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镇法师

简介:释元镇,俗家姓孙,福建省惠安县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岁次丁酉,出生于惠安县山雅边村。他自幼父母见背,由祖母康氏抚养(康氏晚年也出家为尼),且教其读书识字。他的五叔父孙喜生,为惠安儒医,设有医局,元镇童年常到叔父医局中玩耍,日久之后,对岐黄之术发生兴趣,自叔父处学习得不少中医知识。元镇十余岁时,由于一次意外受伤而骨折,他叔父是内科,外伤非其所长,乃送他到紫帽山普照寺,请妙月和尚为他治疗。元镇在寺内疗伤期间,常听妙月和尚为他开示佛法道理,他感到身心清凉,因此萌生了出家的念头。
[展开]

元镇法师的个人经历

出家习武

崇福寺元镇法师,俗家姓孙,福建省惠安县人,清光绪一八九七年岁次丁酉,出生于惠安县山雅边村。他自幼父母见背,由祖母康氏抚养(康氏晚年也出家为尼),且教其读书识字。他的五叔父孙喜生,为惠安儒医,设有医局,元镇童年常到叔父医局中玩耍,日久之后,对岐黄之术发生兴趣,自叔父处学习得不少中医知识。元镇十余岁时,由于一次意外受伤而骨折,他叔父是内科,外伤非其所长,乃送他到紫帽山普照寺,请妙月和尚为他治疗。元镇在寺内疗伤期间,常听妙月和尚为他开示佛法道理,他感到身心清凉,因此萌生了出家的念头。他于伤愈之后,求妙月和尚留他在寺中,随众练功,兼学医术。到了他十七岁那年,妙月和尚为他剃度,成为一个青年沙弥。

福建泉州崇福寺,始建于五代末年,清源郡节度使陈洪进,有女出家为尼,陈洪进在泉州松湾地方,为女建千佛庵以居之。宋太平兴国年间,敕赐名崇圣寺,元佑年间改名崇福寺。元代至中年间曾为大火所焚,不久重建;明代永乐、景泰、天顺年间,屡有增建,后又荒废。清季康熙、乾隆两朝,曾重予修建,到清末民初之际又复陈旧破落。此时崇福寺监院宗喜、行理二师,请回青年时期在崇福寺出家,后来有“铁沙手”之称的妙月和尚出任住持,妙月乃负担起了重修崇福寺的中兴任务。

释妙月,是近代佛门中的一位奇人。他俗家姓邵名腾朗,是福建泉州安海县人,清光绪九年(一八八三年)出生。光绪一八九八年,时方十六岁时,依泉州崇福寺觉明和尚披剃出家,受具戒于厦门南普陀寺喜参上人,得法于厦门妙释寺愿意老人。他继而依泉州南少林出身的仰华大师习武术,精于击技,尤长于少林拳。光绪末年,他在紫帽山创建普照寺。紫帽山是泉州四大名山之一,以山顶常有紫云覆盖而得名。普照寺在紫帽山麓,妙月和尚在此建寺,目的是利用紫帽山峰高势险的地形,来训练随他练武的徒众。普照寺的青年僧侣,于农禅课诵之外,都依妙月练习武术,妙月要弟子在腰间及足踝系上铅条,日渐加重,在山上奔腾跳跃,以锻练腿力,到功夫纯熟时,一旦卸下铅条,便觉身轻如燕,纵跳可达数丈。

妙月和尚除了拳击之外,还精于伤科正骨之术。他的武术造诣高深莫测,而伤科医术更是远近闻名。泉州所属数县,莫不知道这位伤科圣手之名。宣统年间,他为一位青年接骨治伤,后来这个青年人礼他为师,剃度出家,且继承了他击技、医术两项绝技,这个青年人就是元镇和尚。

住持南岳

南岳寺元镇出家后,继续依妙月和尚学习医术及武功。元镇生性吃苦耐劳,于农禅及练功之余,他在紫帽山下就地取石,为普照寺修筑了一道围墙;他并开辟荒地,种植菜蔬,供养常住。此外则穷研岐黄奥旨,焚膏继晷,学问日进。一九一五年,元镇十九岁,奉妙月和尚之命,到兴化县慈寿寺,依元智老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圆戒后到厦门南普陀寺任职事。元镇为人忠实勤恳,任劳任怨,深为监院转诚和尚所器重,他的职务也由侍者、香灯、殿主而副寺,总管寺中帐目,采购常住众食用物品。南普陀寺尚是子孙庙(到一九二〇年,转逢和尚继任住持后,才改为十方丛林),但也有十方云水僧来往挂褡参学,元镇虚怀若谷,常向挂褡的老参们执经问难,住云水堂的行脚僧来自各方,有精于拳术的,有精于医道的,元镇不耻下问,与他们切磋拳术,钻研医道,日久之后,医术、拳术两方面,都使他融会各家,青出于蓝。

元镇法师

一九一九年,元镇自南普陀寺告假返泉州礼祖,途经晋江,适南岳寺住持妙意和尚圆寂,寺中常住找他去参加助念。其中有人知道他会看病,有病的人就找他医治,果然是妙手回春。因而一传十、十传百,传扬开来,寺外信众也来找他看病,他慈悲心重,来者不拒,予以施医。南岳寺常住见他慈悲喜施,对他深为敬重,大家挽留他继任南岳寺住持。他不敢自专,回到崇福寺请示妙月禅师,得到禅师的允许;再到南普陀寺告假。这时南普陀监院已换为瑞等法师,瑞等本来要请元镇担任常住维那,以他已答应了南岳寺,深感失之交臂,惟有相互道珍重道别。

元镇法师住持南岳寺后,他以医术广结善缘,著手成春,受到乡民的爱戴。日久之后,晋江、南安及邻近诸县人士,无人不知元镇大师的大名,善男信女皈依于其座下者不计其数。民间若有婚丧喜庆等事,都以能请到元镇大师光临为荣。地方人士如有争执,元镇若出面排解,往往片言解纷,化干戈为玉帛。而他对晋江县最大的贡献,是他化解了地方上多年的械斗。原来民国初年(一九一二年),泉州一带仍有封建社会遗留的陋俗,有所谓“小姓大姓”、“强房弱房”等帮派之分,时而发生械斗。一旦械斗发生,轻则多人受伤,重则有人丧命,而乡民愚昧,乐此不疲。一九二四年,晋江有“十乡帮”和“三股帮”者,以多年宿怨,已械斗多次不能解决,此时又发生械斗。元师以乡民愚痴,不可以理喻,他善巧方便,利用神权为之释怨。当两方械斗时,元师会同地方父老,抬了乡民最畏敬的石狮城隍公及七王爷到械斗处。此时双方已有多人受伤,元师告以此即神明的惩罚,若不停止械斗,将有更大的伤亡。乡人迷信,信以为真,表示愿意接受调解,元师此时再以佛法化导他们,终于消除了双方的宿怨,以后不再有械斗发生。

弘法济民

常凯法师南岳寺周围荒山野地极多,元师亲率寺众,胼手胝足,开辟荒地变成良田,在平原地上种植麦豆地瓜,在山坡地上种植桃梨果树,在贫瘠的山上则植林取薪,使南岳寺在经济上自给自足。农村经济落后,乡人生活艰难,元师于寺中经济改善之后,斥资兴建织造工厂,向外地购置织造机器,聘专人管理,招请乡人到工厂中,学习织造线衫、线袜,成品销到外地,如此一来,南岳寺附近乡民的生活大为改善。此外,他重修了南岳寺的大殿,增建僧寮,开海单广接十方僧众。在那段时间内,由南洋(东南亚)回国的法师如广增、广秋、广专、广听、传爽、法诚等,都曾在南岳寺挂褡居住过。元镇住持南岳寺前后近三十年,为地方上做了很多事,多年之后,仍为地方人士所称颂和感念。

晋江城外东南十里处,临近海滨有一座古刹南宫寺。一九二一年,寺中董事仰慕元镇大师的道誉,礼请他出任住持──这是兼任住持,事实上他仍然是南岳寺的住持。此后二十年,他就在南岳寺和南宫寺两寺院间往来驻锡,随缘弘化,兼以行医济世。一九二七年,就像妙月禅师以医伤因缘为他剃度似的,他也以医伤因缘,为一个十二岁的少年剃度,这个少年后来继承了他的医术,更加以发扬广大。这个少年就是后来曾任新加坡佛教总会主席,荣获新加坡共和国公共服务奖章的常凯法师。

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元镇的剃度师泉州崇福寺住持妙月禅师圆寂,崇福寺常住两序推选元镇继任。妙月禅师早年得法于愿意老和尚,传法于智圆法师,后来智圆到南洋弘化杳无音讯,衣钵再传给福忍上座。至此元镇得法于福忍上座,传法与晋山大典同时举行,由承天寺住持、晋江佛教会主席转尘老和尚代传法卷及送位,仪式极为隆重。民国初年(一九一二年)妙月和尚出任崇福寺住持时,他见殿宇颓败,发愿修建。一九一九年,妙月到南洋托钵募化,兼以行医济世。他在国外募得钜资,返回泉州,开始重修崇福寺。一九二六年,妙月二度出国,到菲律宾行医兼以募化,蓄资回山,继续重修大殿工程。施工多年,梵刹庄严,殿堂宏伟,使崇福寺成为泉州三大丛林之一。不过崇福寺的家风,是不化缘、不做佛事,农禅之外,就是靠医术济世以维持寺院经济。元镇继任住持,也继承崇福寺家风,以行医所得,维持常住道粮。

舍报往生

元镇法师日寇侵华战败投降后,一九四七年的十一月,是妙月老和尚三周年忌辰。在菲律宾弘化的性愿老法师回到闽南,发起在崇福寺举行冥阳普利大斋水陆法会,追悼抗倭阵亡将士及死难人民,法会圆满,剩余了一笔钱,元镇以此余款,在崇福寺内建筑了一幢藏经楼。抗战胜利的果实,只是昙花一现,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出家僧尼都要参加劳动生产,寺庙经济也都受到严重影响。一九五四年,在崇福寺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形下,寺中的几处殿堂、祖师塔、普同塔,又到了非修不可的程度。亏得妙月老和尚法眷很多,有些在东南亚弘化的,时常汇款接济祖庭,例如元镇老和尚的剃度徒常凯法师,就是经常由新加坡汇款接济祖庭的一位。

一九六六年“十年浩劫”开始,出家人都被用暴力赶出寺院,返乡参加劳动生产。元镇老和尚年已古稀,七十岁的老人,他没有家,当然更没有妻室子女。他离开寺院无处可去,就在泉州市内的二郎巷租了一所民房,开设崇福诊所。他一本数十年来怜贫恤苦,恫瘝在抱的胸怀,为乡民诊病疗疾,对乡民解衣推食,和乡民打成一片。以后十余年间,他年岁日高,体力也逐日渐衰退。他晚年培养了几个门人,传授他生平绝学──伤科正骨之术。老和尚晚年有两个愿望,一是希望建筑一座妙月禅师纪念堂,除了供奉妙月老和尚遗像遗物外,他自己可以居住,可以诊病,也可以由随他学医的门人及远道求诊的病人留宿。那时正在十年动乱的文化大革命期间,这种愿望当然是一种奢想。另一个愿望,他想到新加坡去依他的剃度徒常凯,但在那个时代申请出国极端困难,这个愿望也没有实现。一九七六年,老和尚年已八十岁,他在二郎巷租的房子为业主收回,他无处栖身,便到二郎庙挂褡。没有多久,又移锡赐恩岩,但赐恩岩在山上,求诊病人来往不便,后来在赐恩岩山下村子中租了一处房子,作为诊病之所。这样到了一九七七年初夏,饮食日减,身体日瘦,延到六月二十六日(丁巳岁五月初十日),化缘已尽,舍报往生,世寿八十一岁,僧腊六十四、戒腊六十二夏。

参考资料

[1] 佛教导航 http://www.fjdh.com/temple/HTML/temple_20070720102308.html

[2] 中华佛教 http://www.cnbuddhism.com/cidian/ShowArticle.asp?ArticleID=115932

更新日期:2024-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