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舒平

简介: 陈舒平,人物名,比较著名的人物有:成都商报总编辑陈舒平、中央电视台编导陈舒平等。成都商报总编辑陈舒平,中国十大报业创新领军人物中国最具影响力“媒体广告经营一百人”。
[展开]

陈舒平的个人经历

基本介绍

  人物:陈舒平

  出生年月:1954年10月;

  籍贯:河北;

  毕业院校: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现供职媒体:《成都商报》

陈舒平

  职务:总编辑

  个人作品:《龙年十评》

  现任:成都传媒集团党委委员、成都商报社总编辑、四川大学跨媒体研究所所长、成都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人物简介

  陈舒平,《成都商报》总编辑,中国十大报业创新领军人物;中国最具影响力“媒体广告经营一百人”;享受政府津贴优秀专家。

  陈舒平,男,汉族,成都商报社总编辑。1985年从四川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四川人民出版社,历任编辑、编辑室副主任。1993年参与创办《成都商报》,历任成都商报总编助理、副总编辑、总编辑。现为成都传媒集团副总编辑、成都商报社总编辑。

  作为创办都市报的先行者之一,14年来,陈舒平和前任一起,坚持“创新、务实、理性、开朗”的办报理念,逐步形成“权威、公信、主流、大报”的办报方向,培养和锻炼了一支优秀团队,将《成都商报》从一张内部小报办成了深受读者尊重和喜爱的主流大报,在内容、形式、创意、发行、广告等方面领跑行业前列。

  陈舒平197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从四川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四川人民出版社任编辑。

  1993年参与创办成都商报,历任成都商报总编助理、副总编辑。2000年12月,任成都商报总编辑。

  2002年9月起,任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成都商报党委书记、总编辑,成都市记协副主席。

  曾获得成都市优秀共产党员、成都市劳动模范称号;1992年所编图书获得中国图书奖,撰写的系列评论《龙年十评》获2000年度四川新闻奖一等奖和成都新闻奖一等奖。是四川省第十届人大代表、成都市第十次党代会代表。

创业简史

  1993年12月1日,第一张《成都商报》(内刊,试刊号)在成都人民北路林业厅的老砖房内问世。 1994年1月1日,作为成都市工商联合会下属的内刊《成都商报》创刊。当时由来自四川人民出版社政治编辑室的副主任何华章任常务副总编辑、社长、总编辑,来自四川人民出版社的编辑陈舒平任总编助理、副总编辑,初步具备了现代都市报的模式。

  《成都商报》因是内刊,不允许公开发行、从事广告经营,只得谋求正式刊号。1995年2月与《生活科学报》合并而得到全国公开发行刊号,只能忍痛更名为《成都科技商报》,1995年8月18日,复更名回到《成都商报》。当时全国仅有“晚报热”,《成都商报》一开始便出早报,与雄居几十年的《成都晚报》形成强大竞争。

  此时的《成都商报》由何华章主持报社全面工作、陈舒平主持内容采编工作,再加上来自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教授曹万声(笔名曹显声、曹耀元)任总编助理主持广告经营工作,主要由这三人开始了在特殊时间、特殊地点创造特殊神话的创业之路。

  1995年1月1日,《华西都市报》创刊,与《成都商报》、《成都晚报》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都市报”和“报业传媒”的概念开始兴起并蔓延全国。

  1997年5月,成都商报在华西都市报对面买下五层亚太大厦,从破烂的林业厅老砖房跃进了无纸化办公。

  看到别人的成功,许多人均摩拳擦掌急欲效访,从1997年起,成都很快诞生(或改版诞生)了《商务早报》、《蜀报》、《天府早报》、《四川青年报》等大型都市类报纸。成都一下子就滋生出7家大型市场化都市报,加上其它报纸,日报就有20多家,现代都市报大战最猛烈的硝烟在成都上演,成都也就成了“中国报业第一城”。

  1997年12月,成都商报投资1.23亿元组建成都博瑞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由曹万生任总经理。

  1998年1月,成都商报率先在中国西部报媒实现无纸化办公。

  1998年底,《成都商报》发行、广告跃居西部报媒第一,成为主流强势媒体。 1999年7月,成都商报旗下成都博瑞投资公司收购上市公司四川电器而“借壳上市”,成为“中国报业第一股”(后改名“博瑞传播”,代码600880)。

  2001年,成都市推出《成都日报》,新创刊的《成都日报》被定位为中共成都市委机关报,而原来的成都市委机关报《成都晚报》则被重新定位为市民报,并计划成立成都日报报业集团,《成都晚报》、《成都商报》划归该集团管辖。至此,受够了竞争之苦也尝尽了竞争之甜的成都商报被“收编转正”,原商报社长何华章先出任新成立的《成都日报》总编,后进入成都政界,《成都商报》的总编由陈舒平出任。

  2002年9月,《成都商报》成为成都日报报业集团中的一员。

  2005年2月,成都商报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第三届全国地方报纸管理先进单位”。

  2006年12月,《成都商报》成为成都传媒集团中的一员。

  2007年9月,成都商报入选全国新闻出版业纳税百强,2006年度单张报纸年纳税额全国第二。 2008年1月,成都商报入选 “2007年度中国十大创新传媒”“2007年度中国十大创新报业案例”。

  2008年2月,成都商报第二次入选 “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媒体”。

  2008年6月,成都商报以26.12亿元人民币的品牌价值,第五次入选“中国最具价值500品牌”。

  2008年6月,成都商报入选2007年度中国最具品牌传播力强势媒体30强、“四川第一都市报”。

  如今,成都商报的发行量和影响力均受到社会肯定,被誉为“西部第一都市报”,品牌价值达26.12亿元。广告收入连续保持15年增长,2008年广告收入近9亿元人民币。

办报理念

  采用日本媒体赠报的方式,扩大在高档社区中主流人群的影响;压缩一些偏远地市的发行,不做无效、低效发行,集中力量扩大成都地区、外地几个大城市的发行,既节约了发行成本,又优化了读者结构。(四)拓展主流广告《成都商报》非常注意广告的品相,对一些低俗广告进行排查、清理。《成都商报》2003年就取消了不良医疗广告,为此每年损失1000多万元广告费。另外,尽量压缩医疗广告,提高价格,拓展主流广告、高端广告。目前主流广告收入所占比重日益加大,2008年达到4800多万元。《成都商报》还积极开发金融类广告、银行投资理财广告,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广告内容调整以后,报纸形成了合理的广告结构。(五)打造主导品牌一张主流大报就要占据主流市场,成为区域市场的主导性品牌。报纸是否成为主导品牌,取决于报纸的发行量、市场份额和影响力的大小。如果发行量小,影响力不够,就不能进入主流市场,也不可能成为主导品牌。都商报》加大发行的力度,发行量稳定在65万份左右(发行提价后稳定在55~60万份),十年来始终是西部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报纸要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就必须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和分割市场的能力。2001年,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媒介研究部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武汉、西安的1200名居民进行了电话访问,得出了六城市报纸影响力调查的基本结论。其中,成都66.17%的被访问者认为,成都影响力最大的是《成都商报》。2003年,中国新闻研究中心对中国内地直辖市、省会城市以及计划单列城市的综合类f不包括党报)大众报刊进行调查,《成都商报》以72的指数,被评为成都市影响力最大的报刊。2004年~2006年,《成都商报》三度入选“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估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品牌价值18.67亿元。2006年8月,缄都商第三次人选“中国都市类报纸最具竞争力20强”之列。2006年,首届中国品牌媒体高峰论坛暨品牌媒体联盟成立大会组委会授予《成都商报》“中国品牌媒体100强”及“晚报、都市报类30强”称号。2008年9月,缄都商于艮=》获得“首届中国传媒经济杯·学院奖·最佳运营奖”。通过几年的调整,《成都商报》主流大报的架构基本完成。在整个报纸运营过程中,形成了融主流价值观、主流新闻、主流读者、主流广告、主导品牌,以及轻松幽默的文风于一体的大报气质。三、结语《成都商报》在中国报业创造了诸多奇迹,“创新、务实、理性、开朗”的办报方针,一直牵引着这个传媒舰队在报业的海洋中从跟进者成为领航者。中国的报纸不乏创新、创意、创造,但是一直以创新作为报纸的核心理念,并自始至终落到实处,不张扬、不浮躁、不骄狂,埋头苦干、务实低调、敢为天下先的报纸并不多见。基于中国特殊的传媒体制,使得缄都商报》必须理性、低调,才能规避政治风险和市场风险。开朗才能满怀希望,并愿意乐此不疲地挑战自己、超越对手。《成都商报》今天的所获并非一帆风顺,向主流大报转型也伴随着阵痛。作为现任“船长”的陈舒平能够审时度势,把握先机,在都市报出现疲态时,果断地调转航线,厘清“主流大报”的标准和内涵。其对主流大报的理性探索与深厚研究,对员工奋勇前行的指引力和领导力,充分证明传媒领袖对传媒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主流新闻、主流受众、主流广告、主导品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互为因果和前提。集体转型可能造成下一轮“主流大报”的同质化竞争,因此,创新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将成为报纸永不懈怠的追求。

创业成就

  陈舒平是成都商报创始人之一,享受政府津贴优秀专家,荣膺中国最具影响力“媒体广告经营一百人”和“中国十大报业创新领军人物”称号。编辑出版的图书曾获国家优秀图书奖,所撰《龙年十评》系列评论获四川省新闻奖一等奖和成都新闻奖一等 奖。

  1993年参与创办《成都商报》,坚持“创新、务实、理性、开朗”办报理念,逐步形成“权威、公信、主流、大报”办报方向,与前任领导何华章及编委会带领商报人将《成都商报》从一张内部小报办成了深受读者尊重和喜爱的主流大报。潜心研究,在内容、形式、创意、发行、广告等方面见地独到;培养团队,引进国内外传媒先进经验,与世界名校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建立了长期教学互动培训合作;不断创新,致力于受众阅读心理、传播有效性控制、提升报纸品位等方面理论与实践的突破,提倡“从容、幽默、智慧”的办报风格,强调将议程设置能力作为提升报纸影响力的主要手段,强调队伍具备追逐新闻又擅长经营的报人素质,特别在网络兴起之初,较早提出了“网络是一座新闻富矿”的论点,是中国传媒界最早发掘、应用和研究网络新闻的探索者。

  启动跨媒体融合。近年来已着手,报纸、电视、电台、网站、杂志、流动视频等跨媒体融合初见成效,2004年至今,先后创办和推出了《先锋·居周刊》、综合类都市生活周刊《明日·快一周》、新型门户网站成都全搜索等多传媒产品形态;在成都传媒集团的背景下,2007年起,将平面媒体的内容和管理与成都电视台经济资讯服务频道CDTV-2、成都全搜索网站等进行资源整合;参与组建成都商众传媒广告有限公司,打造出租车流媒体,与四川大学联合联合组建了跨媒体研究所等。2008年3月,《每日经济新闻》划归成都后,其在全国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网站排名强势跃进了2万名。

更新日期:202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