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仲良

简介:侯仲良,字师圣,宋理学学者,祖籍太原盂县,华阴人,生卒年不详,高祖父侯元和曾祖父侯暠。他一生论讲经述,通贯不穷,晚年却贫病而死。遗有著述《论语说》和《雅言》。
[展开]

侯仲良的个人经历

基本内容

仲良,字师圣,宋理学学者,祖籍太原盂县,华阴人,生卒年不详。高祖父侯元和曾祖父侯暠

都以武勇闻名,五代时期为北汉刘知远部将,镇守盂县乌 河川;祖侯道济,生活在 北宋盛世,始弃武从文,以儒学登科,为润州丹徒县令,以期颐之寿终,赠尚书比部员外郎。

仲良父侯可(1008-1079),字无可,“少时倜傥不羁,以气节自喜”。成年后,他尽弃前好,而笃志为学,博览群书,贯涉万类。“若礼之制度,乐之形声,诗之比兴,易之象数,天文地理,阴阳气运,医药算数之学,无不究其渊源”,终成一位“声闻四驰”的饱学之士。后来游学四方,寓居陕西 华阴。 侯可最精西北地理,谈到当地山川道路、郡县部族,无不备具。在当时对西夏 战争中,他受韩琦之邀赴西北参与戍边。其间,他开渭源地八千顷,图谋恢复郑国渠等古代水利工程,与当地戎人主动和解,为西北稳定做出了贡献。 程颐在《闻舅氏侯无可应辟南征诗》中盛称其才能:“人称孔子生关西,宏才未得天下宰,良谋且作军中师”。 侯可一生“以勤学新民”为责任,从不忘记重教兴学,晚年仍深究理学,就学者众多,“故自陕而西,多宗先生之学”。其甥 程颢称其学为“华学”。 侯可曾 从孙沔平定侬智高之乱,以功知巴州化城县,力改巴中尚巫废医之俗。宋元丰二年(1079年), 侯可病逝,官至 殿中丞,葬于 华阴县保德乡。据程颢撰《华阴先生侯可墓志铭》载,侯可有二子,长名孚,次名淳。多方资料表示,仲良为其子无疑,按“淳”、“良”同训,故仲良可能本名淳,排行第二,以字行。

侯可之姐侯氏,于宋景德元年(1004年)出生在太原,“自幼好读书史,博知古今”。其父常感叹:“恨汝非男子”。年十九,嫁伊川 程珦。其生子六人,四子早夭,只存 程颢、 程颐兄弟二人,为宋代理学大家。皇祜四年(1052),侯氏病逝于江宁,始封寿安县君,追封上谷郡君。

侯仲良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学渊源深厚的家族,继承其父“ 华学”理论,又融合两位表兄 二程的“洛学”学说。仲良“初从伊川( 程颐号称伊川)学”。(《山西通志》,以下同)但在 程颐处求学“未悟”,“乃策杖访濂溪(即 周敦颐,新儒学奠基人,号称 濂溪先生)”,向他拜师求学。仅仅学了三天,就“自谓有得,看见天之广大”。这种说法可能有些夸大,但也表明仲良在 周敦颐启发教育下,激发了灵感,思想认识有了飞跃。所以当他又回到 程颐处时, 程颐非常惊讶地说:“非从茂叔来耶!(茂叔即 周敦颐)”可见 程颐对 周敦颐学识思想是多么了解和敬佩。因为周敦颐也是 程颐的老师,早在 二程的父亲 程珦任南安通判时,结识周敦颐,便令二程前往拜师受学。 周敦颐在几十年游宦生涯中,始终读书讲学,收徒传道,以光大儒学为己任。他创立的“ 濂学”,以儒以本,援道入儒,道儒结合,为新儒学的诞生奠定了气度博大的思想基础,也为 二程理学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营养。因而被尊为宋代理学的宗主。侯仲良在这样儒家学大师的教育下,得到了思想的彻悟和学识的升华是很自然的。

侯仲良

但侯仲良基本思想渊源还是来自于 程颐。仲良从小同 二程亲密来往,后来又从二程读书,开启了他探究理学的生涯。他对 二程推崇备至,“言必称二程先生”,并说:“吾以为志在天下,视不义富贵如浮云者,二程先生而已”。(《宋史:胡安国列传》)他不仅赞叹 二程的人格品行,还把二程的事迹和学术思想记载于他的著作《雅言》一书中。我们熟知的“ 程门立雪”,就是他在《 雅言》中记述程门弟子 杨时、 游酢,虚心向 程颐求学的故事。 杨时、 游酢后来都成为 二程的高门弟子,同仲良一样都是理学的中坚人物。不过,由于侯仲良与 二程的特殊关系,更是深得理学要义,被称为“ 程门后传”,“ 河东学派”。(《山西通志》)中记载他深通儒家学,“邃心性理”。“性”、“理”即是 二程人性论的基本思想。“性即理”的人性论既是 二程伦理哲学的基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依据。他对 二程这一理论核心有着精心的研究和深入的领悟。因而深得 二程理学的真谛。就连当时大儒者 胡安国也称他“讲论经术则通贯不究,商略时事则纤微皆察”。说明他对儒学的融会贯通和格物致知的能力是超乎常人的。即使在他四处游学,晚年 颠沛流离而贫病交加时,依然“安于籍古,守节不移”,(《 山西通志》)始终坚守在儒家的精神道德境界中。

侯仲良在晚年经历了 北宋到 南宋的变迁,在 战争动乱中 颠沛流离,于漳水之滨的荆门遇到了 胡安国。胡是当时的名儒,著名经学家,曾私淑于 二程洛学,因而对侯仲良非常看重,对他推崇备至,评价很高,也十分同情和感叹他的遭遇,说:“时值艰难,使此辈身老贫贱,亦良可慨!”而仲良也对 胡安国如二程一样的崇敬,把他视为知己。靖康元年(1126年), 胡安国让自己曾师事 程门高足 杨时的儿子 胡宏,在 荆门拜侯仲良为师。从此 胡宏在仲良的传授下,以胡氏家学为底蕴,又兼得到了 二程理学之正传,形成了 南宋湖湘派的学术风格和基本特色。

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文人纷纷南渡避祸,遂使中国文化中心南移。 胡宏从荆门南渡到湖南 衡山讲学二十余年,曾担任岳麓书院 山长,执教于碧泉书院、 道山书院等处,以振兴儒家道统为己任,创立了 湖湘学派。湖湘之士多求学于其门,尊仰其为一代师表。 黄宗羲称该学派在 南宋之初治学气势为“最盛”。

胡宏之学,以性本论为基本特征,来建立起他的理论思想体系。他的思想理论,既出于侯仲良所传授的理学,又在继承中有独立发展。他的学说为南渡后倡明 二程洛学立下了大功,是连结南北两宋理学的重要环节。 胡宏的这一学说,由其弟子 张栻影响到朱熹。朱熹以理本论构造哲学体系时,又吸收改造了 胡宏的性本论,提出了“性只是理”,“性,形而上者也”等思想。所以从朱熹的学说思想中,可以看到 胡宏学说的启发和承接。从侯仲良到 胡宏,到 张栻,再到朱熹,我们可以明显看到 二程思想的一脉相承,看到 程朱理学体系的形成。其理论的博大精深,其形式的精致完美都为前代所不及。 程朱理学从此一直牢牢地居于官方哲学的地位长达700余年就,其社会价值而言,对宋元明清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无疑是具有重大的建设性意义。(以上侯仲良内容部分据“路漫修远”发表于 新浪博客的《侯可、侯仲良与二程理学的渊源》一文)

侯仲良一生论讲经述,通贯不穷,经历两宋间战乱,从 荆门一路南下讲学,据 《朱子语类》载,后来他还漂泊到了福建沙县,与罗仲素等名士有交往,晚年因贫病交加,大概终老于福建,子孙盖落籍于此。侯氏遗有著述《论语说》和《 雅言》。《 雅言》是侯仲良记载 二程事迹和学说思想的重要著作,后人出于对侯仲良的崇敬,尊称他为“侯子”,故其书又称《侯子雅言》。我们熟知的 杨时“程门立雪”和 朱光庭“坐沐春风”的成语故事,就是由这部书记载流传下来的。

更新日期:2024-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