸之列传》)。此举也使境内非常太平,以至“境内盗贼屏息,夜户不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三》)。沈攸之还以勇猛闻名,闻山中有虎,便自己去围捕,每次去都有收获,有时一天能捕杀两三只。如傍晚还未有收获,便留在山上围守一夜。沈攸之自以才略过人,在夏口时,便“赋敛严苦,征发无度,缮治船舸,营造器甲”(《宋书·沈攸之列传》)。此时,他已心怀异志。

 

  泰始六年(470年),沈攸之进监豫州之西阳、司州之义阳二郡军事,进号镇军将军。

 

  泰豫元年(472年),四月明帝去世,沈攸之为顾命大臣之一。进号安西将军,加散骑常侍,给鼓吹一部。七月,沈攸之为都督荆、襄、雍、益、梁、宁、南北秦等八州诸军事、镇西将军、荆州刺史,持节、常侍如故。

 

  明帝死后,沈攸之迁至荆州,依旧如故,“择郢州士马、器仗精者,多以自随。到官,以讨蛮为名,大发兵力,招聚才勇,部勒严整,常如敌至。重赋敛以缮器甲,旧应供台者皆割留之,养马至二千余匹,治战舰近千艘,仓廪、府库莫不充积。士子、商旅过荆州者,多为所羁留;四方亡命归之者,皆蔽匿拥护;所部或有逃亡,无远近穷追,必得而止。举错专恣,不复承用符敕,朝廷疑而惮之”(《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三》)。到后来,不臣之心更是明显,以至“朝廷制度,无所遵奉”(《宋书·沈攸之列传》)。其富贵程度,不亚于王公,夜晚所有厢房走廊灯火通明,通宵不灭。后房妓妾达数百人,都是当时绝色美女。

 

  当初,沈攸之召才纳士,随郡双泰真很有才干,召不肯来。后来双泰真到江陵做生意,有人把这件事告知沈攸之,沈攸之赶紧把他留下,让他补队副,给他优厚的待遇。但双泰真仍不肯留下,过了不几天便逃走了,沈攸之派二十人追讨,双泰真杀掉好几个追兵,余人都不敢近前。双泰真打算回家带上母亲逃走,但由事情紧急,便一人逃到蛮地。追捕他的人抓不到他,便把他的母亲带走。双泰真听到消息,立即回来自首,沈攸之没有问罪,对众人说:“此孝子也。”赐给他一万钱,转补队主,沈攸之常这样矫情收人心。

 

  沈攸之晚年喜欢读书,手不释卷,《史记》、《汉书》中的许多史事都能记住,常叹息说:“早知穷达有命,恨不十年读书”(《宋书·沈攸之列传》)。在攻郢城时,夜遇风浪,米船沉没。时仓曹参军崔灵凤的女儿从小就嫁给了柳世隆的儿子,沈攸之正色道:“当今军粮要急,而卿不以在意,将由与城内婚姻邪?”崔灵凤答道:“乐广有言,下官岂以五男易一女”(《宋书·沈攸之列传》)。沈攸之听了很高兴,顿时忧虑消释。

 

  元徽二年(公元474年)五月,江州刺史桂阳王刘休范举兵起事。起事前,刘休范想拉拢沈攸之,让道士陈公昭作天公书一函,题云“沈丞相”。沈攸之没有开信,将信送于朝廷。刘休范起事后,沈攸之对僚佐说:“桂阳今反朝廷,必声云与攸之同。若不颠沛勤王,必增朝野之惑”(《宋书·沈攸之列传》)。于是举兵讨伐刘休范。不久刘休范兵败被杀。七月,沈攸之进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固让开府。

 

  时沈攸之“自擅阃外,朝廷疑惮之”(《宋书·沈攸之列传》),所以多次想征其入朝,但担心沈攸之不受命,便做罢。诸大臣便称皇太后令,派人问沈攸之:“久劳于外,宜还京辇,然任寄之重,换代殊为未易,还止之宜,一以相委。”以观其意。沈攸之回答说:“荷国重恩,名器至此,自惟凡陋,本无廊庙之姿。至如戍防一蕃,扑讨蛮、蜒,可强充斯任。虽自上如此,岂敢厝心去留,归还之事,伏听朝旨”(《宋书·沈攸之列传》)。从此,朝廷更加忌惮沈攸之。

 

  沈攸之初到荆州时,台直阁高道庆给沈攸之写了封信,让他安排他的亲戚到他的府中做事。但高道庆介绍的十余人,沈攸之只留了三个。高道庆大怒,亲自骑马到州里撕毁他的任用文告扬长而去。有一次,两人赴宴遇到一块,便争吵起来,直至上马交战,高道庆一槊刺中沈攸之的马鞍,沈攸之大怒,夺其槊反刺高道庆,高道庆拍马逃跑。高道庆回京就说:“攸之聚众缮甲,奸逆不久”(《宋书·沈攸之列传》)。请求带3000人攻打,但是后废帝认为他谋反也不会成功,所以没有发兵讨伐沈攸之。而杨运长等一直对沈攸之怀有疑惧,于是便和高道庆暗中派遣一刺客,拿著假作的废帝诏令,赐给沈攸之州府佐吏金饼,指使他们杀沈攸之。这时,城北几里的地方来了三大象,沈攸之亲自去格杀,在他行到一处山脚时,突然飞来一支暗箭射中他的马肚子,他急忙追寻射箭人,终于逮住,于是真相大白。

 

  元徽四年(公元476年),巴东、建平(今四川巫山北)两郡蛮族叛宋,沈攸之派军前往镇压。七月间。刘景素反时,沈攸之急令已进入三峡的部队回援建康。宋巴东太守刘攘兵、建平太守刘道欣,怀疑沈攸之有异谋,于是下令戒严,封锁巫峡及西陵峡(长江之峡)口,以阻其军东下。沈攸之遣刘攘兵之子、荆州西曹刘天赐前往说明是为对付谋反的宋建平王刘景素而采取的行动,刘攘兵才消除怀疑。可刘道欣却坚守建平,刘攘兵劝说无效,乃与沈攸之军一起攻斩刘道欣。

 

  元徽五年(公元477年)七月,后废帝死后,顺帝即位,加沈攸之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班剑二十人。

 

  十二月,沈攸之以宋录尚书事、骠骑大将军萧道成杀君另立为由,举兵反,遣辅国将军孙同等率兵相继东下。这时,其蓄养兵士已有10万人、战马3000匹。在江陵即将起兵时,沈攸之去找僧人卜占,得到的回答是:“不至都,当自郢州回还”(《南史·沈攸之列传》)。沈攸之听了很不高兴,等到出发的那天早上,果然大雾茫茫。

 

  萧道成得报,命侍中萧嶷代镇东府,抚军行参军萧映镇京口(今江苏镇江),另以右卫将军黄回为郢州刺史,督前锋诸军反击沈攸之。

 

  闰十二月,沈攸之遣中兵参军孙同等5将带3万人为前驱,司马刘攘兵等5将率2万人为后继;又遣中兵参军王灵秀等4将分兵出夏口(今武汉市内),据鲁山(今武汉市汉阳东北隅)。沈攸之到达夏口,自恃兵强,以为郢城(今武汉市武昌)弱小,不值一攻。宋将柳世隆据守郢城,遣人于西渚(今武汉鹦鹉洲之西)挑战,前军中兵参军焦度亦于城楼肆意辱骂。沈攸之被激怒,改变了预定长驱东下的计划,命诸军登岸点火烧其外城,筑长围,昼夜攻战。柳世隆尽力防守,沈攸之不能克。

 

  升明二年(478年)正月,沈攸之倾全力猛攻郢城,屡为柳世隆所破。前后30余日,郢城仍不能拔,逃散者渐多。刘攘兵射书入城请降,柳世隆开门接纳,入夜后,刘攘兵烧营而去。军中突见火起,争相弃甲而走。沈攸之闻讯大怒,斩刘攘兵侄儿刘天赐等人。戊辰(公元478年3月9日),沈攸之率众过江,至鲁山,士兵溃散,诸将皆走。被柳世隆一败再败。沈攸之仅有数十骑跟随,败还江陵(今属湖北),沿途收容散兵约2万,至距江陵百余里时,江陵已被宋将张敬儿占领,所率官兵闻之皆散。沈攸之走投无路,于是日与其三子沈文和逃至华容界(今湖北监利县北),自缢于林中,村人斩下他的头送到京城。沈攸之死后,有人剖开他的肚子取出心来看,见上面有五个窍。征西主簿苟昭先以家财埋葬了他。

更新日期:2024-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