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骀

简介: 在人们的心目中,一提到我国历史上第一治水人,首先想到的是大禹。然而据山西侯马的台神庙现考证,台骀先于大禹治水数百年,才是名符其实的华夏治水第一人。
[展开]

台骀的个人经历

 

台骀 - 简介

台骀,上古五帝之一帝喾时人,时为治水的官吏,是上古金天氏少昊的后代,所属部族是最早的一批晋人,故事散见于《左传》《山海经》《史记》《水经注》等古典籍。传说台骀是一位了不起的治水大师,远在荒蛮上古时,洪水滔天,泛滥成灾,被授为玄冥师(负责治水的官吏)的台骀为平水患,辗转于甘肃、陕西、山西、青海等广大地区,降伏水魔,造福人民。对于台骀的功绩,许多历史文献中均有“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帝用嘉之”的记载。台骀子承父志,经过长期艰苦的与洪水作斗争,九州涤陂,四海会同,终于以告成功于天下。从此,水归河道,众民乃生,万国为治。因为治水有功,台骀受到帝颛顼的嘉奖,被封为掌管汾州一带的地方官员,并受到当地沈、黄、蓐、姒等国家的祭祀。台骀死后,被尊为汾河之神,又称台神。

台骀 - 治汾始祖

上古时,烟波浩淼的汾河本来是由北往南,至三门峡方向浩浩注入黄河的。但通过研究考证,却验证了当时晋南一带由于地壳频繁运动,中条山不断隆起,致使汾河下游河道中断,河水四溢,发生汾水与洮河(今涑水)争道的现象,洮河排泄不畅,造成晋南大面积洪灾。便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台骀登场了。上古时期,由于生产力比较落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相对很薄弱,所以对于风雨雷电,洪水旱涝等自然现象认为是上天作祟,向人类施以惩诫,所以一旦灾害来临,往往以为是神灵震怒,并不会主动参与到与自然斗争中去。因而当汾河泛滥,洮水汹涌,多数人只会虔诚地祈祷神灵禳灾灭祸,消极抵御洪水,做不到认真对自然现象加以分析而有所反应。台骀的适时出现,其面目已不仅仅是晋南地域百姓的拯救者,而是人类发展历程中,通过智慧认识和改造自然迈出坚实一大步的践行者。面对滔滔洪浪,经过艰苦细致的勘察测量,台骀在今侯马台神村一带汾河大拐弯处开凿出了新的汾河河道,使南北流向的汾水开始有目的地滚滚向西,与洮水分开水道,形成了今天的汾河水系分布格局。而附近的东台神和西台神二村,也成为汾河流域唯一一处以台神命名的村落。台骀死后,其历史功德久久流传,人们立庙造碑,把他推崇为“雨神”和“雨师”。每逢农历五月十八日,汾河沿岸的许多地方都要举行传统庙会,百姓齐聚台骀庙,盛况空前,以此纪念这位“能御大灾,能抵大患,有功于民”的一代治水大师。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天福年间(936-943)台骀被追封为昌宁公,宋代又被追谥灵感元应公。
台骀一生活动在汾河流域,对山西有拓荒之勋,启蒙之恩,开化之惠,是名符其实的“开发山西第一人”。台骀先于共工孔壬、鲧禹父子之前治水并取得巨大成功,亦无愧“华夏治水第一人”的赞誉。在他的治理下,汾河流域根治水患,当地百姓安居乐业,繁衍后代,使晋南成为一片适宜人类生息的沃土,并加速了当地社会、生产、文化等方面优于其它地域的发展,更为其后的尧、舜、禹相继在晋南建都(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奠定了地理与物质上的先决条件,使华夏文明在晋南薪火相传并发扬光大。后人致以台骀极高的敬意,台神庙神龛的一副对联对台骀的事迹作了很好的概括:“统系出金天,障泽惟勤,三晋人民歌圣德;谨猷在汾地,安澜普庆,一方保障赖神功。”台神庙楹联又曰牶“能业其官障泽宣汾昭亘古,永垂厥德平汾静浪到于今。”5000年悠悠岁月,台骀的功绩与影响犹如涓涓细流无声地浸润着整个三晋大地。

台骀 - 侯马台神庙

台骀死后被汾河沿岸百姓广为供奉,太原、宁武、汾阳、侯马等地至今仍存有多处台神庙,其中历史上始建最早、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位于侯马市西台神村北的古翠岭上,傍汾而立,地望极佳。《左传》上这样记载侯马台神庙的来历:公元前542年,晋平公患病,巫师称为实沈和台骀作祟所致。不想满朝大夫,竟对实沈与台骀一无所知。恰逢郑国子产聘问晋国,探望平公病情,遂向其请教实沈、台骀来历。子产为法家祖师,知识渊博,口才极好,他即席将实沈和台骀做了演述:实沈是上古高辛氏之子,与同住旷林的兄长伯阏交恶,被帝尧迁至大夏,以参星定时节,参星是晋国的星宿,实沈为参星之神;台骀是金天氏的后代,善于治水,疏通了汾、洮(今绛县、闻喜的涑水河)水患,封堵大泽,保证了百姓的生息繁衍,被颛顼封予汾川,为汾河、涑水之神。台骀和实沈是晋国的山川和星宿之神,怎会伤害晋国的君主?平公的病症,应是劳逸、饮食、享乐、女色等生活上的不合理所致。子产所述,使晋国君臣深感佩服。后来,晋平公为颂扬台骀治水的功绩,在国都新田古翠岭修建了中间大两侧小的三座宫殿,祭祀台神,祈祷其庇佑晋国社稷繁荣昌盛。上世纪60年代,经考古勘测,侯马台神古城外西北角距古翠岭500米处,确认为古台神庙的夯土台基。以当时“左祖右社”建设格局来看,台神庙位于当时晋景公宫殿的正右侧。以神庙为中心,在侯马市西台神村、铜厂、东台神村一线发掘出了呈半圆形的祭祀带,可见其当时是被作为晋国的社神来看待。仅面积来看,当时台神庙的规模之大,祭祀之盛,可窥一斑。祭祀带出土的实物经考证均为东周时期,而其中一玉片竟书写“少昊”二字,更证明古庙为祭祀作为少昊后人的台骀无疑。事实证明,现存台神庙与原古台神庙近在咫尺,有一脉相承的正宗地位。台神庙周围,还出土许多宋、元、明、清等朝代的琉璃瓦碎片,证明该庙宇历代均曾修复。
侯马台神庙占地约1000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全部坐落在高约10米的古翠岭上,建筑9处40余间,主要有台王宝殿、娘娘殿及其献殿和春秋楼。台王宝殿坐落在神庙中轴线上,坐北朝南;娘娘殿位于台王宝殿及其献殿的东侧;两座献殿房顶部分相连,下留一通道,殿檐下为门楼形式;春秋楼即以门楼下的通道为中轴线而建,乃祭祀关帝之场所。整个建筑格局体现了我国古代庙宇建筑中“三教合一”的独特风格。将释、儒、道三教的崇拜有机而互不冲突地融为一体,是体现台神的包容?抑或是预示他能够兼济这三教的追求?尤为值得让人称道的是,献殿横梁上悬挂一面金字匾额,上书四个大字“能三不能”,这是什么寓意呢?其实这是在借台骀的功绩晓喻世人,其“能三”的寓意指:能像台骀那样开山通河不能?能像台骀那样为天下造福不能?能像台骀那样廉洁奉公不能?至今看来,对今人仍不失为一道难得的训勉碑。现存庙宇外围通体被砖砌石垒,顶部包以女墙垛口,根据走势自然形成一处船形城堡式大基座。远远望去,仿佛洪荒中和灾民们风雨同心的台骀乘着一叶孤舟穿越数千年的历史时空刚刚停泊在潺潺奔流着的汾河边。

台骀 - 晋祠台骀庙

 

台骀

晋祠内的台骀庙,坐落于圣母殿南侧,并不大,里面塑着台骀神像,白面长须,神清气静,塑像后是彩绘壁画,内容为先民们渔猎耕种,一派田园风光,表明台骀治水功成后,先民得以生产繁衍,暗含着对台骀的赞颂。
这座庙是晋祠东庄人,明朝嘉靖年间曾任过浙江按察副使的高汝行主持修建的,晋祠台骀庙的庙额就出自他的手笔。民间传说,高汝行在浙江做官时,乘船外出遇大风浪,危难之时,有一白须老人前来搭救,终于脱险。高汝行千恩万谢,询问姓名。老人先是不答,再三请求才说是“台骀”。高汝行起先不解,后来才明白是他家乡的汾河河神,回来后就建庙塑像以酬神恩——这应该是台骀第二次显灵了吧,虽然是神仙,但从山西跑到浙江也有点难为他了。  
传说当然只是传说,高汝行为何要修建台骀庙,圣母殿北侧的《重修台骀庙碑记》中记载得很清楚,虽然也是出于酬神,但并不报一人之私恩,而是顺东庄众人之情。碑记中说,这个庙是“东庄高氏之所独建也,其不建于东庄,而建于此地者,因台骀泽为水之东汇,故建于其源头”。台骀宣汾洮障大泽,东庄人首获其利,再加上“山川之神,则水旱疠疫之灾,于是乎秇之”的古老观念,才有此庙的修建。一直到解放前,晋祠台骀庙的维修整饬都是由东庄人世代负责。
距晋祠十余里王郭村的台骀庙是原太原县台骀公庙,“岁时祭祀”于此。方志中记载,此庙唐朝时就有,规模甚大,占地30亩,房屋200余间,亭台楼阁林立,但屡遭兵燹天灾,清末时已毁败不堪,逐渐荒芜。

台骀 - 张氏祖祠台骀庙

 

张氏祖祠台骀庙,晋祠圣母殿南侧和晋祠东南一公里许王郭村之东北各有一座。
台骀是开拓太原最早的人。《左传昭公元年》记载,说黄帝之子金天氏少昊青阳有裔孙,叫昧,任治水官,生两个儿子,叫允格、台骀。台骀能继父职,治理了汾河、洮河和大泽。大泽也称晋泽,经台骀治理后,人们始处太原,故又称台骀泽,即今晋祠之东盛产晋祠大米的大片稻区,誉为“北国江南”。台骀治水有功,受到帝颛顼嘉奖,封于汾川,为汾河之神。台骀是一位早于大禹的大禹式治水人物,后人建庙祭祀,即台骀神庙。
晋祠台骀由明代东庄高汝行所建,据说原因有二:一、高氏东庄地处台骀泽之西畔,东庄百姓首获其利;二、高汝行任浙江按察副使赴浙拒倭,途中涉江遇风浪,而救其脱险者,自称叫台骀。为感神恩,修建了台骀庙。
王郭村台骀神庙始建无考,据史、志载,早在唐代就有此庙,唐大中六至九年( 852—— 855),河东节度使卢钧,“不欲称名”,改“汾水川祠”。五代后晋天福六年(941)封“昌宁公”,又称“昌宁公祠”。宋真家天禧四年(1020),封“灵感元应公,赐额宣济”。明洪武七年(1374)重修。清顺治六年(1649),毁于兵火。嘉庆十七年(1812),又受汾水漫淹。道光十九年(1839)重修,仅建正殿三间,东西耳房、厢房各五间,山门、钟鼓二楼及西偏院一所。之后失修,殿宇倾圮,古木被代,庙院荒芜,只有台骀神像为村民保护至今,藏于原废正殿改修的平房内,现在庙址东西39米,南北37米,总面积1248平方米。
台骀神庙是张氏祖祠。唐林宝《元和姓纂》和宋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皆载黄帝子少昊青阳生挥,为弓正,始制弓矢,赐姓张氏,为张氏之祖。《尔雅释诂》:“正”即“长”。“弓正”即“弓长”,合起来便是“张”。明、清张氏族谱记载:“始祖挥公受封之国在山西太原府太原县。挥生昧,昧生台骀”,“庙在太原县尹城里”,所居张氏“尹城派,天下通派之祖也”。尹城里即今王郭村。
王郭村西五里有天龙山,东麓神仙峁下有青阳河,古有青阳庙,祀张氏先祖少昊青阳,有张孟谈配享。战国初,张孟谈相赵襄子抗智伯解晋阳之围,功成身退,隐于“负丘”,即此。南有张氏祖茔,张家坟沟。再南为南峪,有张三丰墓。王郭村内有明、清张氏民宅古建、张家巷等,皆张氏古迹。台骀不仅是一位早于大禹的治水人物,受到后人的尊敬,他还是张氏先祖。台骀神庙——张氏祖祠无疑是海内外张氏寻根谒祖的圣地。

更新日期:2024-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