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玄法师

简介: 大阳警玄(948-1027),江夏张氏子,少年在金陵崇孝寺依出家之仲父为师,年十九为大僧。大阳警玄禅师是宋代的禅匠。
[展开]

警玄法师的个人经历

简介

大阳警玄和尚,湖北人,俗姓张。父母由南京移往武昌以后,生警玄,又名警延。叔父出家名智通,住持金陵崇孝寺,玄拜他为师,十九岁受戒。

听讲《圆觉经》,即问∶『何名圆觉?』答∶『圆以圆融有漏为义,觉尽无余为觉之义。』玄笑云∶『空却诸有无时,何名圆觉?』讲者感叹,赏其卓识,智通令其游方。法眼宗盛行于南京,即到四川梁山,拜谒缘观,即问∶『如何是无相道场?』缘观指壁间观音像∶『这是吴道玄所画。』玄拟进语,观∶『这个是有相,如何是无相底?』言下悟旨,拜起侍立,观∶『何不道取一句子?』玄∶『道即不辞,恐上纸墨。』观笑云∶『他日此语上碑去在。』玄偈云∶『我昔初机学道迷,万水千山觅见知;明今辨古终难会,直说无心转更疑。蒙师点出秦时镜,照见父母末生时;如今觉了何所得,夜放乌鸡带雪飞。』缘观认为洞宗可倚,玄亦有自负,一时声价大扬。随侍到缘观圆寂,五十五岁进入湖北大阳山;五十八岁主持大阳;比较梁山远在西北方,乃至示寂,世寿八十五岁。

悟道

大阳警玄跟随叔父智通出家,十九岁受戒后即有禅机,如听《圆觉经》时即问何名圆觉?拜访缘观禅师的道场,即问如何是无相道场?他的禅风是任何事情都好问,见僧迁化,问向什么处去?见僧种瓜,问甜瓜何时熟?但如有禅者问他,他都以诗偈回答,他不但禅风超逸,文字造诣极高。显如禅师从五千里外的四川盆州到湖营来参访他,五千里路所以不踏片土是因为禅无时空,禅无远近,步步不迷,未失方向,可见师资相契,后显如于大阳受法,不为无因。

步步不迷方

罗浮山的显如禅师初访湖北省大阳山警玄禅师,大阳禅师问道:

警玄法师

“你是什么地方人?”

显如:“益山。”

大阳:“益山离此多远?”

显如:“五千里。”

大阳:“你与么来,还曾踏着地吗?”

显如:“不曾踏着。”

大阳:“那你会腾空了?”

显如:“我不会腾空。”

大阳:“那你怎么到此呢?”

显如:“步步不迷方,通身无辨处。”

大阳:“你得超越三昧耶?”

显如:“圣心不可得,三昧岂彰名?”

大阳:“如是!如是!汝应信此,即本体全彰,理事不二,善加护持。”

谒师

谒梁山缘观而契悟事迹,在《禅林僧宝传》中记载如下:

问:“如何是无相道场?”观指壁间观音像曰:“此是吴处士画。”延(即警玄,宋祥符中避国讳易名警延——引者注)拟进语,观急索曰:“这个是有相,如何是无相底?”于是延悟旨于言下,拜起而侍。观曰:“何不道取一句子?”延曰:“道即不辞,恐上纸墨。”观笑曰:“他日此语,上碑去在。”

在梁山观“急索”之下,大阳警玄终于契悟,可以“上碑”传世,梁山观禅师悬悬之心,总算落一实处。

很难说这种传承是否过于勉强,但是无论如何,到大阳警玄之世,曹洞宗竟至中断。这种暂时的中断,与其说是自然演化的结果,毋宁说是出于他的高度自觉、高度负责任的毅然抉择。

史家往往因大阳警玄留皮履布直缀托付浮山法远代为觅传人的戏剧情节,而谓警玄门下乏嗣。然而,事实远非如此简单,据《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等记载,警玄法嗣并不乏人,动以一二十人计,即使警玄入灭之后,亦有福严审承等人尚在世,不可谓无人承嗣。其中审承、清剖两人还号称奇杰,有语录传世,著名于时,所以历来所谓后继无人,不过是史家臆测之语。那么大阳警玄何以出此壮士断腕之举?

上文言及,曹洞宗自十世纪初以来,传承脉息遽弱,自同安丕、同安志到梁山观,难以为继之窘状日甚。这并非外在压制使然,而系内在泉源枯竭,无从当机接人,至警玄之世,以警玄之机警聪慧,仍无以改观。自同安丕三传以至警玄,百年有余,曹洞门下静如止水,新意生机丧失殆尽。这种难乎为继的孤独之状,不仅仅表现为门下冷清,更在于承其法统者精神深处的痛苦和无告。警玄传世语录甚简,但亦可透露其孤独心迹:

问:“如何是平常无生句?”师曰:“白云复青山,青山顶不露。”云:“如何是妙玄无私句?”师云:“宝殿无人不侍立,不种梧桐免凤来。”“如何是体明无尽句?”师云:“手指空时天地转,回途石马出纱笼。”

“自以先德付受之重,足不越限,胁不至席者五十年。年八十,坐六十一夏,叹无可以继其法者,以洞上旨诀寄叶县省公之子法远,使为求法器传续之。……以天圣五年(1027)七月十六日升座辞众。又三日,以偈寄王曙侍郎,其略云:u2018吾年八十五,修因至于此。问我归何处,顶相终难睹。u2019停笔而化。”

所谓“先德付受之重,”实乃曹洞禅法难乎为继、乃师梁山观勉以为继之危,警玄痛感乎此,足不越限,胁不至席五十年,而终于未能别开生面,此中悲苦,夫复何言!

警玄最后不是从自己门下聊选一人,姑且付托——他从梁山观和自己身上已明察此路不通,而是明乎因缘未具,时节未至,毅然壮士断腕,断绝门下任何法嗣之念,将曹洞法统,以皮履直缀为记,庄重托付如日中天的临济高僧浮山法远,嘱其代觅天旋地转时节出世之曹洞真传。

这是何等大智大勇之举!设若警玄此时一念苟且,草率付法,则其个人自不必冒断绝法嗣之风险,而曹洞宗门必步入陈陈相因、彻底枯竭之绝境!须知,为宗谱续法嗣极易,为精神择传人极难。由此反观佛教史、禅宗史上诸宗兴衰内在奥秘,可知苟且极易、不苟且极难,苟且必衰、不苟且必兴之至理!就这一意义而言,大阳警玄真为千古一高僧!

大阳警玄这一千古绝唱,因其后投子义青的成功接续,而往往为论者忽略不识,史家常归功于浮山法远,殊不知阳警玄为其关键。大阳警玄以非凡气魄与手段,了断曹洞宗在公元十至十一世纪前期尴尬孤独的百年史,为曹洞宗的长远发展带来了真正的转机。

传承

在北宋禅宗有三大老,曹洞宗的大老是大阳警玄,云门宗的大老是雪窦重显,临济宗的老大是汾阳善昭。汾阳昭有天说到:“云门禅我也知道,沩仰禅我也知道,法眼禅我也知道,就是没有参过曹洞禅。”就派他的徒弟,包括有名的浮山法远、琅邪慧觉等去参大阳警玄。大阳警玄很喜欢他们,当时就要把曹洞宗的法传给他们。当时大阳警玄有个侍者叫平侍者,非常利害,他们就不敢接曹洞宗的法,因为他们已经接了汾阳的法、汾阳善昭临济宗的法,他们不敢随便去接法。就说:“有平侍者在,我们不敢接法,你老人家有个大徒弟,比我们利害的多了,在禅上我们都不是他的对手。”等平侍者下去后,大阳和尚手指着胸口说:“平侍者此处不好。”又捏拇指叉中说到:“他以后的落处在这。”拇指叉即虎口,平侍者以后将死于虎口,会被老虎吃掉。

后来大阳和尚八十多岁圆寂的时候,说到:“我可以留肉身,保寺院两百年的香火。”平侍者接班,当了方丈,当了一年,不知道哪个风水师说到,大阳和尚的塔对新方丈不利,平侍者就要把塔给推掉,撤掉以后把老和尚的遗身拿来火化,哪知老和尚的金刚身不着火,烧不了。平侍者就把脑袋砍破,脑髓放了,把肚子破了,把内脏掏出来,浇上油,这下终于把老和尚的肉身烧掉了。烧掉了,别人就要和他打官司呀。他的那些徒弟,老和尚事先做了安排,怕平侍者会做类似的事情,在塔铭上写着,某某送了多少珠子,某某送了多少钱财,都放在塔里,算是做了个埋伏。常住就去告方丈,一是说他叛经灭道、欺师灭祖,二说他盗窃常住物。官府追究下来,觉得令人发指,怎么能把师父的肉身给毁了呢?这也是个精神,可以给地方造福了。你看看南华寺六祖的真身给当地造多大的福呀。勒令平侍者还俗,永远不许穿袈裟。

后来他先后去找浮山法远和琅琊广照等禅师,自称是黄秀才,希望能到他们的庙里去。这些人都婉拒了:“昔日平侍者,今日黄秀才。你在大阳山的事情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庙小哪里装的下你这条龙呀。”没有一个寺院敢接受他,毕竟在寺院呆了几十年,他在社会上也不怎么会过日子了,有一天,他走到三叉路口,一只老虎跳出来,把他吃掉了。你说警玄老和尚有没有神通?当然有神通,知道平侍者的下场在这儿。所以曹洞宗的传承在大阳警玄这儿断了,但是大阳祖师在圆寂之前,就把从洞山祖师传下来的曹洞宗的信物交给了浮山法远,说到:“你虽然不接我的法,但是你以后代我传法。”

过了十年,法远发现了投子义靑,当时义青还只是十多岁,后来法远辛辛苦苦盘拨了十年,非常优秀了。一天,法远将大阳警玄的半身肖像、皮履、直裰交给义青,嘱托道:“你不是我的徒弟,是大阳和尚的徒弟,你要继承大阳警玄的禅法,我受他的重托传他的法给你,你就是曹洞宗多少多少代的祖师。”浮山法远禅师当时威望挺高的,连欧阳修都把他当老师一样地尊敬。

但是投子义青拿了法卷后,也不住庙,后来去了汴京,到了法云寺法云法秀那儿,挂单住禅堂。法云寺是皇家寺院,长公主捐她的私人住宅所修建的,非常富丽堂皇,所以一般挂单的都要到禅堂里去,不能随便到外面游走。义青在禅堂里天天睡觉,这个小报告就打到法云法秀那儿去了。所谓“秀铁面”,跟包公一样的,跟佛源老和尚一样,棒子打得呼呼的,很多人都怕他,甚至很多士大夫也怕他。他咒人啦,变牛变马呀,大家都怕他咒。

义青天天睡觉的事情被常住报告到法云秀那儿了,这个比丘又不打坐、又不参禅、又不劳动,吃了就睡。法云秀一听,火了:“什么人这么放肆,敢到这个道场来这样睡大觉?”到禅堂里去一看,义青正黑糊糊地睡觉,一棒子敲过去,“干吗的?”,义青不理他,继续睡觉,又一棒子:“我这儿不养吃闲饭的。”义青反问:“老和尚,你要我干吗?”“参禅去!”义青回到:“美食不中饱人吃呀!”再怎么好吃的东西,但是我的肚子已经饱了呀!你要我去参禅,我还参个什么呀?这句话一说,法云秀就知道是内行人,问道:“你见过什么人来呀?”“我从浮山来。”浮山本来推荐义青到法云这儿来参一参、住一住的,但是他就是不把介绍信拿出来。法云说:“原来是你这位老兄,难怪这么顽劣!” 于是接到方丈寮去细谈。

更新日期:2024-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