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瑑

简介:   张廷瑑(1681-1764) ,字桓臣,号思斋,清安徽桐城人。张英子。  
[展开]

张廷瑑的个人经历

基本介绍

  姓名:张廷瑑

      字:1、桓臣,出处碑传集 ,3册31卷 ,117

             2、桓似,出处续诗人徵略等三种-湖海诗人小传 ,2卷 ,476

             3、思斋,出处碑传集 ,3册31卷 ,117

张廷瑑

  性别:男

  出卒年:康熙20年-乾隆29年(即公元1681-1764)

  学历:康熙49年举人  雍正元年进士

  时代:清

  籍贯:安徽省-安庆府-桐城县 (今名:安徽省桐城县)

  民族:汉族

  身份:清朝翰林、官员

       仕途经历:《晚晴簃诗汇·卷六十五》:雍正癸卯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工部侍郎。

       家庭关系:张英(父);张廷玉(兄);张廷璐(兄);张若姪);张若澄(姪);张若渟(姪);张若霨(姪);张若霍(姪);张若霽(姪);张若泌(子);张若渠(子);张曾叙(孙);张曾修(孙);张曾(孙);张曾產(孙)

生平

       《清史稿.列传》267卷

       廷瑑,字桓臣。雍正元年进士,自编修累官工部侍郎,充日讲官。起居注初无条例,廷瑑编载详赡得体。既擢侍郎,兼职如故。终清世,已出翰林而仍职记注者惟廷瑑。乾隆九年,改补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典试江西,移疾归。廷瑑性诚篤,细微必慎。既归,刻苦礪行,耿介不妄取。三十九年,卒,年八十四。上闻,顾左右曰:「张廷瑑兄弟皆旧臣贤者,今尽矣!安可得也?」因叹息久之。

        张廷瑑为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之子。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恩科,廷瑑考中二甲第十五名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升工部右侍郎,仍兼起居注事。  

  五年,视学江苏,改补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主江西乡试。后因病归里。

作品赏析

       古风

      丙午八月分校京兆试用壁间韵

  秋高锁院觉深沉,时共诸贤探邓椅。常恐骅骝空过目,敢言桃李欲成阴。研经辛苦看华鬓,报国文章本素心。藻鉴高悬逢永叔,遥知玉树自森森。

人物相关故事

       清代康熙年间有个官员叫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号东圃,安徽桐城人,康熙时的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人们也称他为宰相。一天家乡送了一封急信到北京,张英一看,原来是老家的邻居叶家想要侵占张家宅子边上的地皮筑墙,两家争地不休。家里人希望他出面,干预对方的行为。张英真是俗话说的“宰相肚里能撑船”了,没有用权势压人,而是给家里寄了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里人看到这诗后,就照着做了,当即拆墙退让三尺。对方一看这样子,也深受感动,也后退了三尺为谢。于是,今天安徽桐城西后街便有了个“六尺巷”,至今犹存,一边就是“宰相府”的张氏宅,一边就是邻居叶氏宅。

    不简单的是张英家出了两个宰相,父子宰相,张英的第三个儿子张廷玉也是宰相。俗称“大小宰相”、“父子宰相”。张廷玉(1672-1755),康熙进士,历经康熙朝、雍正朝、乾隆朝,三朝居官五十年,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加太保,深受信用,这就很不容易了。张英的其他孩子,如长子张廷瓒、五子张廷瑑都很有出息。

    这就引起我们的兴趣来解读:张家为什么能退让三尺?为什么出现这么多的人才?为什么父子能相继为宰相?为什么在官场险恶、伴君如伴虎、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文化背景、生存环境下,一个人可以为官三朝五十年而不倒?

    如果我们用老子的智慧来解读,那么他们就像老子说的能够“处下”、“不争”、“淡泊”等等;而再往深层看,他们大约就在努力学习、实践老子所说的“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的境界了。

    一是,张英做到宰相,当然是“大成”、“大盈”,他儿子做到宰相又是“大成”、“大盈”,其他儿子都很有出息,也是“大成”、“大盈”。这不太招人耳目了吗?我们不是有句话,叫“树大招风”吗?所以他们更要注意“若缺”、“若冲”了,与其被动地招来损失与灾祸,倒不如自己先来个有所“缺”,有所“冲”(虚空)吧。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张家用权势压人,一定要跟邻居争个你死我活的话,那么舆论就可能对张家大不利了,消息传出去,名誉损失就划不来了。

    二是,他们不是口头上说说,而是有实际行动,退让三尺就是行动。我还看到一个很令人佩服的故事,那是到了第三代张廷玉的儿子也很有出息,殿试考得第一甲第三名,这就是探花了。张廷玉很厉害,就跪在雍正皇帝面前要求把自己的儿子降级,雍正开头不同意,说:“此前我并不知道是你的儿子,我是公正选拔人才。”张廷玉接着说了一番很得体、很让人感动的话:“天下人才众多,三年才轮到一次殿试,都希望登上榜首。我已经身居高位了,如今我的儿子再占了这个位子,那就挤塞了天下寒士进阶之位了,心里实在觉得不安。”雍正也被感动了,就同意了,把他的儿子降为三甲第一名。这是多么不容易做到的事!

    三是,正因为“大成若缺”,所以回报的是“其用不弊”;正因为是“大盈若冲”,所以回报的是“其用不穷”。这种交际的理念、技巧、境界传递了下去,坚持了下来,张家不就是在“若缺”、“若冲”中获得了家族生命的张力,动力了吗?所以这个家族会这么兴旺,又这么令人深思。

    四是,他们都有很好的文化修养,张英先后担任《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的总裁,还著有《周易衷论》等。张廷玉也作出重要的贡献,《明史》就在他任总裁时完成的,还著作《传经堂集》。他们熟悉中国的国情、政情、民情,也熟悉中国的传统典籍,他们的交际的智慧与境界又和这些分不开的。

更新日期:2024-05-05