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

简介: 博古(1907-1946),原名秦邦宪,24岁担任中共中央总负责,遵义会议后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兼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代理主任、主任,1941年在延安主持创办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并任社长,同时兼任新华社社长、中央出版局局长。1946年4月8日,他以中共代表身份参加国民参政会,从重庆回延安途中飞机失事,39岁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与其共事者都念念不忘他的博学多才,温文尔雅,德高望重。
[展开]

博古的个人经历


博古 - 基本资料

姓名:博古

原名:秦邦宪

性别:男

籍贯:江苏无锡

职业:政治家

博古

生卒年月:1907.5.14-1946.4.8

博古 - 简介

秦邦宪(1907年6月24日-1946年4月8日),化名博古(此名为俄语“上帝”的音译)。乳名长林,字则民,中国江苏无锡城内中市桥巷人,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之一。

博古与王明、张闻天等人是苏联留学期间的同学,与其他同期的同学合称为“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回国后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1931年9月-1935年1月为中国共产党实际最高领导人,主持中共中央工作。博古在六届四中全会当选政治局委员和常委,深受王明路线影响,负责上海临时中央的领导。1933年初迁到瑞金,对中央苏区的影响更大。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国民政府围剿中,与周恩来、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组成三人团主持军事决策。据称博古等人过于听从李德的的指挥,使红军伤亡惨重,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延安时期继续出任政治局委员,兼中共中央长江局委员,与王明、周恩来在武汉为抗日宣传做了大量贡献。

博古在遵义会议后虽然失去了党最高领导人地位,但仍然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他是中央红军与张国焘红四方面军较量的重要人物,在涉及中央红军内部利益时,他当时站在红一方面军一边。

博古和周恩来、叶剑英参与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因此,他们被中央派遣去南京参与国共合作的谈判,并取得成功。博古在新四军组建初期也有功劳。博古是中共长江局成员,参与领导了武汉会战期间的抗日宣传。博古回到延安后,领导创办了《解放日报》,这是中央机关报。

延安整风时期博古曾成为被批判的对象,其兼任的理论性职务和宣传阵地都被迫交出,也退出中共七大政治局。中共七大选出的44名中央委员中,和王明排名最后两位。

1946年4月8日由重庆飞延安,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

博古 - 大事年表

1926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30年在上海编辑《劳工报》;

1934年被选为中共总书记;

1945年6月在中共七大上作了深刻检查,当选为中央委员;

1946年3月作为中共代表之一,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1946年4月8日乘美机由重庆飞延安途中,遇雾撞山焚毁,当即遇难。

博古 - 详细介绍

秦邦宪,又名博古,乳名长林,字则民,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五月十四日生,无锡城内中市桥巷人。出身望族。9岁丧父,家境清寒,免费入秦氏公学读书,后进无锡省立第三师范附小就读。他性格沉静,喜读古文,故自取别名博古。民国10年(1921年)夏考入苏州省立第二工业专门学校纺织科。在校阅读进步书刊,议论时政,向往革命,思想活跃。民国13年,先后参加中国孤星社和锡社。后被推选为锡社执行委员兼社刊《无锡评论》编辑部主任。民国14年,经同学周学熙介绍,相继加入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五卅惨案发生后,抱病坚持参加苏州学生的反帝示威游行和募捐活动。不久,又积极参加无锡后援会的工作,发表演说,查禁仇货,并在《血泪潮》、《无锡评论》上发表《病榻琐记》、《论军事教育》、《五卅惨案中的无锡舆论界》等随笔和政论。是年秋考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5年初,任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宣传部干事。同年秋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民国17年5月,在莫斯科与同学刘群先结婚。  

民国19年5月秦邦宪回国,在上海任中国总工会宣传部干事,编辑《劳工报》。民国20年1月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部长,4月任团中央书记,9月任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负总的责任。民国22年初,至江西中央苏区。民国23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总书记。在主持中央工作期间,犯“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民国24年1月遵义会议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不久,任中国工农红军野战部队政治部代理主任,11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主席。民国25年12月与周恩来、叶剑英等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参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谈判。民国26年初,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7月任中共驻南京代表,12月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委员兼组织部长。民国28年1月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委兼组织部长。民国30年1月任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主任兼解放日报社和新华通讯社社长。同时参加延安整风运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诚恳地进行自我批评。民国34年6月,在中共第七次中国代表大会上作了深刻的检查,当选为中央委员。他精通俄文,译有《苏联共产党历史简明教程》、《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基本问题》、《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卡尔·马克思》、《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等书。民国35年3月作为中共代表之一,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同年4月8日,与王若飞等在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罹难。时年39岁。

照片上的博古曾被换成了门板

据博古之子秦铁回忆:我家里存有一张照片(见本节照片),是在延安凤凰山上,博古与周恩来、朱德、毛泽东并排站着,博古站在最左侧。后来在公开发表的这张照片上,博古消失了,出现在他的位置上的,是一扇门板。
我第一次看到这张三人照是在北京一张报纸上,我给报社打电话反映这照片不对,又根据他们的回答找到了某出版社。出版社刚开始表示他们不会错,但我家里有原始照片,是新华社成立30周年的时候给我们的一张四人照片。我母亲张越霞1979年3月病逝后,时任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副主任的程宏毅同志到我家慰问时,问我们有什么要求时,我拿出四人照片和周恩来逝世一周年某杂志登载经过篡改后的三人照片,给程宏毅同志看,他看过以后立即指出四人照是原照,而三人照是经过修改的,我们当即提出要求尊重历史恢复原照片的原貌。程宏毅同志当即答应回去后向党中央反映。1979年6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等都把四人照放大成巨幅照片陈列,以示拨乱反正。
后来出版社洗了一张大的照片给我,专门向我们赔礼道歉。到1979年6月份,军博、革博,都把4人照放大到一人多高,进行展出。至于是谁改的,已经无处可查。应该是“文革”时期改的。
尽管这件事情已经纠正了,但在我重走长征路的时候,发现三人照还是流传很广。
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应该是1935年11月2日以后,这天父亲抵达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所在地。

博古 - 人生经历

少年时家境清贫。其父不得不将城中耆英里的祖遗老宅卖掉,租凭族人秦琢如家宅(今崇宁路一百十二号)居住。秦宅宽敞,始建于清光绪末年。秦邦宪家租住的是其家宅第三进三间平屋,面积为八十九平方米,石库墙门后背装饰有砖刻“进德修业”四字。其父病逝,家庭经济更加困难。秦邦宪和弟邦礼、妹邦范,在母亲朱氏抚育下生活、读书。自1916年至1920年,秦邦宪在此居住了四、五年,先后就读于秦氏公学、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附小。随后,秦邦宪赴苏州江苏省立第二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大学读书。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宣传干事。1926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5月回国,先后在中国总工会宣传部、上海工联宣传部工作,编辑《劳动报》、《工人小报》。1931年1月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宣传部长4月改任青年团中央书记。9月,中共临时中央在上海组成,他是主要负责人。1933年初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5月增补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4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31年9月至1935年1月,在担任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主要领导职务期间,积极推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冒险主义的错误,在1933年9月国民党军开始对中央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时,他和李德(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在作战指导下实行了一系列错误原则,致使中央红军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给党和红军造成了严重损失。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被取消中共中央总负责人职务,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10月随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任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主席。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到西安,协助周恩来与蒋介石进行谈判,对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和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37年1月新华通讯社建立,被任命为第一任社长。不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抗日战争爆发后,曾任中共驻南京代表,前往南京、武汉、重庆等地参加国共谈判。1938年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委员兼组织部长。后来长江局撤销,成立南方局,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员兼组织部长。1940年底返回延安,续任新华通讯社社长。1941年创办《解放日报》,任社长,为党的新闻事业和解放区新闻机构的建设作了大量的工作。在延安整风期间和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自己过去的错误诚恳地作了自我检查。1945年6月,当选为七大中央委员。1946年2月作为中共代表去重庆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宪章审议小组的工作。同年4月8日,从重庆返回延安的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于山西兴县黑茶山。

博古 - 生平贡献

生前译有《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基本问题》、《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卡尔·马克思》等等,为在中国共产党范围内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水平作了重要贡献。

博古 - 故居

博古故居位于无锡市中心崇宁路上,原为无锡地方名流、秦邦宪族叔秦琢如的家宅“既翕堂”,建于清光绪末年。故居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放眼望去,青砖黛瓦,庭院抱厦,马头墙矗立,为一组典型的江南民居。秦邦宪故居2002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2003年启动故居修复,2004年底竣工,总投资1100万元。

杨尚昆题写了“秦邦宪故居”匾额,薄一波题写了《秦邦宪生平事迹陈列》展名。中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携夫人,省委副书记任彦申,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洪锦,副省长张桃林,无锡市领导杨卫泽、毛小平等和秦邦宪的亲属、秦邦宪学习和工作过的单位代表等300余人出席了故居开放仪式。

在秦邦宪故居修复开放的同日,《秦邦宪生平事迹陈列》展和观众见面。展览共分“勤奋读书立志报国”、“探求真理投身革命”、“临危受命历尽艰难”、“统战工作呕心沥血”、“新闻事业辉煌新篇”、“鞠躬尽瘁名垂千古”6个部分,展出亲属等捐献的秦邦宪生前使用过的辞典、书籍、皮箱、毛毯以及秦邦宪编译的书籍原版等一批珍贵文物和历史照片200余件。开放后的秦邦宪故居将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纪念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名人名居参观地,对市民和游客免费开放。记者在现场看到,蜂拥而至的市民把故居展览挤得水泄不通,他们为故乡曾出现过这样的优秀儿女而自豪。

博古 - 书画艺术

属杂画范围。一种摹写古代器物形状的绘画,或用古器物图形装饰的工艺品,都称“博古”。后来有人还在博古画上加花卉等成图画,增添博古画的新颖性。这种摹写传播有助现代人博识古代器物、拓宽知识。北宋大观时,徽宗就曾命人撰《宣和博古图》。古代具有较高艺术的古器物如鼎、瓷器、玉器、石雕等,因其珍贵而见者甚寡,所以绘成博古图、博古屏等,为人们提供一条认识古玩的途径。

更新日期:2024-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